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成语故事六年级篇一:《塞翁失马》村东头有个老伯,大家都叫他塞翁,这老头儿平时就喜欢养马,一天到晚跟马在一起,村里人都说他是马痴。
有一天,他家的马不知道为啥子就跑了,村里人听说了都来安慰他说:“老哥,别伤心了,一匹马而已嘛。
”塞翁却笑眯眯地说:“谁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大家听了都摇头,觉得这老头儿是不是受刺激过大头了。
结果没过多久,塞翁那匹马带着一匹野马回来了,村里人又都跑来看热闹,都说塞翁运气好,捡了个大便宜。
这时候塞翁又说了同样的话:“谁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村里人这次更不解了,心想这老头儿肯定是糊涂了。
可是好景不长,塞翁的儿子因为骑新来的野马摔断了腿,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村里人又来探望,塞翁还是那句话:“谁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大家这次也没啥反应了,就当他是随口说说。
没想到几个月后,朝廷征兵打仗,每个家庭都要出一个人上前线。
塞翁的儿子因为腿伤没好利索,所以逃过了一劫。
这时候村里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塞翁每次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
篇二:《守株待兔》小李子是村里的懒汉,成天游手好闲,啥活儿都不干。
有一天,他在田边溜达,正巧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桩子上晕了过去。
小李子一看,嘿,这不就是天上掉馅饼嘛!他高兴地把兔子捡回去炖了顿好饭。
打那以后,小李子天天守着那个树桩子,幻想着再有兔子撞上来。
村里人劝他:“别傻等了,赶紧干活去吧。
”他却不听,还振振有词地说:“上次兔子都能撞上来,这次肯定也会有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李子除了等兔子啥也没干,田里的庄稼也荒废了。
终于有一天,村长看不下去了,拉着小李子说:“你这样不行啊,得靠自己努力才行。
”小李子这才醒悟过来,开始认真种田,后来还成了村里有名的庄稼汉。
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及翻译1. 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 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 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 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 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六年级成语故事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六年级成语故事(一)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
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六年级成语故事(二)南朝末期,隋文帝杨坚灭掉了周围的南陈北齐,建立隋朝,此时,南方有好几个小国家并存,国都在建康(今南京)的陈国就是其中之一。
隋朝对南方的小国家觊觎已久,随时准备统一整个中国。
徐德言是陈国皇帝陈叔宝的侍从官,他娶了皇帝的妹妹乐昌公主为妻,两人情深意重,非常相爱。
但当时陈国朝败,而且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
徐德言预料到,总有一天国家会遭受灭亡之祸,因此非常忧虑。
一天,他愁容满面地对妻子说:“可能不久就会发生兵战,到时我要保护皇帝,我们夫妻将被迫拆散。
但只要我们活着,总会有再次见面的机会。
我们应该先留下一件东西,作为将来重见的凭证。
”随后,徐德言取来一面圆形的铜镜,将它一破为二,一半自己留下,一半交给妻子,告诉她好好保存,并对她说:“如果我们失散后,就在每年正月十五日那天,托人将这半面镜子送到市场上去叫卖。
六年级上册:1、竭泽而渔: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
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
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
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意思】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近义词】杀鸡取卵焚林而猎2、响遏行云:战国时期,有个喜欢歌唱的青年,名叫薛谭。
他得知秦青在歌唱方面很有造诣,便拜秦青为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有了很大进步,受到了同行的称赞。
薛谭自以为已经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了。
于是,有一天,他便去向秦青告别,秦青没有挽留他。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设宴为他送行。
在饮酒话别的时候,秦青打着拍子,唱了一支非常悲壮的歌曲,那高亢的歌声使周围的树木都颤动起来,天空中的流云都停了下来。
薛谭听得入了迷,意识到自己的骄傲自满有多么愚蠢。
他十分惭愧地对秦青说:“老师,我原以为学得和您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比老师差远了,请老师原谅我,让我继续跟您学习吧。
”秦青听了,笑了笑,让他留了下来。
【意思】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六年级下册:1、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0个原版1、龙驹凤雏成语故事晋朝时期,陆机的弟弟陆云六岁时就能作文,文气很好。
因此年少时就与哥哥齐名,虽然文章没有陆机那么优美,但是论点十分犀利。
一次吴尚书广陵闵鸿看见陆云感慨地说:“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解释】驹:小马;雏:细鸟。
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
常作恭维语。
2、离群索居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生性孤僻,平时很少与同学合群,只与曾参比较要好。
子夏的儿子死了,他差一点哭瞎了眼睛。
曾参前去批评他,子夏听后,如梦初醒,觉得自己离群索居很久就造成这样,于是节哀顺变,与同学打成一片。
【解释】索:孤单。
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3、松枝挂剑成语故事古代季札第一次出使北方,见到徐君结为好友。
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口头虽没言明。
季札心里明白这事,为了便于执行公务,就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公务完毕路过徐地,见徐君已经去世,就到他的坟墓旁把宝剑挂在树上而离开。
【释义】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4、藏污纳垢成语故事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率军攻打宋国。
宋国派乐婴齐去晋国求救。
晋景公看不惯楚国的恃强欺弱,准备出兵救宋。
大夫伯宗认为晋国是鞭长莫及,他说:“谚曰‘高下在心’。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释义】污、垢:肮脏的东西。
