我看鄞州蓝青学校何锋老师授走进法律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7月法律知识培训心得体会2024年7月法律知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4篇(一)2024年7月的法律知识培训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培训,我加深了对法律体系和法律知识的理解,并且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法律技巧和方法。
首先,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个全面了解法律体系的机会。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宪法、刑法、民法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法律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法律概念和原则,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机制。
我学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了解了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
其次,这次培训还教会了我一些实用的法律技巧和方法。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解读法律文件,如何查找相关法律条文和解释,以及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技巧和方法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有帮助,能够让我更好地处理与法律相关的事务。
最重要的是,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并且帮助他人解决法律问题。
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了解并遵守法律是每个人的责任。
综上所述,2024年7月的法律知识培训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历。
通过这次培训,我加深了对法律体系和法律知识的理解,学到了实用的法律技巧和方法,并且意识到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我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且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法律知识,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2024年7月法律知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4篇(二)尊敬的领导:经过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学习,在法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有了一些宝贵的工作心得和体会。
特将我个人对于2024年7月的工作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首先,我深刻意识到法院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作为法院的一员,我时刻铭记着保护公平正义的使命,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观念,严守法律职业道德,做到公正、客观、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尊严。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法学院何教授在杭甬讲学
七月中旬,何教授应邀到杭州、宁波(甬城)讲学。
15日,何家弘教授在杭州给当地法官和政法委干部作了题为“从证据到事实”的讲座;16日,何教授在宁波面向市民的“天一讲堂”作了题为“法学与文学”的讲座;18日,何教授在余姚市给当地检察官作了题为“职务犯罪侦查的发展趋势”的讲座;19日,何教授桐庐给浙江省检察系统中层干部培训班作了题为“刑事错案的原因和预防”的讲座。
其间,何教授还就其新近出版的犯罪悬疑小说《性之罪》接受了杭州《华语之声》和《宁波晚报》记者的专访,在杭州的枫林晚书店参加了与读者交流的文化沙龙和《性之罪》的签名售书活动。
教学行思何应生所”:摘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促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真”学习过程,而满足学生需求就是其达成的基点。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应设计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活动以唤醒“我”灵动的“真”参与,创设满足学生体验需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我”灵慧的“真”觉知,架构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教学板块以促成“我”灵性的“真”共情,由此推动道德与法治素养提升的“真”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真”学习;心理需求;体验需求;情感需求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长,需要有促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真”学习过程。
那么如何促成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源于需求”,因而,启动学生“真”学习的引擎就是在课堂中实现“应生所‘需’”,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活动,唤醒“我”灵动的参与;通过创设满足学生体验需求的教学情境,激发“我”灵慧的觉知;通过架构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教学板块,促成“我”灵性的共情,由此经历一段“我”获知识、长智慧、润情感、立价值的“真”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无痕落地。
下面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为例,谈谈对此的实践与思考。
一、一石激水唤灵动:满足心理需求,“真”参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述了人自低级向高级依次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需求满足的层次越高,“我”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就越强。
因而,教学伊始要激发学生课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成全心投入的“真”参与理想境界,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心理需求的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基础。
【重返课堂】教学活动:请判断层层上升的心理需求(学生有序表达自己判断与思考,教师肯定学生,课堂有序和谐)(学生分享个性化的理解与思考,教师接纳学生,课堂杂乱)(生生间自发、自然地交流)(同龄人周记激发兴趣,拉近距离,缓解焦躁不安)(教师微笑,等待)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尊重的心理需求社交的心理需求安全的心理需求(教课的开始,学生常伴有焦躁情绪,思维也比较混乱,这些不良因素宛如在课堂内形成了一道壁垒,阻滞了学生“真”学习的发生。
