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
- 格式:pdf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3
《城南旧事》一、介绍《城南旧事》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吴贻弓执导,伊明、林海音编剧,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1983年在中国大陆上映[5]。
该片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
1983年,该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获得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1988年,获得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
《城南旧事》首先由北影厂的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改编的时候,删去了“兰姨娘”的全部和“驴打滚儿”的后半部。
“惠安馆传奇”保持基本完整成为影片的上篇;而“我们看海去”和“驴打滚儿”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则糅在一起成为一个仍有两段的下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扮演者郑振瑶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到了那个痛苦的年代。
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
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
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
二、影评散文电影的诗化意境——《城南旧事》艺术风格分析《城南旧事》被认为是诗化、散文化电影,吴贻弓也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散文化电影大师。
影片采用散文诗般的特点,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基调,借以串珠式的结构方式,通过英子纯真无邪的童瞳展现了秀贞、小偷、宋妈和爸爸的故事,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展现了老北京笼罩着世俗烟火和愁云惨雾的胡同生活,也充分体现了原作充满了回忆感和往事感的神韵。
一、散文化风格电影《城南旧事》散文风格成为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这种散文化的风格直接反映在景物的选择上。
影片《城南旧事》是一部流露着亲情与分离的电影,影片并没有让人心魂驰荡的梦幻色彩,但是以一种趣味横生的猎奇性,一种平实而又能抓住人心的镜头,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城南旧事.本片的导演是吴贻弓,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吴贻弓用自己的创作在电影中注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他的作品重视个人情感主义历史和现代道德话语呈现,鲜明地凸显了自觉创新意识,成功地将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实现了完美结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一个神志不清的女人,一个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一个跟随多年的佣人.导演巧妙地用三个不同的人物把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
影片《城南旧事》在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及“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上,均有独具匠心的探索。
电影曾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等影片简介影片讲述着一段发生在老北京成立的故事,小女孩英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神志不清的女人建立了深深的友情,牵引出了女人神志不清的原因和她丈夫的死因还有他的孩子妞.搬家后遇小偷,无意间在别人认为鬼屋的院子里认识了他,再次牵引出了各家被盗的原因,和他偷盗的原因,他并不是好偷而是为了生存,为了弟弟的学费,家中佣人对英子和他弟弟如亲人般的照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佣人儿子的死和女儿送人而生死未卜。
雪上加霜的是英子父亲的死,为观众呈现出了一段亲人离别与亲情流露的故事。
一、影片叙事分析影片的故事情节,不是以一件事贯穿整个影片,而是用串联的手法,把小英子的生活,根据时间顺序,借用她纯真的眼睛看到的世界直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没有多少功利性,不像现在的很多作品,到处充斥着铜臭味。
从演员到背景,都可以给人一个很淳朴的感觉。
京华古都的城垣颓院、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的美学特征
《城南旧事》以儿童视角观照其城市街角小家庭出城游玩的乐趣、激动、郁闷等故事,其美学特征有下面几点:
一、回忆美。
这部电影全程围绕着小主人公回忆童年旧事,给观众完美体现了梦回故土的思乡情怀。
影片中充满了怀旧的气息,大量的温暖与怀旧的往事,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小时候的模样,让人们感受到整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二、麻雀虽小,却也拥有着最美的锦缎,家人之间的小情小调,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瞬间,变的自然而轻松。
影片中表现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温馨关系,让观众沉浸在最真切的生活场景,体会影片中情蕴隐隐的温柔。
三、这部电影细节上也表达了幸福的生活状态,像小主人公边学边玩,大家共享的一定的家庭乐趣小细节,一家人携手的缝衣、一气呵成的烤肉,以及身边尘埃灰蒙蒙的老舍式街,都映射出当代家庭生活中朴实安详感,恰到好处,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古典诗歌意象