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5、断杼择邻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解释】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6、年高有德成语故事薛蟠在酒席上调戏柳湘莲,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觉得没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与年高有德的张德辉一起外出做生意,请示薛母,母亲没有主意,宝钗认为应该让他去试一试,如果旧病复发也没办法,如果彻底改变同性恋倒也是好事。
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绿色环保口号,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成语故事精选1:【断头将军】张飞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猛将。
曹操占领了荆州,刘备仓皇南逃。
曹操率领骑兵追了一日一夜,追到当阳长坂坡。
在危难关头,张飞带着二十多名骑兵断后,他在桥上横枪跃马,喝道:“我是张飞,谁敢上来决一死战!”曹操大军没有一人敢上前的。
刘备入川时,队伍一路西进,没遇到什么阻碍,但在巴郡的时候遇到了太守严颜的抵抗,张飞三番五次地引兵挑战,严颜就是不出去打,也不投降,后来张飞用了计谋才攻破巴郡,活捉了严颜。
严颜被捉后,被押至帐下,但他昂首不跪。
张飞对严颜呵斥道:“我的大军到了,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没有道义,夺我州郡,我州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张飞大怒,下令推出砍头,严颜面色不变,边往外走边回头骂道:“匹夫!砍头便砍头,也用不着发怒。
”张飞觉得严颜很有骨气,就把他放了,并向他道歉,以宾客相待。
严颜感其恩义,才投降。
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磬鸣有因】在洛阳的一座寺院里,有一只磬(qing)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出响声,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又没有人去敲击它,它总是这么自己响起来。
僧房里的僧人对这只会自鸣的磬十分恐惧,总以为是鬼怪在作祟,时间长了以后,这位僧人因惊恐而吓出了病。
寺院里上下都有些惶恐不安,他们请来许多术士、法师,让他们施展出各自的高招,也没有一个人能制止这只磬的自动发声。
这件事搞得僧人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
僧人有个好朋友,名叫曹绍夔(kui),他听说僧人病了,便前往寺院探望。
这一天,曹绍夔来到洛阳的这座寺院,见到自己的朋友面目憔悴,眼神惶惑,很是同情,便询问病情病因。
僧人把磬自鸣的情况和自己的怀疑都告诉了曹绍夔。
正说话间,寺院里敲起了斋钟。
六年级简短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化博⼤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些道理,下⾯为⼤家精⼼整理了⼀些关于六年级简短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六年级简短成语故事1韩信被刘邦拜为⼤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在张⽿的协助下,带了⼏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
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聚集了⼆⼗万⼤军阻挡。
谋⼠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
这样的话,不到⼗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不爱使⽤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军,巳⾮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下的⼈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分⾼兴,放⼼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三⼗⾥之处,韩信下令休息。
半夜⾥,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拿着⼀⾯红⾊旗帜,从⼩道来到井陉⼝⼭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
这样,赵军必定倾巢⽽出,前来追击。
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的旗帜。
”接着,韩信⼜派出⼀⽀⼀万⼈的军队,叫他们背⽔摆开阵势。
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之阵,都哈哈⼤笑,以为汉军⾃⼰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万⼈的军队向井陉⼝进发,赵军⽴即打开营门迎击。
战了⼀段时间后,韩信、张⽿命汉兵丢掉旗⿎,向⽔边退去。
汉兵退到⽔边阵地,再也⽆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的旗帜。
⽽在⽔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乱,各⾃逃命。
接着,汉军两⾯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欣赏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为了让五六年级的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一些成语,小编整理了六年级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1六年级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cī,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故事形式简洁、言此喻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从小让孩子成语可以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1:鸟尽弓藏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
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
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
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
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
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
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
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
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2: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3:捕风捉影“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古代成语故事六年级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此时此刻的大道理大才智,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洁的事,让我们感觉到好玩从而明白须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局部,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成语故事六年级,欢送查阅。
