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瓦刮研培训讲解解读.doc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附录A轴瓦的刮研工艺A.1 轴瓦刮研前准备a)准备好必要的工具量具和材料,如平面、三角刮刀、千分尺、游标卡尺、平板或平尺、研磨轴、机油、红丹粉、白布、毛刷、油石、砂布、直径1.5—2mm保险丝。
b)用适量红丹粉和机油调制显示剂,存放于专用器械中。
c)备好夹持或支持轴瓦的工具,使轴瓦在刮削中保持平稳,不晃动、不滑动,并注意工作放置位置,高低适中,以便于刮削。
d)光线强弱适中,必要时装好照明设施。
e)新轴瓦应测量机械加工尺寸公差,检查刮削余量是否合适,刮削余量为0.20—0.30mm。
f)旧轴瓦应用显示剂在轴上研磨,检查接触点的分布情况,并用压铅丝测量轴瓦间隙以确定刮削方式。
g)校验刮削瓦口平面,提高瓦口面的严度与加工精度,以便提高压铅丝测量轴瓦间隙准确度,新轴瓦可先用标准平板或平尺校正刮削瓦口平面,然后上、下轴瓦对研刮削。
A.2 刮研的方法及步骤h)检查轴瓦与轴颈配合情况,将轴瓦内表面和轴颈擦干净,在轴颈上涂薄薄一层显示剂,然后把轴瓦和放在轴颈外,用手压住轴瓦,同时周向对轴颈做往复滑动数次后,取下轴瓦,查看瓦面,此时瓦表面有红点、黑点、有的地方呈亮光,无显示剂地方表明轴瓦与轴颈没接触间隙较大,红点表明二得虽无接触,但间隙较小,黑点表明它比红点高,轴瓦与轴略有接触,亮点处表明接触最重,即最高点。
i)根据研磨情况刮削轴瓦,刮削是针对瓦面上的亮点、黑点及红点,无显示剂处无须刮研,对亮点下刀要重而不僵,刮下的乌金厚且呈片状,对黑点下刀要轻,刮下的乌金片薄且细长,对红点则轻轻刮挑,挑下的乌金薄且小,刮刀的刀痕下一遍要与上一遍呈交叉状态,形成网状,使轴瓦运行时润滑油流动不倾向一方,这就完成了轴瓦的第一次刮削。
j)重复上术(1)、(2)过程,直到轴瓦的瓦面符合要求为止。
A.3 轴瓦的刮研质量标准k)在轴瓦与轴颈的接触角以60—90°为宜,且接触角边缘沿其接触点应有过渡痕迹。
l)两侧间隙均匀呈楔形。
m)在允许接触范围内,接触点大小一致,沿轴线均匀分布,达2—3点。
轴瓦刮研培训讲解解读(一)滑动轴承材质轴承合金(通称巴氏合金或白合金)常用滑动轴承材料有轴承合金(又叫巴氏合金或白合金)、耐磨铸铁、铜基和铝基合金、粉末冶金材料、塑料、橡胶、硬木和碳-石墨,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聚甲醛(POM)、等。
轴承合金是锡、铅、锑、铜合金,它以锡或铅作基本,其内含有锑锡(Sb-Sn)或铜锡(Cu-Sn)硬晶粒。
硬晶粒起抗磨作用,软基体则增加材料塑性。
轴承合金弹性磨量和弹性极限都很低,在所有轴承材料中,它嵌入性及摩擦顺应性最好,很容易和轴颈磨合,也不易与轴颈发生咬粘。
但轴承合金强度很低,不能单独制作轴瓦,只能贴附在青铜、钢或铸铁轴瓦上作轴承衬。
轴承合金适用于重载、中高速场合,价格较贵。
(二)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区别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区别首先表象在结构上,滚动轴承是靠滚动体转动来支撑转动轴,因而接触部位是一个点,滚动体越多,接触点就越多;滑动轴承是靠平滑面来支撑转动轴,因而接触部位是一个面。
其次是运动方式不同,滚动轴承运动方式是滚动;滑动轴承运动方式是滑动,因而摩擦形势上也就完全不相同。
滑动轴承,在滑动摩擦下工作轴承。
滑动轴承工作平稳、可靠、无噪声。
在液体润滑条件下,滑动表面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还可以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表面磨损,油膜还具有一定吸振能力。
但起动摩擦阻力较大。
轴被轴承支承部分称为轴颈,与轴颈相配零件称为轴瓦。
为了改善轴瓦表面摩擦性质而在其内表面上浇铸减摩材料层称为轴承衬。
轴瓦和轴承衬材料统称为滑动轴承材料。
滑动轴承工作时,轴瓦与转轴之间要求有一层很薄油膜起润滑作用。
如果由于润滑不良,轴瓦与转轴之间就存在直接摩擦,摩擦会产生很高温度,虽然轴瓦是由于特殊耐高温合金材料制成,但发生直接摩擦产生高温仍然足于将轴瓦烧坏。
轴瓦还可能由于负荷过大、温度过高、润滑油存在杂质或黏度异常等因素造成烧瓦。
烧瓦后滑动轴承就损坏了。
所谓刮轴瓦,就是将精车后瓦片与所装配轴研合(轴要涂上色粉),用三角刮刀刮去瓦片上所附上粉色,随研随刮,直到瓦片上附色面积超过全瓦面85% ,完成刮瓦。
详解‘轴瓦刮研’关键几步刮瓦的核心步骤是:第一步粗刮上下瓦,第二步细刮上下瓦,第三步开侧间隙,第四步开储油槽。
在刮研椭圆瓦时要使瓦面接触点和储油槽均匀分布,使润滑油快速在瓦面上形成润滑油膜,保证齿轮组运行振动值稳定和油温正常的关键。
轴瓦由瓦体和轴承衬(表面合金)组成,滑动轴承工作时,轴瓦与轴之间要求有一层很薄的油膜起润滑作用,轴与轴瓦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从而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轴瓦表面合金磨损,油膜还具有较强的吸振能力。
如果存在润滑不良,则轴瓦与轴之间会直接摩擦,摩擦会产生很高的温度,虽然轴瓦是由特殊的有一定耐高温合金材料制成,但发生直接摩擦产生的高温仍然会将轴瓦烧坏,轴瓦还可能由于负荷过大、高温过高、润滑油存在杂物或黏度异常等因素造成轴瓦瓦衬变形直至烧瓦。