聆听文本发出的声响——阅读展示课的思考初中课堂展示周英语学科的教学展示课在美丽而富有生机的鄞州外国语中学顺利开展,来自兰青学校的何晓灵老师和鄞州实验中学的徐璟璐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堂精彩的阅读课,宁波外国语中学的桂华峰老师作了点评并给我们作了有关文本解读的讲座,受益匪浅。
下面本人谈一下对徐璟璐老师这节阅读课的思考。
徐璟璐老师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节阅读课。
在阅读前,徐老师通过自然的师生互动,通过谈论老师的业余爱好,引入阅读这个话题,并顺带复习第六单元的有关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西游记,再呈现鲁滨逊漂流记等与阅读有关的故事,为接下来的阅读做了自然的铺垫。
徐老师对阅读文本进行了恰当的文本解读,从文章的插图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材进行初步判断,并提供两个选项,降低难度。
然后再对故事题材从Place.Character和Plot这三个基本的要素进行解读。
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应该读透文本,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题材进行分析。
宁外的桂华峰老师也指出,可以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文本解读,从整体入手,从文章的标题,图片入手,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入手,从学生已知知识入手。
在备课的第一步,我们应该思考:什么值得我们关注?应该聆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这方面,徐璟璐老师给我们做了阅读文本解读的示范,今后在备课工作中,我们应该多挖掘文本背后的东西。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做恰当的解读。
阅读环节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老师通过在课件上呈现一条时间轴,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Did Robinson take lots of things with him when he first arrived on the island?He (did) he has (done) he is (doing) he will d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t the beginning now in the future形象地呈现了各种时态,一般过去式,现在完成时态,现在进行时态和一般将来时态,非常巧妙地让学生对这些复杂的时态有了直观的理解。
有关法制进校园讲话稿15篇法制进校园讲话稿精选篇1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仍然突出,是现阶段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农村青少年学法用法,从我做起的问题。
法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生,还只有模糊的印象,有时候违犯小错了还毫不知情。
那些犯罪的人为什么犯了罪,罪在哪里都不知道,这是对小错的意识太小看了,所以走上违法的道路。
我们青少年更要对小错有深刻的认识。
首先要懂法、知法、守法,还要爱护法,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撑上一把健康的雨伞。
而道德又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着无数纯洁的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
对于我们农村青少年来说,我们不需要做这些大事,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教室里,我们给同学一点帮助;在道路两旁、在校园里,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家务。
这都是遵守法律和道德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中国就会变的更美好。
我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
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
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我们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作者: 何锋[1]
作者机构: [1]重庆市武隆区第二实验小学,重庆408500
出版物刊名: 求知导刊
页码: 105-10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8期
主题词: 法治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
摘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系统安排,并提出了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实施法治教育的六大途径,其中课程是主渠道。
目前,重庆市中小学法治知识教育改革试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试点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的落实以及实践资源包的开发利用,以实现学生法治知识的普及,法治能力的提高,法治素养的提升。
在试点过程中,文章作者探索到,将法治教育全方位地融入学校课程,尤其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可以激发主渠道活力,切实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我看鄞州蓝青学校何锋老师授《走进法律》
奉化溪口中学童彩亚
一、教学环节上
引入人物小甬,以他的周记——西湖游记为载体,带领学生认识规则,走进法律。
规则法律
<感受规则> <走进法律>
<认识法律>
<分辨规则>
<感悟法律>
巧妙的课堂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犹如剥笋般,将神秘的外衣层层剥去,一步步地接近内核,教学目标便水到渠成了。
整堂课一共截取了小甬西湖游记的四个片段——
<片段一>:
以小甬的视角展现他拍摄到的几张照片,请学生用肢体语言“竖大拇指”和“摇手”表示是否欣赏。
操作目的:1、以“其实在我们心中,都有一杆衡量人们行为的秤”引出“规则”,避免了突兀。
2、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对着图片说“欣赏”或“不欣赏”,而是用带有更大的感情色彩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就在课堂一开始就有效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体验中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感悟。
但在具体操作中,我有一点不甚成熟的看法,不知是否行得通。
那就是在学生表示了欣赏与否后,教师是否可以追问:“你在旅游景区有过类似不被人欣赏的行为吗?看了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后,是否能够有所改变呢?”因为时间关系,完全不必让学生做出正式的回答,只需作短暂的停顿,让学生可以去反省、去警醒
