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舒茨的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40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16.1 复习笔记一、现象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1.主要代表人物(1)家庭和教育背景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
他是一位犹太人,189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1918年底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
舒茨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经济学奥地利边际效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塞斯与维塞尔。
韦伯曾到维也纳大学讲学,舒茨对韦伯的学术思想也作了很深入的研究。
(2)学术生涯①大学毕业后,舒茨参加了米塞斯主持的讨论小组,并且研究并深化韦伯的理论。
②在1925—1927年期间,他经过阅读柏格森关于意识哲学与内在时间的著作,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后来以《生活形式与意义建构》为名出版。
③在考夫曼的鼓励下,他探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由此撰写了《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此书后来的英文版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④二战爆发后,舒茨举家迁往美国,创建了国际现象学协会,参加了《哲学与现象学研究》的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论文。
⑤1943年起,舒茨成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校的客座教授,l956年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专职教授,主持哲学系的工作。
(3)主要著作他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编纂为四卷本的《文集》出版。
其中第一卷名为《社会实在问题》,第二卷名为《社会理论研究》,第三卷名为《现象学的哲学研究》。
2.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渊源(1)奥地利经济学派奥地利学派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
它批评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根本的误解,用适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
舒茨接受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性范畴,认为我们可以借用这些一般理念类型来理解历史。
(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韦伯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
•舒茨 ( 1899-1959)一、生平、思想与著述1、生平舒茨,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和社会科学。
1932 年他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问世,受到胡塞尔的好评。
1938 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巴黎,次年来到美国纽约,从事银行工作,并在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1952 年被该校提升为教授。
2、思想【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柏姆•巴维克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
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 ,即数量有限。
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韦伯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
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
【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关于意识建构的分析,提供了比韦伯本人所运用的新康德主义更优越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
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
胡塞尔认为,由于人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感知世界,而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建构的,要想客观测量外部世界与真实世界,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对意识的抽象过程进行研究。
心理学原理名词解释3第八章人格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二)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三)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四)复杂性:鲁迅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稿子牛。
(五)功能性: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2、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一)冲动型与沉思型。
在学习上,这两种认知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沉思型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
而冲动型学生会出现阅读困难,常伴有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
因为阅读、推理需要细心分辨,粗心大意的学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系列型与同时型。
一般来说,女性擅长系列加工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女孩子的记忆功能、言语功能比男孩好的原因之一。
这也就是为什么男孩子的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优于女孩子的原因之一。
(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而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3、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不像气质那样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它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具有好与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它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
在本门课程中将系统介绍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有代表性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和重要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思想,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最新开展,注重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和联系实际。
具体说来,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开始,系统介绍自孔德、斯宾塞开始,到涂尔干、韦伯等形成阶段的社会学理论,经过当代前期的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互动论,到最后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的新开展。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如下要求:1、系统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开展、分野与分期2、掌握重点社会学家和重要社会学流派的重要理论观点,并融会贯通3、能用某理论观点分析解释相关社会现象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论1.1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2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分野与分期这一章从总体上介绍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以及从产生之初到今天这一整体过程中的理论流派和开展阶段。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从16世纪以来的社会史和思想史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2.1生平及理论倾向1.2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2.3实证主义的社会学学说孔德是“社会学之父。
他在社会学创立阶段做出了自己独特贡献。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以及他的理论学说中核心局部: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并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3.1生平及理论倾向3.2个人主义社会观3.3社会有机论3.4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被誉为“社会学亚圣”,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具有非常高的声望。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他的理论观点中的核心局部,即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另外,还要求学生比拟斯宾塞与孔德之间的异同,在比拟中更深刻地掌握二人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第四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4.1生平及理论倾向4.2社会学方法论4.3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4.4对自杀的实证研究4.5宗教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是社会学理论形成时期的重要经典理论家。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沟通1、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机系统、人与社会。
2、狭义: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包括思想、情感、态度、意见3、人际沟通的功能✧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形成自我概念—自信✧满足需要二、舒茨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其次,他根据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以及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三、人际吸引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互相接受,情感上互相肯定,互相喜欢,并有进一步接触的倾向。
人际吸引的条件:(一)相似性与互补性1、相似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会增进人际吸收。
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2、当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时,当双方需要不同时,互相的期望也就不同,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互补的人。
(二)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
热情、开朗、幽默。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近彼此的了解,有更多的机会增进吸引。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规范(的作用)(二)群体的凝聚力(正性力量)(三)群体中的角色(四)群体的领导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二)去个体化(三)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2、群体思维。
第十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Ifred Schutz)(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3.自然态度的悬置答:现象学社会学对按自然科学理想建立的传统社会学持批判态度,认为这种社会学历来忽视人们日常生活赖以建立的基质构造,轻信自然观点把社会现象视为自然事实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于它混淆了自然科学对象和社会科学对象之间的本质差异。
舒茨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他的用意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 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C.动机需要理论 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众所周知,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驳斥唯心论时曾经指出,迄今为止的哲学还要一再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提供证明,这是哲学的一个丑闻。
同样,舒茨(Alfred Schütz ,1899—1959)认为,现代哲学居然要为他人的存在提供证明,这是哲学的另一个丑闻。
a 的确,从哲学史来看,除了笛卡尔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他人之存在表示过怀疑之外,几乎很少有哲学家认为他人之存在本身是一个有待证成的问题。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开了这个先河,他第一次明确指出,他人只是意识的“现象”,只有通过先验自我的“构造”才能获得其存在地位和意义。
舒茨虽然声称要用胡塞尔的现象学为社会学奠基,从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出发来说明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但他反对先验构造,而主张通过“自然态度的构造现象学”来说明社会世界中不同类型的他人之“理解”方式。
然而,从本质上来说,不论对于胡塞尔,还是对于舒茨,主体间性问题而非他人问题才是其构造理论的核心问题,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意义的客观性源于主体间性,区别只在于,胡塞尔坚持“先验的主体间性”(transzendentale Intersubjektivität ),而舒茨则坚持“世间的主体间性”(mundane Intersubjektivität )。
对于前者来说,主体间性需要先验论证,而对于后者来说,主体间性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它是生活世界的一种被给予性*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5)、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6)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ZXB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浩军,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2249)。
a Alfred Schütz, …Begriffs-und Theoriebildung in den Sozialwissenschaften “, Gesammelte Aufsätze , vol.I, Das Problemder sozialen Wirklichkeit,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71.2018年第5期舒茨社会世界现象学视域中的他人问题*张浩军[摘 要] 胡塞尔的同感理论只是解决了周围世界中他人的构造问题,而对于超出我们的知觉经验范围,处于共同世界、前人世界和后人世界中的他人的构造问题则没有给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