古代成语故事六年级1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诸侯也都纷纷起兵抗秦。
其中势力的要算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队伍。
陈胜、吴广死后,原来六国的一些贵族各抢各的地盘,秦将章邯、李由等那么趁机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召开了会议,让大伙推选一位楚王,以便统一领导抗秦的力气。
找来找去,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13岁的孙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为楚王,也称为楚怀王。
当时,包括项羽、刘邦在内,各路反秦军队的将领在外表上听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和大家约好,谁先进秦都咸阳谁就为王。
后来,刘邦先进了咸阳,项羽对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吩咐变更原来的盟约,谁知一请示楚王,得到的答复是“照前约,谁先进关谁做王。
”项羽一听火了,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
后来,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杀了。
不久,刘邦兴兵攻打项羽。
当时,有一个被人称为董公的三老(县或乡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对刘邦说,打项羽得找个名目,并给刘邦出办法说,可借义帝被杀这件事做点文章。
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大举为义帝发丧,并且派人告知各路诸侯说:“义帝是大家立的,此时此刻项羽指使人谋杀了义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情愿和你们一道去征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大逆不道”这句成语是指紧要违反某种封建道德。
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譬如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古代成语故事六年级2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当派谁去当比拟适宜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答复说:“叫解狐去,最适宜了。
他必须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异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引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适宜;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导语】成语(chéng yǔ,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七字以上。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从善如流 春秋时期,楚国发兵攻郑,郑国不敌赶紧求救于晋。
晋国派出⼤将栾书增兵援助,楚国不敢与之交战,⽴即撤军⽽⾛。
栾书转⽽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蔡国告急,楚国来不及调集⼤军,只好派公⼦申和公⼦成两⽀⼩部队前去救援。
晋军⼤将赵同与赵括向栾书请战,这时,谋⾂知庄⼦、范⽂⼦、韩献⼦上前劝阻道:“如果这次与楚军对阵,即使打赢了也不过只胜了两⼩股楚军⽽已。
如果输了,那晋国可就被⼈耻笑了。
”当时,栾书的部下主张进攻的有⼋⼈,主张收兵的只有这三位,按理说应以多数⼈意见为准,但栾书最终还是采纳了知庄⼦三⼈的意见,退兵回国。
第⼆年,栾书趁楚不备,率军攻下了蔡国,继⽽⼜发兵攻向楚国。
知庄⼦、范⽂⼦、韩献⼦三⼈分析了具体情况,再次建议暂时不要陈兵楚国⽽去攻打沈国,结果此战⼤获全胜。
当时有⼈称赞栾书说:“这个⼈能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向下那样,不仅快⽽且⾮常⾃然。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抛砖引⽟ 据说,唐朝有⼀位得道⾼僧从谂禅师,对徒弟们参禅的要求⾮常严格。
他要求每个徒弟都必须将注意⼒⾼度集中,静⼼打坐,不受外界的任何⼲扰,⾝⼼都要达到⼊定的美好境界。
有⼀次,徒弟们正在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试探⼀下徒弟们的定⼒,说:“今天晚上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就站出来。
”⼤多数徒弟知道师⽗的⽤意,都聚精会神地盘腿打坐,对⽼师的话理也不理。
只有⼀个⼩和尚糊涂得很,⾛出来⽤毫⽆禅意的话来回答禅师。
虽然如此,从谂禅师也没有动怒,只是平静地看了看他,说了⼀句:“刚才抛砖引⽟,却引来⼀块连砖头都⽐不上的⼟坯!”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三:惊⼸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个叫更羸的射箭能⼿。
有⼀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只⼤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六年级第⼀学期语⽂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六年级第⼀学期语⽂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寓⾔故事专项训练⼀(共16分)宋⼈有耕者,⽥中有株①,兔⾛触株,折颈⽽死。
因释其⽾②⽽守株,冀③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④当世之民⑤,皆守株之类也。
——选⾃《韩⾮⼦》注释:①株:露出地⾯的树根和树茎。
②⽾(lěi):古代的⼀种农具,形状象⽊叉。
③冀:希望。
④治:治理,管理。
⑤民:百姓。
1、⽂学常识:(2分)韩⾮是时期思想家。
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就选⾃《韩⾮⼦》。
2、解释加点词。
(4分)(1)兔⾛.触株()(2)因释.其⽾⽽守株()3、解释⽂中画线的句⼦,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4、这则成语故事叫。
(2分)5、作者讲故事的⽤意是批评、讽刺了(⽤⽂中的话来回答)“”的⼈。
(2分)6、“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从宋⼈失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3分)⼆(共15分)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今者⾂来,过易⽔,蚌⑤⽅出曝⑥,⽽鹬⑦啄其⾁,蚌合⽽拑⑧其喙⑨。
鹬⽈:“‘今⽇不⾬,明⽇不⾬,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今⽇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并禽⑩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11),以弊(12)⼤众,⾂恐强秦之为渔⽗也。
故愿王熟计(13)之也。
”惠王⽈:“善!”乃⽌。
——节选⾃《战国策·燕策⼆》注释:①且:将要。
②伐:征伐,讨伐。
③苏代: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苏秦的弟弟。
④惠王:惠⽂王赵何。
