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21.05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人口问题分析论文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一)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1982年公布的我国总人口,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人口,全国10.32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93%。
1993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1.85亿,比1992年净增1346万人。
1949年末到1993年末的44年间,我国大陆总人口翻了一番多,目前已超过12亿人。
(二)绝对增长量大我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1930年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仅5‰;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如1965年出生率为37.88‰,死亡率为9.50‰,自然增长率为28.38‰;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由于70年代末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生育意识的变化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一阶段中,1985年出生率为21.04‰,死亡率为6.78‰,自然增长率为14.26‰。
1993年出生率为18.09‰,死亡率为6.64‰,自然增长率为11.45‰。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发达国家为6‰,发展中国家为20‰。
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育龄人口和将要进入育龄的人口比重大,我国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然是相当大的。
(三)地区分布不均胡焕庸1935年根据当时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清楚地表现出东半部人口十分稠密,西半部人口十分稀疏,两者之间明显地看出有一条人口分界线。
这条线的东北端起于当时黑龙江省的瑷珲(现称黑河),以此向西南划一条直线直达云南省的腾冲。
当时把这条线称作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
当时计算,这条线以东的中国东半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的96%;而这条线以西的西半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
到80年代,胡焕庸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重新计算了这条线东西两侧的人口分布。
结果是:东半部面积占全国的42.9%,人口占全国的94.4%;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而人口仅占全国的5.6%。
小学四年级社会中国的地理与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伟大国家。
它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与14个国家接壤,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的地理和人文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四年级阶段的中国地理与人文。
一、地理1. 地理位置中国地处东亚,东临太平洋,邻近14个国家。
它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国土面积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这片广阔的国土包含了众多地形和地貌特征,如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地形特征中国的地形多样,包括高山、丘陵、平原、台地等。
其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秦岭、黄山等。
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面积的平原地带,如华北平原、长江平原等。
4. 气候类型中国的气候多样,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
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资源和人居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人文1. 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
人口众多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
2. 文化多样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民以勤劳、智慧和创造力而闻名于世。
中国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文学和哲学等。
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也造就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历史古迹中国有许多历史古迹和世界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4. 饮食文化中国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和独特口味而闻名。
中国菜系包括四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和闽菜,以及各地方特色小吃和美食,如北京烤鸭、上海小笼包等。
5.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活动,也是人们展示传统风俗和家庭团聚的时刻。
通过对中国地理与人文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伟大的国家。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旧版人教版选修三《中国人口》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综合分析中国人口特征及其成因,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中国人口的地域差异,理解不同区域人口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数量、分布、结构)。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变化原因。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综合分析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等因素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复杂影响。
•理解并预测人口政策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旧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教材•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图表•多媒体课件(包含人口分布图、增长曲线图、城市化进程图等)•相关人口政策文件及案例分析材料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介绍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政策。
•图表分析法:利用图表数据直观展示人口特征及其变化。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口问题,促进思维碰撞。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及其影响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人口变化的短视频,展示人口数量增长、分布变化、城市化进程等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设疑引思: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众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数量变化曲线图,介绍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展示人口分布图,解释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探讨中国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特征及其成因。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我国人口基数大。
各族过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生活。
基本以黑河腾冲为界,以东人口多,以西人口少。
沿海人口多,内陆人口少。
平原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中国人口现状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中国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亦包括地理环境及人口因素。
所以,要想较正确,较全面的了解中国的社会存在与其社会意识,有必要先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及生产方式的特点做一简要了解。
地理环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大部分领土属北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
我国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
我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而东部有广阔的平原。
这种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交错的地形,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
我国多处地域拥有优良的土壤。
存在于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的黑土壤,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闻名于世。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
此外,白土、砖红壤、棕壤、黄土等也在我国占重要比例。
