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及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2019考研复习正在紧张的进行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学习。
为大家整理了“2019心理学考研变态心理学解析:研究方法”的相关信息,提醒各位考生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做好复习规划。
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1、观察法2、个案调查法3、实验法:包括病程实验病程的治疗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研究指标指标: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变态标准划分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2特殊意识状态3轻度心理异常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6严重的心理异常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2019心理学考研变态心理学解析:研究方法”的相关信息,预祝同学们都能顺利的考试!考研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与每年的大纲进行深入并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例如: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必然性,也要看到偶然性;只看到必然性看不到偶然性是不行的,只看到偶然性看不到必然性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只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第二种情况:不是考查辩证关系的。
适用:联系、发展、矛盾、实践、人民群众等等。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一、变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研究精神异常、人格畸变和心理障碍的科学。
2.变态行为的特征:不正常、违背社会规范、病态。
二、变态心理学的类别1.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2.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3.性别身份障碍:如性别认同障碍。
4.恋物癖和恋物狂:指向不寻常的物体或情境发展出迷恋、依赖或性快感。
5.性行为障碍:如性偏执、性虐待等。
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和评估病人的症状和行为来探究变态心理现象。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测量和观察变态行为。
3.统计学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研究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现象。
四、变态心理学中的常见疾病和症状1.强迫症:表现为频繁的、不自主的、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和思维。
2.焦虑症:表现为持续的、过分担忧的情绪,如恐惧、紧张和不安。
3.抑郁症:表现为长期的、严重的低落情绪,伴随着失去兴趣、自卑、睡眠障碍等症状。
4.精神分裂症:表现为现实感受和幻觉的分裂,意识混乱、人格解体等。
5.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为无视他人权益、缺乏内疚感和同情心等。
6.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认同困扰、情绪不稳定等。
五、变态心理学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于精神障碍,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2.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心理分析等,通过改变病人的思维和行为来缓解症状。
3.环境疗法:改变病人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应性训练和支持,促进康复。
4.社会支持:提供社会支持和康复资源,帮助病人重建社交网络和自我认同。
六、变态心理学与社会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治安维稳具有重要意义。
2.对变态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对变态行为的警惕性。
3.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提高变态心理疾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变态心理学的复习要点,旨在帮助你回顾和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分类、研究方法、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等知识点。
3变态心理学的评估诊断与研究心理学心理学本章内容第一节心理障碍的评估第二节心理障碍的诊断第三节心理障碍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第一节心理障碍的评估一、评估的三个基本概念信度、效度、标准化二、评估的方法临床访谈II.行为评估III.身体检查IV.心理测验V.生理心理评估VI.脑成像技术I.心理学评估方法:I临床访谈形式: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大致内容:精神状况检查个人成长史个人及家族患病史及治疗史其他: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心理学评估方法:II行为评估用途:特定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适用:测量年龄小、或没有足够能力报告自己问题和经验的个体作用:补充了临床访谈不能的范围:如言语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场所方法:自我监控法/结构式行为评估表评估方法:III身体检查用途:筛查生理因素所致的心理与行为改变心理学评估方法:IV心理测验要求:测验工具符合信度、效度及标准化检验常用的工具类别: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神经心理测验心理学评估方法:V生理心理评估依据:生理心理学发展的结果评估途径:脑电、皮电、皮温、心律、呼吸、血压等作用:发现病因、了解生理心理过程拓展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心理学评估方法:VI脑成像技术自修心理学第二节心理障碍的诊断I.II.III.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国际疾病分类:ICD我国心理障碍诊断标准手册:CCMD(自修)作业:作业:查出以上三个标准的英文全称并掌握以上三个标准在使用上的区别,优劣点各是什么?以上三个标准在使用上的区别,优劣点各是什么?心理学第三节研究方法(自修)思考题:如何看待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作业比较本章所学的各评估方法优劣,以及适用情况。
变态心理学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及诊断(doc 7页)第三章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及诊断3.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1.1研究的基本概念1. 研究假设——基于理论和经验推出的观点或命题,期望通过研究数据和材料获得支持、验证或拒绝、否定;2. 研究设计——检验假设的方案,受提出的问题、假设以及操作实践的影响;3. 自变量——其值在原则上独立于其它变量值而变化的变量;4. 因变量——其值在原则上依据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值变化之结果的变量。
3.1.2 个案研究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研究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心理模式。
个案研究依赖于研究者的客观观察。
研究者在观察中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对被试的症状险之间的关系,在切实维护来访者隐私权的同时还须承担发出危险警告的义务与职责。
1981年3月8日约翰.辛克莱刺杀里根案件引起美国两个APA(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心理学会)特别重申隐私保密与危险警告的义务与职权。
3. 尊重来访者的拒绝介入权(1)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对自己个人生活的介入;(2)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提供的有关服务或干预;(3)来访者有权中止正在进行的心理健康服务;(4)来访者有权拒绝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提供的转介。
4. 咨询师有权转介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能与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或现有设备条件等等的局限,因而:(1)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有权转介自认为应当回避或不便处理、或无力处置、或担心处置不当的来访者;(2)应当及时转介发作期的精神疾病患者;(3)应当及时转介必须接受医学治疗的生理疾病患者或身心患者;(4)必须及时转介需要立即接受紧急干预(危机干预、自杀干预)的来访者。