轴瓦刮研的目的是为了瓦衬形成圆的几何形状,使轴瓦与轴颈间存在楔形缝隙,以保证轴颈旋转时,摩擦面间能形成楔形油膜,使轴颈上升离开瓦衬,在油膜的浮力作用下运转,以减轻与瓦衬的摩擦,降底其磨损与动力的消耗,从而可以通过向轴瓦供油,带走轴瓦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以冷却轴承,并且在轴瓦与轴颈间隙形成稳定的有足够承载能力的油膜,以保证液态润滑。
轴瓦的刮研是按轴瓦与轴承的配合来对轴瓦表面进行刮研加工,使其在接触角范围内贴合严密和有适当的间隙,从而达到设备中能形成良好的油膜。
1.开油槽:先用薄平錾进行初开,然后用细砂布和刮刀作用加工;2.刮接触角:用红丹粉调透平油做显示剂,涂在轴颈上,用轴瓦来回研磨10~15次。
检查轴瓦,乌金面上的红点用刮刀刮去,如此反复。
红点出现得越多又细,证明乌金接触角与轴颈就接触得好,乌金接触点应在全面积(接触角范围700~900)80%,分布均匀,每平方厘米应有1~2点以上算合格;轴瓦刮削接触角的后阶段最好置于瓦座内,盘动转子来检查轴瓦的接触点,再进行刮研,这样更符合实际。
3.刮削轴瓦的两侧间隙:用塞尺检查;4.刮削轴瓦的推力间隙:可与刮接触角同时进行。
压缩机轴瓦刮研方法When it comes to the method of scraping and honing the compressor shaft bearing, it is crucial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cision and care taken during the process.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bearings are properly seated and aligned to prevent any potential damage or malfunction.在处理压缩机轴瓦刮研的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过程中的精度和细心。
确保轴承正确安装和对齐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任何潜在的损坏或故障。
One important aspect to consider is the selection of the right tools for the job. Using high-quality scraping and honing tools will ensure a smooth and precise finish on the bearing surface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follow the manufacturer's guidelines and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oper technique and tools to use during the process.选择合适的工具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使用高质量的刮和研磨工具可以确保轴承表面光滑精密的完成。
在过程中,遵循制造商的准则和规格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采用正确的技术和工具。
Another crucial factor in the scraping and honing process is the skill and expertise of the technician performing the job. A well-trained and experienced technician will be able to ensure that the bearings are properly seated and aligned, and that the right amount of material is removed during the honing process.在刮和研磨过程中,执行工作的技术人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剖分式滑动轴承安装摘要:对矿山大型设备剖分式滑动轴承安装、安装间隙的调整厦润滑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对矿山设备的安装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矿山设备滑动轴承安装使用剖分式滑动轴承又称对开式滑动轴承,由轴承器、轴承座、对开轴瓦、垫片、螺栓等组成,新桥硫铁矿选矿厂有5台2700×3600型球磨机、2台2100×3600型棒磨机、5台400kW同步电机均使用剖分式滑动轴承。
了解该形式轴承结构、润滑原理及安装工艺,对矿山这些大型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 润滑原理这种轴承润滑形成大致有3个过程,轴静止时由于自身重量而处于最低位置,润滑油被轴颈挤出,轴承与轴颈侧面之间形成楔型油隙,当轴颈旋转时,由于油的粘性在金属表面附着力,油层随轴一起旋转,油层经过楔形油隙时,由于分子受到挤压和本身动能,对轴产生压力将轴向上抬起,当达到一定速度时,油对轴压力增大,轴与轴承表面完全被油膜隔开,从而形成了液体动压润滑。
