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误解了孩子? 别让“孩子独睡”成替罪羔羊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2
别把孩子当宠物养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增大,很多夫妇很难抽出时间来照顾孩子。
有些人会选择将孩子当作宠物一样养着,只关心他们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他们的感情需求和成长发展。
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孩子不是宠物,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孩子是人类的未来,他们需要得到家长的关爱和教育,才能健康成长。
宠物只需要食物、水和住所不足以满足一个孩子的需求。
孩子还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导,他们需要父母的关心和鼓励,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作宠物一样养着,只关心他们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孩子会感到被冷落和孤独,对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失去信任感。
把孩子当作宠物一样养着是错误的做法。
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溺爱的名人例子【篇一:溺爱的名人例子】是中国人传统的育子方法,因为溺爱培养下的孩子缺少独立性格,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
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
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
”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
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
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
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说的是中国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奶头咬下。
这位少年把母亲的奶头咬下,是恨母亲的溺爱娇惯害了他。
无独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关于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犯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
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
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
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
母亲骂儿子大不孝,犯了罪还不够,又把母亲的耳朵咬下来。
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古今谭概》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故事,翠鸟为避免灾祸,开始把窝筑在树的高处。
孵出小鸟以后,它很喜爱,生怕小鸟从高处的窝里掉下来摔死,于是把窝向下移了移。
等小翠鸟身上长出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是加倍喜爱,越发怕小翠鸟摔下来,又一次向下移动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
这样,翠鸟放心了,然而当路过树下的行人发现小翠鸟时,稍一举手便把小翠鸟掏走了。
巴尔扎克笔下又这样一个故事,面粉商人高老头十分娇惯女儿,他把大部分财产作了陪嫁,让女儿挤进商流时候,过贵妇人的奢侈生活。
为使女儿们快活,他替女儿的情人还了债,帮助女儿与人通奸。
孩子分房故事系列:别让“孩子独睡”成替罪羔羊以前的酒肉朋友聚在一起,总是聊聊各种娱乐,后来又是聊聊各种工作。
最近,我发觉大家的话题都转移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上。
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开始经历这个有爱的时刻了。
当然我也说不上是什么育儿专家,但通过和一些朋友的交谈,有时候我总感觉,我们对孩子的情感表达有所误解,例如就单单说一下孩子睡觉的问题。
孩子不喜欢一个人睡?“孩子之前跟我一起睡,总是不会哭闹的,但我把他抱到小床上,他就哭起来了。
”这是我从很多父母那里听到的,我也毫不怀疑他们所说的,这绝对没有一点夸大之辞。
但这代表孩子不喜欢一个人睡吗?根据我的观察是,成人给孩子养成什么习惯,孩子就认什么习惯。
孩子一出生,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是跟父母同睡的,这就是他们所习惯的。
当我们尝试改变这个习惯的时候,孩子会有不适应。
但这仅仅是不适应,而非不喜欢。
孩子是不分高低的,只有成人分高低。
例如,成人会认为孩子跟父母睡在一起比自己睡在小床上舒服。
实际上,如果孩子习惯了小床,从来没有睡在父母之间的经历,就没有这个比较。
实际上我发现,当孩子第一次独睡的时候,我不断地哄他之后他仍然会安然入睡,并且习惯这样的睡眠一段日子之后,只要把孩子一放在小床,他自然就入睡了,甚至不需要任何安慰。
孩子一个人睡不安稳?大部分的父母担心小孩一个人不熟睡,这可以归结为“分离焦虑”。
孩子是否会存在分离焦虑?答案肯定是有的,但这并不是孩子睡不安稳的唯一原因。
很多时候,当其他原因在发生作用,我们也把他误读了。
其他原因包括哪些呢?经过长期观察,有且不限于孩子没有吃饱、白天睡太多(包括睡眠规律被打破)、频繁在大床小床之间交换进睡。
