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菌检测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1
破伤风梭菌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破伤风梭菌是一种产生破伤风毒素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能够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紧张。
由于破伤风梭菌的高致病性和传染性,破伤风梭菌实验室检查成为预防和控制破伤风感染的关键。
一、实验室检查破伤风梭菌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样本采集、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环节。
1.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是破伤风梭菌实验室检查的第一步。
破伤风梭菌存在于破伤风感染患者的伤口、口腔、呼吸道分泌物等处,因此采集样本的方法应根据感染部位而定。
常用的样本包括伤口分泌物、口腔分泌物、喉咙分泌物、鼻咽分泌物、尿液、粪便和脑脊液等。
2. 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检测破伤风梭菌存在与否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牛肉肉汤培养基、脑心素培养基和血清肉汤培养基等。
在培养基中,破伤风梭菌呈现革兰氏阳性、梭形杆菌或短小离散的杆菌。
同时,破伤风梭菌对氧气敏感,必须在厌氧条件下培养。
3. 鉴定鉴定是确认破伤风梭菌的特征和产生破伤风毒素的方法。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各种代谢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四石田反应和ELISA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4. 药敏试验破伤风梭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药敏试验是确定破伤风梭菌对某种抗生素敏感性的方法。
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二、防治原则预防破伤风感染的发生是防治措施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伤口和创口处理、抗生素治疗和隔离等。
1. 疫苗接种破伤风疫苗是预防破伤风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破伤风疫苗包括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杆菌类毒素联合疫苗。
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效预防破伤风感染的发生。
2. 伤口和创口处理伤口和创口处理是预防破伤风感染的关键措施。
在处理伤口和创口时,应注意切勿用手直接接触伤口和创口,应用消毒液和消毒纱布清洗和包扎。
同时,应避免伤口和创口受到污染,及时更换包扎。
3.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是破伤风感染的根本措施之一。
产气荚膜梭菌国标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国标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细菌,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表面等环境中都可能存在,同时也是人和动物的肠道正常菌群。
然而,产气荚膜梭菌也会引起食物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地检测产气荚膜梭菌成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规范产气荚膜梭菌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鲜肉和肉制品、水产品及蛋品中产气荚膜梭菌检验》(GB 4789.9-2016)。
该标准规定了在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其内容包括了样品制备、检测方法、结果判读和报告等方面。
在该标准中,样品制备包括了样品采集、致病菌分离培养和纯化等步骤;检测方法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培养方法相结合的策略;结果判读则依据标准规定的指标和标准质控程序进行判定;报告部分则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此外,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会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标准,以确保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同时,食品生产企业也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食品样品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总之,《产气荚膜梭菌国标检测方法》作为国家标准的一部分,对食品安全监管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标准的执行,可以有效避免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3 种检测艰难梭菌方法的临床应用评估章黎华;李贞;江岑;万颖蕾;彭奕冰【期刊名称】《微生物与感染》【年(卷),期】2016(011)001【摘要】本研究旨在对3种检测粪便样本中艰难梭菌的方法进行临床应用评估 ,为艰难梭菌的实验室检测提供参考.采用艰难梭菌毒素A/B(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s A and B ,CDAB)酶联免疫荧光检测法、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琼脂(cycloserin-cefoxitin-fructose agar ,CCFA)常规培养法和显色培养法(chromIDTM )同步检测粪便样本中的艰难梭菌 ,并对培养所得菌株进行 tcdB基因扩增以验证其产毒性.以艰难梭菌培养联合 tcdB基因扩增为参考方法 ,分别计算上述3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参数 ,分析其与参考方法的一致性.研究共收集临床粪便样本164份 ,参考方法检测结果为58份阳性 ,106份阴性.经统计分析 ,艰难梭菌毒素 A/B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 .7% 、95 .3% 、85 .7% 和78 .3% ,CCFA常规培养法分别为72 .4% 、98 .1% 、95 .5% 和86 .7% ,而艰难梭菌显色培养法分别为94 .8% 、92 .5% 、87 .3% 和97 .0% .3种方法中 ,艰难梭菌显色培养法与参考方法的一致性最高(Kappa=0 .856 ).