形成液体动压润滑的条件是:① 轴颈与轴承配合后应有一定间隙,一般等于颈直径的1/1000~3/1000;② 轴颈必须有一定的线速度,以建立足够的油楔压力;③ 两工作面间必须连续充满一定粘度润滑油。
2 剖分式滑动轴承安装(1)轴承座安装。
对开轴瓦、轴承座、轴承盖安装时应使轴瓦背与轴承座孔接触良好,如不符台要求应以轴承座孔为基准刮厚壁轴瓦,轴瓦剖分面应比轴承座剖分面高出△h,一般△ h= 0.O5~ 0.Im m 。
(2)轴承表面与轴承座之间接触面积,上瓦不得小于40 ,下瓦不得小于50 ,并且要求接触面积均匀,不允许下瓦底部与两侧出现间隙,一旦下瓦两侧有间隙,使轴瓦承受到压强增大,就导致很快磨损。
轴瓦和轴承座之间的接触斑点应为1~2点/cm ,过少会导致轴瓦加剧磨损变形破裂。
(3)轴承与轴颈安装。
安装轴承时,必须注意轴瓦与轴颈间接触角和接触点。
轴瓦与轴颈之间的接触面所对应圆心角称为接触角,此角过大影响润滑油膜的形成,破坏润滑效果,使轴瓦很快磨损;过小会增加轴瓦压强,也会使轴瓦加剧磨损。
压缩机轴瓦刮研方法匠心独运——揭秘压缩机轴瓦刮研的艺术在机械制造的广阔天地中,有一种技艺犹如雕琢璞玉,那就是压缩机轴瓦刮研。
这项技术深藏不露,却对设备的平稳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工匠精神与现代科技交织出的独特乐章。
压缩机轴瓦,作为承载转动轴系的关键部件,其与轴的配合精度直接影响着设备的整体性能。
而刮研,便是通过精微的手工操作,使轴瓦表面形成一层理想的微观几何形状,确保轴与瓦之间达到理想接触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仿佛是精密的舞步,每一个动作都关乎到最终的“和谐共舞”。
首先,“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工匠们需精心选取硬度适中、耐磨性优良的轴瓦材料,并对其进行初步加工。
随后,细致入微地检查轴瓦基面,寻找哪怕最微小的凹凸不平,为后续刮研工作找准“靶心”。
“下笔如有神”,刮研过程是对匠人技艺和经验的双重考验。
他们手持特制的刮刀,宛如挥毫泼墨,每一下触碰,都需要精确的力量掌控和角度拿捏。
在轴瓦表面留下一道道细腻且有规律的纹理,这些看似随意的刮痕实则遵循着严苛的科学原理,它们共同构建起一片理想的承载平台,确保轴在高速旋转下的稳定性和耐用度。
此间,工匠们常以“慢工出细活”的耐心和毅力,反复进行刮研与测量,不断调整刮刀的角度、力度,甚至呼吸节奏,直至轴瓦与轴之间的间隙、接触面积以及压力分布均达到设计要求。
每一次金属间的微妙摩擦,都蕴含着工匠们的汗水与智慧,更是他们对极致工艺追求的生动写照。
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从事轴瓦刮研的技师而言,除了熟练掌握技艺外,更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问题洞察力。
他们深知,任何一处细微的误差,都有可能在机器长期运行后酿成大患,因此,他们始终坚守在一线,以严谨的态度和精准的操作,保障每一副轴瓦都能成为压缩机高效运转的坚实基石。
总的来说,压缩机轴瓦刮研不仅仅是一项繁复而精细的技术实践,更是一场工匠与钢铁的对话,一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演绎。
在这其中,我们既能看到人类智慧之光的熠熠闪烁,也能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工匠精神,正是这份执着与专注,赋予了冰冷的机械以生命,让压缩机的每一次转动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之美。
摘要:介绍大型电机滑动轴承刮研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能源政策的实施,矿山、水泥、钢铁和电力等行业的设备都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大型电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大型电机轴承选用的大多是剖分式向心滑动轴承,其材料主要为巴氏合金。
装配时,一般都采用刮研的方法来达到其精度要求,保证其使用性能。
因此,刮研的质量对电机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着电机的使用寿命。
刮研质量不好,电机在试车时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轴瓦由局部粘损发展到大部分粘损,直至抱轴烧瓦不能使用。
所以在刮研轴瓦时都由技术经验丰富的钳工操作。
下面介绍剖分式滑动轴承(轴瓦)的刮研方法。
1轴瓦与轴承座和轴承盖的配合要求(1)下轴瓦的瓦背与轴承座的接触面积应大于70%,而且分布均匀,其接触范围角应大于150°,其余允许有间隙部分的间隙不大于0.05mm。
(2)上轴瓦的瓦背与轴承盖的接触面积应大于60%,且分布均匀,其接触范围角应大于120°,允许有间隙部位的间隙应不大于0.05mm。
2轴瓦刮研的技术要求2.1接触角与接触斑点要求轴瓦的接触角在60°~120°范围内,轻载选小值,重载选大值;一般要求在60°(或120°)圆弧内,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均布的接触点数,下轴瓦应有两个以上,上轴瓦应有一个以上。
2.2油槽与瓦口油槽带(1)剖分式滑动轴承,油槽一般都开在受力较小的上瓦上。
截面为半圆弧形,沿上瓦内周180°分布,由机械加工而成。