人口因素: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从人口性别结构看,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持续升高,“男多女少”的现象在乡村尤为严重。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中国地理》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网站一、总论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2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影响?3 .中国国土包括哪些基本方面?4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5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6 .对比中美两国的地形与区位,分析其异同点及地理特征?•中国国情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index.jsp•中国国家地理•地理频道•数字地球网站/C-index1.htm•国家遥感中心/第二章自然结构•中国自然结构(natural structure of China)•气候水热结构(hydrothermal structure)•土地资源结构(land resources structure)•水资源结构(water resources structure)•矿产资源结构(mineral resources structure)•风景旅游资源结构(landscape and tourist resources structure)1. 为什么中国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2. 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3. 中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及矿产的匹配关系怎样?4. 评述中国矿产资源结构与开发?5. 评述中国风景旅游的空间结构?6. 概括中国自然结构的基本特征?•地质春秋•中国地理学会http://210.72.10.8/webpage/zgdlxh/menu_61/index.html •中国自然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index.jsp•中国气象局/index.php•华夏旅游/;中国旅游网/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1. 简述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2. 中国海洋水文对海岸人类活动有什么主要影响?3. 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优势是什么?4. 中国海岸带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国海洋信息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1.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3 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4. 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5.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6.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可以举例)。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西接韩国、蒙古、俄罗斯,北界哈巴尔和北冰洋。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13亿多人口,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中国地理位置和特点的知识。
中国地理位置与边界中国位于东亚,地跨东经73度20分至135度05分,北纬18度03分至53度33分之间。
它东部濒临太平洋,南部毗邻南海,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线长约2.8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接壤。
中国的地理位置是其与世界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中国地形与山脉中国地形多样,主要由山地、高原、平原和丘陵组成。
中国的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祁连山、天山和玛纳斯山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其峰顶珠穆朗玛峰也位于中国境内。
中国还有一些著名的高原,如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这些地区的地形多样,生态资源丰富。
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中国拥有很多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长江和黄河。
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国大部分地区,最终注入东海。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还拥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
中国气候与自然资源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各异。
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和稀土等。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中国的人口和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人口众多,民族众多。
除了汉族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民族,如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这些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习俗,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中国国土人口情况汇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
中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中国人口总数约为1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总人口的近20%。
中国的国土分布广泛,包括了广袤的平原、高耸的山脉、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水域。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气候类型丰富,从寒冷的东北地区到温暖的南方地区,各种气候型态都有所体现。
中国的人口分布也非常广泛,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
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和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人口相对较少。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面临着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不断推进人口政策,努力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中国的国土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多样,人口结构不断变化。
中国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的双重压力,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好自己的国土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中国的地理人口分布特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这种多样性在中国的人口分布中也得到了体现。
从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内陆,从北方辽阔平原到南方山地,中国的地理人口分布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和趋势。
一、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这里拥有发达的港口和海洋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徙和经济活动。
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成为了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中心。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城市化水平也相对较高。
这里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聚集,形成了繁华的都市景象。
二、西部内陆地区中国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地理环境相对艰苦,资源相对匮乏。
西部内陆地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省份。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这里的发展相对滞后。
人口密度较低,农村人口占比较高,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西部内陆地区也开始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徙,有望逐步实现人口的平衡与发展。
三、北方平原中国北方平原位于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这里是中国农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人口分布相对密集的地区。
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是北方平原的重要代表,并且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高,农业劳动力占比较高。
受制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北方平原也面临着人口外流和城市扩张等问题。
四、南方山地中国南方山地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以及华南地区。
这里的地理环境多山丘陵,气候湿润,资源丰富。
由于山体起伏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南方山地的发展相对滞后。
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南方山地也开始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徙,助推地区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
总体来说,中国的地理人口分布特征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人口密集,西部内陆地区相对滞后,人口稀少,北方平原农业发达,人口分布密集,南方山地地理条件相对艰苦,人口分布相对分散的趋势。
这种分布特征是中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结果,也是未来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第一章 问答题:1.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2.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影响?3.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4.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 自然结构一.读图 读1月85.0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1)我国25~300N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20~300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2)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3)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4)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1.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2.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3.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4.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5.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8个主要类型的表现 。
6.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何基本评价?7.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8.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9.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
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 灾害与环境1、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异大?2、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3、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4、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5、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五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1、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