采用该方法检测粪便样本中的艰难梭菌操作简便 ,成本经济 ,结果判断直观、准确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总页数】4页(P24-27)【作者】章黎华;李贞;江岑;万颖蕾;彭奕冰【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 ,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 ,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 ,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 ,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 ,上海 20002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3种不同方法检测艰难梭菌芽孢率的比较 [J], 徐蓉;葛平;陈蓉;刘学杰2.RPR、ELISA、TP-HA三种方法检测梅毒抗体的临床应用评估 [J], 马荣;李晓兰;赵成艳3.2种艰难梭菌感染检测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J], 孔建新;蔡心安4.3种艰难梭菌感染检测方法的比较 [J], 王丽志;陈丽丹;肖斌;甘燕玲;李林海;王前5.五种艰难梭菌检测方法性能评估 [J], 伍众文;郭鹏豪;陈怡丽;魏斯琪;廖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气荚膜梭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噬菌体裂解酶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为了建立产气荚膜梭菌多重PCR检测方法,我们起首收集了多个菌株的DNA样本,包括来自不同环境和不同宿主的产气荚膜梭菌。
接着,通过PCR扩增产气荚膜梭菌的16S rRNA基因和alpha toxin编码基因,以确保所构建的多重PCR检测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产气荚膜梭菌。
为了验证所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我们进一步进行了菌落PCR和筛选PCR。
通过菌落PCR,我们将多个菌落的DNA样本分别扩增并用电泳检测,发现这些菌落中有一部分可以被我们所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检测到。
而筛选PCR则进一步确认了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因为在筛选PCR中,产气荚膜梭菌菌落DNA样本中的目标基因序列会扩增出一个特定大小的片段,而其他厌氧革兰阳性菌的DNA样本则没有这个片段扩增。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来探究产气荚膜梭菌的噬菌体裂解酶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状况。
通过真核细胞的共培育试验,我们发现经过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裂解酶处理后的真核细胞出现了明显的溶解现象。
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ting试验发现,经过噬菌体裂解酶处理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裂解相关蛋白发生了明显变化,确认了噬菌体裂解酶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对于真核细胞的溶解具有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本探究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够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探究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噬菌体裂解酶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状况。
这些探究结果对于了解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机制以及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本探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也可应用于产气荚膜梭菌的疫情监测和环境检测等领域,为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综上所述,本探究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够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探究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噬菌体裂解酶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状况。
这些探究结果对于了解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机制以及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艰难梭菌实验室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李敏;万钢;马小亮;徐新民;王慧珠;华文浩【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38)022【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检测艰难梭菌(CD)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疑似抗菌药物相关腹泻患者大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鉴定培养基培养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一致性.结果 ELISA检出抗原阳性标本29例,其中毒素阳性25例,毒素阴性4例;鉴定培养基培养法检出可疑菌株29例,经质谱仪鉴定,其结果为CD28例,1例未检出种属;ELISA和鉴定培养基培养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100%和93%、95%,两者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92).结论 ELISA具有快速、高效、省时、操作简单、判读容易等特点,可快速准确地筛检CD相关性腹泻病患;培养基培养法特异性好,可以快速得到感染株;二者联合使用可大大提高CD检出率,并对后期治疗有很大帮助.【总页数】3页(P3102-3103,3106)【作者】李敏;万钢;马小亮;徐新民;王慧珠;华文浩【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1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3种不同方法检测艰难梭菌芽孢率的比较 [J], 徐蓉;葛平;陈蓉;刘学杰2.艰难梭菌感染实验室检测方法进展 [J], 刘昊;徐修礼;张瑞雪3.2种艰难梭菌感染检测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J], 孔建新;蔡心安4.3种艰难梭菌感染检测方法的比较 [J], 王丽志;陈丽丹;肖斌;甘燕玲;李林海;王前5.呼和浩特地区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检测方法比较、临床分离株的毒素特征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J], 郭素芳;王俊瑞;王艳艳;申慧敏;吕莹莹;韩艳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产生有毒代谢产物的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常见于土壤、粪便和人体肠道中。
其毒素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因此对产气荚膜梭菌的监测和检验至关重要。
