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糖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0723125
- 格式:doc
- 大小:534.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节糖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的酯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提问]你今天吃糖了吗?(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79“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n (H2O)m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单糖:葡萄糖、果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分类二糖:蔗糖、麦芽糖 1mol糖水解生成2mol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糖水解生成许多mol单糖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学生归纳小结)板书] 一、葡萄糖与果糖(一)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5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糖类优质课教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四章第二节糖类一、教学内容1、课标中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第1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开发上的应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在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葡萄糖与果糖,第二部分蔗糖与麦芽糖,第三部分淀粉与纤维素,其间穿插了一些探究实验。
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也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有感性认识,已经学习了醛类、醇类等知识,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经过高一及前三章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引出糖的定义,结构特点;从葡萄糖的生理功能引入葡萄糖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糖尿病的检测实验加深对葡萄糖的认识。
在糖类性质的学习中注重联系以前学习的醛类、醇类等知识,进行类推、迁移,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单糖、二糖、多糖性质的研究过程,理解糖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充分调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法代替演示实验,以小组合作代替验证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4章第2节《糖类》》word教学设计第二节糖类(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要紧介绍了糖类这一差不多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
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高中化学必修2安排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要紧特点后,再学习糖类,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明白得,为后续学习作预备。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记住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学会鉴别葡萄糖和果糖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把握糖类要紧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单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明白得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差不多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难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四.学情分析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
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体会和实验探究动身,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问;(2)情形导入,展现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预备1.学生的学习预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预备:学案和教学设计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问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形并了解了学生的疑问,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第四章第二节糖类糖类(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教学重点糖类的概念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讲]绿叶利用廉价的水和CO2,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报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引入]什么是糖? 哪些物质属于糖?[讲] 糖类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 曾经用一个通式来表示: C n(H2O)m;这是因为在最初发现的糖类都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并且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个数比恰好是2:1.当时就误认为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 现在还一直在沿用这种叫法,[投影]1、C n(H2O)式并不反映结构: H和O 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2、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 鼠李糖C6H12O5 甲醛乙酸乳酸等[设问] 如何给糖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板书]第二节糖类(saccharide)1、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讲]从结构上看,糖类可定义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后可以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讲] 糖类不都是甜的。
我们食用的蔗糖是甜的,它只是糖类中的一种。
淀粉、纤维素均不甜,它们属于糖类。
有些有甜味的物质,如糖精,不属于糖类。
[讲]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可分为单糖、低聚糖(二糖)和多糖[板书]2、糖的分类: 单糖低聚糖多糖[投影][讲]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一般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等。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选修五第四章第二节糖类一、教学内容1、课标中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第1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在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葡萄糖与果糖,第二部分蔗糖与麦芽糖,第三部分淀粉与纤维素,其间穿插了一些探究实验。