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由曹禺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该电影中的古典诗歌意象在整个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
电影中,古典诗歌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意象,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自然景象来抒发情感,而在
电影中,自然景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世界。
比如,电影
中常常出现的江河景象、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都是古典诗歌中常
见的意象,通过这些自然意象的运用,电影增添了诗意和抒情色彩。
2. 对话意象,古典诗歌中的对话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情
感纠葛和心灵交流,而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常常借鉴了古
典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对话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人
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3. 象征意象,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抽象的情感
和思想,而在电影中,也常常出现了一些象征意象,比如飞鸟、流水、明月等,这些意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象征
意象的运用,电影增添了深度和内涵。
总的来说,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古典诗歌意象丰富多彩,通过对自然、对话和象征等方面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诗意和艺术美感,使得整部电影更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这些古典诗歌意象的运用,也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这句台词,勾起了多少观众对自己充满好奇和疑惑的童年的追忆!而这部令观众如此感慨的电影《城南旧事》,是中国第四代导演旗帜人物吴贻弓先生的遗作。
吴贻弓先生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就影片本身而言,其散文式叙事和诗意纪实风格,不仅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极具研究价值。
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哀而不伤的追忆美学体验。
影片通过成功地刻画人物角色,再现了城南的社会风情和昔日民国的生活气息,并且传达出了对过去的深刻思考。
秀贞,这个不敢直面现实生活的人群的象征,心中一直挂念着思康和未曾谋面的孩子。
她精神恍惚,目光呆滞,遭到身边人的轻视,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压抑感。
而后期秀贞找到小桂子时的心情变化,又与前期的压抑形成巨大反差,让观众更能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悲喜。
如果秀贞这一角色没有如此细腻的刻画,“秀贞和小桂子在雨夜出走遇难对英子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的观点恐怕就难以站住脚。
导演通过这一角色,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回忆固然美好,但适可而止即可,逃避真实和现实的行为做法并不可取。
主题曲《送别》自然流畅地呼应了主题,深化了主题,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诗意别离的朦胧散文基调。
《送别》由李叔同先生作词作曲,本身就是一首如诗般哀伤的离歌。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除了形成一种声音上的积累蒙太奇之外,还成功地调动了影片的氛围。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在童年时期不断送别身边人的故事。
《送别》对影片的影响,在小偷被社会大环境所逼而最终被警察抓捕的情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音乐课上同学们歌声嘹亮,而英子悲伤的眼神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悲伤。
可见,主题曲的精准选用,不仅加重了伤感氛围,还深化了追忆往昔、感叹人来人往的主题,丰富了影片的主观情感,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学高度。
长镜头的运用,从叙事和表意两方面渲染了朦胧的主题思想,烘托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伤感美学。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内蕴作者:杜云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0期摘要: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影片《城南旧事》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
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初“我”在北京城南的童年往事。
全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感情基调,为我们展现了老北京城南胡同巷尾的生活状貌。
影片以散点式的笔触诉说了“我”的童年见闻,“我”幼小的童心受到的碰触和一次又一次“别离”后的成长。
影片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美学内蕴,以舒缓的节奏、节制内敛的情绪情感、低调的色彩和影调呈现出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以重复的意象、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影片特有的意境美,并通过散点透视法建构出影片散文化的叙事结构,从而使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美学追求成为我国电影史上诗电影的经典之作。