事实证明,“分离焦虑“是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克服的,但如果其他的问题被掩盖了,那对孩子睡眠质量的影响将会是更加长远的。
孩子一个人睡容易掉下床?大部分人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母庸置疑的客观事实。
我想说如果你把孩子放在一个圆桌上睡觉,那么他肯定掉下来,你们是对的。
哄骗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
哄骗孩子是不诚实和不道德的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1.影响亲子关系:哄骗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失望和沮丧,这会影响
他们与父母的信任和亲密关系。
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与孩子坦诚相待,以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2.降低孩子的信任感:如果孩子经常被欺骗或隐瞒真相,他们会逐渐失去对
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信心和勇气,因为他们不确定是否可以相信他人。
3.影响孩子的判断力:哄骗孩子还可能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当孩子无法分辨真实和虚假时,他们可能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破坏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总是因为犯错而受到惩罚或批评,那么他们
的自尊心可能会受到损害。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未来面临挑战时感到自卑和无能,从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
5.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长期遭受欺骗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
这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事情会发生变化,或者担心自己会被欺骗或忽视。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
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哄骗孩子,而是要鼓励他们诚实、勇敢地面对现实并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诚信的人。
纪伯伦: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你的孩子文|纪伯伦翻译|尹建莉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这首诗的题目虽为《论孩子》,具体内容却是论父母之道的。
父母们常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培养独立人格。
他们总喜欢干预子女的一切重大人生选择。
本诗指出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他们思想、灵魂的形成。
纪伯伦:论孩子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昨天已经过去生命向前奔涌无法回头川流不息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爱——是孩子的飞翔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原文]On ChildrenGibran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They are the sons a 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羊羊征稿1、作者来稿请注明“诗羊羊”字样,附个人百字简介与2张生活照整理成档发至*****************邮箱。
别把孩子当人质你不是手持剪刀的园丁,孩子也不是花圃里的花草,所以你不能按照你的理想剪裁出你所期望的样子。
你应该成为顺其自然的农夫,安静地等待孩子的成长。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棵树,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问题真的在孩子身上吗?还是问问自己吧!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问题的时候,你想过吗?那其是你自己身上问题的投射……孩子按你的要求长成现在的样子,你看到的问题都是按你的要求形成的。
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
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
也就是说,当你失败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么对待自己的。
你会不会对自己非常严厉?能不能原谅自己?如果是的话,那么当你成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错时你也会这样对他。
另外一点就是你有没有办法管得住自己,你的内心能不能对自己坚持说“不行”,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以后面对孩子时就能对他说“不行”,如果你不能,那么对待孩子时你可能也完全凭心情,不懂得如何拿捏分寸。
所以,一个人不用等到有了孩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父母,当他(她)自己面对事情时,就已经可以知道答案了。
你的安全感越不足,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有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孩子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
