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簋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53
九大镇国之宝之西周利簋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之重器更是数不胜数,在数多的国宝中怎么才能称为“镇国之宝”呢?能称为国宝的那必然是个个绝世孤品,价值自然是无法估量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民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下九大镇国之宝之西周利簋。
西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利簋的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是以饕餮纹为主题;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带;方座面四隅加饰蝉纹;都用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
方座上的兽面造型与利簋腹部的主体兽纹相仿,兽面巨目凝视,森严恐怖。
仔细观察,在利簋的圈足部位还装饰有夔龙纹,呈二方连续图案绕利簋一周,方座四隅饰以蝉纹。
兽面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纹饰共同装饰在青铜利簋上,线条流畅清晰,给这只肃穆庄严的西周铜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
利簋的主要部位腹上用饕餮纹来装饰。
饕餮纹与夔纹、龙纹、凤利簋纹等一样,都属于幻想的神话动物。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饕餮纹的形象被刻划为以鼻梁为中心,眉、眼、耳、角分别以对称形式排列在左右两侧。
饕餮纹所呈现出的狰狞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严感,体现了奴隶主上升阶段时的历史必然。
青铜器“簋”的设计思想一、“簋”的介绍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
簋【gui】,盛食器和温食器,一般为圆形,浅底,用于盛放谷物。
在新石器时代就己经有陶簋出现,到西周时期簋和鼎共同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物。
二、“簋”的种类利簋:西周早期,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
高28厘米,重7.95千克。
器内底铸铭文 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攸簋:西周早期,1973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53号墓,高28.5厘米。
器盖内壁与器底铸有铭文17字,记述了贵族"收"受燕侯赏赐30枚贝币,铸簋为念。
作宝用簋:西周早期,1976年出士千陕西省宝鸡市贺家墓地M112。
高23.2厘米,内底铸铭文“作宝用簋”四字。
现藏于藏于周原博物馆。
蔡侯申簋:春秋,共八件,1955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蔡昭侯墓。
高35.6-37.7厘米。
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
双耳高圈足簋:西周早期,1981年出士于陕西省宝鸡市(弓鱼)国墓地纸坊头1号墓,通高22.8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龙耳方座簋:春秋时期,分别藏于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北京故宫,洛克菲勒基金会,克利夫兰美术馆,玫茵堂,圣路易斯美术馆.㝬簋:又称“厉王簋”,西周周厉王时期。
高59厘米,重60公斤,是现存最大青铜簋。
堪称“簋王”。
内有铭文 124字,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
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夏代是青铜时代的初期。
青铜器种类不多,型器较小,质地单薄,纹饰不发达。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士的爵是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属于夏代。
商代晚期青铜器代表了中国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1.造型种类繁多,形体硕大厚重;2.多直线造型,中轴对称,风格沉稳雄浑;3.装饰繁缛、瑰丽,流行纹饰饕餮纹、夔龙纹;4.整体上给人以庄重,威严,神秘和狞厉的审美感受5.代表器物:《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鼎》、《虎食人卣》、《象尊》、《妇好鹗尊》《龙虎尊》等。
文物信息
时代:西周
出土时间:1974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弓鱼国墓地
收藏单位: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文物特征
五鼎四簋,器形风格完全一致,大小相次,器物较低矮,口沿均有铭文一字:“儿”,这五件鼎和四件簋被人们称作“儿鼎”和“儿簋”,它们是西周时期列鼎制度的体现。
文物相关
“列鼎制度”,是指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鼎和偶数簋的组合,是贵族在祭祀、宴飨[xiǎng]、丧葬时用来“明尊卑、分上下”的等级制度。
列鼎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周礼规定“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肉食种类:天子用九鼎八簋,鼎内盛放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用七鼎六簋,鼎内盛放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用五鼎四簋,鼎内盛放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上士用三鼎二簋,鼎内盛放乳猪、干鱼、干肉;下士一鼎一簋,鼎内盛放干肉。
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等级制度中,列鼎制度是贵族的专利品,就连乐舞数量也有差异,而茹家庄国墓地出土的这一组五鼎四簋,就是遵循了《周礼》的严格规定,为研究西周列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周第一青铜器《利簋》金石欣赏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
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利簋,西周早期青銅器。
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
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館。
2002年入选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1976年3月上旬,陝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今临潼区零口街道西段村)农民搞水利建设时发现了一个西周銅器窖藏,这批铜器的出土地点是一处周代的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
从断崖上残存坑壁的角度观察,出土地点为一个深2米、宽0.7米的窖藏,共出土壶、簋、盉等礼器5件,甬钟一组13枚,斧、凿、铲、削、角刀、铲刀等各类工具23件,戈、镞等兵器7件,车辖、带扣、扣饰、马络饰等车马器105件,铜饼、铜器座各1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利簋。