本文试从上述几个侧面探讨影片《城南旧事》中折射出的中国传统美学之内蕴。
关键词:城南旧事;中和之美;意境;寓情于景;虚实结合;散点透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9-0140-02诗电影作为一种相对边缘化的电影体裁,一直为许多的电影艺术家探索和实践着。
中国诗电影较之西方,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盖源于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丰厚的诗学传统。
在我国百年电影发展史上,不乏诗电影的佳作。
第四代导演吴贻弓于80年代初创作的影片《城南旧事》,便是我国诗电影的杰出典范。
影片无论在感情基调的把握上还是在意境的营造以及叙事结构的建构上都深得中国传统美学之裨益。
可以说,《城南旧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创作者在影片创作中对中国传统美学内蕴的深刻理解和恰如其分地运用。
一、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以“思无邪”精辟地概括出《诗经》的艺术精神,体现出他对于“中和之美”的追求。
“中和之美”作为孔子的代表性文艺批评思想,对中国历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影响深远。
电影《城南旧事》的民俗书写电影《城南旧事》堪称是中国影坛上反映老北平民俗的优秀典范,影片中处处透着对老北平民俗的深情回望和刻骨怀恋。
影片在对小说进行删减的基础上做了有创造性的集中,在成功地将令人挚爱和同情的几个人物呈现出来的同时,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反映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北平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民俗学意义。
一、体现浓郁“京味”的民俗影片中民俗的形式主要反映在社会民俗方面。
北平是一个老城,历史悠久,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有着厚实丰富的北平民俗文化,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透过它,可以洞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具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北平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排出现在冬季北平的骆驼队,而这样的骆驼队在20 世纪20 年代的老北平,特别是冬季的北平城里是最常见的民俗典型了。
门头沟区虽然是一个远郊区,但它为京城供煤。
所以门头沟区的居民有着特有的生活方式:用骆驼作为运输工具,把远在门头沟的煤拉进北平城里。
走街串巷换旧物是北平故都草根百姓最普通的一种行业形式。
电影《城南旧事》中,和宋妈换洋火、换头油的老年妇人,用老旧灯泡交换新灯泡的中年男人,包括用老废破锅换盆子和小凳子的人,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
许地山《春桃》中的春桃和刘向高也是做的类似这样的职业。
抽大烟的行为在北平也相当盛行,如英子的爸爸也抽大烟,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良嗜好而加以排斥,而是图个“乐子”。
英子父亲关心国事,结交参加革命运动的进步青年,这样的性格明显受到北平文化中任侠使气、豪义尚武的熏陶。
饮食方面,老北平市民早饭以稀粥作为主食,佐以烧饼、油条一类的面点。
在大街上,有各种特色小吃出售,冰糖葫芦和八珍梅更是当时儿童喜食的食物,影片中,英子就曾经因为吃多了八珍梅的缘故而不想吃晚饭。
汽水在当时也已经较为常见。
语言方面,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他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励志电影《城南旧事》剧情、影评城南旧事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1982年出品导演:吴贻弓主演:沈洁郑振瑶张闵·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
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本片导演吴贻弓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影片《城南旧事》是一部流露着亲情与分离的电影,影片并没有让人心魂驰荡的梦幻色彩,但是以一种趣味横生的猎奇性,一种平实而又能抓住人心的镜头,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城南旧事。
本片的导演是吴贻弓,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吴贻弓用自己的创作在电影中注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他的作品重视个人情感主义历史和现代道德话语呈现,鲜明地凸显了自觉创新意识,成功地将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实现了完美结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一个神志不清的女人,一个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一个跟随多年的佣人。
导演巧妙地用三个不同的人物把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
影片《城南旧事》在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及“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上,均有独具匠心的探索。
电影曾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等影片简介影片讲述着一段发生在老北京成立的故事,小女孩英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神志不清的女人建立了深深的友情,牵引出了女人神志不清的原因和她丈夫的死因还有他的孩子妞。