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也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有感性认识,已经学习了醛类、醇类等知识,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经过高一及前三章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引出糖的定义,结构特点;从葡萄糖的生理功能引入葡萄糖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糖尿病的检测实验加深对葡萄糖的认识。
在糖类性质的学习中注重联系以前学习的醛类、醇类等知识,进行类推、迁移,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单糖、二糖、多糖性质的研究过程,理解糖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充分调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法代替演示实验,以小组合作代替验证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选修五第四章第二节《糖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烃及其衍生物,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必修2中,简单介绍了基本营养物质,主要从用途的角度简单介绍了几种糖类。
本书前几章,对官能团的性质进行了系统学习,因此,本节课将从结构与性质的角度对几种糖类进行分析, 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生活的关联。
学情分析虽然本节课讲的内容与必修二中《基本营养物质》有较大重复,但考虑到学生的记忆水平,本节课有必要对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
通过之前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一定掌握,因此本节课许多内容可以采用自学+点拨的形式进行。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关联紧密,总体思路从生活出发,归结于生活。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1) 了解糖的分类及主要代表物(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知道他们的组成及性质, 能够写出水解方程式。
(2) 了解糖类物质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完成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到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糖类水解产物的探究,进一步体验化学物质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1、教学重点:糖类重要代表物质的组成及性质2、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及性质对比投影仪,黑板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八、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五、教学重难点八、教学媒体七、教学方法C(H 20)n ?是错误说法。
解,我们把不能水解的糖【引入】展示PPT 中 列举生活中的糖 从生活入 的糖类物质的图片,我们 生活中的许多物质中都 有糖的身影。
大到为生命 活动提供能量与支撑,小 到食品调味,满足味蕾。
第四章第二节糖类(2)教学目的[常识技术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物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使用。
进程办法经过协作探求,再次体会到试验是学习和研讨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办法。
情感价值观经过对糖类在实际日子中的使用的了解,知道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重点把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彼此改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联系。
难点纤维素的酯化。
知识结构与二、蔗糖与麦芽糖1、蔗糖分子式是C12H22O11。
蔗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C12H22O11+H2O板书设计C6H12O6+ C6H12O62、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相同,均为C12H22O11,蔗糖分子结构中不含醛基,无还原性,麦芽糖分子结构中有醛基,有还原性。
三、淀粉与纤维素多糖分类: 淀粉; 纤维素; 糖元,通式: (C6H10O5)n1、淀粉(1)( C6H10O5)n+ nH2OnC6H12O6(2)淀粉的用处:制葡萄酒和酒精C6H12O62C2H5OH + 2CO2 2、纤维素(1)物理性质: 白色、无臭、无味的物质,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2)(C6H10O5)n+ nH2OnC6H12O6(3)纤维素可用于纤维素乙酸酯, 纤维素硝酸酯,黏胶纤维和造纸等。
(4)纤维素的化学性质:---纤维素硝化反响教育进程补白[过渡]葡萄糖尽管是人体很重要的供能物质,但在日常日子中并不多见,而常见的是白糖、红塘、冰糖。
白糖、红塘和冰糖尽管外观、色彩不同,但它们的首要成分都是蔗糖。
下面咱们来学习两种二糖的性质。
二、蔗糖与麦芽糖[设问](1)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用什么办法来查验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2)请经过试验答复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
(3)蔗糖分子结构中是否有醛基?[科学探求](1)评论、答复,应经过蔗糖与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的试验查验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
(2)试验:别离取1、2号溶液各约1mL,用新制的Cu(OH)2查验是否具有还原性;[概括总结]试验结果表明,蔗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糖。
【课标分析】认识糖类的组成和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考纲分析】了解糖类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教材分析】糖类是中学有机化学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它和烃、烃的衍生物组成中学阶段比较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大纲》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烃的衍生物之后,是因为它和烃、烃的衍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知识的内涵看,糖类属于多官能团化合物,是烃的衍生物的延续和发展。
教材将糖类物质按单糖、二糖、多糖的分类顺序编排,“单糖”位于全章之首,而且教材对单糖中的葡萄糖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这是因为葡萄糖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并且是学习其它糖类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下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从学生认知水平看,已经对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本单元,不仅能使学生懂得糖类蛋白质的重要知识,还能对已有知识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掌握葡萄糖和果糖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1、温故而知新,结合官能团的特性分析葡萄糖的性质。
2、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听的衍生物中已有的醛类和醇类知识的进行知识的迁移、替代、延伸、重组等思维方式的训练。
使学生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