由于上瓦有间隙量存在,润滑油很容易进入上瓦面与轴之间,其主要作用是能将润滑油畅通地注入轴瓦内侧(径向)的瓦口油槽带。
(2)瓦口油槽带分布在上、下轴瓦结合部位处(两侧)。
油槽带成圆弧楔形,瓦口结合面处向外侧深度一般在1mm~3mm,油槽带宽度一般为8m m~40m m,油槽带单边距轴瓦端面的尺寸一般为8mm~25mm。
油槽带的长度为轴瓦轴向长度的85%左右,是一个能存较大量的润滑油的带状油槽,便于轴瓦与轴的润滑与冷却。
低速、重载向心滑动轴承轴瓦面的刮研滑动轴承分液体摩擦滑动轴承和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
过去往往认为象水泥生产机械中的回转窑和球磨机等这些低速、重载设备的向心滑动轴承难于形成完全的液体润滑,而是处于混合润滑状态中,属于非液体摩擦轴承。
根据摩擦学的理论,混合摩擦和液体摩擦可用膜厚比λ值的大小来大致区分:λ=h min /R a Σ式中:h mi n —两粗糙面间的最小油膜厚度;R a Σ—两表面的综合粗糙度,R a Σ=2a22a1R R +,μm ;R a 1、R a 2—分别为两表面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μm 。
当λ<0.4时为边界摩擦,载荷完全由微凸体承担;当0.4≤λ≤3.0时为混合摩擦,载荷由微凸体与油膜共同承担,油膜承担载荷的比例随λ值的增大而增大,在λ=1时,油膜所承担的载荷可达到70%;当λ>3~5后则为液体摩擦。
低速、重载滑动轴承轴颈表面粗糙度R a 1一般为0.8μm ;轴瓦经过较认真的刮削后,其表面粗糙度可认为达到∇5以上,R a 2=3.2μm ,适当跑合后光洁度还要更高些。
虽然刮削后的轴瓦表面不平度和表面形状误差还较大,但由于轴瓦材料是白合金或青铜,对轴颈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可以不考虑它们的影响。
于是,综合粗糙度R a Σ=222.38.0+=3.3(μm)如果最小油膜厚度能达到0.01~0.02mm ,膜厚比λ就会大于3~5,形成液体润滑。
不论是要建立液体润滑还是混合润滑都要使轴承滑动表面间形成动压油膜。
为形成流体动压润滑,应当把轴承合金瓦或铜瓦面刮研成一略大于轴颈的圆柱体,使两表面间自然形成一弯曲的楔形空间,这是我们研刮向心滑动轴承轴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1) 轴瓦面形状研刮低速、重载轴承的轴瓦通常是180°或120°瓦。
把已研刮好球面瓦背的轴瓦倒扣在轴颈上进行对研。
对研时,沿着圆周方向来回运动轴瓦,幅度要大;刮削时,着重刮削在宽度上不对称的接触斑点。
轴瓦的刮研的要求轴瓦是直接支撑轴的。
当轴在轴瓦内旋转时,由于摩擦力的原因,必然要产生热量。
如果轴和轴瓦的接触面不良好接触是保证在某几个小点或某一块面积上,这样破坏了油膜,该处所受的压力所产生的摩擦力必然比接触均匀的地方大得多,因而在运转时,发出的热量就大,轴承温度就必然高。
相反,如果轴和轴瓦接触的很好,各处受力均匀摩擦面油膜完整,运转时,虽然也发出热量,但热量较小,而且分布在整个轴承上,这部分热量很容易散失,因此轴承不会产生高热。
为了保证轴和轴瓦能很好的接触,对轴瓦要进行细致的刮研。
刮瓦一般先刮下瓦(因下瓦是受压的)后刮上瓦。
刮瓦要在设备精评以后进行。
首先在轴颈上涂一层薄薄的红铅油,然后盘动轴使轴在轴瓦内正反各转一周,使瓦与轴颈摩擦后,将轴吊起,结果在瓦面较高的地方。
在刮削时,每刮一遍应改变一次方向,使刮痕之间成60°—90°交角。
继续数次接触点逐渐增加,最后色斑均匀分布,达到规定的标准为止。
一般下瓦与轴成60°—90°的接触角,在此范围内,接触点应该中间密,两边逐渐变疏,不应该使接触面与非接触面间间有明显的界限。
接触角还不能过大或过小,当角度过大会影响润滑油膜的形成,因而得不到良好的润滑,轴瓦会很快磨损,若角度过小,则增加轴瓦的压强,这样也会增加轴瓦磨损。
在刮下瓦的同时,还要找正轴的水平度。
轴和瓦的接触点要求规定:重负荷和高速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3—4点中等负荷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2—3点低速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1—2点上瓦德刮研法与下瓦相同在瓦上着色时,一定要装上轴,将轴承盖用螺丝紧固好,并撤掉瓦口上的垫片,保证上瓦能够很好的与轴颈接触。
轴瓦间隙的检查方法滑动轴承的间隙有两种:一种是径向间隙,另一种是轴向间隙。
径向间隙主要作用是积聚和冷却润滑油,以利于形成油膜,保持液体摩擦。
径向间隙在一般情况下顶间隙为—,侧间隙为顶间隙一半,在水平面上越往下越小。
压铅法:这种方法比塞尺检查法准确,但比较费时间。
轴瓦得刮研得要求轴瓦就是直接支撑轴得。
当轴在轴瓦内旋转时,由于摩擦力得原因,必然要产生热量。
如果轴与轴瓦得接触面不良好接触就是保证在某几个小点或某一块面积上,这样破坏了油膜,该处所受得压力所产生得摩擦力必然比接触均匀得地方大得多,因而在运转时,发出得热量就大,轴承温度就必然高。
相反,如果轴与轴瓦接触得很好,各处受力均匀摩擦面油膜完整,运转时,虽然也发出热量,但热量较小,而且分布在整个轴承上,这部分热量很容易散失,因此轴承不会产生高热。
为了保证轴与轴瓦能很好得接触,对轴瓦要进行细致得刮研。
刮瓦一般先刮下瓦(因下瓦就是受压得)后刮上瓦。
刮瓦要在设备精评以后进行。
首先在轴颈上涂一层薄薄得红铅油,然后盘动轴使轴在轴瓦内正反各转一周,使瓦与轴颈摩擦后,将轴吊起,结果在瓦面较高得地方。