搬家后遇小偷,无意间在别人认为鬼屋的院子里认识了他,再次牵引出了各家被盗的原因,和他偷盗的原因,他并不是好偷而是为了生存,为了弟弟的学费,家中佣人对英子和他弟弟如亲人般的照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佣人儿子的死和女儿送人而生死未卜。
雪上加霜的是英子父亲的死,为观众呈现出了一段亲人离别与亲情流露的故事。
一、影片叙事分析影片的故事情节,不是以一件事贯穿整个影片,而是用串联的手法,把小英子的生活,根据时间顺序,借用她纯真的眼睛看到的世界直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没有多少功利性,不像现在的很多作品,到处充斥着铜臭味。
从演员到背景,都可以给人一个很淳朴的感觉。
京华古都的城垣颓院、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18~2001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编剧署名伊明。
伊明是老编剧、老导演,生于1913年,笔名阮潜,曾导演过《无形的战线》(1949年)《革命军中马前卒》(1980年)。
小说作者林海音祖籍台湾,1918年在日本大阪出生,5岁时随父母到北京,居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回台。
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青年时代,并在北京结婚生子。
北京对于她,就像是第二个故乡。
《城南旧事》写于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林海音对北京那段童年生活的回忆。
她说:“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小说由五个片段组成,连缀成一个长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改变,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1981年,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其中第二条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
老导演伊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看到《城南旧事》这本小说,很喜欢,于是改编为剧本。
后来,伊明将剧本交给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
陈荒煤觉得很不错,就推荐给上海,上海电影制片厂就找了吴贻弓。
吴贻弓当时刚刚开始独立导演,拍了《巴山夜雨》及《小花猫》两片。
吴贻弓看了剧本后,要求看原著,看了原著,非常喜欢,表示如果要他拍,他要重新编。
后来吴贻弓重新写了一份导演工作本,为了尊重前辈,编剧仍用伊明先生的名字。
吴贻弓非常忠实原著,他特别研究了林海音的前言、后记,从那里总结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把握住电影整体的韵味。
1983年拍完电影后,吴贻弓写了一篇《童年的梦──我和“城南旧事”》,说:“……我一直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里……这一年来,我像是醒着,又像在梦里,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又清晰的呼唤,我看见了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就这样,我把小说《城南旧事》搬上了银幕……但愿它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就像小说曾给人们带来过的那种纯真、质朴、含蓄而隽永的美的享受一样。
诗化电影的扛鼎之作-----评《城南旧事》一、电影中的诗意作为一种电影类型,诗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臵。
它是来源于电影抒情本质的艺术形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
他们提出‚影片应该成为诗‛[1]的口号,努力探求新的电影形式,在电影中学习文学的传统,追求诗意的境界,排斥情节和叙事,主张‚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2]把诗意的电影当作他们的创作主旨。
苏联蒙太奇学派在电影诗意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他们通过隐喻、象征、节奏等诗歌的形式以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把隐喻蒙太奇发挥到极致,普多夫金则在《母亲》中以冰块解冻的镜头有效地实践了诗意蒙太奇,二者都成为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他们的作品也被称为‚蒙太奇诗电影‛。
皮〃保〃帕索里尼在1965年发表《诗的电影》一文。
帕索里尼在文章中分析了诗的电影的概念,他指出,诗的电影是以创造风格为根本出发点的。
因此,电影的诗意可以说是一种风格样式。
中国也有着自觉的寓诗寓情的传统,从1948年费穆的《小城之春》到谢铁骊的《早春二月》,中国电影中的诗情风格越来越鲜明,逐渐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风格特色。
真正能称得上诗电影的电影作品,除了具有诗一般的风格外,多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作为影片的中心,故事简单,结构单一,在结构、节奏、意境上都蕴涵着浓浓的抒情性。
1、诗的结构帕索里尼在《诗的电影》一文中指出,电影的本性具有强烈的梦幻性,因而电影是诗的。
帕索里尼反对传统的决定论和中心主义叙事,他认为电影中的叙事应该是主观化、暧昧而梦幻的。
在这里,语言被放臵到比事件更重要的位臵,其强悍性与丰富性构成了影片最具有震撼性的力量。
这就是他所说的诗的意义。
[3]传统的戏剧电影,通常具有复杂的线索和结构,事件与事件之间是按因果关系以激烈的内部冲突推动着向前发展的,在起承转合间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而诗电影摒弃了戏剧式的叙事方式,摆脱了事件的外部冲突和激烈矛盾,全片以人的情绪或者感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形成了自然本真的非线性结构。
电影《城南旧事》中民风民俗的审美价值电影《城南旧事》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及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的悲欢离合。