如果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天性是拒绝掌控的,于是越想掌控的你,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当父母要求孩子越多时,因而你眼中孩子的问题也就越多。
孩子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真是这样吗?没你的对安全感的渴望,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孩子,这是真的吗?问问自己。
父母给孩子的道歉信10篇父母给孩子的道歉信10篇现如今,我们常常需要使用道歉信,通过道歉信我们可以更好反省自己的过失,更好的向对方表示陪礼道歉。
写起道歉信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给孩子的道歉信,欢迎大家分享。
父母给孩子的道歉信1XX:非常抱歉,我知道我的行为对你造成了伤害。
请你,真的想请你能够原谅我。
我知道,时间不会倒退。
但如果可以的话,我是一定不会再这样做的。
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给女生写道歉信,因为我从来没有一次这样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我不太会表达我现在所想要表达的,但是请你千万千万不要难过,这样我真是万死不辞了!希望你能,一如从前。
如果原谅我的话,看完信后,给我一个微笑吧。
他们说,微笑的女生是最漂亮的!xxxxx年x月x日父母给孩子的道歉信2亲爱的:是我不对,是我不好,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不该这样XX(什么事情你知道的)!亲爱的你知道吗?我有多爱你吗?多想你吗?当你不理我了,我的心有多痛就有多痛!还记得你在我身边的时候,你帮我做这做那,而我却嫌你这嫌你那不好,其实是我不懂得,真不懂得两个字,那就是珍惜!我不珍惜你对我的情,我不珍惜你给我的爱,我不珍惜你对我的关心,有好多好多好多我不珍惜你的时候,我数都数不清!亲爱的,正因为这次的错(不知道什么错,你掰吧),我才知道珍惜难得可贵,失去你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亲爱的,不要生气了好吗?我真的好爱你好爱你!回到我身边好吗?我愿做你的小狗永远哄你开心!xxxxx年x月x日父母给孩子的道歉信3XX:在此妈妈向你道歉,请你原谅妈妈的鲁莽,原谅妈妈一时的冲动,妈妈真心的向你道歉,对不起。
前天(周日)吃早饭时,你坐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总是不安分,妈妈要求你坐端正,好好吃饭,可你就是不听。
因此,妈妈很生气,就要把你拉到卧室让你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可是刚到卧室门口,你就开始哭了,边哭边说:你把我的脸抓烂了。
我好像感觉到我的手指甲划到哪里了,但是我想应该不会是在你的脸上。
陈岚:性侵幼童与可耻的天真作者:来源:《齐鲁周刊》2013年第34期幼童被性侵,最近才开始高发吗?这是一种可耻的天真。
美国女权组织曾经公布数据:“至少三分之一的女性,在成年之前、成长阶段,曾经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性侵犯,而这些侵犯最多是来自亲属、朋友、师长。
”美国明星如玛丽莲·梦露、奥普拉,都曾经被性侵。
如果你提醒,继父和继女的关系应该格外受到母亲的关注,不要把孩子单独交给别人尤其是单身青壮年男性去单独照料、不要把孩子随意寄养在别的家庭、不要随意将孩子寄宿在管理混乱的学校、幼儿园,这些情境都是幼童被性侵的高发情境,多数市民听到这样的提醒可能都会不以为然。
封闭、威权、受控制人的心智不成熟与无力反抗,这几个因素将极大程度地激发性暴行。
在最近曝出的教师校长性侵案、校园施暴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集体宿舍、封闭式训练营几乎成了一些罪犯的“后宫”,如狼入羊群毫无顾忌、为所欲为。
受害儿童的心理治愈通常有一个重要前提:“罪犯被惩治,他们由此感到安全,并获得了内心渴望的公平和正义。
”实际上,隐姓埋名或三缄其口的受害人并非真的融入了新生活,只是他们将创伤隐藏起来。
在上世纪70年代时,欧美警察对于被性侵的妇女还带着质疑和侮辱的态度,这使得鼓足勇气报案的妇女裹足不前。
法庭辩论中,被告律师通常会极尽所能地揭露或描黑受害人的私人生活,将受害人贬低为一个“荡妇”来为性侵者辩护,后来,经过女权主义组织的再三要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终裁定,在性侵案中,受害人的生活作风不在法庭出示或考量之列,以避免将一次刑事审判变成对受害人性道德的大审判。
遗憾的是,在本土,以唐慧案为例,唐慧被性侵的11岁女儿的性道德,居然成为了某些媒体作出判断时的重要考量依据。
有若干媒体罔顾乐乐年仅11岁的事实,不断强化乐乐身体成熟、不上学耽溺游乐、在溜冰场主动结识男性的各种细节,或明或暗地暗示乐乐自己“不是好东西”,这样的逻辑和上世纪70年代欧美警察无异。
10宗罪,扼杀聪明宝宝 金羊网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但爱的不得法,反而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受到伤害,影响孩子的一生。
特别是大人自己的行为,在宝宝眼里都是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这10种家庭教育和家庭气氛,是最不适宜宝宝成长的环境。
第一宗罪:家长专制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
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
第二宗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而你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别多管闲事?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