3.3临床会谈3.3.1 临床会谈最主要/最常见的临床手段,用以了解来访者几乎所有的信息(健康状况,症状,家庭背景,生活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生活史等等);既可以是治疗的引导或开端,也可以是治疗本身。
《变态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适用专业:心理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1.5学分其中实践学时:16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该课程的特点有别于其它心理学课程,是以现象学为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和鉴别各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熟悉其症状表现和诊断标准;能够理解各种常见心理障碍的原因,结合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做出解释;了解各种常见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原则。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程呈现:案例讲授、医院见习、小组表演、小组辩论、见习报告撰写、案例讨论,以及观看能够体现相应疾病特点的VCD录像等影像资料,并在观看后进行讨论,充分与学习的内容相链接,加深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对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障碍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
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演示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课堂讨论等活动,力求系统、准确、客观、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同时布置课外作业,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
课外时间增加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要求,通过医院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识别和鉴别各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熟悉其症状表现和诊断标准。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精神病理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教学重点是变态心理学基础理论、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变态心理分类、诊断与评估、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以及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
如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与防治课程难点:难点章节是第四章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与评估;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以及对各类精神障碍并发症或相似症状病例的诊断治疗。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调查法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1.教学内容(1)临床心理学的概述;(2)临床心理学的发展阶段;(3)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心理变态的心理评估了解评估工具与方法对异常心理行为的作用心理变态,又被称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发生异常或紊乱的一种状态。
心理变态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异常心理行为进行准确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心理评估中所使用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对于异常心理行为的作用。
一、心理评估概述心理评估是指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工具和方法,对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及人格特征进行系统的测量和评定。
通过心理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心理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改善心理健康。
二、心理评估工具心理评估工具是进行心理评估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心理评估工具可以用于不同的评估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评估工具:1. MMPI-2: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心理测评工具,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人群。
它可以测量个体在心理、社会和个性等多个方面的特征。
2. WAIS-IV: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主要用于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包含多个子测试,测量不同的认知能力,如言语理解、推理能力和工作记忆等。
3. BDI-II: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用于评估个体的抑郁症状。
它包含多个项目,通过评估个体在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抑郁水平。
4. TAT:汤米斯普斯人格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动力学过程。
个体被要求根据一张张图片创作故事,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和解释来了解个体内心的潜意识。
5. Rorschach:罗夏克图形测试(Rorschach Inkblot Test),是一种投射性心理测验,通过分析个体对墨水图案的反应,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特征。
Jius Abnorm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学分 3 耿文秀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
目录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第三章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第四章生活应激与应对第五章焦虑障碍第六章心境障碍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第八章老化与认知障碍第九章精神分裂症第十章进食与睡眠障碍第十一章化学物质成瘾障碍第十二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变态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演变进程History of Abnormal Psychology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一.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理想模式标准1. 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 1. 官方提倡2. 跨文化/跨时空差异 2. 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3. 性别差异 3. 绝大多数人接受/模仿4.“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 4. 自我认同/遵从二.统计学标准1.心理测量/标准差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三.功能标准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第二节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一.人类早期对“异常者”的敬畏1.“魔鬼附身”——Demonic Possession2.“通灵”——沟通上天/凡世间/地府古代人认为月亮、星辰、潮汐、山川精灵、地狱魔鬼等都可能使人“发疯”二.黑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1.驱魔——残酷的人身折磨2.贫民收容所—→“疯人院”3.《巫之锤(降妖锤)》(《The Witches’ Hammer 》),质疑巫/魔作祟第三节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一.皮内尔(1745-1826)的法国精神病院改革1796年皮内尔获得批准在巴黎解除了49个精神疾病患者的锁链二.