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城市环境治理及其启示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12
荷兰与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有哪些不同的政策和实践?在全球环保议题越发严峻的今天,荷兰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在环保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政策和实践。
以下便结合两国现状分别分析他们在环保方面存在的政策差异和实践差异。
1. 政策差异荷兰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小国,拥有着在国际环保交流中的一定话语权,其环保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生态优先。
荷兰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一些关键性生态问题的深入研究,比如关注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出台了生态恢复与系统保护规划和生态管理政策。
(2)政府领导。
荷兰政府对于环保问题非常重视,不仅出台了一系列高效的法律制度,而且积极通过经济手段调控环境和资源利用,从治理体系上构建起对环境保护科学管理的体系,目的是保护荷兰的生态环境。
(3)科技创新。
荷兰的环保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金,重视科技创新。
他们与科技企业开发出一批高效环保技术,比如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不断提升环保行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益,使得其环境保护政策成为国际环保事业的先锋。
相比之下,中国的环保政策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中国以“成长型环境政策”为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所牺牲环境,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目前已经开始不断地完善环保领域的政策:(1)强化法律制度。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做出了限制和制裁,加快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步伐。
(2)落实环保投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将其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并承诺到 2020 年将环保投资提高到 1.2 万亿元人民币,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3)推进新能源。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清洁能源革命”,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及光伏领域大规模建设,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同时限制传统能源的使用,减少排放。
2. 实践差异除了环保政策上的差异之外,荷兰和中国的实践也存在很大差异。
荷兰东与德国为邻、南与比利时接壤、西北临北海,是一个位于西欧的发达国家。
荷兰国土面积仅41200平方公里,我国有些县的面积就超过了它;人口1300万,没有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多。
也许人们可以用小国,甚至弹丸之地来形容荷兰,但绝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它。
荷兰是一个拥有先进技术、经济发达、环保工作搞得特别出色的国家,荷兰的环保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典范、欧盟各国的学习榜样。
荷兰的垃圾环保处理技术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其成果倍受西方世界推崇,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与仿效。
防止垃圾产生和高比例回收荷兰以法律支撑着环保处理垃圾,让垃圾高比例回收再利用。
早在垃圾环保处理的典范荷兰:1979年,荷兰下议院就以全票通过“兰辛克法案”,确立了垃圾环保处理的优先原则,规定对待垃圾的科学顺序为,处于第一位的工作是“防止垃圾的产生”,然后才是垃圾的环保处理。
在工农业生产中荷兰人首先考虑到防止垃圾的产生,即从源头上尽力消除或减少垃圾。
如荷兰生产的商品包装简单实用,抵制奢华之风,像我国某些商品讲究豪华、过度包装的现象在荷兰是绝不容许存在的。
至于垃圾的处理顺序,占据第一位的工作是“回收再利用”。
荷兰人认为,只有回收垃圾再利用才是发展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才是最环保的处理方法,所以他们努力提高各种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
日本国民素来认为本国既缺少晓明民防苑他山之石61资源可供利用,又没有辽阔的疆土可任意堆放垃圾,所以十分重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目前,英国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仅18%,欧洲、北美的很多发达国家大多也比英国好不了多少,而日本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率已经接近了40%,不愧为西方世界的佼佼者。
然而荷兰城市的平均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已经高达65%,稳居世界第一,有些城市甚至达到了85%。
荷兰人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加工处理后,让剩饭剩菜变成了袋装有机肥料,甚至连建筑垃圾也能大部分回收,再加工成新的建筑材料而得到重复使用。
占据第二位的垃圾处理法是“焚烧产生能源”。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摘要:围垦区完全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曾经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了面积达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植物茂密、珍禽鸟类品种繁多,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关键词: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举世闻名。
这项工程对荷兰的农业发展、市镇建设和自然保护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周围的地貌及环境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20年来,围垦区完全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曾经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了面积达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植物茂密、珍禽鸟类品种繁多,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生态学界的高度关注,经常被引用为生态重建的成功案例。
