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再别康桥》诗两首学案课后知识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

1.重点字词

彷徨寂寥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哀怨凄婉太息颓圮

青荇招摇揉碎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文学常识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等。

自由诗,是现代诗的一种,是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它不受格律的严格约束,可以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必须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很流行这种诗体。《雨巷》和《再别康桥》都属于自由诗。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等。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32年曾赴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四部。《雨巷》是他的前期代表作以及成名作,因此他又有“雨巷诗人”的雅号。戴望舒早期熟读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受法国象征主义/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雨巷》写于1927年,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这样评论这首诗:“它给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大学求学的两年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徐志摩1923年参与并发起创立新月社(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反对诗歌散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再别康桥》被认为是新月派“三美”主张的完美体现。

3.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时作者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抓捕,避居于家乡松江。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了诗人热切追求理想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虽然字面上写的是“我”对丁香一般的姑娘的追求,但其实是诗人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和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担忧相结合,并不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歌。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有争议,一说写于徐志摩1921~1922年留学剑桥大学期间;一说写于1928年徐志摩欧游的归国途中。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表现了作者对康桥母校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别之情是全诗的主旋律,而对康桥的追忆/思恋与爱慕是副旋律,两者在全诗第六节(全诗高潮)互相融合——对母校快乐的追忆与爱恋的高潮被现实无情地推开,愉悦的情感瞬间被哀愁所包围,从而形成情感上的强烈反差,将离愁别绪推向最高潮。

4.写作特点

(1)《雨巷》

①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狭窄,阴沉,寂寥的雨巷——象征大革命失败后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象征一切人生之逆境

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象征感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徒劳的孤苦的革命进步青年

象征在逆境中仍然顽强地追逐理想,遭受挫折的孤独者

像丁香一样结着忧愁的姑娘——象征诗人的理想

象征在一切逆境中,人类渴望出现的希望

姑娘的形象特点:高洁,淡雅,美丽,飘忽,令人感伤,稍纵即逝,可望而不可即,表现出对理想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因丁香花常开在暮春时节,花期短,美丽淡雅而容易凋谢,所以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古人常用其象征愁绪。在丁香般的姑娘这一形象中,《雨巷》将中国古典文学的婉约含蓄之美与法国象征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巧妙地融合,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诗歌的乐感

A.押韵

B.《雨巷》一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有:

a.排比(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b. 重复(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c. 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这些手法形成悦耳动听的乐感,造成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2)《再别康桥》

①音乐美

这首诗韵脚整齐(全诗分为七节,每节二、四句押韵),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首尾呼应,结构回环往复,形成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②建筑美

全诗七节,每节四句四行,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奇数行稍短,偶数行稍长),在排列上给人以整齐划一的视觉美感。

③绘画美

a.诗人避开了一切人间烟火,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而是借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笔触清新,在意象的选择上别出心裁,不落窠臼。b.营造强烈的画面感,用词极为讲究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如云彩,艳影,金柳,青荇,彩虹,斑斓等等。具有色彩指向和艺术感的词语给读者带来仿佛油画一般的强烈视觉冲击,诗的各个小节都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美不胜收的图画。

c. 在美丽的画面感中,诗人将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地融合。在诗人眼中,康桥是活的,充满灵性的,对诗人充满爱恋的(和诗人对康桥的情感一样)。

例如: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水草无拘无束,自在安闲的情态,使人联想到灿烂的阳光和清澈见底的河水,感叹康桥风光之秀丽;同时也形象地描绘出康桥对诗人的爱恋与欢迎。将夕阳中的金柳比作娇羞的新娘,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全诗开头诗人作别西天的云彩,结束时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情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与递进,说明康桥已永远地存在于诗人的胸中;还使读者联想到康桥的云彩仿佛因不舍而拽住诗人衣袖的情景,表现出康桥对诗人的情深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