【教学重点】掌握糖类的重要代表物葡萄糖的组成和重要性质。
【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图表对比、类比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新课导入】从生活常识入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时检测学生的复习、自学和预习情况。
展示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讲解糖类的分类、葡萄糖和果糖的物理性质和存在。
一、葡萄糖和果糖1、物理性质和存在2、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必修二》中已经讲过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让学生通过复习,从已有经验入手分析结构,并结合醛类的知识推测葡萄糖可能的性质。
第二节 糖类[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糖类的概念、分类及结构特点。
2.掌握糖类重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
一、葡萄糖与果糖 1.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1)概念糖类是□01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2)组成糖类是由□02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大多数糖类化合物都可用通式C m (H 2O)n表示,故最早将其称为“碳水化合物”,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糖分子中的氢和氧原子的个数比都是2∶1。
(3)分类2.葡萄糖和果糖 (1)物理性质(2)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二、蔗糖与麦芽糖从结构和组成上看,蔗糖和麦芽糖互为□04同分异构体。
三、淀粉和纤维素1.淀粉2.纤维素1.(1)糖类的通式都是C m(H2O)n吗?(2)符合通式C m(H2O)n的有机物都属于糖类吗?提示:(1)不一定。
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大多数都可用通式C m(H2O)n表示,m与n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正整数。
但并非所有的糖都符合通式C m(H2O)n,如鼠李糖(C6H12O5)。
(2)不一定。
例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的分子式可分别改写为C(H2O)、C2(H2O)2,但它们不是糖,而分别属于醛和羧酸。
2.糖类的还原性是指糖类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反应。
若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不与新制的Cu(OH)2反应,则该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性糖。
蔗糖和麦芽糖分别属于哪一类?提示:蔗糖分子中不含有醛基,属于非还原性糖;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属于还原性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通式都为(C6H10O5)n,二者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提示:淀粉和纤维素分子通式中n值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一、葡萄糖的化学性质和工业制法(1)加成反应CH 2OH(CHOH)4CHO +H 2――→Ni△CH 2OH(CHOH)4CH 2OH(2)氧化反应①银镜反应:CH 2OH(CHOH)4CHO +2Ag(NH 3)2OH ――→△CH 2OH(CHOH)4COONH 4+2Ag↓+3NH 3+H 2O ②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CH 2OH(CHOH)4CHO +2Cu(OH)2+NaOH ――→△CH 2OH(CHOH)4COONa +Cu 2O↓+3H 2O ③生理氧化反应:C 6H 12O 6(s)+6O 2(g)―→6CO 2(g)+6H 2O(l) ΔH =-2804 kJ·mol -1④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葡萄糖【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表述【知识目标】1、根据葡萄糖的分子结构,掌握葡萄糖典型的化学性质;2、了解葡萄糖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科素养】1、通过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推测和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有机知识、科学事实和实验谱图对猜测进行验证。
3、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的素养4、通过分组实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动手实验能力;5、通过情景创设培养学生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葡萄糖是糖类物质的典型代表物,在糖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葡萄糖的结构探究和性质的掌握是本节重点,结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教师】引用科学史话引入新课欧洲人喜欢甜食,在19世纪初,法国人曾时兴研究用各种水果和许多种材料来制造糖品。
1801年,法国人朴罗斯特试验成功的由葡萄的汁液中提取出的糖即葡萄糖,葡萄糖的名称由此得来,一直沿用到现在1884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Fischer) 开始对糖类化合物研究。
他历经7年时间,完全运用化学方法与逻辑推理测定了葡萄糖的结构。
1902年,费歇尔(Fischer) 因合成糖和嘌呤获得诺贝尔化学(Nobel)化学奖。
【过渡】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知识探究葡萄糖的分子结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葡萄糖,板书,并说【板书一】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葡萄糖一、分子结构(二)课堂探究阶段【过渡】回忆:测定有机物结构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有机物分离、提纯------燃烧法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实验式--------质谱仪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过渡】请结合葡萄糖(C6H12O6)分子的“不饱和度”,预测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可能存在的官能团。
【学生】碳碳双键、醛基、羧基、酯基、羰基、羟基..........【老师】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预测呢?【过渡】同学们的实验盒里有纯净的葡萄糖溶液,银氨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葡萄糖和果糖教学设计一、概述葡萄糖和果糖是选修5第四章第2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化学2中由于糖类的结构较复杂,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糖类。
在选修5中,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烃的衍生物之后,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
官能团的性质和有机反应类型是学习本节知识的理论基础,本节教学中突出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学习主线。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②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葡萄糖的结构,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及相关信息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③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角度,掌握葡萄糖和果糖的重要性质、用途;(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会从实验现象及相关信息分析推导物质结构方法。