在刮削时,每刮一遍应改变一次方向,使刮痕之间成60°—90°交角。
继续数次接触点逐渐增加,最后色斑均匀分布,达到规定得标准为止。
一般下瓦与轴成60°—90°得接触角,在此范围内,接触点应该中间密,两边逐渐变疏,不应该使接触面与非接触面间间有明显得界限。
接触角还不能过大或过小,当角度过大会影响润滑油膜得形成,因而得不到良好得润滑,轴瓦会很快磨损,若角度过小,则增加轴瓦得压强,这样也会增加轴瓦磨损。
在刮下瓦得同时,还要找正轴得水平度。
轴与瓦得接触点要求规定:重负荷与高速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3—4点中等负荷运转设备:每平方厘米2—3点低速运转设备: 每平方厘米1—2点上瓦德刮研法与下瓦相同在瓦上着色时,一定要装上轴,将轴承盖用螺丝紧固好,并撤掉瓦口上得垫片,保证上瓦能够很好得与轴颈接触。
轴瓦间隙得检查方法滑动轴承得间隙有两种:一种就是径向间隙,另一种就是轴向间隙。
径向间隙主要作用就是积聚与冷却润滑油,以利于形成油膜,保持液体摩擦。
径向间隙在一般情况下顶间隙为0、001—0、002,侧间隙为顶间隙一半,在水平面上越往下越小。
目录摘要 (2)前言 (3)第一节轴瓦的安装与处理 (4)1.1 轴瓦座与轴瓦的安装 (4)1.2 轴瓦的处理 (4)1.2.1轴瓦的粗细刮研 (4)1.2.2轴瓦的精研与侧间隙的处理 (5)1.3 挡油板的制作与安装 (7)第二节总结 (8)致谢 (8)参考文献 (8)轴瓦刮研在磨机安装中的改进应用摘要:磨机使用的滑动轴承具有支承能力大、旋转精度高、工作平稳无噪声、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轴承与轴瓦之间的润滑油膜具有一定吸振能力,故使磨机轴承能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
磨机轴承内衬大多是由巴氏合金制成,这种轴承对轴瓦刮研要求较高,轴承与轴瓦之前的接触点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使设备正常运行,刮研不当或间隙调整不适,就会导致轴瓦发热,甚至烧瓦。
关键词:磨机滑动轴承接触点间隙调整前言我厂现有4台磨机,磨机的电机功率大,运行时对各部件的技术要求高,属于我厂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磨机轴瓦安装时对轴瓦刮研技术要求高,轴瓦刮研不好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本人于2000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安宁草铺大黄磷工业区安装过一台磨机,当时因对轴瓦刮削工艺理解认识不够,未加装挡油板,储油槽的刮削不够深,致使设备试运行2小时后轴颈发热,温度高达650,对轴瓦反复修刮后,设备才正常运行。
本人结合这20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轴瓦安装中的注意细节,具体技术总结见正文。
我厂磨机相关参数如下: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材质技术参数生产厂家湿式溢流型棒磨机φ3.2×4.5m筒体材质;Q235A衬板材质 :高锰钢筒体内径:3200mm有效长度:4500mm有效容积:33.7m3最大装载量:66t工作转速:15.4r/min处理量:139t/h给矿水:180m3/h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同步电机TMDK630-36/2600G功率:630Kw转速:167r/min电压:6Kv沈阳电机厂第一节轴瓦的安装及处理1.1轴瓦座与轴瓦的安装首先将设备的瓦座清理干净,按照测量好的位置,将瓦座在设备基础上固定。
滑动轴承的轴瓦怎样刮研轴瓦的瓦衬一般都需要进行研刮。
轴瓦研刮的目的是为了是瓦衬形成圆的几何形状,使轴瓦与轴劲间存在锲形缝隙,以保证轴经旋转时,摩擦面间能形成锲形油膜,使轴径上升离开瓦衬,在油膜的浮力作用下运转,以减轻与瓦衬的摩擦,降低其磨损与动力的消耗,轴瓦的检查与研刮可采用着色法或干研法,大型电机长用干研法.用着色法的检查与刮研可采用着色法或干研法,大型电机长用干研法.用着色法检查时,先清扫轴瓦,检查轴瓦应无脱壳,裂纹,硬点以及密集的砂眼等缺陷.在轴颈上涂一层薄而匀的红丹或铅粉之类的显示剂。
注意不要涂的太浓,否则会影响检查工作的准确性。
因为太浓时将使一些不需要研刮的地方"染色"。
轴颈涂红丹后。
再放到轴瓦的表面上并转动两、三圈。
这样轴瓦上的凸出处将由涂料显示出来。
然后提起转轴,取出轴瓦,检查轴瓦表面上染色点的分布情况。
要求在轴瓦中心60-70度夹角内,每平方厘米有2-3点为合适,不宜过多或过少。
若不符合要求时,须再进行刮瓦,用三角刮刀先将大点刮碎,密点刮稀。
然后沿着一个方向顺次普刮一边,必要时可刮两边。
每遍之间刀痕方向应相交形成网络状、鱼鳞状。
刮完后用白布沾酒精或甲苯清洗瓦面等,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符合要求。
1。
压铅丝检测过盈量;2。
调节好过盈量后再压铅丝检测瓦量,或用塞尺检测;3,根据检测量刮研上下瓦,刮研量各半,刮研过程严格控制刮削量,瓦口处适当放大,刮研要均匀;4。
刮好后统一刮油花;注:如果刮削水平欠佳,每刮研一次必须上轴研磨,剔除高点,保证75度的接触量。