⑤蚌:⽣活在淡⽔⾥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椭圆的外壳。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鸟。
⑧拑(qián):夹住。
⑨喙(huì):鸟的嘴巴。
⑩禽:同“擒”,捉获。
(11)⽀:对峙。
久相⽀:长久相持不下。
(12)弊:使……疲惫,使……困乏。
(13)熟:仔细,周详。
计:谋划,考虑。
7、解释加点词。
小学六年级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六年级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小学六年级成语故事1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望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样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
最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望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但是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小学六年级成语故事2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必须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务必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整理分享的六年级成语寓⾔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燕⼈还国】 有⼀个在燕国出⽣,在楚国长⼤,直⾄花甲之年还不曾回过家乡的燕国⼈,因为思乡⼼切,不顾年事已⾼,⽓⾎衰退,居然独⾃⼀⼈不辞劳苦,千⾥迢迢去寻故⾥。
他在半路上遇到⼀个北上的⼈。
两⼈⾃我介绍以后,很快结成了同伴。
他们⼀路上谈天说地,起居时互相照应,因此赶起路来不觉得寂寞,时间仿佛过得很快。
不知不觉,他们就到了晋国的地界。
可是这个燕国⼈没有想到与⾃⼰朝⼣相处、⼀路风尘的同伴竟在这时使出了捉弄⼈的花招。
他的那个同伴指着前⾯的晋国城郭说道:“你马上就要到家了。
前⾯就是燕国的城镇。
”这燕⼈⼀听,⼀股浓厚的乡情骤然涌上⼼头。
他⼀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他的两眼被泪⽔模糊了,脸上怆然失⾊。
过了⼀会⼉,那同伴指着路边的⼟神庙说:“这就是你家乡的⼟神庙。
”燕⼈听了以后,马上叹息起来。
家乡的⼟神庙可是保佑⾃⼰的先辈在这块燕国的⼟地上繁衍⽣息的圣地呵!他们再往前⾛,那同伴指着路边的⼀栋房屋说:“那就是你的先辈住过的房屋。
”燕⼈听了这话,顿时热泪盈眶。
滚滚的泪⽔把他的⾐衫也弄湿了。
祖居不仅是⽗母、祖辈⽣活过的城堡,⽽且是⾃⼰初⽣的摇篮。
祖居该有多少动⼈的往事和令⼈怀念的、神圣⽽珍贵的东西呵!那同伴看到⾃⼰的谎话已经在燕⼈⾝上起了作⽤,⼼⾥暗暗为这种骗⼈的诡计⾃鸣得意。
他为了进⼀步推波助澜,拿燕⼈取乐,没有等燕⼈的⼼情平静下来,⼜指着附近的⼀座⼟堆说道:“那就是你家的祖坟。
”这燕⼈⼀听,更是悲从中来。
⾃⼰的祖辈和⽣⾝的⽗母都安息在眼前的坟墓⾥。
这座祖坟不就是⾃⼰的根吗?虽然说这个燕⼈已年⾄花甲,然⽽他站在阔别多年的先辈坟前,却感到⾃⼰像⼀个失去了爹娘的孤苦伶仃的孩⼦,再也禁不住强烈的⼼酸,⼀个劲地放声痛哭起来。
到了这个地步,那同伴总算看够了笑话。
六年级成语故事六年级成语故事1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
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六年级成语故事2揠苗助长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
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
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于求成,最终适得其反!六年级成语故事3守株待兔从前有个农夫,有一天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田边的树桩上死了,他什么都不用做,白拣了一只兔子吃,很高兴。
从此,他就不再种田,干农活了,天天坐到树桩上等兔子,结果就饿死了。
寓意:不要把偶然的幸运,当成长久的依靠。
六年级成语故事4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卫国由于国力微弱,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
当时在位的国君是卫灵公,卫灵公不愿长久地处于屈辱的地位,便毅然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从而与晋国断绝了关系。
卫灵公的这种做法让当时晋国的执政者赵简子非常恼火。
赵简子立即调集军队,想要讨伐卫国的都城帝丘,迫使卫灵公屈服。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1【反复推敲】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
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2【外强中干】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
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
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
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
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
“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
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3【莼羹鲈脍】这个成语不简单,短短四个字便囊括了两道名菜——莼菜羹和鲈鱼脍。
可要是因为名字是两道菜,便觉得这个成语“很好吃”的话,那就闹笑话了!“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
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
六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成语故事汇总(精选合集)第一篇:六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成语故事汇总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甚:很。
②惠:智慧。
③诣:拜见。
④乃:就,于是。
⑤示:给……看。
⑥曰:说。
⑦未:没有。
⑧设:摆设。
梁国有一位杨家的孩子,才九岁,却很聪明。
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
孩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
”孩子应声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禽鸟。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
⑦洋洋:广大。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曲。
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巍峨的泰山在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奔腾的江河向前!”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领悟他的心意。