3、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
4、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5、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6、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1、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
2、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征。
3、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4、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
5、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一、读图题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罗开富,1954)》找出七个基本区和23个副区。
中国地理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地理期末复习题型:名词解释(5个,1个4分)、简答(5个,1个8分)、论述(1个)、案例分析(1个)第⼆章重点内容:第⼀节⼤地构造与地貌格局(⼀)⼤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地、⾼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定的⽅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定的⼏何形态。
3、具有明显差异的东西两⼤区域格局。
以纵贯南北的贺兰⼭-六盘⼭-横断⼭⼀线为界:东部地貌多为呈北东或北北东向排列、局部穿插东西向⼭地;西部地貌多呈北西或东西向排列。
4、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
(⼆)、地势1、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较⾼,⾼差显著,地表起伏⼤,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意义可以背⼀下)2、地势的地理意义:(1)我国著名的江河⼤都发源于第⼀、⼆级地形阶梯上,⾃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2)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流急,⽔⼒资源丰富,适于⼤型⽔利枢纽⼯程的梯级开发。
(3)由于我国⾬带略呈东西向⾃南向北推进,与河流流向平⾏,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陆性河流⽔⽂动态的特点,具有丰、枯⽔期。
我国季风⽓候的特征:⼀是冬夏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是⼤陆性强,⽓温年较差⼤,降⽔集中于夏季;三是⾬热同季,有利于农牧业⽣产,但降⽔不稳定,加剧旱涝等⽓象灾害发⽣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三)特殊地貌1、丹霞地貌:在长江以南地区,从⽩垩纪直⾄现在⽓候湿热,故在中、新⽣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套陆相为主的红⾊岩系。
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峰林⽴的丹霞地貌;⽽岩性⽐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侵蚀⽽形成⽐较低缓的红⾊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格的红层地貌。
在中国有三⼤分布区域(西北集中分布区、华南东南集中分布区、四川盆地周边集中分布区)概念:指产状⽔平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形成的红⾊碎屑岩受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崩塌、流⽔溶蚀、风⼒侵蚀等综合作⽤下形成的城堡状、针状、柱状等地形。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分布不均衡和具有趋向性,整体特点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基本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
2.人口分布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和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治安、物质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其他因素。
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6.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等自然因素及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7.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
8.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通过对某一区域的人口调查或者查询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描述、推测该区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实践力)能够由图表和资料,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和原因。
(综合思维)能够比较不同区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分析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及影响,探讨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根据教学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四轮专业学科评估结果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知识清单一世界人口分布分布不均匀,具有地域差异: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东亚、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知识清单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具体特点知识清单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易误辨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一成不变的。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
在原始文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社会主要为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因素。
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分布是中国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了解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
一、中国的疆域中国的疆域包括陆地领土和领海,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领海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27.7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疆域可分为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亚热带地区和北部寒带地区。
1. 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地区,主要包括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和经济中心。
华东地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份。
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一地区地处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出口基地。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处东北亚地区,气候寒冷,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重工业基地。
2. 西部内陆地区中国的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包括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高原和山地为主,气候复杂,地质构造复杂,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难度也较大。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处中亚地区,气候干旱,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粮食生产区。
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山地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气候多样,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区。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的高原地区,包括西藏和青海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严寒,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区。
3. 南部亚热带地区中国的南部亚热带地区主要包括华南地区和福建地区。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我国人口基数大。
各族过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生活。
基本以黑河腾冲为界,以东人口多,以西人口少。
沿海人口多,内陆人口少。
平原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
中国人口现状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5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6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3%,乡村人口为74544万人,占57%。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
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一、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
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
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
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
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
1、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六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
同时,社会的安定也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除三年自然灾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变——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
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
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
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