②理解物质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学习的主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银镜反应、菲林反应的实验探究,培养小组合作意识②通过葡萄糖和果糖用途的讨论,了解葡萄糖和果糖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葡萄糖的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的推导、重要性质。
三、学习者分析学生是高二级X科学生,学习基础一般,高一必修2内容有待复习加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阅读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信息。
运有对比分析策略进行有关物质性质的学习。
科学探究策略:实验探究→严密推导(合作探讨)→得出结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策略:假设→合作讨论→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思考交流→得出结论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选修5、必修2及教师教学用书,自制的本课题PPT课件,实验仪器和试剂。
六、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乙醛能发生什么反应,这和它具有什么官能团有关?2、乙醇能发生什么反应,这又和它具有什么官能团有关?[阅读教材完成]一、糖类的组成和分类1、定义2、分类[阅读思考]糖类就是碳水化合物吗?二、葡萄糖和果糖1、P80实验4—1 ,认真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葡萄糖具有什么官能团?2、在一定条件下,1mol葡萄糖与1molH2反应,还原成己六醇。
教案
2
-
∴果糖也是还原性糖。
[讲]果糖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发生异构化,不能自动由酮式转变为醛式,所以果糖不被溴水氧化而褪色。
手性分子的两种构型,在生理活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别。
能够通过化学反应获得手性分子的一种构型称为不对称合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生产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案
C
2 C
O
2C
O
结论:蔗糖无还原性,(麦芽糖具有还原性);
蔗糖水解有葡萄糖生成
[归纳总结]实验结果表明,蔗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糖。
所以蔗糖分子结构中不含醛基。
蔗糖不但有甜味,食用后还会在人体中的转化酶的催化作用下 C 2 C
nC
nC [(C。
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糖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0723125第二节 糖类[课标要求]1.了解糖类的概念、分类及结构特点。
2.掌握糖类重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3.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1.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 2OH(CHOH)4CHO ,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 来检验醛基的存在。
2.糖类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葡萄糖、果糖是单糖,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蔗 糖、麦芽糖是二糖,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淀粉、纤维素是多糖,淀粉、纤维素不属于 同分异构体。
3.由粮食酿酒的过程为淀粉――→淀粉酶 葡萄糖――→酒化酶酒精。
4.淀粉和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水解的最终产 物均为葡萄糖。
5.碘遇淀粉变蓝,二者可相互检验。
糖类的组成和分类1.概念从分子结构上看,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2.组成糖类是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糖的分子组成大都可用通式C m (H 2O)n表示,n 与m 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的正整数。
3.分类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类别依据举例转化关系单糖不能水解的糖葡萄糖、果糖等低聚糖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 mol单糖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多糖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很多摩尔单糖淀粉、纤维素等(1)大多数糖类的组成符合通式C m(H2O)n,但符合该通式的不一定是糖(如乙酸等),糖不一定符合该通式(如脱氧核糖)。
(2)糖不一定有甜味,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是糖。
1.有关糖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类是有甜味的物质B.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属于糖类C.糖类物质又叫碳水化合物,其分子式都可用C m(H2O)n表示D.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产生它们的物质解析:选D 通常单糖和低聚糖有甜味,而多糖无甜味,A错;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但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不一定为糖类,如烃的含氧衍生物,B错;大部分糖类的分子式可用C m(H2O)n表示,但有些糖不符合,C错;D项糖类的概念,正确。
2.下列物质中,属于糖类,但是分子组成不符合C m(H2O)n的是( )解析:选C 糖类的分子结构是多羟基醛或酮,A中没有羟基,B是多元醇,不含醛基或羰基,所以A、B都不是糖;C是多羟基酮,且其分子组成为C6H12O5,不符合C m(H2O)n,故C正确;D是多羟基醛,属于糖,但是其分子组成为C4(H2O)4,所以D不符合题意。
葡萄糖与果糖1.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 分子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判别 葡萄糖 C 6H 12O 6 CH 2OH(CHOH)4CHO—OH 、—CHO多羟基醛 果糖 C 6H 12O 6—OH 、多羟基酮2.物理性质颜色 甜味 溶解性 葡萄糖 无色 有 在水中易溶 果糖无色有在水中易溶3.葡萄糖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1)化学性质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和—OH ,所以它兼有醛和醇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a .生理氧化:C 6H 12O 6(s)+6O 2(g)―→6CO 2(g)+6H 2O(l)。
b .银镜反应CH 2OH(CHOH)4CHO +2Ag(NH 3)2OH ――→△CH 2OH(CHOH)4COONH 4(葡萄糖酸铵)+2Ag↓+3NH 3+H 2O 该反应用于工业制镜。
c .与新制Cu(OH)2(斐林试剂)反应 CH 2OH(CHOH)4CHO +2Cu(OH)2――→△CH 2OH(CHOH)4COOH(葡萄糖酸)+Cu 2O↓+2H 2O ,该反应用于糖尿病的检测。
d .葡萄糖也能被KMnO 4(H +)溶液氧化。
②加成反应CH 2OH(CHOH)4CHO +H 2――→Ni △CH 2OH(CHOH)4CH 2OH葡萄糖 己六醇③酯化反应:分子中含有醇羟基,可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④发酵反应:C 6H 12O 6――→酒化酶2CH 3CH 2OH +2CO 2。
(2)用途葡萄糖在工业上常用于制镜业、糖果制造业,医疗上可用于人体输液等。
葡萄糖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因此,体弱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特别提醒](1)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2)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醛。
