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案标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物质的性质。
3. 知道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4. 领会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水、冷水、冰块、热水、透明玻璃杯、塑料袋、铁块、塑料块、石头、树叶、粉末状物质、蜡烛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思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类物质,并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Step 3: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1. 实验一:观察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变化。
2. 实验二:观察铁块、塑料块、石头和树叶在火焰下的变化。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4: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关系。
Step 5:总结(10分钟)总结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6: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物质的性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实践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探究和巩固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做为“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所以在编排和设计上都体现了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说学情分析:学生在四五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的知识,比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与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白它们也都是物质,我采用了演示实验的方法,用自制的简易天平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物体的振动说明声音的存在;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证明火的存在,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啦,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身边的物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的教材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为后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入手,如空气、水、金属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通过对这些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变化的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态度。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身边的物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物质的性质、变化等科学概念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2)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2、教学难点(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知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1)《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科学课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下面是我对本课题进行的分析:一、说教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第二单元的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习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举例例证等方法,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观念。
2、观察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的观念。
3、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
三、说学习的重点、难点本着科学课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生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难点的确立——依据在本科的学习中学生已有大量的生活体验,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质,只不过还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学生会认为世界上的具体、可触摸的物质才是物质。
像书包、水果、木头、水等是物质。
可是像电、声音、光、火这些现象相对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的。
尤其是声音、电和光这些现象学生难以触摸比较抽象而教师解释起来,难免比较牵强,因为,只有在初高中,学生才能详细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所以,让学生接受电、光、声音是物质这个观点,有点勉为其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我们都知道科学课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1)_》摘要:《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总是发生着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纸、火柴、蜡烛、镊子、白糖、烧杯、搅拌棒等,快乐收获说说通科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教育教学材《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总是发生着变化、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有些物质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能力目标、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变化进行分析、通组对比实验体验物质变化德育目标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物质是不断变化着教学重能通具体实验体验物质变化教学难简介感受抽象物质存性以及物质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纸、火柴、蜡烛、镊子、白糖、烧杯、搅拌棒等教学课教学程、快乐预习(激趣)谈话请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录播教室有哪些物体?我们校呢?有哪些物体?二、快乐参与、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讲述学们观察真仔细那你们刚才发现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方法发现呢?(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物体那有没有用眼睛观察不到但又实际存呢?像空气这种就是属接观察到物体讨论空气它实际存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存?学生交流汇报谈话学们用接方法可以观察到空气存老师也有种方法证明空气存(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程)提示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像空气这种就是属接观察到物体(出示课件)物质概念像这种直接观察到物体或者接观察到实际存物体都是物质组成三、快乐探究合作探究、玩气球这变化程气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变化程有没有些物质变成了另外些物质和原己有不样了?、火柴烧观察火柴发生了哪些变化?黑色物质和红色物质是种物质吗?有没有种物质是成不变呢?你能举例子吗?(物质总是发生变化)三、合作探究二让物质发生变化谈话学们你能想出什么方法下列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组讨论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结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谈话下面就要动手实验验证下我们我们想法吧温馨提示实验要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安全讲述请各组领取材袋开始实验吧组活动(教师巡视、微观指导)汇报实验结板列出学生汇报方法、分类四、快乐收获说说通科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观看视频回顾课容3、这两类变化到底属哪类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做深入地研究五、板设计、我们身边物质气球纸撕碎火柴烧纸浸入水里纸烧切断蜡烛蜡烛烧蜡烛浸入水里白糖加热白糖放入水里。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摘要:知识目标,其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使学生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物质是不断变化着《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授课使学生认世界是物质构成而且各种物质是不断变化物质变化有相和不处其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事物通比较、举例、推理、分析、总结等方法对物质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体验物质变化情感、态、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物质是不断变化着教学重明白世界是由物质构成及物质变化道理教学难些抽象物质存性以及物质变化奥妙教学准备、矿泉水瓶、火柴、纸、石膏静物、实物图片教学程、创设情境渐入主题、导入从实际生活入手导入主题;、学生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3、教师展示身边事物图片引出物质概念;(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拓展我们生活存这些可以看见摸着物质那么神仙、妖魔鬼怪这些它们是物质吗?利用这环节教育学生崇尚科学、破除封建迷信;5、学生教材、教师通展示图片、用矿泉水瓶、烧纸张、展示实物等方式讲授物质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相与不特征?6、结整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二、物质变化以水三态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都是成不变吗?、教师展示易拉罐和水结冰图片思考二者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和不呢?(形状改变但物质身没有变)、火柴纸张烧以变成了什么物质?和前样么?(都产生了新物质)举例说出生活这样例子3、比较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和不?(前者没有产生新物体者产生新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铁丝变弯曲、热水、纸张、蜡烛烧它们产生了怎样变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适当补充、纠正、完善)各种变化有什么相和不呢?动脑筋现实岩石、房屋、马路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物质吗?四、总结物质构成我们世界而且物质总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形态和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物质五、板设计我们身边物质、概念二、物质变化水三态液态——固态——气态三、让物质发生变化四、结。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通过整理的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说教材教学内容:《我身边的物质》这一课是六年级《科学》教材其次单元——《物质的变更》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学生在四五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的学问,比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水的三态变更等这些学问的学习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中始终在围绕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在探讨一些物质的变更。
