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 格式:ppt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20
高考语文必修课《雨巷》《再别康桥》课文分析与知识点总结第2课《诗两首》《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两首》知识点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
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雨巷》1. 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再别康桥》1. 学习诗人用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 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三. 教学重难点:《雨巷》1. 学习象征的用法2.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再别康桥》1. 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 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四. 知识分析:《雨巷》1. 了解写作背景“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
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2. 意象的解析(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两首1.重点字词彷徨寂寥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哀怨凄婉太息颓圮青荇招摇揉碎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文学常识“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等。
自由诗,是现代诗的一种,是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它不受格律的严格约束,可以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必须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
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很流行这种诗体。
《雨巷》和《再别康桥》都属于自由诗。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等。
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32年曾赴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
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
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四部。
《雨巷》是他的前期代表作以及成名作,因此他又有“雨巷诗人”的雅号。
戴望舒早期熟读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受法国象征主义/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
《雨巷》写于1927年,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这样评论这首诗:“它给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大学求学的两年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1923年参与并发起创立新月社(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新月派反对诗歌散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诗两首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2、诗两首课文精讲课文指津《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诗通过描画“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期望查找“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小姐”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悲伤的情绪。
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漂亮而略带伤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纳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
《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小姐的期待的描画来暗示的。
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明白了,感受到了。
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蓝棣之)戴望舒在《雨巷》中制造的流淌、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朵,而是为了制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而不可得的孤寂惆怅的情绪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中极有份量的一首。
在《再别康桥》中能够看出留学剑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阻碍。
诗人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因此诗人辞别康桥,也确实是与人一辈子中最美好的一个梦辞别。
这种依依借别的款款深情在这首《再别康桥》中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
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受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状,也差不多上轻轻触及之后赶忙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
答疑解惑《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提示:这首诗为我们出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长孤寂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期望,“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小姐”,而这小姐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
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引导语:戴望舒的《》和的《》都是意境很美的现代诗,今天小编就分享一篇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文章。
中国现代唯美诗之双璧《雨巷》《再别康桥》比较赏析在中国现代发展史上,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说具有举足轻重的经典性意义,堪称现代唯美诗之双璧。
两首诗在艺术风格、意境上既有相通、相似处,又有相反相成相衬的绝妙旨趣。
而且,两首诗在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某种难以逾越的高度,作为中国现代唯美诗的经典范本,可以说名至实归。
仔细比较欣赏两首诗的艺术风格和情趣,就可以更深刻的领悟到两位诗人殊途同归的艺术氛围、境界和旨趣所在,享受到一种蕴藉风流酣畅淋漓的诗意之美。
一我之所以把这两首诗称之为“现代唯美诗”,是因为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都明显的体现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追求,都体现了一种玲珑剔透、精致典雅的形式美以及和谐铿锵、轻盈柔婉的音韵节奏美;而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二者都特别注重追求一种单纯典雅的艺术氛围,而并不特别注重诗意的深刻蕴藉。
所以,一般的读者刚一接触这两首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被两首诗歌轻盈柔和的节奏、美丽单纯的意境所吸引,也就是说,两首诗首先都是凭借这种形式上的“唯美”风格而引起读者的喜爱的,以至于诗歌艺术内涵上的真正价值反而并不为人注意,或者说,反而显得并不重要了。
这个事实也许正好说明诗歌的形式美其实也可以视为诗歌的真正价值而独立存在的。
然而,当我们在强调二者的形式美的重要意义时,却并不意味着二者在诗意内涵上或许存在着某种缺憾;事实是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这两首诗的诗意内涵时,不难发现,两首唯美诗蕴藉的诗意之美其实是形式和内涵完美组合的结晶,在这里,形式和内涵水乳交融的揉在一起,以致很难将二者严格区分。
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轻盈柔美的节奏氛围里、情不自禁的轻轻吟诵出声时(不吟诵出声就觉得不过瘾、不尽兴),就很难说得清诗歌吸引我们的究竟是形式还是内涵了。
这就是这两首诗的迷人之处。
然而我觉得更迷人的是两首诗在同样轻盈柔美节奏中呈现出来的相反相成,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两幅风格迥异、色彩对比强烈,然而却同样精美绝伦的画图。
《诗两首》教案【教学假想】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别离处置,以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置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照分析。
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情感加倍单纯、明朗,而《雨巷》所转达的情感那么加倍朦胧、复杂,因此,也能够考虑先处置《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诵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要紧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难过,和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一起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再别康桥》:建筑美【教学难点】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乃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样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诵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
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明白得,是故在引导学生适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维持自己的独特观点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进程】《雨巷》一、导入导入语:头几天咱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伙儿能够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感动人心的东西一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咱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显现的是如何的一幅画面每一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
接下来咱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和写下了些什么。
第一请几个同窗试着有情感地朗诵《雨巷》。
其它同窗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爱的句子。
诗两首预习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徐志摩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2.能力目标: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情怀,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1.《雨巷》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逮捕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在基础知识方面想要保证不丢分,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不断将做过的语文考卷和日常练习中的基础题做好汇总。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雨巷【教学目的】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生答:“多雨!”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
雨巷【作者】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朝代】现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