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病例分析及肺功能术前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59.70 MB
- 文档页数:32
一、病情介绍患者,男,85岁,因“慢性咳嗽15年,加重2天”就诊。
现病史:患者15年来一直反复咳嗽咳痰,晨起咳痰较多,以白黏痰为主,近2年偶有劳累后胸闷憋气,感冒后加重,无发热、胸痛,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短、咳嗽、咳痰,以白黏痰为主,伴胸闷憋气,夜间喘憋不能平卧,伴有发热,体温38.2 C。
既往史:高血压病1级4年查体:体温38.2 C,呼吸频率28次/分,口唇轻度紫绀。
双肺呼吸音轻度减弱,双肺可闻及干鸣音,无明显湿啰音。
1、对于这位患者,你下一步还想详细询问他哪一部分病史?A 饮食习惯B 工作居住环境C 吸烟史D 家族遗传史E 用药史答案为:BCDE解析:慢阻肺常见的病因有吸烟,包括香烟、斗烟、雪茄和其他类型的烟草在内产生的烟雾,其中吸烟是世界范围内引起COP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采用生物燃料取暖和烹饪所引起的室内污染,是发展中国家贫穷地区女性COPD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时间且大量的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烟雾的暴露,包括蒸汽烟雾、刺激性毒气和烟熏等④室外空气污染加重肺部可吸入颗粒的累积,但其对COPD的发生影响较小⑤遗传性抗胰蛋白酶a -1缺乏是最重要的基因易感危险因素。
另外,任何可能影响胚胎和幼儿肺部发育的原因,如低体重儿,呼吸道感染等,也是潜在可导致COPD的危险因素,本例患者患有高血压病,应详细询问其服药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有咽痒干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0%左右,临床诊断咳嗽原因时要注意此类。
2、为进一步确诊,你认为该患者需要做哪几种检查?A肺功能检查B胸部X线检查C胸部CT检查D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血气分析E其他实验室检查答案为:ABDE解析:肺功能检查是确诊COP啲必备条件,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V0.70表明患者存在持续性气流阻塞,即COPD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在对COP患者进行诊治的时候,必须参考肺功能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内科疑难病例讨论范文内科疑难病例讨论。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4岁,主要症状为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伴有低热,全身乏力。
患者已就诊多次,曾行胸部CT、肺功能检查等,未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痰量较大,呈黄色,伴有恶臭味。
咳嗽时伴有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
患者体温多在37.5℃左右,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
体格检查,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叩诊呈浊音。
胸部X光示两肺纹理增粗,右肺下叶可见片状阴影。
辅助检查:1. 胸部CT示两肺多发结节状病灶,伴有空洞形成,右肺下叶可见片状阴影,考虑为感染性疾病。
2. 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3.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
讨论: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我们考虑到以下几种可能性:1. 结核病,患者长期咳嗽、咳痰,伴有片状阴影,结合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结核病的可能性较大。
但患者的体温一直在37.5℃左右,结核病一般不伴有明显发热。
2. 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咳痰伴有恶臭味,肺部CT示多发结节状病灶,伴有空洞形成,考虑到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但真菌感染一般不伴有全身乏力和食欲减退。
3. 肺部脓肿,患者咳痰伴有恶臭味,肺部CT示多发结节状病灶,伴有空洞形成,考虑到肺部脓肿的可能性。
但脓肿一般不伴有全身乏力和食欲减退。
诊断与治疗: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我们最终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
针对该病情,我们采取了以下治疗措施:1. 抗真菌治疗,选用广谱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2. 支持疗法,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加强体力锻炼,提高免疫力。
3.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胸部CT、肺功能检查等,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内科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全面、综合的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筛查,以明确病因,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病人的麻醉管理北京解放军总医院 麻醉手术中心张宏正常人体的肺功能依赖于呼吸系统的正常解剖结构和正常的呼吸生理变化。
临床上通常测定血气和肺功能来反映患者肺功能的状况,其中肺功能测定中不同参数的相应变化反映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