1.引言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且致病力强的细菌,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标准,需要对食品、环境和临床标本中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检验。
本文将介绍产气荚膜梭菌检验的标准操作程序,并探讨其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2.标本采集在进行产气荚膜梭菌检验之前,首先需要采集样本。
对于食品样品,可以直接将样品取样放入含有富集培养基的袋子中。
对于环境样品和临床样本,应当使用消毒的采样器具采集,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3.富集培养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
将样品转移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利用合适的条件(如温度、气氛)进行培养。
通常,产气荚膜梭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较好,因此富集培养应当在无氧或低氧环境中进行。
4.筛选经过富集培养后,需要进行筛选,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产气荚膜梭菌。
常用的方法包括置换培养、差异培养和生化试剂检验。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产气能力和代谢产物等指标,可以初步筛选出产气荚膜梭菌。
5.鉴定对于筛选出的潜在产气荚膜梭菌菌株,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通过对其细胞形态、营养需求和基因序列等特征的分析,可以准确鉴定产气荚膜梭菌。
6.毒素检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机制是其产生的毒素。
因此,在检验过程中,还需要对样品中的毒素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毒素中和试验、免疫测定和PCR检测。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样品中毒素的种类和含量。
7.结果分析最终,根据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和毒素水平,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确定样品是否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2种艰难梭菌感染检测方法的比较与分析孔建新;蔡心安【摘要】目的比较酶联免疫荧光分析(ELFA)与实时荧光定量PCR(PCR)2种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检测方法的检验性能,从中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且操作简便的CDI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方法对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消化内科及感染科等临床科室的126份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或基因检测.以产毒培养试验(toxigenic culture,TGC)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ELFA与PCR方法的性能,同时分析我院及各科室的CDI流行情况.结果 TGC检测126份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阳性率为19.0% (24/126),其中ICU、消化内科感染率较高.ELFA和PCR方法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66.7%和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P<0.05);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院CDI形势较为严峻,以ICU和消化内科最为突出.PCR与ELFA均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但前者敏感性较好.【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4(032)008【总页数】2页(P632-633)【关键词】艰难梭菌;毒素;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荧光分析;伪膜性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作者】孔建新;蔡心安【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05医院检验科,合肥230031;解放军第105医院检验科,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1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院内感染性腹泻及伪膜性肠炎的主要病原菌。
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轻者表现为自限性腹泻,重者可出现伪膜性肠炎及中毒性巨结肠,临床诊疗存在较大困难。
因此本研究以金标准产毒培养试验(toxigenic culture,TGC)作为参考[1],比较分析了酶联免疫荧光分析(ELF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PCR)两种方法的性能,寻找快捷、经济、优异的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检验方法以辅助临床诊断。
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检测方法科标检测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A、B、E、F型肉毒梭菌的检测。
青岛科标检测研究院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认可,是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旗下科标生物实验室在微生物检测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可以针对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产品、一次性产品以及工业产品等进行微生物检测以及产品微生物污染分析,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权威的第三方微生物检测服务,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专业得到了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可。
可以按照各种标准提供微生物检测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4789.1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GB/T6682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实验方法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T27403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SN/T1193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3、术语、定义和略缩语3.1肉毒梭菌肉毒梭菌为梭菌科梭菌属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厌氧,在适宜的培养基及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一类具有很强毒性的神经麻痹毒素,即肉毒毒素。