一、荷兰围垦区生态工程概况围海造田工程以须德海 (Zuiderzee) 工程为标志。
工程内容是建造30km的堤坝将须德海“脖颈”合龙,形成内海,再从艾塞尔河(Ijssel)向内海引入淡水,使其淡水化。
随后形成了5片总计20.6万hm2的圩地用于农业,其余部分为湖泊、河流水面。
这项计划始于1918年,1932年堤坝工程实现合龙。
其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堤防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按照规划,5片垦区的规模从2.4万到4万hm2不等。
经过肋多年的不懈努力,围海造田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垦区的建设是陆续展开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约每10年启动一个新垦区建设,每一个垦区的完成大体需要20年。
到1996年陆续完成了4个垦区主体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土地总面积达16.5万hm2。
始于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威尔英梅尔垦区 (Wieringermeer) 和东北圩地是农业垦区,垦区发展目标是增加粮食生产和提供就业机会,主要内容是堤防工程和排水工程建设。
沿海岸线不适于耕作的土地,则发展为果园、花卉园和混合农场。
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东芙莱沃兰德垦区 (Eastem flevoland) 以发展城镇为主。
国外典型水环境综合整治案例分析与启示国外典型水环境综合整治案例分析与启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国际社会对水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水环境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外典型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供启示。
一、荷兰的雨水管理与综合利用荷兰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洪涝和水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水污染和洪涝问题,荷兰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
首先,荷兰建立了严格的雨水收集和利用制度,通过收集并利用雨水,减少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其次,荷兰注重水资源的分散管理,通过建设水库和湖泊等水源涵养区,实现了水资源的平衡供应。
此外,荷兰还通过建设储水设施和加强防洪工程,有效减少了水灾的发生频率和损失。
从荷兰的经验可以看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在于科学的规划和细致的管理。
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的有效治理。
二、美国的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美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然而其河流生态系统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首先,美国加大了对河流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和减少工农业排污,有效改善了河流的水质。
其次,美国注重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通过引入和保护濒危物种,修复湿地和保护河道,实现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出,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体系,才能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新加坡的水循环与再生利用新加坡是一个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应对水资源紧缺,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循环和再生利用措施。
首先,新加坡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水库,实现了雨水的再利用。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1. 荷兰是一个小而狭长的国家,地势低洼,地理条件非常特殊。
自古以来,荷兰人民就面临着频繁的水患威胁,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荷兰不断探索和实施土地整理方案,通过建设堤坝、开展排水工程等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
2.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其成功经验不仅在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更在于科学的规划和国家层面的整体协调工作。
在荷兰,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十分严格,几乎所有土地的使用都需要经过严苛的审查和规范的使用计划。
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荷兰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在荷兰,土地整理不仅仅是对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更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
对于沼泽地的利用,荷兰人通过开展排水工程,将湖泊和河流的水排至海外,并修建起一系列可靠的堤坝和水库来解决水患问题。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原本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区域变得适宜,并在保护土地资源的满足了人们对住宅、农田和工业用地的需求。
4. 荷兰的土地整理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包括对水患地区的改造,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和保护。
荷兰城市的发展规划通常非常严格,城市规划师会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考虑,以确保城市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开发新的居住区域时,荷兰城市规划师通常会选择既符合人们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的土地。
5. 荷兰人民对土地整理的重视程度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树一帜的。