导演在对生活片段进行恰当剪裁的同时,也注重环境、人物、审美意境的渗透和交融,从而创造出这部经典的怀旧影片。
民俗风情的诗意地展现在此呈现出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标签:民俗;意象;环境;人物;审美意境1960年,林海音在祖国台湾以回忆录的方式写下了儿童诗化小说《城南旧事》,清新质朴,意味深长,“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弥漫纸面。
1983年,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将这本散文化的小说搬上了影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电影版的《城南旧事》虽对原著稍作修改,但是它简约写意化的叙述风格及含蓄空灵的审美意境与原著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缅怀童年的心情和悠久旷远的乡愁情思也更理想更诗意地表现了出来。
电影《城南旧事》以一个儿童的稚嫩的眼光,观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的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电影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惠安馆的秀珍,日日思念着自己的孩子和情人。
因为未婚先育,为当时所有的人不耻。
但在“我”的眼中,她是“我”的亲爱的朋友。
空院子的小偷,善良忠厚,喜欢“我”信任“我”,但他因为贫困,偷别人的东西,人都骂他唾弃他。
可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忠厚慈善的兄长。
善良、能干的宋妈为了挣钱养家,撇下年幼的孩子,给英子家当奶妈。
她满怀着对远方骨肉的深深的思念,可最后也没有逃脱儿死女散的不幸命运。
这一切在一个儿童的眼中都是不可理解的,正如她所说:“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分不清蓝天和大海。
”真与假、善与恶、好与坏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当初的一幕幕悲剧才是真的。
实际的童年过去了,心灵的童年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
每个人都经历过懵懵懂懂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林海音的童年中那些离别悲伤的故事使童年那份情愫意味深长。
移居台湾的她,思乡日切,童年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永远的回忆,而对大陆的传统文化的眷念成了她今后的归一。
所以,当回忆过往的时候,她并无意评判事件的是是非非,而是以一颗宽容怜悯之心,寻找童年和生命的根。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论电影《城南旧事》意蕴创设李宗铭北京电视台摘要:吴贻弓执导的电影《城南旧事》,以其独特的散文化美学风格征服了广大观众。
影片紧紧扣住“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主题,诗化意蕴绕梁三日、回味无穷。
为了营造诗化风格,导演吴贻弓对情节、人物做出了必要的删减。
次要人物的隐没避免观众注意力的分散;对不伦男女关系等情节进行删除,使整部影片更加纯粹平和。
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并不重要,这种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长存”的情愫赋予了电影一份神圣。
从形式美角度,影片运用空镜头渲染气氛、长镜头控制节奏、运动镜头塑造人物;通过主题音乐的回旋反复、旁白的全知视角、主人公童声朗诵等多种形式构成丰富的听觉效果。
关键词:城南旧事;意蕴;形式美与内容美电影《城南旧事》是我国第四代导演吴贻弓的代表作,改编自林海英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
1983年该片获得了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并且在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奖三项奖项。
《城南旧事》是中国散文化电影的开山之作,可以说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全片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主人公童年的经历,主要讲了几次离别。
看完全片,主人公纯真美好的眼神让我们难忘,片中其他人物的悲惨经历令我们挂怀,心中弥漫着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久久不散。
对于电影《城南旧事》的研究已有很多,涉及其散文化风格、儿童视角、电影音乐等等,也不乏对比小说与电影异同的研究。
本文欲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探寻导演是怎样彰显电影魅力的。
1.巧妙改编下的内容美说起“内容”,当然离不来小说原著。
电影《城南旧事》与小说相比,在故事本身以及人物设计上有所不同。
原著是作者对童年的追忆,“回忆并不就是对往事的真实的再现,由于时间的距离,由于回忆者心态情感的变化,总是对往事有所增删,并融进了回忆者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而这些就是造成其独特审美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课《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人教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以《城南旧事》为例,该片属于人教版选修课程中的影视作品,该片是在中国电影厂于1987年拍摄的。
该片描述了女主角小萍在她童年时期生活的那个居民区,人情味浓厚,令人感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之一。
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了解电影《城南旧事》的拍摄背景,掌握电影的基本要素,了解电影在文化传递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电影的拍摄背景,掌握电影的基本要素和文化传递中的重要性。
•难点:学生对电影文化传递的认识需要加深,需要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方法•第一步:利用师生讨论法,让学生了解电影的基本要素。