先对轴瓦进行粗刮,将红丹油均匀的涂在轴瓦上,将轴瓦在轴上沿圆周转动数次,转动角度大于300,由于轴瓦制造误差接触点很少,此时可以对轴瓦的全长进行粗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刮研效率,每刮一次用金相砂纸沾上机油或煤油轻轻摩擦瓦面(注意:不可用其他粒度大的砂纸或砂布,也不能用力摩擦瓦面,因为瓦面很软,砂粒容易嵌入瓦面。
),利用刀口尺和手电筒检查轴瓦较大面积的不平处,如此反复待接触面积达到30%左右,粗刮完成。
燃机轴瓦讲解解读燃机转子支撑⏹三点支撑⏹#1轴瓦(#1轴颈轴承、主推力瓦和副推力瓦⏹#2轴瓦(椭圆瓦⏹#3轴瓦(可倾瓦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发电机转子支撑⏹二点支撑⏹#4轴瓦(可倾瓦⏹#5轴瓦(可倾瓦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椭圆轴瓦工作原理⏹椭圆轴瓦内孔是椭圆形孔,以增加轴颈高速稳定性⏹椭圆轴瓦在轴颈旋转时产生楔形油膜区,油膜厚度随着轴颈与轴瓦偏心增加而增加,油膜高压区在轴颈上附加载荷,使轴颈趋于稳定⏹椭圆轴瓦内径大于轴颈直径.由于滑油粘性,轴颈旋转时将椭圆轴瓦左右两侧水平中分面进油沟槽(沟槽轴向通滑油带入轴承内表面,在椭圆轴瓦底部和上部形成楔形油膜,底部油膜承受转子向下重力,上部油膜承受转子向上作用力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椭圆轴瓦润滑⏹滑油从轴承座管口进入轴瓦外径周围环形空间⏹滑油从轴瓦水平中分面左右两侧轴向不开通进油沟槽同时流入轴承内表面,轴颈旋转时(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左侧进油口在轴瓦和轴颈上部处形成楔形油膜,右侧进油口在轴瓦和轴颈下部间隙处形成楔形油膜,将干摩擦转化为油膜润滑⏹滑油沿圆周旋转运动,同时沿轴向轴承间隙流出轴承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椭圆轴瓦加工⏹轴瓦内径加工将垫片放置在上下半瓦接缝处,加工圆柱形瓦体内径(内径上有多道燕尾槽或螺纹槽,抽去垫片,内径即为椭圆形;在内径上离心浇注巴氏合金,在上下半瓦接缝处重新放置垫片,将轴瓦内径重新加工到规定尺寸⏹轴瓦外径加工轴瓦外径加工时未放置垫片,因此外表面是圆柱形⏹附着层检查用KRAUTKRAMER USK 7D 装置以5MHz频率超声波对巴氏合金和瓦体结合面进行NDT 检查,附着层粘附性检查结果符合GE公司ISO4386规范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椭圆轴瓦检查规范⏹检查椭圆轴瓦巴氏合金表面是否有裂纹、刮磨、刻痕、外来杂物、凹痕、剥落、高低不平斑点和不正常过度磨损等.刮伤或凹痕深度不超过0.127mm,直径不超过2.54mm,轴向延伸宽度不超过轴承宽度1/3⏹磨损面积小于轴瓦下半部面积5%⏹正常抛光区域(低速盘车或减速条件下形成位于轴瓦底部中心线,且向轴瓦整个宽度方向延伸,其余不正常磨损(下半瓦偏磨和上半瓦磨损必须查找原因⏹测量轴瓦前后两端水平和垂直方向尺寸;测量轴瓦所在轴颈前后两端水平和垂直方向尺寸;测量轴瓦前后端顶部间隙和两侧间隙,计算轴瓦倾斜度是否(顶部间隙或两侧间隙/轴瓦宽度<0.1%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1轴瓦⏹#1轴瓦组件位于进气缸组件中心⏹由主推力轴瓦、副推力轴瓦、轴颈轴瓦、油浮动密封环、迷宫式密封和轴承箱组成⏹轴承箱两端迷宫式密封由压气机第五级抽气加压密封⏹推力瓦腔室前端浮动密封环和双迷宫式密封,作用是获取润滑油和限制密封空气进入滑油腔室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1轴瓦(续⏹#1轴颈轴承承担径向载荷⏹主推力瓦承担燃机基本负荷运行时轴向载荷,即向前载荷⏹副推力瓦承担燃机起停过程时轴向载荷,即向后载荷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1轴瓦(续⏹轴瓦几何尺寸⏹轴瓦间隙⏹轴封间隙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1轴瓦(续⏹推力间隙推力间隙规范:0.51-0.71mm压气机前短轴端面与IGV固定环间隙规范为2.92-3.16mm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1轴瓦(续⏹推力间隙调整方法燃机转子轴窜和轴向定位尺寸调整是通过增减主、副推力瓦调整垫片厚度来实现若将燃机转子实测轴窜记为F,规范值记为F0;实测压气机前短轴端面与IGV固定环间隙记为C,规范值记为C0主推力瓦垫片需调整厚度为∆A:∆A = C0 – C (1若(1式中∆A>0,加厚垫片;∆A<0,则减薄垫片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1轴瓦(续⏹推力间隙调整方法副推力瓦垫片需调整厚度为∆I:∆I =(F- F0+(C- C0(2若上式中∆I>0,加厚垫片;∆I<0,则减薄垫片(1、(2式是调整转子轴窜和轴向定位尺寸通用公式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2轴瓦⏹由压气机排气缸内缸支撑在其中心线上⏹位于压气机和透平之间一个加压密封空间内⏹轴承组件下半瓦支撑透平转子前短轴⏹轴承箱两端四个迷宫式密封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2轴瓦(续⏹轴瓦几何尺寸⏹轴瓦和轴封间隙检查⏹高压刷子气封间隙检查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3轴瓦⏹位于透平轴后端排气框架组件中心内⏹轴瓦组件由一个斜垫平底式轴瓦、5个迷宫式密封和一个轴承箱组成⏹斜垫平底式轴瓦由两个主要部件组成:垫块和固定环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3轴瓦(续⏹轴瓦几何尺寸⏹轴瓦和轴封间隙检查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轴封⏹燃机轴颈表面润滑油通过三个轴承箱油封防止随轴离心飞出⏹迷宫式密封和油封组装在轴瓦组件两端⏹油封设计成两排密封,在其之间是环形空间,加压密封空气允许进入这些环形空间,从而防止了润滑油沿轴颈蔓延扩散.