他们普遍关心土地保护的问题,并主动参与到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荷兰的市政府通常会举办公民参与的会议,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开放和民主的方式使得土地整理更加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总结回顾: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的国家层面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经验。
荷兰人民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和实施土地整理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水患等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关于学习荷兰绿心等国际先进经验的报告]观看学习记录片《农村的远见》情况的报告按照书记要求,我局认真组织观看纪录片《农村的远见》,重点围绕“荷兰绿心”开展学习讨论,凝聚了全局打好治水兴水攻坚战的共识和力量,坚定了推进我县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现将学习讨论情况,作简要报告如下。
一、主要体会“荷兰绿心”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坚持规划引领,保持发展的自然性、长期性、可持续性,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成为紧邻荷兰大城市的宜居生活空间和最发达的温室园艺公园。
其规划引领发展的思路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借鉴。
(一)严格管控,永续发展。
坚持永续发展理念,将保护“绿心”纳入荷兰国策和国土规划原则,由中央政府规划建设,对“绿心”的自然、农业、生态景观进行永久保存、管护和强化。
绿心发展理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5次国家空间规划中均得以传承延续,使“绿心”生态结构、自然景观得到永续保护发展。
比如:为避免影响鸟类繁殖,严格制定农场割草空窗期。
(二)尊重自然,相融相生。
秉持“为未来做准备”的规划设计理念,坚持尊重自然、简单朴素的规划设计原则,拒绝过度设计和过多人工痕迹。
在景观设计上尤为谨慎,设立国家景观设计师,统筹景观建设品质,注重生态、功能、美学兼蓄。
比如:组建水利专家、河川专家、都市规划师、生态学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实施还地于河工程(三角洲计划),拒绝硬质化介入,将堤防与河滩及周边环境自然接驳,呈现出自然与人文相融相生的生态景观。
(三)政府主导,共建共享。
“荷兰绿心”的发展历史,建立在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基础上,尊重、兼顾各方利益,争取公众认同,激励公众参与,支持各类自然保护协会运转,促进了“绿心”的有序保护和发展,提高了周边环境生态品质。
比如:民间自然保护协会与社区链接,致力于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定期组织志工活动,实施“新森林计划”,把“森林种回来”,在新设保护区种植了7万余棵树。
二、对标短板我县“五河一江”汇聚,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本底和资源禀赋,但对标“荷兰绿心”,主要存在以下短板:(一)生态本底守护不严。
城市治理典型案例以城市治理典型案例为题,列举以下10个案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城市治理的成功实践。
1. 新加坡的城市治理模式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岛国家,通过高效的城市治理模式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包括政府的长远规划、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公共服务的优质提供、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整合等多个方面。
2. 荷兰的水管理荷兰作为一个低洼国家,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成功应对了水患问题。
荷兰的水管理模式不仅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安全,还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3. 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中国的一些城市通过大规模的园林绿化工程,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宜居的绿色城市。
例如,杭州的西湖、成都的锦里等地的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4. 日本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日本的城市实行了严格的垃圾分类与回收制度,通过教育宣传和罚款制度,使居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这一措施有效减少了垃圾的产生量,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5. 德国的城市交通管理德国的城市交通管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私家车。
德国的城市交通系统井然有序,不仅减少了交通拥堵问题,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健康出行。
6. 美国的城市安全管理美国的一些城市通过建立综合的城市安全管理系统,有效预防和应对犯罪事件。
例如,纽约市通过推行“零容忍”政策和使用科技手段,显著降低了犯罪率,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指数。
7. 英国的城市规划与保护英国的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通过制定严格的规划法规和建筑保护政策,保护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
伦敦的白金汉宫、爱丁堡的皇家城堡等地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8. 挪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挪威的一些城市通过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政策,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奥斯陆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低碳出行和推行循环经济,成为了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典范。
9. 韩国的电子政务韩国的城市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85摘 要:兰斯塔德城市群位于荷兰西部的莱茵河三角洲,是荷兰最为发达的地区,这是一个围绕中部“绿心”发展起来的环状城市群。
自1950年代以来,荷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兰斯塔德城市群的联合发展和环境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建立西部国土规划委员会、兰斯塔德地区局、“绿心平台”、兰斯塔德南翼顾问委员会等区域性协调机构推动城市群环境治理。
二是通过制定国家空间规划对城市群“绿心”严格保护,荷兰政府先后编制了5个空间规划,对兰斯塔德地区的“绿心”进行保护。