•第二步: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影片表现出了什么问题,并分享个人心得。
•第三步:口头讨论、演讲、自学研究法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1.随堂预测:将《城南旧事》的简介分配给学生,要求他们预测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
2.知识导航:师生共同探讨电影的基本要素。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针对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分享个人心得。
4.基础知识复习:介绍电影的基本要素,和电影在文化传递中的重要性。
5.学习资源:为学生介绍电影相关的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6.电影播放:放映《城南旧事》。
7.学生心得分享:让学生分享观看后影片的感受和心得。
六、课后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文化传递和常用语言,老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知识学习和领悟活动。
1.在家整理观察日记,包含个人对电影的评价、感想、所学知识,并写出自己在电影中发现的问题等。
2.小组讨论,针对电影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分析电影将人物形象变现的方法。
3.家庭作业,针对电影中出现的故事线索进行分析,推断其中隐藏的故事。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并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我国影片城南旧事多方面吸取和融合古典散文(原创版)目录1.影片《城南旧事》概述2.古典散文对影片的影响3.影片与古典散文的相同点4.影片与古典散文的不同点5.总结正文1.影片《城南旧事》概述影片《城南旧事》是一部改编自林海音同名小说的电影。
影片通过描述小女孩英子在城南度过的童年时光,展现了 20 世纪初北京市民的生活和城市风貌。
影片以其细腻的描写、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2.古典散文对影片的影响古典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
影片《城南旧事》在改编过程中,多方面吸取和融合了古典散文的元素,使得影片更具有中国文化底蕴。
3.影片与古典散文的相同点首先,影片与古典散文在叙述方式上具有相似之处。
影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我”的眼睛,展现了英子在城南度过的童年时光。
这种叙述方式与古典散文中的“我”的视角相吻合,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其次,影片与古典散文在描写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影片中对骆驼咀嚼的细节描写、儿童心理的细腻刻画等,都与古典散文的描写手法相似,给人一种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感觉。
4.影片与古典散文的不同点尽管影片《城南旧事》在多方面吸取和融合了古典散文的元素,但仍有与古典散文不同的地方。
首先,影片是以影像形式呈现,而古典散文则是以文字形式呈现。
其次,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基于林海音的小说改编的,而古典散文则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
5.总结总之,影片《城南旧事》在改编过程中,多方面吸取和融合了古典散文的元素,使得影片更具有中国文化底蕴。
重读吴贻弓的诗意美学——以《城南旧事》为例吴贻弓导演的诗意审美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所在时代与国家肩负的使命感。
在他看来,社会的历史责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自己的身上,传统教育养成的对社会使命感更让他把维护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作为自己创作的主导方向。
加上他不断吸收戏曲、诗歌、散文中的创作手法,追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美,并放置于电影的创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美学风格。
而电影《城南旧事》通过小英子这条可见的线串联了关于她的三次别离,以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再现回忆中的人与事的朦胧与美好,回溯式的叙述结构书写了年华的逝去,不仅表达了对逝去童年的缅怀与思念,更展现了在一个小孩子视角下的“社会”,挖掘出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困境,进而体现出导演吴贻弓独特的诗意美学与人文精神。
一、形散意聚的回溯性叙事中国古典美学重意而轻言,强调人物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
导演采用回溯性的叙述结构将人物内心的成长历程完美地勾勒出来,并诠释出导演对人性的多重思考。
本片以林英子的回忆展开叙事,将英子的成长历程分为了三个篇章。
第一章,惠安馆传奇。
英子碰见了秀贞,那是她对这个社会第一次懵懂去感知。
第二章,我们看海去。
英子碰见了无奈行窃的小偷,那时的英子分不清海与天,也分不清善与恶,这是英子的第二次成长——懂得人性。
第三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在父亲死后,英子知道了生与死,与父亲的离别,即是她童年时代的终结,也是她最终的一次成长——懂得生死。
三个故事独立成章,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暗含了导演对当时底层人民浓浓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亲情、人性、生死的另一层思考。
二、诗意影像下的情景交融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曲都十分重视意境。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电影中诗意化的镜语将那份对韶光逝去的惆怅与感叹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