腹內底部有銘文4列32字,考古學家于省吾最初隸定為:珷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貞)克昏(聞)夙又(有)商辛未王才(在)管師易(賜)又(右)吏利金用乍(作)旜公寶尊彝翻译成现代为大致意思是:武王远征到商都,就在那甲子日的大清早,祭拜当空闪耀的岁星,并且贞问双方胜负,得到肯定的结果,当晚就占领了商都。
丰邢叔簋铭文意思丰邢叔簋铭文是一种铭文,它是刻在古代青铜器簋上的文字,用以记录铭文所属的簋的所有权和背后的故事。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是指该簋属于丰氏家族,并由邢氏子孙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解释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并对其进行扩展描述。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是表明了簋的所有权和传承关系。
丰氏和邢氏是两个姓氏,他们是簋的拥有者和传承者。
这个铭文的目的是为了记录簋的来历和历史,以及簋在丰氏和邢氏家族中的地位和价值。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首先,丰氏和邢氏代表了两个家族,他们拥有簋,意味着这个簋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簋作为一种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重要的礼器,它代表了权力、地位和尊严。
簋在丰氏和邢氏家族中的传承,表明了这个家族的传统和家族的荣誉。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还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
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还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制度、礼仪和信仰。
丰邢叔簋铭文作为其中一种,记录了丰氏和邢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也可以从艺术角度进行解释。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簋的纹饰和铭文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丰邢叔簋铭文的刻写方式和内容都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才华和智慧,展示了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丰邢叔簋铭文的意思是指簋的所有权和传承关系,同时也涵盖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含义。
这个铭文记录了丰氏和邢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展示了古代青铜器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通过研究丰邢叔簋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珍视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井侯簋铭文及译文
井侯簋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面刻有铭文。
以下是井侯簋铭文及其译文:
铭文:
一曰午
日令先统
天子承
大庙正
与齐公
共繕兹
明器先
明飨吉
日月明
五星光
诸侯共
炉十使用
酒九卣
十沃用
人共繕
共用美
无贰利
曰酌饮
译文:
铭文的开头写着"一曰午",表示这是在午时所立。
日令、天子承大庙正与齐公共同修理这个明亮的器物。
日月光明,五星闪
耀,诸侯十分喜欢使用炉器,十个使用酒器,十个使用盛酒的瓶罐。
人们一同修理、共同使用这个美丽的器物,没有发生过二心,只是美满地享受饮酒。
利铜簋【西周高28厘米,陕西省临潼县出土,利铜簋内底有32字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征商,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
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
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
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
腹内底部有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利簋(gui,音轨),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是迄今所见最早西周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是一种龙纹。
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利簋簋是古代的盛食具,即现代的碗。
利簋,又名檀公簋。
.圆形,侈口,鼓腹,双兽头耳垂珥(er,音耳),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附带方座。
腹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饰兽面纹,四隅饰蝉纹。
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
这种圈足连铸方座的簋是西周初期新出现的形式。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
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出土1976年,在陕西临潼发现了一个西周早期窖藏,出土了一大批青铜礼器,其中一件高28厘米、直径约22厘米的食器簋(读鬼),通身饰有兽纹、龙纹和云雷纹,制作十分精美。
更为难得的是,在其内底部刻有四行32字铭文。
铭文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利簋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贞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
丰邢叔簋最简单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丰邢叔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起源于商周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丰邢叔簋的历史背景、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探讨丰邢叔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展望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前景,以及探讨丰邢叔簋所蕴含的深刻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丰邢叔簋这一珍贵的中国文化遗产,推动其传承与保护工作,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展示与传播。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逻辑结构进行简要的说明。
例如,可以描述文章在引言部分引出丰邢叔簋的重要性和价值,然后在正文部分分别介绍其历史背景、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的情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丰邢叔簋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展望其未来发展,并给出对丰邢叔簋的启示。