三是通过国土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通盘考虑产业空间布局,以形成城市间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产业分工网络,从而促进城市群环境治理。
关键词:兰斯塔德城市群 ;环境;合作治理Abstract :Urban agglomeration in Randstad is located at Rhine River Delta in the west of Holland. It is the most developed area in Holland and a ring-shaped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ed with the central “green core”. Since the 1950’s, the government of Holland has taken a series of actions to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Randstad, which have gained good effect. First, they established regional coordinating institutions such as Western Land Planning Committee, Randstad Regional Bureau, “Green Core Platform” and Randstad South Wing Consultative Committee and so on to impel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Second, they made national space planning to strictly protect the “green cor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government of Holland successively worked out five spatial planning to protect the “green core” in Randstad. Third, they divided functional areas rationally under the national land planning and overall considered the industrial space layout to form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among the cities and industrial division network that their functions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thus promoting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作者简介王玉明,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教授。
Study on standard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water quenched copper slagSHU Min 1,LIU Kun 1,LI Dejun 2,PENG Kang 3,WANG Di 3,XU Yuting 1,YE Linminliang 1(1.Tongling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Center,Tongling 244000,China;2.Tongling Customs ,Tongling 244000,China;3.Tongling Nonferrous Metals Group Co.,Ltd.,Tongling 244000,China )Abstract: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China i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solid waste and improving the standardization level.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tandard of water -quenched copper slag,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of requirements of water -quenched copper slag,testing and inspec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 will lead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Keywords:water quenched copper slag;technical requirements;testing作者简介:荣荣(1983-),女,山西人,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卫信息相关工作。
荷兰土壤/场地污染治理经验作者:暂无来源:《世界环境》 2016年第4期■文、图/王国庆一、概述荷兰是欧洲发达国家之一,国土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近2000万。
长期的工业化发展导致的土壤/场地污染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凸显。
1980年,荷兰南荷兰省莱克尔克西部住宅区地下水管破裂,继而发现住宅区建造于一处有害废物填埋场上方,住宅下方土壤受到含二甲苯、甲苯等有毒化学品的严重污染。
事发后,政府组织对住宅下方和周边污染土壤进行了挖掘清理,从土壤中清除了1600多桶有害化学品。
2008年1月,莱克尔克场地清理和修复完工,共花费1.88亿荷兰盾(约合6.6亿元人民币)。
莱克尔克土壤污染事件促成荷兰于1983年制定发布了《土壤修复(暂行)法案》,拉开了荷兰土壤/场地污染治理的序幕。
1983年至今,荷兰不断制修订土壤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标准,逐步建立了土壤/场地环境管理程序。
二、土壤/场地环境管理立法1983年发布《土壤修复(暂行)法案》要求将土壤修复至统一规定的标准值以下,土壤/场地环境法规要求修复后的土壤满足多种用途。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路直接导致土壤修复成本大幅增加,很多情况下由于土壤修复未能达到规定标准值,造成大量污染土地的开发严重滞后。
1987年,荷兰修订发布了《土壤保护法》,调整了对土壤/场地环境管理的理念。
通过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分析,荷兰的土壤/场地管理理念得以逐步发展,基于特定场地利用风险确定的修复标准值替代了基于统一修复标准值的管理思路,并被用于评估实施土壤修复的“紧迫性”。
同时,修订后的法律规定,政府原则上不再为污染场地买单,污染土壤/产地污染的责任方应为污染土壤的修复承担责任。
1994年,荷兰对《土壤保护法》进行了重要修订,建立了基于风险的标准值体系。
2000年,荷兰发布用于土壤修复的目标值和干预值。
2008,荷兰制修订发布《土壤修复通令》,规定1987年1月1日前的历史性污染土壤,基于风险评估实施监管,土壤修复的目标是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满足特定用地方式(如住宅用地)的安全利用。
荷兰环境规划及中国对其的借鉴1前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有效推进环境规划工作,以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荷兰作为一个典型的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达国家,合理的环境规划是荷兰取得污染治理成功的关键之一。