艰难而漫长的进步1.对心理疾患的迷信/偏见仍普遍存在2.心理疾病患者仍然是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的污点和耻辱3.并不人道的治疗方法进步:紧身衣,“心理外科手术”,电击……4.新药物的研制——大剂量镇静药三.催眠与精神分析1.安东.麦斯麦(1734-1815),麦斯麦术2. James Braid ( 1795 – 1860 ), an English physician, hypnotism, mesmerizedAmbrose-Auguste Liébault ( 1823 – 1904 ), a French doctor, Nacy, FranceHippolyte-Marie Bernheim ( 1837 – 1919 ),3.沙可Jean-Martin Charcot ( 1825 –1893 ), an esteemed neurologist in Paris, testing hypnosis in La Salpêtrière hospital4.Sigmund Freud ( 1856 – 1939 )四.行为主义的崛起五.“反精神病学”运动1.Thomas Szasz (1920-- )沙茨2.“神志健全者置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备受批评的实验激发社会的反思六.“非住院”运动De-institutionalization Movement1.“中途站”Halfway House2.家庭接纳和支持3.社区防治,社区康复第四节新千年曙光一.人道主义的新千年1.“以人为本”原则的重新定义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共识a)个人空间的扩展b)更加尊重个人隐私权二.新药物的研制/开发1.积极利用生命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2.强调人类功能的康复,重归主流社会3.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4.普通人群经济上能够承受三.心理健康服务面的扩展1.老人世纪对老人心理健康的特别关怀2.关注新千年儿童的特别问题:虐待、忽视、抑郁、性骚扰……3.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妇女、少数族裔、同性恋者、AIDS……4.信息社会新问题:网络成瘾、信息垃圾泛滥、社会退缩……四.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1.重在预防,以公众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2.整合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3. 发展积极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网络,广泛应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群体参与的治疗技术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Aetiology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第一节生物学因素研究一.遗传因素1. 发生学的遗传2. 基因研究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神经系统与行为1.大脑功能研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皮质下结构2.自主神经系统3. 内分泌系统4.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三.神经生化研究1. Neurotransmitter,第一信使:激素把信息由内分泌腺传递到被作用的细胞2.Neurotransmitter运行过程第二节环境因素研究一.家庭功能1.家庭氛围/家庭关系2.家庭交流模式3.父母榜样/亲子交流二.社会文化1.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压力2.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塑造3.社会地位/经济收入4.街区/群体亚文化三.生态环境第三节文化、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互动一.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是通过在其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以及该社会文化的人际关系而作用于人类个体二.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和压力,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濡染塑造三.人际关系是作用于个体的最直接的影响力1. 文化与社会濡染、侵润、发展着人际关系2.人际关系创造、改变着社会文化,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动中变革第四节人类个体的自我塑造一.个体的人格特征1.认知习惯2.情绪表达与调控3.意志品质二.个体的自我教育1.善于学习,紧跟时代前进步伐2.善于自我总结反思,主动把握人生目标3.勇于自我分析自我矫正4.自尊自信,乐观豁达,勇敢坚韧三.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人际关系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1.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储备2.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3.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撑和制约四.个体的应激应付方式1.不逃避、正面迎战,动员自身全部潜能2.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求助3.自觉学习多种应付策略4.不怕失败,对抗挫折,坚持努力五.一生发展,终身学习1. 现代人类成熟前趋,老化后移2.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3. 学会学习,自我教育4. 使学习成为人生的重要支撑5. 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第三章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及诊断Methodology,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概念假设——基于理论和经验推出的观点或命题,期望通过研究数据和材料获得支持、验证或拒绝、否定研究设计——检验假设的方案,受提出的问题、假设以及操作实践的影响自变量——其值在原则上独立于其它变量值而变化的变量因变量——其值在原则上依据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值变化之结果的变量二. 个案研究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研究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心理模式。
第三章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及诊断
3.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1研究的基本概念
1. 研究假设——基于理论和经验推出的观点或命题,期望通过研究数据和材料获得支持、验证或拒绝、否定;
2. 研究设计——检验假设的方案,受提出的问题、假设以及操作实践的影响;
3. 自变量——其值在原则上独立于其它变量值而变化的变量;
4.因变量——其值在原则上依据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值变化之结果的变量。
3.1.2个案研究
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研究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心理模式。
个案研究依赖于研究者的客观观察。
研究者在观察中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对被试的症状做仔细的描述。
研究者的干预或治疗在该被试身上的反应是否能概括成普遍现象,其内在与外在效度都不能保证。
1985年,精神分析学派领袖弗洛伊德从O.安娜的个案中发展出“自由联想”法,行为主义学者沃尔普从200个案例发展出“系统脱敏”法。
3.1.3 相关研究
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统计学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设计相关研究以发现心理障碍或行为表现等现象或变量是怎样出现的,是正相关或负相关。
3.1.4 实验研究
1. 实验设计: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各变量水平处理,对照组则不一定接受所有所有变量水平处理。
双盲控制:在实验中,被试无法见到主试,主试也无法见到被试,从而避免被试期待效应与主试效应存在。
重复实验:检验实验的信度。
3.2研究伦理与心理健康服务伦理
3.2.1 研究伦理
1. 知情选择与知情同意
清楚地告知被试,研究可能有的风险或获益,尊重被试的独立选择;参与研究实验必须取得被试的完全同意。
2.维护被试的权益和人格尊严
研究不得对被试的身心造成任何伤害。
3.隐私保密
不得泄露被试的个人隐私。
4.结果反馈
把研究结果及其含义及时解释给被试,消除研究不得已的“欺骗”或蒙蔽所造成的误解。
例:Greg Alter参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抗精神分裂症新药实验,被停药后产生严重副反应,加州高级法院判决加大医学院巨额赔偿。
3.2.2 心理健康服务伦理原则
1. 知情同意、知情选择
以来访者为中心和重心提供服务,前提是交流沟通。
(1)来访者理解并自愿选择有关的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