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捅马蜂窝》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急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重点:体会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急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敬佩和对自己损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
作为孩童,我们也肯定有过调皮的满意,有过冒失的忏悔。
那布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颜色。
今日,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
(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当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
纠缠的“缠”字,留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
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4、学生再读课文,到达读通读顺的程度。
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5、快速扫瞄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终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挨次来记叙的?(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熟悉和感受。
全文是按事情的进展挨次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熟悉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希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幼儿园游戏捅马蜂窝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了解马蜂和蜂窝的特征;2.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二、教学准备:1.游戏道具:马蜂窝模型、“马蜂”图案套圈、数字图案套圈;2.教具:图片、幻灯片、PPT。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幻灯片,带领幼儿回忆小蜜蜂以及它们的家,蜂窝。
引导幼儿讨论蜂窝的特征、小蜜蜂的工作和功能等。
2.游戏规则介绍(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捅马蜂窝。
请大家看这个马蜂窝模型,上面有许多小圆孔,模仿马蜂窝。
现在,我将在马蜂窝上放置一些马蜂,我们的目标是尽量多地捅中马蜂,看谁的得分最高。
”3.活动(30分钟)3.1布置游戏区域:教室中设置一个距离较近的标志线,指定一名幼儿作为“运气宝帽”,并提醒其站在标志线的后方。
3.2游戏开始:教师将“马蜂”图案套圈和数字图案套圈分发给幼儿,让他们沿着标志线每次只能向马蜂窝投掷一个套圈,看谁的得分最高。
4.游戏总结(15分钟)4.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游戏过程,询问他们对游戏过程的感受和体会。
4.2教师总结游戏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到游戏中的规则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3教师展示马蜂窝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蜂窝的特征。
五、巩固练习(20分钟)教师以图片或PPT形式向幼儿展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蜂窝,让幼儿进行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注意到了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蜂窝。
六、家庭作业请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些有关小蜜蜂的图片或模型,准备下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幼儿能够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和动手的方式学习了解蜂窝和马蜂的特征,并通过游戏中的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游戏后的团队分享环节,幼儿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与进步。
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观察和绘画的方式巩固了幼儿对蜂窝特征的认识。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文本解读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一段难忘的回忆————因好奇冒失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同时引发出我们的思考:人类要善待动物,要能与动物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及做事切勿冒失,要多为他人着想。
设计理念本文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充满情趣、描写深入细致、人文性较强。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
”还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文教学,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质疑探究,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对话。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简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
(3)体会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合作探究,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尤其是最后一段。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搜集、展示资料,交流自己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捅马蜂窝》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把握文章主题。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捅马蜂窝》2.课件、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捅马蜂窝的事情。
2.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中的“捅马蜂窝”和我们平时的捅马蜂窝有什么不同?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捅马蜂窝场面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心惊肉跳”等词语的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写马蜂的句子,分析马蜂的特点。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复仇”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找出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敬畏”等词语的含义。
2.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
五、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捅马蜂窝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捅马蜂窝》,使学生了解捅马蜂窝的经历,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同时,通过课后作文的布置,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捅马蜂窝》【一等奖教案】(启发引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捅马蜂窝》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捅马蜂窝的现象描述、捅马蜂窝的原因分析、捅马蜂窝的后果探讨以及如何避免捅马蜂窝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捅马蜂窝的现象,认识到其潜在危险。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捅马蜂窝的原因和后果,探讨避免捅马蜂窝的方法。
教学重点:捅马蜂窝的现象描述,捅马蜂窝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捅马蜂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捅马蜂窝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捅马蜂窝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捅马蜂窝现象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捅马蜂窝有什么危害吗?”2. 新课内容:讲解捅马蜂窝的现象、原因、后果及避免方法。
(3)后果探讨:展示捅马蜂窝的后果,让学生认识到其危害性。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捅马蜂窝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捅马蜂窝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捅马蜂窝》2. 内容:(1)捅马蜂窝的现象(2)捅马蜂窝的原因(3)捅马蜂窝的后果(4)如何避免捅马蜂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描述一下捅马蜂窝的现象。
(2)分析捅马蜂窝的主要原因。
(3)列举捅马蜂窝的后果,并谈谈如何避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捅马蜂窝的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较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其他类似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为生活保驾护航。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应紧密围绕捅马蜂窝的现象、原因、后果和避免方法展开。