中国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想借鉴荷兰环境规划及其保障制度就得充分了解相应内容,然后根据国情做出我们的环境规划。
2荷兰环境规划体系荷兰环境规划体系包括环境政策计划(Environmental Policy Plan)、要素规划和行动计划等3 项内容。
环境政策计划是荷兰环境规划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由国家和各级地方环境政策计划组成,对荷兰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宏观的、全面的指导作用。
要素规划和行动计划是荷兰各级政府制定的以某一要素或环境主题为对象的规划,它们在内容上应服从相应级别的环境政策计划,是环境政策计划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
2.1环境政策计划环境政策计划根据规划范围和规划主体的层次可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区域级和地方级环境政策计划等。
国家环境政策计划(NEPP)是整个环境政策计划乃至荷兰环境规划体系的核心。
它是一个战略框架,识别环境问题及其原因,设定近期与远期的国家环境目标;同时又具有行动计划的性质,综合考虑各行为主体可能采取的措施,用特定的行动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NEPP 由住房规划和环境部(VROM)和荷兰经济事务部、农业渔业部、运输和公共事务部共同编制,外交部和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研究院(RIVM)在编制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级、区域及地方环境政策计划的制定周期机构和内容。
这些环境政策计划是本级行政机构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从各级环境政策计划的批准机构可看出,荷兰环境政策计划是“自上而下”式的。
一个代表各个部门的委员会负责评估这些区域和地方的政策,以确定其与NEPP 的兼容性。
环境纲要各级行政机构每年还需兼顾本级环境政策计划,制定相应的环境纲要,内容包括目前环境政策计划的进展、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详细安排和环境管理活动的财政预算等。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一)摘要:围垦区完全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曾经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了面积达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植物茂密、珍禽鸟类品种繁多,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关键词: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举世闻名。
这项工程对荷兰的农业发展、市镇建设和自然保护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周围的地貌及环境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20年来,围垦区完全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曾经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了面积达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植物茂密、珍禽鸟类品种繁多,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生态学界的高度关注,经常被引用为生态重建的成功案例。
一、荷兰围垦区生态工程概况围海造田工程以须德海(Zuiderzee)工程为标志。
工程内容是建造30km的堤坝将须德海“脖颈”合龙,形成内海,再从艾塞尔河(Ijssel)向内海引入淡水,使其淡水化。
随后形成了5片总计20.6万hm2的圩地用于农业,其余部分为湖泊、河流水面。
这项计划始于1918年,1932年堤坝工程实现合龙。
其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堤防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按照规划,5片垦区的规模从2.4万到4万hm2不等。
经过肋多年的不懈努力,围海造田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垦区的建设是陆续展开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约每10年启动一个新垦区建设,每一个垦区的完成大体需要20年。
到1996年陆续完成了4个垦区主体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土地总面积达16.5万hm2。
始于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威尔英梅尔垦区(Wieringermeer)和东北圩地是农业垦区,垦区发展目标是增加粮食生产和提供就业机会,主要内容是堤防工程和排水工程建设。
沿海岸线不适于耕作的土地,则发展为果园、花卉园和混合农场。
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东芙莱沃兰德垦区(Eastemflevoland)以发展城镇为主。
荷兰的环境保护措施
嘿,你知道荷兰吗?那可是个在环境保护方面超厉害的地方!
荷兰人对环境的重视,那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就好比他们对待自己家一样精心。
他们的城市干净整洁得不像话,街道上几乎看不到垃圾。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先说说他们的垃圾处理吧!荷兰人把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垃圾桶,这就像是给垃圾们安了个家,各回各家。
你能想象吗?他们甚至连一个小小的电池都不会随意丢弃,而是专门回收。
这难道不厉害吗?而且荷兰的公共交通也特别发达,地铁、电车、公交车随处可见,大家都愿意选择这些绿色出行方式,而不是人人都开着车满大街跑,这对减少污染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啊!
还有他们的建筑设计,也充满了环保理念。
很多房子都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大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这就像是给房子穿上了一件节能的外衣,多酷啊!荷兰的公园和绿地也是到处都是,人们在里面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就是我们都向往的生活吗?
荷兰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也做得很棒啊!他们的河流湖泊清澈见底,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肯定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心血吧!想想我们身边的一些河流,有时候却是浑浊不堪,这难道不应该让我们反思吗?
荷兰的这些环境保护措施,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难道不应该也像荷兰人一样,更加爱护我们的环境吗?让我们的家园也变得干净、美丽、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