部分空气随着润滑油进入滑油箱,然后通过油气分离器排放PG9171E燃气轮机轴瓦发电机轴瓦(#4、#5轴瓦⏹可倾瓦⏹发电机磁中心。
轴瓦刮研培训讲解解读(一)滑动轴承材质轴承合金(通称巴氏合金或白合金)常用滑动轴承材料有轴承合金(又叫巴氏合金或白合金)、耐磨铸铁、铜基和铝基合金、粉末冶金材料、塑料、橡胶、硬木和碳-石墨,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聚甲醛(POM)、等。
轴承合金是锡、铅、锑、铜合金,它以锡或铅作基本,其内含有锑锡(Sb-Sn)或铜锡(Cu-Sn)硬晶粒。
硬晶粒起抗磨作用,软基体则增加材料塑性。
轴承合金弹性磨量和弹性极限都很低,在所有轴承材料中,它嵌入性及摩擦顺应性最好,很容易和轴颈磨合,也不易与轴颈发生咬粘。
但轴承合金强度很低,不能单独制作轴瓦,只能贴附在青铜、钢或铸铁轴瓦上作轴承衬。
轴承合金适用于重载、中高速场合,价格较贵。
(二)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区别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区别首先表象在结构上,滚动轴承是靠滚动体转动来支撑转动轴,因而接触部位是一个点,滚动体越多,接触点就越多;滑动轴承是靠平滑面来支撑转动轴,因而接触部位是一个面。
其次是运动方式不同,滚动轴承运动方式是滚动;滑动轴承运动方式是滑动,因而摩擦形势上也就完全不相同。
滑动轴承,在滑动摩擦下工作轴承。
滑动轴承工作平稳、可靠、无噪声。
在液体润滑条件下,滑动表面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还可以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表面磨损,油膜还具有一定吸振能力。
但起动摩擦阻力较大。
轴被轴承支承部分称为轴颈,与轴颈相配零件称为轴瓦。
为了改善轴瓦表面摩擦性质而在其内表面上浇铸减摩材料层称为轴承衬。
轴瓦和轴承衬材料统称为滑动轴承材料。
滑动轴承工作时,轴瓦与转轴之间要求有一层很薄油膜起润滑作用。
如果由于润滑不良,轴瓦与转轴之间就存在直接摩擦,摩擦会产生很高温度,虽然轴瓦是由于特殊耐高温合金材料制成,但发生直接摩擦产生高温仍然足于将轴瓦烧坏。
轴瓦还可能由于负荷过大、温度过高、润滑油存在杂质或黏度异常等因素造成烧瓦。
烧瓦后滑动轴承就损坏了。
所谓刮轴瓦,就是将精车后瓦片与所装配轴研合(轴要涂上色粉),用三角刮刀刮去瓦片上所附上粉色,随研随刮,直到瓦片上附色面积超过全瓦面85% ,完成刮瓦。
瓦片上存在刀痕是瓦片储存润滑油微型储槽。
三、剖分式滑动轴承装配(轴瓦装配)剖分式向心滑动轴承,主要用在重载大中型机器上,如冶金矿山机械,大型发电机,球磨机,活塞式压缩机及大型风机等。
其材料主要为巴氏合金,少数情况下采用铜基轴承合金(如回转窑等)。
在装配时,一般都采用刮削方法来达到其精度要求,保证其使用性能。
因此,刮削质量对设备运转至关重要。
削刮质量不好,设备在试车时就会很容易地在极短时间内是轴瓦由局部粘损而达到大部分粘损,直至轴被粘着咬死,轴瓦损坏不能使用。
所以在刮削轴瓦时都由技术经验丰富钳工操作。
下面详细介滑动轴承(轴瓦)装配要求及削刮轴瓦方法。
1、轴瓦与瓦座和瓦盖接触要求(1)受力轴瓦。
受力轴瓦瓦背与瓦座接触面积应大于70%,且应分布均匀。
(2)不受力轴瓦与瓦盖接触面积应大于60%,且应分布均匀。
(3)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应以瓦座与瓦盖为基准,用着色法,涂以红丹粉检查接触情况,用细锉或油石对瓦背进行修研,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接触斑点达到每25mm2 3~4点即可。
(4)轴瓦与瓦座、瓦盖装配时,固定滑动轴承固定销(或螺钉)端头应埋入轴承体内2~3mm,两半瓦合缝处垫片应与瓦口面形状相同,其宽度应小于轴承内侧1mm,垫片应平整无棱刺,瓦口两端垫片厚度应一致。
瓦座、瓦盖连接螺栓应紧固而受力均匀。
所有件应清洗干净。
2、轴瓦刮削面使用性能要求几大要素(1)油线与瓦口油槽带a、半开式滑动轴承,都是采用强力润滑,油槽一般都开在不受力上瓦上(上瓦受力较小)。
截面为半圆弧形,沿上瓦内周180°分布,由机械加工而成。
油槽中间位置与上瓦中心位置油孔相通,两端连接瓦口油槽带,由于上瓦有间隙量存在,润滑油很容易进入上瓦面与轴上,其主要作用是能将润滑油畅通地注入轴瓦内侧(径向)瓦口油槽带。
b、油槽带分布在上、下轴瓦结合部位处(两侧)。
油槽带成圆弧楔形,瓦口结合面处向外侧深度一般在1~3mm。
视轴瓦大小,油槽带宽度一般为8~40mm。
油槽带单边距轴瓦端面尺寸一般为8~25mm。
上述要求通常在图纸上明确标出。
油槽带长度为轴瓦轴向长度85%左右,是一个能存较大量润滑油带状油槽,便于轴瓦与轴润滑与冷却,油槽带通常由机械加工而成,也有钳工手工加工。
