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名人小故事之华罗庚,陈景润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摘要:1.华罗庚:自学成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2.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者3.祖冲之:圆周率的计算者4.刘洪:中国数学史上的泰斗5.吴文俊:计算机数学的奠基人正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数学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他们的成就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华罗庚(1910-1985)是中国现代数学家,被誉为“中国数学家的楷模”。
他出生于湖南,自学成才,后来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教授。
华罗庚的主要贡献在代数、数论、组合数学等领域。
他创立了“华罗庚五元组”和“华罗庚三角”等数学概念,享誉世界。
陈景润(1933-1996)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的贡献主要在数论领域。
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的一个著名未解问题,陈景润在1966 年成功证明了这个猜想,使他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祖冲之(429-500)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计算圆周率。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用割圆法,将圆周率的精确度推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个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刘洪(149-210)是中国东汉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理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他创立了“刘洪算法”,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人物。
吴文俊(1919-2010)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的贡献主要在计算机数学领域。
他创立了吴文俊算法,是计算机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吴文俊的工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数学家的智慧和成就。
2023年最新的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7篇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1)华罗庚的故事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
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
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
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
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
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
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
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
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
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
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
)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
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2)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著名的数学家。
数学家的故事100字(8篇)数学家的故事100字(8篇)篇一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我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篇二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篇三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
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我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忙。
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篇四波兰伟大的数学家伯格曼(StefanBergman,1898—1977年)总在思考数学问题。
有一次伯格曼去西海岸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的一个研究生正好要到那里旅行结婚,他们同乘一辆车,学生明白他的毛病,事先商量好,在车上不谈数学问题。
伯格曼满口答应。
伯格曼坐在最后一排,这对年轻夫妇恰巧坐在他前一排。
10分钟过后,伯格曼脑子里突然有了灵感,不自觉地凑上前去,斜靠着学生的座位,开始讨论起数学。
再过一会儿,那位新娘不得不挪到后排座位,伯格曼则紧挨着他的学生坐下来。
一路上他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数学。
幸好,这对夫妇之后婚姻美满,有一个儿子,还成了着名数学家。
篇五哥德尔(KurtGodel,1906—1978年)的举止以“新颖”和“古怪”着称,爱因斯坦是他要好的朋友。
华罗庚与陈景润的故事华罗庚和陈景润,一个是数学家,一个是物理学家,两人都是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两位科学家之间的友谊,更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缩影。
华罗庚,数学家中的泰斗,他在数学领域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他在解决世界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而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华罗庚和陈景润之间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
当时,陈景润在清华大学任教,而华罗庚则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
两人虽然从事的是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但他们之间的交流却是非常频繁的。
华罗庚经常会邀请陈景润到西南联合大学做学术报告,而陈景润也会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交流学术心得。
两人之间的交流,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加深了彼此的友谊。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华罗庚和陈景润都曾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些困难和挑战面前,他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华罗庚在攻克费马大定理的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
而陈景润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中也曾遇到过重重困难,但他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不仅是两位科学家的个人传奇,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一部分。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事业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这份科学精神,为中国科学事业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数学小故事_数学家的故事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
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数学小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数学小故事(一)【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的数学家。
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
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
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
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
”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
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
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有:华罗庚、祖冲之、苏步青、陈景润、高斯。
故事具体如下:一、华罗庚华罗庚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年轻时为了证明一个数学难题写了几个麻袋的草稿纸。
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二、祖冲之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
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
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三、苏步青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苏步青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四、陈景润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
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
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
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
数学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少。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开。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业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小明是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
有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呢?于是他就去问他的当数学老师的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么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妈妈对吗?”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是印度人发明的。
大约在1500年以前,印度人就已经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可以写成。
后来,由于各国之间的接触,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它们很简单,于是在自己的国家开始广泛使用并且把他传到全欧洲。
就这样,它们慢慢地就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
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种数字方面,起的作用很大,人们也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小明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
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
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
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
”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
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罗呆子’。
”凡是有只见一匹了。
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
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
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
”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
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