《捅马蜂窝》【一等奖教案】(启发引导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详细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经历,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马蜂窝的形状、特点以及捅蜂窝的过程,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及敬畏之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命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马蜂窝,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提示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引导学生运用字词。
4.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心情。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7.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捅马蜂窝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命七、作业设计1. 题目:我的大自然之旅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生字词,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2. 答案:我的大自然之旅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
一路上,我看到了绿树成荫,花儿盛开,蝴蝶飞舞,小鸟歌唱,真是美极了!我们来到了一片草地上,草地上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昆虫。
我看到了一只忙碌的蚂蚁,它正在搬运食物;还有一只漂亮的蝴蝶,它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这时,爸爸告诉我:“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爱护这些小生命。
”我点了点头,心想:是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命。
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球才能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较为深刻,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捅马蜂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四单元《捅马蜂窝》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句子等语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信息。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培养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和运用;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生活中的趣事,引出本课主题。
2. 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3. 生词学习:讲解本课生词,让学生进行认读、拼写练习。
4. 句子解析:挑选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解析。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填空、问答等练习。
7.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讨论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捅马蜂窝》2. 生词:捅、蜂、窝、慌张、勇敢等。
3. 句子解析:挑选文章中的优美句子进行展示。
4. 主题:关爱生命,热爱生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词,每个写三遍。
(2)用本课学到的词语造句。
①文章讲述了什么趣事?②从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2. 答案:(1)见生词卡片。
(2)例句:他勇敢地捅了马蜂窝。
(3)①文章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小男孩捅马蜂窝的故事。
②关爱生命,热爱生活。
③文章主题是关爱生命,热爱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尝试用文字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篇一一、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爷爷家的后院,感受当时捅马蜂窝的情景。
在这之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二、品读课文,谈感受中心话题: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地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1—7自然段)通过爷爷、奶奶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
并付住于行动。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涌出”“强烈渴望”等词体会作者强烈的好奇心。
通过“悄悄溜到”“脱下褂子”“遮住脸”“接绑”等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形象地感受作者跃跃欲试想要捅马蜂窝的心情。
板书:好奇渴望2、(8--9自然段)抓住“径直”“凶猛”“扑”“拼死”“不顾一切”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捅马蜂窝的过程中“马蜂”是怎么想的?“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惊呆害怕3、(10--16自然段)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这句话,使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小小的马蜂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从而使“我”的内心产生了罪孽感,心情沉重。
并对勇于拼死、守护自己家园的马蜂产生敬佩!教师指导朗读对话,要读出爷爷的语重心长,和“我”的疑惑不解。
2023年《捅马蜂窝》教学设计7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__作者冯骥才,__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少年时代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
“捅马蜂窝”是“我”在淘气的年龄时干的淘气的事,作者把儿时的小事写得一波三折。
每一次转折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是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
__内容浅近,思路明晰。
叙事生动,语言活泼,在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
2.利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4.朗读课文。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话、朗读、合作,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说“我”的情感变化。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人和动物如何相处的思考。
重难点分析:l本课教学重点是读懂__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示“我”在捅马蜂窝之前、捅马蜂窝之时、捅马蜂窝之后不同心理的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相关词句,结合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帮助学生梳理情感线索,体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l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力图围绕学生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在静读默思、解疑悟情的过程中实现这个对话过程,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最新6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篇一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
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合作学习设计: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人数较多、生源杂乱的大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
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活动步骤:1、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2、小组交流:1)、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
2)、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捅马蜂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2、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5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
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
