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重考鲁迅《科学史教篇》的资料来源和结构构成-精品

最新 重考鲁迅《科学史教篇》的资料来源和结构构成-精品

最新 重考鲁迅《科学史教篇》的资料来源和结构构成-精品

重考鲁迅《科学史教篇》的资料来源和

结构构成

这篇论文研究鲁迅写于1907年的文章《科学史教篇》的资料来源和涉及的一些思想史命题。我们知道在1907和1908年之间,鲁迅一口气为《河南》杂志写了五篇文章,涉及当时中国思想界许多重要命题,这五篇文章在当时也许没有什么影响,但今天却成为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形成的最重要的文献。

研究这个时期鲁迅思想有一个难度,即必须分清楚什么是鲁迅自己的观点,什么是别人的观点,而他只不过是在引述。这件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做,因为鲁迅行文不用引号,叙述和引用时常混在一处,难辨真伪。再有就是这五篇文章中有三篇是编译,而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因此辨析材料来源成为阐释这三篇文章的重要工作。这三篇是《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和《摩罗诗力说》。《人的历史》是鲁迅惟一一次系统介绍进化学说发展史的文章,我们知道,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是进化论,相信自然、社会和人都是不断向前进化的。他的这篇文章开篇即出现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鲁迅原文为黑格尔)的名字,并把他作为进化论最新阶段的代表。但实际上,这篇文章基本是对海克尔大作《世界之谜》第五章的编译。具体的情况留德学者张芸已经做了梳理工作,可参见其《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与》。《摩罗诗力说》资料来源工作最为复杂,广涉英、日、德等文献十多种,日本学者北冈正子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考据工作,对我们研究鲁迅早期思想有重要的帮助[1]。

《科学史教篇》的资料来源工作似乎还没有人做。这项考据工作虽然琐屑,但还不算困难。鲁迅当时似乎有个习惯,虽然他不说明引文的出处,但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供人索引,惯常的做法是把著者名字写出来,就像他在《人的历史》中开篇就写上海克尔的名字一样。《科学史教篇》出现的三个西方学者的名字,他们的著作也是鲁迅编译之对象。第一是赫胥黎,鲁迅对他非常熟悉,严复《天演论》译的就是他的《进化与伦理》一文。周作人曾说此书部分章节鲁迅是熟到能背诵的。《科学史教篇》根据的核心文献是赫胥黎的《科学之进步》一文。但如果细加考究,鲁迅对赫胥黎这篇文章的兴趣完全不是其进化学说,而是其文涉及的科学问题。故此文命名为《科学史教篇》。第二是丁达尔,他是爱尔兰人,著名的物家,也是英国科普教育的主要推动者,赫胥黎的好友。他的论文有两篇被鲁迅部分编译,一是《贝尔法斯特》,二是《科学的片断:写给不懂科学的人们》。第三是英国著名的自然家华惠尔,他的巨著《归纳科学的历史》中的某些观点被鲁迅讨论。

在鲁迅的文章里,这三个人物名字都出现了,下面的工作就是找到他们相应的著作。鲁迅曾说过,他以前的文章“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不过后来无论怎么记,也再记不起它们的老家;而且我当时初学日文,文法并未了然,就急于看书,看书并不懂,就急于翻译,所以那内容也就可疑的很。”[2](卷

7P4)这段文字现在看起来有点不真诚,他要真想找到“偷”来之物的来历,并不是特别困难。不过,这段表白也真实地反映了鲁迅当时读书写作的状况:他对自己写作的主题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这不等于说他对西方著作的把握是完善的。鲁迅总是按自己的需要去阅读西方材料,因此创造性误读就在所难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