(2)润滑油楔。
润滑油楔位于接触范围角a值之内油槽带与轴瓦连接处,由手工刮削而成(俗称刮瓦口)。
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存油冷却轴瓦与轴,二是利用其圆弧楔角,在轴旋转带动下,将润滑油,由轴向宽度面,连接不断地带向承载部分,使轴瓦与轴有充分良好润滑。
润滑油楔部分是由两段不规则圆弧组成一个圆弧楔角,它将油槽带和轴瓦工作接触面光滑地连接起来。
与油槽带连接部分要刮得多一些,并将油槽带连接处加工棱角刮掉,在润滑楔角中部至接触面过渡处,刮成圆弧楔角形。
油槽带与润滑楔角连接处尺寸,视轴瓦大小,一般在0.10~0.40mm之间。
刮削润滑楔角,要在轴瓦精刮基本结束时进行,不易提前刮削。
(3)轴瓦顶间隙与侧间隙a、轴瓦顶间隙,在图纸无规定时,根据经验可取轴直径1‰~2‰,应按转速。
载荷和润滑油粘度在这个范围内选择。
对高质量、高精度加工轴颈,其值可降到0.5‰。
b、侧间隙在图纸上无规定时,每面为顶间隙1/2。
侧间隙需根据需要刮削出来。
但在刮削轴瓦时不可留侧间隙,因刮轴瓦时,需确定轴在180°范围内正确位置,此时需有侧间隙部位应暂时作为轴定位用,要在轴瓦基本刮削完毕时,将侧间隙轻轻刮出。
侧隙部位由瓦口结合面处延伸到规定工作接触角度区,轴向与油槽带、润滑楔角相接,此部位是不应与轴有接触,刮削时应注意这点。
留侧隙目,是为了散失热量,润滑油由此流出一部分并将热量带走。
侧隙不可开得过大,这样会使润滑油大量地从侧隙流走而减少轴与轴瓦所需用润滑油量,这点应特别注意。
3、剖分式轴瓦刮削过程(1)粗刮轴瓦。
首先将新上、下瓦合在一起,用内径千分尺测量内径与轴颈进行比较,确定粗刮量。
a上、下瓦机械加工刀痕轻刮一遍,要求瓦面应全部刮到,刮削均匀,将加工痕迹刮掉。
b轴上涂色,与上瓦、下瓦研点粗刮几遍,然后将上、下瓦分别镶入瓦座与瓦盖上,瓦上涂色,用轴研点粗刮,待接触面积与研点分布均匀后,可转入细刮。
粗刮时应注意,不可将瓦口部分刮大了,要求180°范围全面接触。
(2)细刮轴瓦。
细刮轴瓦时,上、下瓦应加垫(瓦口结合面)装配后刮削两端轴瓦,在瓦上涂色,用轴研点。
开始压紧装配时,压紧力应均匀,轴不要压得过紧,能转动即可,随刮随撤垫,随压紧。
此时也应注意不要将瓦口刮亏了,经多次削刮后,瓦接触面斑点分布均匀、较密即可。
(3)精刮轴瓦。
精刮目是要将接触斑点及接触面积刮削达到图纸规定要求,研点方法与粗刮相同,点子由大到小,由深到浅,由疏到密,大点子在削刮过程中,可用刮刀破开变成密集小点子,经过多次削刮,逐渐刮至要求为止。
在精刮将要结束时,将润滑油楔(开瓦口)、侧间隙刮削出来,使其达到轴瓦使用性能,这一点非常重要。
削刮轴瓦,在粗刮与细刮时要同时考虑与轴相关尺寸情况,如中心距偏差、齿轮齿面接触状况等,以便使轴位置准确。
由机械加工造成微小积累误差,可通过刮削得到进一步消除。
较大误差,刮削是无法解决。
四、滑动轴承刮研技术要求1、基本要求既要使轴颈与滑动轴承均匀细密接触,又要有一定配合间隙。
2、接触角是指轴颈与滑动轴承接触面所对圆心角。
接触角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
接触角太小会使滑动轴承压强增加,严重时会使滑动轴承产生较大变形,加速磨损,缩短使用寿命;接触角太大,会影响油膜形成,得不到良好液体润滑。
试验研究表明,滑动轴承接触角极限是120°。
当滑动轴承磨损到这一接触角时,液体润滑就要破坏。
因此在不影响滑动轴承受压条件前提下,接触角愈小愈好。
从摩擦力矩理论分析,当接触角为60°时,摩擦力矩最小,因此建议,对转速高于500r/min滑动轴承,接触角采用60°,转速低于500r/min滑动轴承,接触角可以采用90°,也可以采用60°。
3、接触点轴颈与滑动轴承表面实际接触情况,可用单位面积上实际接触点数来表示。
接触点愈多、愈细、愈均匀,表示滑动轴承刮研愈好,反之,则表示滑动轴承刮研不好。
一般说来接触点愈细密愈多,刮研难度也愈大。
生产中应根据滑动轴承性能和工作条件来确定接触点。
五、如何进行轴承与轴配合检测轴承与轴配合间隙必须合适,径向间隙检测可采用下列方法。
1、塞尺检测法对于直径较大轴承,间隙较大,宜用较窄塞尺直接检测。
对于直径较小轴承,间隙较小,不便用塞尺测量,但轴承侧隙,必须用厚度适当塞尺测量。
2、压铅检测法用压铅法检测轴承间隙较用塞尺检测准确,但较费事。
检测所用铅丝应当柔软,直径不宜太大或太小,最理想直径为间隙1.5~2倍,实际工作中通常用软铅丝进行检测。
检测时,先把轴承盖打开,选用适当直径铅丝,将其截成15~40毫米长小段,放在轴颈上及上下轴承分界面处,盖上轴承盖,按规定扭矩拧紧固定螺栓,然后再拧松螺栓。
取下轴承盖,用千分尺检测压扁铅丝厚度,求出轴承顶间隙平均值。
若顶隙太小,可在上、下瓦结合面上加垫。
若太大,则减垫、刮研或重新浇瓦。
轴瓦紧力调整:为了防止轴瓦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转动和轴向移动,除了配合过盈和止动零件外,轴瓦还必须用轴承盖来压紧,测量方法与测顶隙方法一样,测出软铅丝厚度外,可用计算出轴瓦紧力(用轴瓦压缩后弹性变形量来表示)一般轴瓦压紧力在0.02~0.04毫米。
如果压紧力不符合标准,则可用增减轴承与轴承座接合面处垫片厚度方法来调整,瓦背不许加垫。
滑动轴承除了要保证径向间隙以外,还应该保证轴向间隙。
检测轴向间隙时,将轴移至一个极端位置,然后用塞尺或百分表测量轴从一个极端位置至另一个极端位置窜动量即轴向间隙。
当滑动轴承间隙不符合规定时,应进行调整。
对开式轴承经常采用垫片调整径向间隙(顶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