子期去世了,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就毁掉琴,一辈子不再弹琴。
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弈:下棋。
②通国:全国。
③诲:教导。
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⑤援:引,拉。
⑥缴:带丝绳的箭。
⑦俱:一起。
⑧弗:不。
⑨矣:了。
⑩为:因为。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弓搭箭射天鹅。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专项训练一(共16分)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③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④当世之民⑤,皆守株之类也。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③冀:希望。
④治:治理,管理。
⑤民:百姓。
1、文学常识:(2分)韩非是时期思想家。
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就选自《韩非子》。
2、解释加点词。
(4分)(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3、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这则成语故事叫。
(2分)5、作者讲故事的用意是批评、讽刺了(用文中的话来回答)“”的人。
(2分)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从宋人失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3分)二(共15分)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⑤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⑧其喙⑨。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⑩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11),以弊(12)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13)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注释:①且:将要。
②伐:征伐,讨伐。
③苏代: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苏秦的弟弟。
④惠王:惠文王赵何。
⑤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水鸟。
⑧拑(qián):夹住。
⑨喙(huì):鸟的嘴巴。
⑩禽:同“擒”,捉获。
(11)支:对峙。
久相支:长久相持不下。
(12)弊:使……疲惫,使……困乏。
(13)熟:仔细,周详。
计:谋划,考虑。
7、解释加点词。
(4分)(1)蚌方.出曝()(2)两者不肯相舍.()8、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渔者得.而并.禽之.。
9、这则成语故事叫《相争,渔翁》,现在常用来比喻(4分)10、对于“赵且伐燕”这件事,苏代的态度是(赞成/反对),理由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4分)三、掩耳盗钟(共11分)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①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②毁之,钟况然③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④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⑤矣。
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钟:古代一种乐器。
②椎:锤子。
③况然:况地,象声词。
④遽:立即,急忙。
⑤悖:谬误,荒谬,荒唐。
11、解释加点的字:(4分)欲负..而走()()12、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13、《掩耳盗钟》后演变为成语,比喻。
(4分)四、(共14分)魏武①行役②,失汲③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④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⑤此得及前源。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②役:打仗。
③汲:水源。
④饶:丰富。
⑤乘:利用。
14、文学常识:(3分)《世说新语》的作者是时期的(人名)。
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课文就选自《世说新语》。
15、解释加点的字:(2分)乃令.曰()16、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士卒闻之...,口皆出水17、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曹操的特点。
(2分)18、这个成语故事叫,比喻。
(4分)五(共13分)宋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②往。
乡人子失意③,山缀④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⑤,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⑥更在孙山外。
”——选自宋·范公偁《过庭录》注释:①赴:赶赴。
举:科举。
②偕:共同,一块儿。
③失意:不得志,这里指落榜。
④缀:写。
⑤得失:成功与失败。
⑥贤郎:对别人的儿子的尊称。
19、解释加点的字:(2分)先归.()20、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乡人托以..子偕往.。
21、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孙山的描写,表现他“”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分)22、这个成语故事叫,比喻。
(4分)六(共11分)楚人有鬻盾①与矛②者,誉③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④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⑤,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⑥能应⑦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注释:①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②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
③誉:赞美。
④陷:攻破。
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⑤利:锐利,锋利。
⑥弗:不,没有。
⑦应:回答。
23、解释加点的字:(4分)(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或.曰()24、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5、这个成语故事叫,比喻。
(4分)七(共11分)赵高①欲为乱②,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③,持鹿献于二世④,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⑤诸言鹿者以法⑥。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记》。