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以肺总量减少、限制性通气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称其为限制性肺病。
1、 病理生理: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壁和肺的顺应性降低导致肺泡扩张受限,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不足是限制性通气不足的主要发病机制,而由于原发病变部位不同,且并非均匀对称,故限制性肺病常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气体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病理生理改变。
正常情况下,尽管机体肺泡通气和肺血流灌注分布不均匀,但其良好的匹配和协调的比例是维持正常气体交换的前提。
机体自主呼吸时,每次吸气包括分布在肺泡及生理死腔的气体,通常两者通气之比为2:1,而后者主要受有通气但无灌注的肺泡死腔的影响,当死腔通气增加时,首先影响CO2 的排出,有资料表明,死腔通气量大于分钟通气量的80-90%时,才影响到氧合。
相反,有灌注的肺泡若无通气或通气不足,则形成绝对生理分流或静脉血混合的分流效应,当分流增加时,首先影响动脉氧合,只有当分流量超过心输出量的75-80%时,CO2的排出才减少。
缺氧和CO2 蓄积可分别通过刺激外周颈动脉体和延髓呼吸中枢的化学感受器产生相应的呼吸驱动效应和心血管效应。
其中PaCO2的变化所引起的通气调节反应(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增加)非常迅速,而只有当PaO2低于60-65mmHg 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神经活性才明显升高,产生分钟通气量的增加。
限制性肺病由于肺泡通气不足,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灌注比例失调,造成缺氧或并CO2蓄积,同时由于肺泡扩张受限,其通气调节只能增加呼吸频率以提高分钟通气量。
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进一步引起肺血管收缩。
2、 病因及临床表现:临床上引起限制性肺病的原因很多,包括脊柱胸廓外伤、畸形,气胸、胸腔积液、粘连性胸膜炎,纵隔急性炎症和肿瘤,神经肌肉病变,肺水肿、肺炎性实变和肺纤维化等,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浅快呼吸, 在肺功能评定中,限制性肺病的所有肺容量指标均成比例下降,VC 、FVC 、FEV1等均大幅度下降,或VC 、TLC 同时下降(见图1,2),相对于阻塞性肺病,FEV1/FVC 保持正常。
胸闷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胸闷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理因素等。
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若干胸闷病例的分析,探讨其可能的病因、诊断方法以及临床治疗路径。
一、病例介绍病例一:患者_____,男,55 岁,因“反复胸闷 1 年,加重 1 周”入院。
患者近 1 年来常在活动后出现胸闷,位于心前区,呈压榨样,休息后可缓解。
1 周前症状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伴有心慌、气短。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年,吸烟史 30 年。
病例二:患者_____,女,38 岁,因“胸闷、呼吸困难2 个月”就诊。
患者近 2 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有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夜间不能平卧。
无咳嗽、咳痰,无发热、胸痛。
病例三:患者_____,男,25 岁,因“突发胸闷、胸痛3 小时”入院。
患者 3 小时前在剧烈运动后突然出现胸闷、胸痛,位于胸骨后,呈撕裂样,伴有大汗、恶心。
二、病因分析(一)心血管疾病1、冠心病:是导致胸闷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胸闷、胸痛等症状。
2、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心力衰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3、心律失常: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均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引起胸闷、心慌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气道阻塞和肺功能下降,导致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2、支气管哮喘:气道的高反应性和炎症导致气道痉挛,出现胸闷、喘息等症状。
3、肺炎:肺部感染引起炎症反应,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导致胸闷、咳嗽、咳痰等症状。
(三)消化系统疾病1、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和咽部,可引起胸闷、胸痛等症状,常伴有烧心、反酸等。
肺通气功能障碍范文
肺通气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
患者可能感觉无法深呼吸,呼吸浅而快速,或者可能感觉气短,并且出现喘鸣音。
此外,患者还可能
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
如果肺部的氧气供应不足,患者还可能出现口唇
发绀、指(趾)端发绀等症状。
针对肺通气功能障碍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扫描等)和肺功能检查(如肺
活量、通气功能等)。
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
行肺组织活检。
治疗肺通气功能障碍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一些