文章结构应该清晰、流畅,确保各部分内容相互呼应,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丰邢叔簋的相关信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丰邢叔簋的介绍和解释,让读者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通过深入了解丰邢叔簋的历史背景、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情况,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丰邢叔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同时,文章还旨在呼吁人们加强对丰邢叔簋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丰邢叔簋的展望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和探讨。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丰邢叔簋的重视和关注,从而推动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4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对丰邢叔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丰邢叔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也对丰邢叔簋的展望和启示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丰邢叔簋不仅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符号。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青铜利簋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
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
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
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
腹内底部有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物简介利簋(gui,音轨),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是迄今所见最早西周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是一种龙纹。
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利簋簋是古代的盛食具,即现代的碗。
利簋,又名檀公簋。
.圆形,侈口,鼓腹,双兽头耳垂珥(er,音耳),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附带方座。
腹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饰兽面纹,四隅饰蝉纹。
簋高 28厘米,口径 22厘米。
这种圈足连铸方座的簋是西周初期新出现的形式。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
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铭文解释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利簋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
再有是从开战后的第八天,就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不长。
文物鉴赏1.簋(guǐ)的两面和方座的四面各铸一突睛露牙的饕餮(tāotiè)纹,狞厉森然而粗犷大气,此为显示贵族的气势。
秦公簋现存有二:一、春秋时秦青铜器,传为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
作于秦景公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是秦公之祭器,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
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
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
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铭文一百零四字,分铸于器及盖上。
器和盖上又各有秦汉间刻款九字。
铭文均由印模打就,青铜器的此种制作方法,仅见此例。
铭文字体整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传神写照。
春秋时期秦系金书之代表。
有说系秦桓公时(公元前605~前577)作品。
包括器铭、盖铭,共105字,器铭10行,54 字,合文1,重文3。
盖铭5行,51字,重文1。
且器盖均有刻铭,各一行9字。
字形方正,小篆的意韵已可见。
圆中有刚,劲力内转,线条道细。
书体一般认为即是籀文,与《石鼓文》相近。
取势方正,通篇整齐,结构谨严,用笔方圆兼施,道劲爽利。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文物出版社《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均有收录。
《秦公簋铭))是公认的秦系金书的代表作。
一般认为,西周时的《虢季子白盘铭》与春秋时的《秦公簋铭》、《石鼓文》等,其书体就是历史上的籀文(也就是有了一些简化的大篆书体)。
1923年在甘肃天水县西南乡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上海博物馆藏高23.5厘米,口径18.8厘米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制品。
敛口微腹,兽首耳较大,圈足三兽首足。
盖缘和口下饰兽目交连纹,器上兽首倒置,圈足饰鳞纹,余饰横条纹,盖器同铭5字,记器公作此簋。
,不其簋铭文与礼县秦公簋铭文作者:曹鹏雁文章来源:陇南日报簋是先秦时贵族们使用的一种青铜食器,主要用来盛放谷类食物,它往往与盛放肉食的鼎一起搭配使用。
作为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在宗庙和墓葬里当祭器使用时,都要严格的遵循礼乐制度。
秦公簋铭文释文
摘要:
1.秦公簋铭文的概述
2.秦公簋铭文的历史背景
3.秦公簋铭文的文字特点
4.秦公簋铭文的文化价值
5.秦公簋铭文的现代意义
正文:
1.秦公簋铭文的概述
秦公簋铭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铭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出现在秦国的青铜器上,以簋为最多。
簋是古代的一种食器,主要用于盛放煮熟的谷物。
秦公簋铭文是秦国统治者为了纪念先祖或者昭示自己的功绩而刻在簋上的文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秦公簋铭文的历史背景
秦公簋铭文出现的历史背景与秦国的兴起和统一六国有关。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崛起,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封建制度。
秦公簋铭文是这一过程中秦国统治者用来宣扬自己功德的一种手段。
3.秦公簋铭文的文字特点
秦公簋铭文的文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字形态上,它属于大篆,是篆书的一种,具有较强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其次,文字结构上,
它比甲骨文、金文更加规范,体现了秦国对文字规范化的努力;最后,文字内容上,它以歌颂祖先功德、宣扬自己功绩为主,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4.秦公簋铭文的文化价值