【注释】①赵高:秦宦官,秦始皇死后任中丞相,专权,后被子婴所杀。
②乱:谋反。
③验:试探。
④二世:秦二世,胡亥,秦始皇少子。
公元前21 0-207年在位。
⑤阴中:暗中。
⑥以法:使……伏法,处死。
26、解释加点的字:(4分)(1)或.言马以阿顺赵高()(2)赵高欲为.乱()27、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丞相误.耶?谓.鹿为.马。
28、这个成语故事叫,比喻。
(4分)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专项训练参考答案1、战国,《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中任选一个,要有书名号。
2、走:逃跑;跑。
释:放下。
3、兔子不能够再次得到,然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嘲笑)。
“得、而、为”各1分。
4、《守株待兔》,要有书名号。
5、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6、我们不能一直心存侥幸(我们不能不劳而获;我们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应该付出努力来获得成功。
7、方:正,正在,正要;舍:舍弃,放弃,丢弃。
8、渔夫发现后,一起把它们捉去了。
“得、并、之”各1分。
9、“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争持不下,让第三方得利。
10、反对。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11、欲:将要,想要。
负:背。
12、他怕别人听到钟声后跟自己抢钟。
主语补出1分,“闻、之”各1分。
1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或自欺欺人。
14、南朝的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
15、下令,命令。
16、士兵听了曹操的话以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
17、聪慧,智慧,随机应变。
18、《望梅止渴》。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19、返回,归来。
20、同乡人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孙山,让他们一同前往(省城)。
“以、托、往”各1分。
21、语言描写,滑稽才子。
22、名落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23、鬻:卖。
或:有的人。
24、拿(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以、之、何如”各1分。
25、《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26、或:有的人。
为:做。
27、丞相错了吧?把鹿叫做(称为)是马。
“误、谓、为”各1分。
28、《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八、叶公好龙(共7分)叶公①好龙,室中雕文②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③之,窥④头于牖⑤,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⑥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⑦。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注释:①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②雕纹: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通“纹”。
③下:下降。
④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⑤牖(yǒu):窗户。
⑥还(xuán):通“旋”,意为转身。
⑦五色无主:神色不定,形容仓皇失措。
29、解释加点的字:(2分)弃而还走.()30、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31、《叶公好龙》比喻。
(2分)九、击鼓戏民(共14分)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①,饮酒醉,过②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
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③,击鼓而民不赴④,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注释:①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击鼓召集百姓来守卫城。
为鼓,击鼓。
与,同盟,在文中也可以解释为“召集”。
戍,守城。
②过:过失,错误。
③警:警报,紧急的情报。
④赴:去,前往。
32、解释加点的字:(4分)(1)居.数月()(2)使.人止.之()()33、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乃更.令名号而民信之..。
34、“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35、从全文来看,厉王是一个的人。
(2分)36、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3分)十、揠苗助长(共17分)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④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⑤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担心,忧虑。
②揠:拔。
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④病:疲劳,筋疲力尽。
⑤槁:枯死。
37、解释加点的字:(6分)(1)芒芒然归.()(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38、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39、宋人跑到地里将禾苗拔高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愿望是“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分)40、作者借这个寓言,想要说明什么道理?(3分)。
41、《揠苗助长》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2分)十一、东施效颦故西施①病心②而颦③其里,其里④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⑤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注释:①西施:越国美女。
初由范蠡把她献给越王勾践,继又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②病心:害心疼病。
③“颦”同“矉”颦,皱眉。
④里:乡里。
⑤挈:本意是用手提着,在此是带领的意思。
42、解释加点的字:(6分)(1)东施效.颦()(2)絜妻子而去.之走.()()43、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5分)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44、“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她“效颦”的后果是使自己越来越丑。
45、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