3.2聚合酶链式反应模板DNA先经高温变性成为单链,在DNA聚合酶作用和适宜的反应条件下,根据模板序列设计的两条引物分别与模板DNA两条链上相应的一段互补序列发生退火而相互结合,接着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四种脱氧核糖核酸(dNTP)为底物,使退火引物得以延伸,然后不断重复变性、退火和延伸这一循环,使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片段呈几何倍数扩增。
3.3缩略语Bp 碱基对DNA 脱氧核糖核酸dNTP 脱氧核苷三磷酸dATP 脱氧腺苷三磷酸dCTP 脱氧胞苷三磷酸dGTP 脱氧鸟苷三磷酸dTTP 脱氧胸苷三磷酸Taq 水生栖热菌Tris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EDTA 乙二胺四乙酸4、生物安全措施为了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应由具备资格的工作人员检测肉毒梭菌,所有培养物和废弃物应小心处置,并按照GB19489和GB/T2740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梭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常在自然界和人类环境中出现。
它们可以引起许多不同类型的感染,包括食物中毒、伤口感染和肠道疾病等。
为了确定梭菌的存在和种类,需要进行分离和鉴定。
以下是梭菌分离鉴定的方法:1. 样本收集:从可疑的感染部位或环境样本中收集微生物。
2. 分离培养:将采集到的样本接种在适合梭菌生长的培养基上,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梭菌,使其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3. 显微镜检查: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物,观察到梭菌的特征性颗粒或菌落。
4. 鉴定试验:进行一系列的鉴定试验,以确定梭菌的种类。
这可能包括柠檬酸盐利用试验、Voges-Proskauer试验、Maki试验等。
这些试验有助于确定梭菌的生化特性和分类。
5. 基因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梭菌的特定基因。
这种方法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确定梭菌的存在。
6. 血清学鉴定:使用抗梭菌血清与培养物中的梭菌进行反应,以确定其种属。
血清学鉴定是一种传统的鉴定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可以得出梭菌的种类和性质。
一般来说,梭菌的种类不同,其致病性和治疗方式也不同。
因此,通过分离和鉴定梭菌,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问题和答案,涉及梭菌的分离和鉴定:Q: 我们从患者的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出一种细菌,怀疑是梭菌。
如何进一步鉴定?A: 首先,将样本接种在适合梭菌生长的培养基上,并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然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和一系列的鉴定试验,如柠檬酸盐利用试验和Maki试验等。
如果需要更快速的方法,可以使用PCR技术进行基因检测。
Q: 我们发现了一个疑似污染的食物样品,其中含有大量的梭菌。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A: 首先,将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分离和鉴定。
根据鉴定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销毁食品、加强卫生措施等。
同时,也要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总之,梭菌的分离和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产气荚膜梭菌及检验一、流行病学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芽胞菌,是引起食源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之一。
可引起典型的食物中毒、爆发。
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为魏氏梭菌中毒。
患者临床特征是剧烈腹绞痛和腹泻。
摄食被本菌污染的食品后8�22小时开始发病。
在食品中该菌数量必须达到很高时(1.0×107或更多),才能在肠道中生产毒素,病程通常在24小时内,但某些个体的不显著症状可能会持续1�2周,已报导有少数病人因脱水和其它混合感染而导致死亡。
据美国人类卫生教育福利部报导魏氏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美国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0%左右,另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计每年因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约近1万人,其中大约只报导1200例,暴发约20起,大量的暴发和少量的发病都与公共饮食有关。
例如:学校的自助食堂和护理病房,产气荚膜梭菌中毒最常发生于儿童和老人。
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经常在人和许多家养及野生动物的肠道中发现该细菌的芽胞长期存在于土壤和沉淀物中,从牛肉、猪肉、羔羊、鸡、火鸡、焖肉、红烧蔬菜,炖肉和肉汁中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大多是畜禽肉类和鱼类食物,牛奶也可因污染而引起中毒,原因是因为食品加热不彻底,使芽胞在食品中大量繁殖所致,此外不少熟食品,由于加温不够或后污染而在缓慢的冷却过程中,细菌繁殖体大量繁殖并形成芽胞产生肠毒素,其食品并不一定在色味上发现明显的变化,人们在误食了这样的熟肉或汤菜,就有可能发病。
产气荚膜梭菌易于形成芽胞,芽胞的热抵抗力很强,由患者粪便中分离的芽胞能耐受100℃,1�5小时的加热。
除了具有形成芽胞及耐热等特点之外,生化性状,毒素及酶的特异性等,同其它魏氏梭菌是一致的。
梭菌检测Clostridium
test
培养基及耗材名称
培养基及耗材名称
液体流乙醇酸盐培养基FTG
疱肉培养基基础
含铁牛奶培养基
疱肉牛肉粒
乳糖-明胶培养基
缓冲动力硝酸盐
厌氧罐
厌氧产气袋
液体石蜡
产气荚膜梭菌检测(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est)
检验流程图
检测步骤-样品接种
高压灭菌好疱肉培养基混匀好样品取约0.5g样品接种到培养基
检测步骤-水浴煮沸
高压灭菌好液体石蜡倒入约2ml液体石蜡封口放入80度水浴煮沸20min
检测步骤-培养
放入厌氧产气袋
放入37度培养48h
挑取可疑菌落
接种到新鲜的血液琼脂
挑取纯化后菌落 接种到FTG 肉汤 FTG 肉汤37度培养18-24h
检测步骤-牛奶爆裂试验 吸取1mlFTG 增菌液1mlFTG 增菌液加入到牛奶培养基中
46度水浴培养
6h
阳性使牛奶产生爆裂
检测步骤-硝酸盐和明胶液化试验
挑取单菌落
挑取单菌落
接种到生化培养基中 37度培养18-24h滴入显色剂观察
检测步骤-结果观察
阳性反应:上层液面显示红色
阳性反应:放入4度冰箱不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