秦公簋铭文对于研究古代秦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秦国历史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秦国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其次,它反映了秦国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为我们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秦公簋铭文的现代意义
秦公簋铭文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簋簋,读作“诡”( gu 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黍稷方器也。
从竹从皿从皀b ī。
古文簋从匚f āng 饥。
匦gu ǐ,古文簋或从轨。
朹g u ǐ,亦古文簋。
居洧w ěi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黍稷方器也。
周礼舍人注曰。
方曰簠f ǔ。
圆曰簋。
盛黍稷稻粱也。
掌客注曰。
簠,稻粱器也。
簋,黍稷器也。
秦风传曰。
四簋,黍稷稻粱也。
按毛意言簋可以该簠。
郑注则据公食大夫礼分别所盛也。
许云簋方簠圜。
郑则云簋圜簠方。
不同者,师传各异也。
周易。
二簋可用享。
郑注云。
离为日。
日体圆。
巽为木。
木器圆。
簋象。
聘礼竹簋方注云。
竹簋方者,器名。
以竹为之。
状如簋而方。
贾疏云。
凡簋皆用木而圆。
此则用竹而方。
故云如簋而方。
宋刻单行疏内簋字凡四见。
今本依释文改经注疏皆作簠字。
非也。
巳上可证郑确谓簋为圆器。
周礼疏云。
孝经陈其簋簠注云。
内圆外方受ぬ二櫵ji áo者。
直据簠而言。
若簋则内方外圆。
孝经郑注,说者谓郑小同之注也。
贾所引文亦不完。
则无用湥t ū求矣。
而秦风释文有内圆外方曰簠,内方外圆曰簋之文。
葢g ài本孝经注。
聘礼释文则又方圆字皆互易之。
自相乖剌。
聂崇义曰。
旧图云内方外圜曰簋,外方内圜曰簠。
与秦风音义合。
广韵曰。
内圆外方曰簋。
欧阳氏集古录曰。
簋外方内圆。
与聘礼音义合。
考圜器之内为之方。
方器之内为之圜。
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难为之。
他器少如是者。
恐孝经注不可信。
许郑皆所不言也。
郑注礼曰。
饰葢象龟。
葢者意拟之词。
注礼器云。
大夫刻为龟形可证也。
聂氏,陈氏礼图皆於葢顶作一小龟。
误解一葢字耳。
见考工记图。
从竹皿皀。
合三字会意。
按?古文或从匚,或从木。
葢本以木为之。
大夫刻其文为龟形。
诸侯刻龟而饰以象齿。
天子刻龟而饰以玉。
其後乃有瓦簋。
乃有竹簋方。
因制从竹之簋字。
木簋竹簋礼器。
瓦簋常用器也。
皀,榖g ǔ之馨香。
谓黍稷也。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
1.邢侯簋(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圆明园珍贵文物,成型于
西周时期)
①作用:中国古代食器和祭器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
②形制特征: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高约20厘米,器身纹饰精美,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
③纹饰:腹身饰两两对应的象纹,四垂耳上装饰着精美的兽纹
④铭文:有铭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荣内史曰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
拜稽首,鲁天子厥濒福,克奔走上下,帝无冬令于右周,追考。
对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
铭文拓片
该邢侯簋是邢侯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周公而铸造的。
周公,是周朝有名的贤臣和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儿子周成王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
周公死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台。
姬苴受封后,为祭祀父亲周公,铸造了大批青铜器,邢侯簋便是其中之一。
⑤历史:1921年间盗墓者在邢台的邢侯墓中盗得,卖到河南洛阳文物市场后,被当时英国籍的希腊巨富尤莫伐拉斯购得,由于对我国历史的不了解,他都不知道自己得到的竟是中国青铜器的稀世珍宝,回到英国后他便把邢侯簋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并一直在该博物馆保存至今。
(附):康侯簋(仍藏于大英博物馆,原属圆明园收藏,成型于西周,其价值不亚于邢侯簋,可以说禹邢侯簋是一对苦命兄弟)。
师寰簋铭文拓片解释1. 引言师寰簋铭文拓片是一种古代文物,是通过拓印的方式将簋(一种古代器皿)的铭文转移到纸张上,以便保存和研究。
这些铭文拓片记录了古代师寰簋的相关信息,包括制作年代、制作者、用途等。
本文将对师寰簋铭文拓片进行详细解释。
2. 师寰簋的概述师寰簋是一种古代青铜器,属于礼器的一种。
它的造型独特,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盖、身和足。
师寰簋的盖部通常有动物或神话人物的形象装饰,身部则铸有精美的纹饰,足部则用于支撑整个器物。
3. 师寰簋铭文的意义师寰簋铭文记录了古代师寰簋的相关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化以及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铭文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师寰簋的用途、制作年代、制作者等重要信息,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师寰簋铭文的内容师寰簋铭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4.1 制作年代师寰簋铭文中常常包含了制作年代的信息,可以通过年号或其他时间单位来表示。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师寰簋的年代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进行推测和分析。
4.2 制作者师寰簋铭文中还经常包含了制作者的信息,可以通过姓名、官职等方式来表示。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制作者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4.3 用途师寰簋铭文中有时会提及簋的用途,比如作为祭器、礼器等。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礼制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4 纹饰图案师寰簋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纹饰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是由各种几何纹样、动植物形象等组成,通过对这些图案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以及文化内涵。
5. 师寰簋铭文拓片的保存和研究为了保存和研究师寰簋铭文,人们通常采用拓印的方式,将铭文转移到纸张上。
这样可以避免原始文物的磨损和损坏,同时也方便了研究者对铭文的分析和解读。
师寰簋铭文拓片的保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保持拓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破损和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