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2、绕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为什么捅马蜂窝?怎样捅马蜂窝?结果怎么样?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冯骥才和马蜂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25分钟)1、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2、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重点字音:蛰粘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捅马蜂窝》【一等奖教案】(启发引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捅马蜂窝》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马蜂窝的结构与特点、捅马蜂窝的危害、如何正确处理马蜂窝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马蜂窝的结构、特点及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使学生认识到捅马蜂窝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学会正确处理马蜂窝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处理马蜂窝问题。
重点:马蜂窝的结构、特点及捅马蜂窝的危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捅马蜂窝的图片、视频、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捅马蜂窝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你们见过马蜂窝吗?知道马蜂窝的结构和特点吗?”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解马蜂窝的结构、特点及生活习性。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捅马蜂窝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捅马蜂窝的危害。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正确处理马蜂窝问题,结合实物模型进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拟遇到马蜂窝问题,分组讨论如何处理,并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马蜂窝的结构与特点结构:蜂王、工蜂、雄蜂;六边形蜂房特点:高度社会化、分工明确、繁殖力强2. 捅马蜂窝的危害伤害自己及他人破坏生态环境3. 正确处理马蜂窝问题保持距离,切勿自行处理及时报警,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马蜂窝的结构与特点。
(2)列举捅马蜂窝的危害。
(3)如果你遇到马蜂窝问题,你会如何处理?2. 答案:(1)马蜂窝的结构与特点:蜂王、工蜂、雄蜂;六边形蜂房;高度社会化、分工明确、繁殖力强。
(2)捅马蜂窝的危害:伤害自己及他人,破坏生态环境。
(3)遇到马蜂窝问题,应保持距离,切勿自行处理,及时报警,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马蜂窝的结构、特点及捅马蜂窝的危害,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捅马蜂窝》【一等奖教案】(启发引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捅马蜂窝》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马蜂窝的结构与特点、捅马蜂窝的技巧、安全防护措施、意外情况的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马蜂窝的结构和特点,掌握捅马蜂窝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面对危险时的冷静判断和应对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马蜂窝的结构与特点、捅马蜂窝的技巧、安全防护措施。
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确保自身安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捅马蜂窝的演示视频、安全防护装备、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安全防护装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一个捅马蜂窝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捅马蜂窝的兴趣,提出问题:捅马蜂窝需要注意什么?2. 知识讲解介绍马蜂窝的结构与特点,捅马蜂窝的技巧及安全防护措施。
3. 例题讲解播放捅马蜂窝的演示视频,让学生分析视频中操作的正确与否,并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捅马蜂窝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5. 互动环节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捅马蜂窝的正确操作,其他学生观察并给予评价。
提问:捅马蜂窝后如何处理蜂巢?六、板书设计1. 马蜂窝的结构与特点2. 捅马蜂窝的技巧3. 安全防护措施4. 捅马蜂窝后处理蜂巢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捅马蜂窝时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
答案:①了解马蜂窝的结构与特点;②掌握捅马蜂窝的技巧;③做好安全防护;④了解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作业题目:简述捅马蜂窝后如何处理蜂巢。
答案:捅马蜂窝后,应及时将蜂巢移至安全区域,避免蜜蜂再次筑巢。
同时,对捅马蜂窝的区域进行清理,防止蜜蜂残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捅马蜂窝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安全意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其他危险生物的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捅马蜂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七单元《捅马蜂窝》,详细内容为第一章节“捅马蜂窝的经历”。
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生动描绘捅马蜂窝的场景,展现了勇敢、智慧、团结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提高朗读、复述、概括等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捅马蜂窝过程中的勇敢、智慧、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勇敢、自信、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等阅读能力。
2.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捅马蜂窝过程中的勇敢、智慧、团结品质;培养学生的勇敢、自信、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捅马蜂窝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生词、成语,做好记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分析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5.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6.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捅马蜂窝》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章节“捅马蜂窝的经历”3. 生词、成语:勇敢、智慧、团结、蜂窝、惊心动魄等。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2)根据课文内容,用“勇敢”、“智慧”、“团结”造句。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勇敢、智慧、团结的事例。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奉并服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共享的《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爱好并共享出去。
《捅马蜂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结合本身的生活体验,感受的感情变动。
3、认得环境描写对情节进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认得自然环境描写和对话描写的作用。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1、如何理解课文题目?2、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动?3、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们的大自然,学习课文后的启示。
研读与赏析1、用本身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2、找出本身感受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的感情变动。
学法引导1、紧紧捉住描绘“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理解“我”心理活动变动的过程,你会发觉这条线能帮忙你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2、可以试着按“朗读——复述——思考——讨论”的次序与课文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你的思考会更深入。
3、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
4、学习中要思考:我们人类应当怎样善待生命、善待大自然,可以结合本身的经过来谈一谈。
体验反思1、受到马蜂的攻击后,“我”对马蜂的态度变动是怎样的,可信吗?2、“相像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一句中的“罪孽感”如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罪孽感”?《捅马蜂窝》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分情趣的语言。
3.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问链接】1、黄蜂介绍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毒性很大。
中至大型,体表多数光滑,具各色花斑。
咀嚼式口器。
触角膝状。
大大的复眼。
翅子狭长,静止时纵褶在一起。
腹部一般不收缩呈腹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