从长远来看为今后(物理、化学)的学习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特殊重要。
在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中本课的内容更是不行小视,从学生的世界观来看为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世界是物质的,是变更的”哲学观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理解物质的变更有相同,有不同,可分类。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视察、实践、总结的方法对物质对变更进行分类。
2、通过具体的试验,体验物质的变更。
情感、看法、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更着的。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
教学打算给四人小组打算一根蜡烛、一盒火柴、一张纸、铁钉等。
老师打算:易拉罐、蜡烛、纸、铁丝。
重点:构成世界的是由物质。
物质的变更分为产生新物质和没有产生新物质。
难点:电、光、凤是不是物质。
怎样推断物质变更的区分。
重难点的确立依据:难点的确立——依据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已有大量的生活体验,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很多多的物质,只不过还没有被探讨过这个问题,学生会认为世界上的具体、可触摸的物质才是物质。
像书包、水果、木头、水等等是物质。
可是像电、声音、光、火这些现象相对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的。
尤其是声音、电和光这些现象学生难以触摸而老师说明起来比较抽象,所以比较牵强。
重点的确立:在本课的学习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探讨、试验、视察了解、知道一些科学常识,建立哲学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的物质都在变更着,没有不变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设计我是来自通河县科学团队的成员。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进行我们团队的说课。
说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做为“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所以在编排和设计上都体现了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说学情分析:学生在四五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的知识,比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与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白它们也都是物质,我采用了演示实验的方法,用自制的简易天平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物体的振动说明声音的存在;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证明火的存在,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啦,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所以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那就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是不是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物质的新物质。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物质变化的复杂性,也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分析确立如下三维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演示材料:自制简易天平、酒精灯、多媒体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教学时间:一课时说教学策略:本课教学我们以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激趣设疑、观察讨论、课件演示、实验操作等方法为策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以问题设计为核心,以教师引领为主导,以学生探究为主体。
适时地给予点播,让学生更多的“说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比较出物质变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认知过程逐步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流程:本课我们依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情境是促进一节好课形成的前提。
教学中我们创设了折纸比赛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趣,体验了人为的方法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制成各种各样的纸作品,进而延伸到教室内的各种物体它们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初步建立“什么是物质?”的概念,提出核心性的探究问题“物质会发生变化吗?”进而揭示课题进入到新课的教学之中。
二、学习新课:1、认识世界是物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教学中我们运用了谈话和实验演示的方法,证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物质,像书包、水果、木头、大树、动物、人体等等。
提问:那么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察不到的物质呢?使学生意识到教室里充满的空气。
可是像空气、声音、电和光这些现象,学生难以触摸比较抽象,而教师解释起来难免比较牵强。
为了让学生明白它们也都是物质,我们研究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到空气的存在。
出示自制简易天平,用酒精灯给其中一个易拉罐加热,引导学生观察。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在易拉罐上方杠杆尺上粘贴了纸条。
当易拉罐里面的空气受热上升时学生观察到纸条在飘动,由此说明空气的存在。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
实际上除了空气,还有在实验中我们看到的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以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和我们每天用到的电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它们也都是物质。
建立完整的物质概念,(出示课件):物质就是指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这部分教学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就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因此,教学中我们为每组同学们准备了四组身边常见的物质(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进行观察。
为使学生能有序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为学生送上了温馨的观察提示,并配有观察记录表。
(课件出示)观察提示:1、把易拉罐压扁,易拉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2、观察水和水结成的冰它们有什么不同?水结冰后是否变成了别的物质?3、观察火柴和火柴燃烧后变成的火柴梗,思考:火柴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燃烧后的火柴梗还是火柴吗?变成了什么物质?4、观察铁钉和铁钉上的锈,思考: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铁锈还是不是铁?观察记录表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观察结果。
根据学生观察记录汇报(课件出示)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成冰的图片讨论:易拉罐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两种物质在变化上只是形状、形态和大小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的材质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课件出示)火柴燃烧前后和铁钉生锈前后的对比图片。
教师划着火柴让学生观察,说说火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说有火焰产生,还有烟,火柴燃烧后就变成了灰。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问:火柴燃烧后火柴还是火柴原来的物质吗?火柴燃烧后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有烟、有灰,不是原来的小木棍了。
教师再让学生看看铁钉生锈前后的图片,比较铁钉发生了什么变化?铁钉的铁生成了锈,那锈还是铁原来那种的物质吗?接下来让学生比较铁钉生锈和火柴燃烧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这两种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物质的新的物质。
然后(课件展示)易拉罐被压扁、水结成冰、火柴燃烧前后和铁钉生锈前后的对比综合图片,让学生讨论这四种物质的变化过程,那种变化在课堂上能实现?那种变化在课堂上不能实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理解物质都在变化,有的变化速度很快,有的变化速度缓慢。
3、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
并且加深印象。
教学时为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去感受去实践(课件展示)实验要求:A、请用尽量多的方法使粉笔、白纸、蜡烛发生变化B.说说变化的情况C、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单上让物质发生变化实验记录单小组活动、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几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讨论后得出结论:物质的变化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知识拓展:讨论: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说出你的依据。
(引导学生说出岩石——风化;房屋——变形、裂缝;马路——塌陷、隆起等)使学生知道这些物质也在变化,它们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小结:总之物质是在变化的,变化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中重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最后在实践之后,更深入思索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自然地渗透哲学观点物质是变化的。
本节课在多处渗透了哲学观点让学生认识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3、知识巩固:(课件展示)说一说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谈所得)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说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设计立足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书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结构材料的物质名称,二是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是形状、大小的变化;二是产生新的物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给老师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相长,谢谢大家。
下面有请我们团队的其他老师进行教学展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