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
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
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
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
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
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
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
十个数学家的小故事一、阿基米德:浴缸里的智慧阿基米德生活在古希腊时期。
那时候的他呀,满脑子都是数学和物理的问题。
有一天,国王让他鉴定一顶纯金的王冠有没有被掺假。
阿基米德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好办法。
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进入浴缸洗澡,当他看到浴缸里的水溢出来的时候,他突然灵光一闪,大喊着“尤里卡!尤里卡!”(意思是我发现了)。
原来他发现了浮力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就可以判断王冠是否为纯金啦。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只要我们时刻保持思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重大的发现呢。
二、祖冲之:执着于圆周率祖冲之是咱中国古代超级厉害的数学家。
那时候计算工具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全靠手算呢。
祖冲之就下定决心要算出更精确的圆周率。
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在纸上写写画画。
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推导,他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在当时可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个成果比西方早了好多年呢。
祖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目标,并且有执着的精神,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都能做出伟大的成果。
三、欧几里得:几何之父的坚持欧几里得生活在古希腊,他一心想要把当时的几何知识整理成一个系统的体系。
他不管别人的嘲笑和不理解,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到处收集几何方面的知识,然后精心地进行整理、编写。
最后写成了几何原本这本巨著。
这本书可是影响了后来无数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从欧几里得身上我们能学到,做学问要有自己的坚持,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干扰,只要认定是对的,就勇往直前。
四、高斯:数学天才的少年故事高斯小时候就是个数学天才。
有一次,他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们有事做,出了一道题:1 + 2+3 + …+100等于多少。
别的小朋友都在埋头苦算,高斯却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是5050。
原来他发现了一个规律,首项加末项乘以项数除以2就可以得出答案。
这可把他的老师惊到了。
高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规律,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要多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 陈景润华罗庚两人的情谊,知遇之恩,终生难忘寄语:很多人不知道,虽然陈景润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是一直到今天,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方面科学成就依然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公开评价陈景润的巨大贡献:“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陈景润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殊不知陈景润华罗庚两人的情谊,知遇之恩,终生难忘。
欢迎阅读他们之间的故事。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祖国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
消息传来,举国悲哀,抱病的陈景陈景润听到消息更是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
”1985年6月21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
此时,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
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
”在他的坚持下,家人帮他穿衣、穿袜、穿鞋,由别人把他背下楼去的。
到了八宝山,大家建议他先坐在车里,等仪式结束以后再扶他到华罗庚的遗像骨灰盒前鞠躬致敬,但陈景润坚持要和大家一样站在礼堂里。
因参加仪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只好由三个人一左一右驾着胳臂,后边一-个人支撑着。
就是这样,陈景润一直坚持到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结束。
追悼会开了整整40分钟,他就硬撑着站了40分钟,40分钟里他一直在哭,在流泪。
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陈景润视华罗庚更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师生之间的隆情厚谊在数学界传为美谈。
陈景润和华罗庚两个人有什么故事众所周知,陈景润是华罗庚的得意门生,是华罗庚一手培养起来的人才。
陈景润也从来不会忘记华罗庚对他的知遇之恩。
他们两个人的师生情在数学界是很有名的。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陈景润在厦大图书馆专心研究数学难题,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文弱的学生,但是心中有着别人没有的斗志。
他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都在废寝忘食的学习,专心研究数学难题。
那时候研究室的李老师对他很是欣赏,于是鼓励他专心研究华罗庚的书。
陈景润听了李老师的话更加废寝忘食的学习了。
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的学习,他把书拆成一页页,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这样无论去哪都可以拿出来学习。
陈景润每天每夜读华罗庚的书是由原因的,他想要突破前人的成果,想要在数学领域更进一层。
这无疑就是在挑战权威,但是李老师鼓励他说:为什么不能推进前人的成果呢?于是陈景润更加大胆勇敢的挑战华罗庚。
陈景润就像年轻时的华罗庚一样对数学的痴迷简直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甚至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把一本书吃透,按照自己的方法对练习进行演练,而且在一些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终于他第一次的试验成功了,他写的论文在经李老师看过以后,李老师建议拿给华罗庚本人看。
果然华罗庚在看了陈景润的论文后,立即被这个年轻小伙子的智慧和勇气震惊了。
不久以后,陈景润就收到了华罗庚的邀请信。
陈景润对恩师华罗庚的评价很高,他们俩不仅是师徒,也是一生的挚友。
扩展资料1、陈景润主要成就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
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6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2、华罗庚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趣味数学小故事50字]数学小故事50字第一篇数学小故事50字:数学名人故事50字数学数学(mathematics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数学名人故事5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数学名人故事篇一:华罗庚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
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
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陈景润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他还是一名普通学子的时候,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代数和几何。
他对数学的痴迷程度让人难以理解,他经常将自己沉浸在代数和几何的世界中,忘记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的研究课题是数论,他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努力。
然而,尽管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发现收获并不大。
于是,在别人的推荐下,他开始从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入手,来解决数学上尚未解决的难题。
这个想法一旦形成,陈景润就开始了他的研究之旅。
他将自己关在仅仅6平米的房间内,开始了不睡觉的工作。
那时,他的屋子内全部堆满了数学书籍和演算过的草稿纸,整个房间几乎难以立足。
尽管疲倦不堪,但陈景润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经过陈景润夜以继日的努力,他成功解决了《堆垒素数论》中“至善的指数”这一难题。
这一成果引起了整个数学界的轰动,中国在数学研究领域也因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华罗庚在审核了陈景润的结果后大吃一惊,陈景润的计算完全正确。
这一成就让陈景润在数学界崭露头角,他的名字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陈景润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他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数学并不仅仅是数字和公式,而是有着无限可能和惊喜的领域。
两位数学家的简介及主要事迹600字作文一同学们,今天我想给你们讲讲两位超级厉害的数学家!第一位是华罗庚爷爷。
华罗庚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特别喜欢数学。
他经常自学数学书,就算条件艰苦也不放弃。
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解决了很多数学难题,为我们国家的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位是陈景润叔叔。
陈景润叔叔对数学那叫一个痴迷。
他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每天都在不停地计算和思考。
他甚至在生病的时候,还在想着数学问题。
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研究成果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
这两位数学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热爱学习,不怕困难,努力坚持,就一定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取得成功。
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说一说两位了不起的数学家。
先说祖冲之吧。
祖冲之在那个没有先进工具的时代,算出了圆周率在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这可太厉害了!想象一下,他没有计算器,全靠自己的脑子和笔,不停地算啊算,这种坚持和专注,真的让人佩服。
再来讲讲高斯。
高斯小时候就特别聪明。
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算从 1 加到 100 的和,高斯很快就算出来了。
他发现可以把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相加,第二个数和倒数第二个数相加,这样的和都是一样的,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这说明他善于思考,能找到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们要向这两位数学家学习,多动脑筋,不怕困难。
作文三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让我给你们介绍两位伟大的数学家。
刘徽是其中一位。
他提出了“割圆术”,就是通过不断地把圆分割成很多小的部分,来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
这需要非常聪明的头脑和耐心。
还有牛顿,他不仅是物理学家,也是数学家。
他发现了微积分,这在数学和科学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知识的大门。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好奇心,敢于探索,说不定也能在数学的世界里发现奇妙的东西呢!作文四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两个数学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