(3)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性糖,都能与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发生反应。
1.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能加氢生成六元醇 B .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C .葡萄糖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D .葡萄糖能被氧化为CO 2和H 2O解析:选C 葡萄糖分子结构为CH 2OH(CHOH)4CHO ,其分子中含有五个醇羟基和一个醛基。
葡萄糖含有醛基,可与氢气加成得到六元醇,与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银镜;葡萄糖含有醇羟基,可与酸反应生成酯;葡萄糖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可燃烧生成CO 2和H 2O(在人体中被氧化为CO 2和H 2O)。
2.下列有关葡萄糖与果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B .两者都易溶于水 C .两者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D .葡萄糖比果糖要甜解析:选D A 项,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 6H 12O 6,前者是多羟基醛,后者是多羟基酮,两者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正确;B 项,葡萄糖和果糖都易溶于水,正确;C 项,尽管果糖中不含醛基,但由于多个羟基对酮基的影响,使果糖也像葡萄糖一样能发生银镜反应和被新制的Cu(OH)2悬浊液氧化,正确;D 项,两者都具有甜味,但果糖比葡萄糖甜得多,在糖类中,果糖是最甜的糖,错误。
3.下列反应中能用于检验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的是( ) A .加金属钠看是否有氢气放出B.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混合后共热,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C.与醋酸和浓H2SO4共热,观察是否有果香味物质生成D.加入KMnO4酸性溶液,看溶液是否褪色解析:选 B 检验葡萄糖时可利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这一特点,将其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混合后共热,看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也可借助银镜反应来检验葡萄糖是否存在。
4.根据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回答下列问题:(1)发生银镜反应时,1 mol葡萄糖完全反应需银氨配离子________mol,反应后葡萄糖变为________,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乙酸反应生成酯,从理论上讲1 mol葡萄糖完全酯化需要____g乙酸。
(3)1 mol葡萄糖完全转化为CO2和H2O,所需氧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________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葡萄糖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推断,即发生银镜反应时,1 mol醛基被2 mol[Ag(NH3)2]+氧化,反应后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铵。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5个羟基,理论上,1 mol葡萄糖完全酯化时需5 mol乙酸。
若使1 mol C6H12O6完全转化为CO2和H2O,则需要6 mol O2。
答案:(1)2 葡萄糖酸铵CH2OH(CHOH)4COONH4(2)300 (3)134.4 CH2OH(CHOH)4CHO+6O2―→6CO2+6H2O二糖与多糖1.蔗糖与麦芽糖(1)分子式及分子结构蔗糖麦芽糖分子式C12H22O11C12H22O11分子结构分子中无醛基分子中有醛基都是二糖,都可看作是两分子单糖脱水形成的(2)物理性质蔗糖和麦芽糖都是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3)化学性质2.淀粉和纤维素(1)淀粉①组成:通式为(C6H10O5)n,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②性质③用途:a.食品成分:可提供有机体所需的葡萄糖。
b.工业原料:制备葡萄糖、食醋、酿酒等。
(2)纤维素①组成:通式为(C6H10O5)n或[C6H7O2(OH)3]n,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②性质a.溶解性:一般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b.水解反应:c.酯化反应:纤维素中的葡萄糖单元中含有羟基,可与含氧酸发生酯化反应。
③用途纤维素可用于纺织工业、造纸业等,还可以用来制备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等化工原料。
淀粉和纤维素虽然都可用(C6H10O5)n表示,但是n值不同,两者不是同分异构体。
[特别提醒](1)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但二者的水解产物不同。
(2)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通式相同,但二者的聚合度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但水解的最终产物都为葡萄糖。
1.二糖水解用稀硫酸作催化剂还是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提示:二糖水解用稀H2SO4作催化剂,若用浓H2SO4,蔗糖(或麦芽糖)易脱水炭化。
2.如何通过实验证明蔗糖水解的产物具有还原性?提示:将蔗糖与稀H2SO4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最后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若有红色沉淀生成,证明蔗糖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3.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糖类,所以食用淀粉和纤维素均可以为人体提供营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纤维素虽然属于糖类,但在人体内却不能水解,因为人体内没有能水解纤维素的酶。
4.如何利用淀粉制取酒精?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蔗糖与麦芽糖的比较蔗糖麦芽糖相似点组成相同,化学式均为C12H22O11,互为同分异构体都属于二糖,每摩尔水解后都生成两摩尔单糖水解产物都能发生银镜反应,都能和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都具有甜味(蔗糖较甜)不同点官能团不含醛基(非还原性糖) 含醛基(还原性糖)化学性质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不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能发生银镜反应,能和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水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用途甜味食品,制红糖、白糖甜味食品,制饴糖2.淀粉与纤维素的比较淀粉纤维素通式(C6H10O5)n(C6H10O5)n结构几百~几千个葡萄糖单元几千个葡萄糖单元相对分子质量几万~几十万几十万~百万相互关系①不是同分异构体②不是同系物③均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物理性质白色无臭无味的粉末状物质,不溶于冷水,热水中部分溶解白色无臭无味,一般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结构特征无醛基无醛基,每个单元中有三个羟基化学性质①遇碘单质呈蓝色②无还原性③能水解成葡萄糖①无还原性②能水解成葡萄糖(比淀粉难)③能发生酯化反应用途食用,制葡萄糖和酒精制硝酸纤维、醋酸纤维、黏胶纤维、造纸3.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淀粉在酸的作用下能够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