就行。
这就在以上两个目的的基础上,又实践了思品课教育的最大功能。
<片段二>:
车内,人很多但还是很整洁,不经意抬头看到一块
醒目的温馨提示:车厢是公共场所,不要吸烟、乱扔杂物。
一旁张贴着驾驶员服务守则:对乘客要始终笑脸相迎,骂
不还口……。
车外,交警在有条不紊的指挥着交通,交通
繁忙但很畅通。
让学生阅读日记,找出其中蕴含着哪些规则。
然后,由点及面,请学生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这一环节,以小组讨论完成。
教师事先给出了提示,将“生活”这一大范围缩小到“学校、家庭、社会公共生活、文体”等小范围,防止了学生不着(zhuo)边际瞎讨论一通,也保证了学生有话可说,提高了课堂讨论的效率,避免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无效性。
接着,教师指出:同学们列举到的规则既有道德,也有守则,还有法律。
并且从学生列举的规则中各选取一二个典型告诉学生哪些规则是属于道德(守则、法律)的。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知道规则有道德、守则和法律之分。
接着抛出问题:这些规则一样吗?迅速转入“分辨规则”的活动环节。
而这一环节,借用了教材P88的表格,让学生填写。
并且结合前面“公交车上”的日记片段,分析这些规则“只对谁而言”,从而引出“在社会生活中最有效的是法律”。
这就顺利实现了由“规则”到“法律”的过渡。
在法律特点的讲授上,何老师就没有使用小甬的日记了,分别以
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警察、法庭、监狱、军队等国家暴力保证实施。
三个材料展现,最后归结出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片段三>:
操作目的:1、此片段中蕴含着两部法律:《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带领学生搜寻生活中还有哪些法律。
而这一问题,何老师设计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选择相应的法律”的活动,使学生在对号入座中了解了我国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法律,懂得了法律伴随我们一生的道理。
但我认为,这一活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再深入地挖掘下去,使学生明确“我国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这在教材P89有明确的原话。
但何老师未曾提到。
2、由此引出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里的条文,还服务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的教学。
如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就可以从“应当”、“必须”的字眼上获得;法律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从“维护”、“保护”、“保障”上读一只乌龟,竟然强迫我们支付了399元,真是郁闷。
了一辆“班车”。
到了她说的“分院”,工作人员让我们放生了
最后一站灵隐寺。
刚到灵隐,就有自称是导游的人上来 说能带我们进灵隐寺的“分院”游玩,我们觉得新鲜就跟她上 2007年7月26日,
中央纪委决定:开除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党籍和公职,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出。
这样的设计,提高了教学素材的利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阅读文本、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但我有个疑问: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我个人的观点是法律的作用应该是本课的重点。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类似教材的一些案例就该有所涉及,最好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来演绎,从体验中感悟到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还保护着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而不是像何老师那样,在出示了小甬日记的第四个片段
<片段四>:
在杭州,我感受到了人间天堂风景名胜的美,感受到了西湖边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美,感受到了最佳旅游城市和
谐的美。
当然,我更感受到了警察、城管等执法人员们尽
职的美,是他们让我的第一次西湖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身边的法律。
后,问学生“从小甬的西湖游记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然后就在没有其他任何铺垫的情形下直接告知学生“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并要求学生要牢记“法不可违”。
这就陷入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泥淖(nao),违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初衷。
二、课前互动上
在林俊杰《江南》的美妙歌声中,何老师开始了本课的教学:“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桥头镇这个美丽的江南小镇,一路过来,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油菜花的味道,令人爽心悦目。
有句话说,人杰地灵。
我相信我们桥头中学的学生一定可以在今天的课堂上展现你们的美丽……”
轻松的课堂氛围,真诚的欣赏和期盼,顷刻间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课堂
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情感的基石。
这对于借班上课的教师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何老师能够挖掘当地的资源,甚至于在课前播放与之相关的音乐,而不是缺乏针对性的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任意选择一曲,保证了教学素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三、课后点评上
在陈红霞老师的点评中,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共鸣,希望与在座的老师们分享,并期待着老师们帮我释疑。
她说:“预设得越完美,教师所受的束缚就越多。
”比较公开课与常态课,我总觉得没有常态课上起来轻松自在,也往往在常态课上才更能收获教育智慧的惊喜。
因为没有非常严格的教学预设条条框框将我框死,我敢于接过任何一个突然抛过来的球,反而能使课堂焕发出意外的精彩了。
我在想,公开课到底该怎么上才好?已经有人在网上叫嚣了,“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
不知道我们该何去何从!或许,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吧。
就让我们在不断的尝试中,甚至在不断的碰壁中,去领略只属于改革进取者的精彩和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