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第三宗罪:“善意的”谎言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
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
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
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在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
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第四宗罪:杜绝冒险孩子要下河游泳,成人不是教会他怎样在水中保护自己,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
别以成功的名义,对孩子“下毒”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3年第1期策划:本刊编辑部撰稿:谢雪梅当下,家长们或轻或重患有“教育焦虑症”,逼子成才的“虎妈”“狼爸”“鹰爸”们,一个个高调亮相。
也有一个别样的声音低沉地响起——别以成功的名义,对孩子“下毒”!江苏女作家赵翼如的散文集《有一种毒药叫“成功”》低调出版,她不那么在意孩子的分数,更关注孩子是否快乐。
为了让儿子拥有一个丰富纯真的童年,她不断调整心态,在重重压力下与自己“病了的母爱”作斗争……她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与反思,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散文集荣获2012年第五届冰心散文奖。
赵翼如女士是本刊资深撰稿人,书中《从战车上“出逃”》等作品为本刊首发。
故此,我们特约记者采访赵翼如,与读者分享她和儿子心灵沟通的故事,希望她的善意提醒,能给焦虑的父母们一些帮助。
让我们回归平和平常,将自由还给孩子。
她,童年是一棵树的传奇诗人北岛曾经说:童年、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后来的一切几乎都是在那时候形成或被决定的。
儿时,赵翼如家住常州后北岸,东窗正对着教堂。
教堂后来改造成了她的幼儿园。
老师原来在唱诗班弹琴,常带着孩子们快乐地歌唱,在这里,她最早感受到了平等和爱。
文革中,教堂被砸,赵翼如悄悄地捡起一块彩画玻璃碎片,珍藏至今。
此后,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每当遭遇痛苦,“那块彩画玻璃便会像一块柔软的手帕,慢慢飘起来,擦拭我的眼泪”。
对于赵翼如而言,童年是一棵树的传奇。
小学给赵翼如最深的记忆,居然和一棵树有关。
大约是她那时作文写得还行,有一天,常州局前街小学的盛云翔老师把她喊到校园的银杏树下,开了一堂小课。
他先递过一份课外阅读书目,然后强调了回到土地的阅读。
最丰富的语汇不藏在书里,而是长在大地。
他说,有人看得见世界,看不见美。
为什么?不接地气。
课外阅读,先从这棵树读起——这棵树,就是大地的神来之笔。
看看它的从容站姿,看看它的优雅仪态;去翻动树叶,瞧那绝不雷同的笔画,能读到它字里的语气;再瞧枝条的组合,流水般的段落,多有章法;还有深不可测的根须,藏着许多陈年往事……总之,用心阅读,一棵树透露出的东西,不会比一本字典少。
谁误解了孩子?别让“孩子独睡”成替罪羔羊以前的酒肉朋友聚在一起,总是聊聊各种娱乐,后来又是聊聊各种工作。
最近,我发觉大家的话题都转移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上。
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开始经历这个有爱的时刻了。
当然我也说不上是什么育儿专家,但通过和一些朋友的交谈,有时候我总感觉,我们对孩子的情感表达有所误解,例如就单单说一下孩子睡觉的问题。
孩子不喜欢一个人睡?
“孩子之前跟我一起睡,总是不会哭闹的,但我把他抱到小床上,他就哭起来了。
”这是我从很多父母那里听到的,我也毫不怀疑他们所说的,这绝对没有一点夸大之辞。
但这代表孩子不喜欢一个人睡吗?根据我的观察是,成人给孩子养成什么习惯,孩子就认什么习惯。
孩子一出生,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是跟父母同睡的,这就是他们所习惯的。
当我们尝试改变这个习惯的时候,孩子会有不适应。
但这仅仅是不适应,而非不喜欢。
孩子是不分高低的,只有成人分高低。
例如,成人会认为孩子跟父母睡在一起比自己睡在小床上舒服。
实际上,如果孩子习惯了小床,从来没有睡在父母之间的经历,就没有这个比较。
实际上我发现,当孩子第一次独睡的时候,我不断地哄他之后他仍然会安然入睡,并且习惯这样的睡眠一段日子之后,只要把孩子一放在小床,他自然就入睡了,甚至不需要任何安慰。
孩子一个人睡不安稳?
大部分的父母担心小孩一个人不熟睡,这可以归结为“分离焦虑”。
孩子是否会存在分离焦虑?答案肯定是有的,但这并不是孩子睡不安稳的唯一原因。
很多时候,当其他原因在发生作用,我们也把他误读了。
其他原因包括哪些呢?经过长期观察,有且不限于孩子没有吃饱、白天睡太多(包括睡眠规律被打破)、频繁在大床小床之间交换进睡。
事实证明,“分离焦虑“是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克服的,但如果其他的问题被掩盖了,那对孩子睡眠质量的影响将会是更加长远的。
孩子一个人睡容易掉下床?
大部分人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母庸置疑的客观事实。
我想说如果你把孩子放在一个圆桌上睡觉,那么他肯定掉下来,你们是对的。
但问题是,难道买一张有护栏的床真的那么困难?我们很强调安全意识,但注意,不要
把意识强加给小孩。
在这个年龄,小孩很多方面是没有意识的。
那就切实地用安全措施去代替安全意识吧。
就像是下图中的这种床,不但图案讨喜,一般孩子都很喜欢,而且也有安全护栏。
(下面就是我家给宝宝买的酷漫居的儿童床)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不是在讨论对错。
只是我们其实都在对孩子施予无穷的爱。
就像情侣间谈恋爱经常说到的:你给我的是否我想要的。
那么在爱孩子之前,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理解,孩子需要什么?
文档来源(酷漫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