病因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如抗生物质治疗肺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治
疗支气管痉挛等。
对于一些可能导致气道堵塞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支气
管镜检查或外科手术来排除或纠正梗阻。
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肺纤维化,可能
需要长期进行呼吸治疗,如吸氧、机械通气等。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
需要进行肺移植手术。
此外,对于一些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可能有助于改善肺
通气功能障碍。
如戒烟、减肥、加强体育锻炼等都可能对肺功能的恢复有
积极的影响。
总之,肺通气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病症,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接受
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一些可以避免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等,患者应该及时改变生活方式,以避免进一步损害肺功能。
并且,大众应该
加强健康宣传,普及肺功能的知识,提高人们对肺健康的重视程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例分析男性,68岁。
反复咳嗽、咳痰20年,呼吸困难5年,加重3天。
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量约5-6ml/日,无痰中带血、发热、盗汗,无胸痛、呼吸困难,无双下肢水肿。
自服“头孢类”抗生素及止咳祛痰药物,症状可逐渐缓解,此后上述症状每于受凉、感冒后反复发作,秋冬季明显。
5年前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曾行肺功能检查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吸困难逐渐加重。
3天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咳黄白色黏痰,呼吸困难加重,稍活动即感气短,无胸痛及双下肢水肿。
口服“茶碱”并到当地卫生院吸氧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本次发病来,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病史,否认传染病接触史。
吸烟25年,20支/日,已戒烟3年。
偶饮酒。
无遗传病家族史。
查体:T36.5˚C,P98次/分,R24次/分,BP130/80mmHg,神志清楚,由他扶入病房,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口唇无发绀。
颈静脉无怒张,桶状胸,双肺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呼吸音减弱,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双肺底少许湿罗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
心界不大,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氧流量2Lmin):Ph7.34,PaCO2 :53mmHg,PaO2:27mmHg,HCO3:27.5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左偏。
(一)初步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2)Ⅱ型呼吸衰竭(二)诊断依据: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 老年男性,慢性病程,长期大量吸烟史。
(2) 长期反复咳嗽、咳痰,秋冬季节明显,进行性呼吸困难,止咳祛痰及抗感染治疗有效。
(3) 查体:肺气肿体征)(桶状胸,双肺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减弱),双肺散在哮鸣音及湿性啰音。
(4) 肺功能检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Ⅱ型呼吸衰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本次急性加重,呼吸困难(2)动脉血气分析:低氧血症(PaO2/FiO2‹300),paCO2›50mmHg.(三)鉴别诊断(1)支气管哮喘;(2)支气管扩张;(3)肺结核。
肺通气功能检查图文报告解读肺功能检查图文报告的解读和评估是肺功能检查应用于临床诊治的关键。
图文报告中含有丰富的信息,如受试者的基本状况、检查的质量控制、疾病所致呼吸生理和病理损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及其对药物等干预的反应等。
必须强调的是,报告的解读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和知识积累,不能只看结果而不问过程。
本文只作通气功能检查图文报告解读。
一、受试者信息检查报告中的受试者信息部分应包括受试者姓名、性别、身高、体重、年龄、所患疾病或主要症状、吸烟史、受试者编号及检查日期等。
这些信息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对研读试验结果有时候会有重大影响。
笔者就经常遇到由于年龄、身高或性别等患者资料的录入错误,导致计算得出错误的预计值,该预计值可反映在图文报告中,以此错误预计值判断受试者的肺功能可致误判。
二、检查质量控制的图形解读解读报告的第二步应回顾及评价检查的质量控制,虽然不太理想的检查结果仍然包含了有用信息,但评价者应当识别这些问题并了解存在的潜在错误及其程度。
只依靠计算机自动给出的评价虽然较为方便,但却容易忽略质量评估。
质控分析包括数据分析和图形分析。
单纯依靠检查数据做出临床判断是常见易犯的错误,结合图形的判断会对检查的质量控制有很好的帮助。
1.流量-容积曲线质控解读:通气功能检查报告可同时提供流量-容积曲线和时间-容积曲线,实时了解受试者呼吸是否符合质控要求。
作用力肺活量检查时,受试者的最大努力呼气配合是关键,但从数据中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而图形报告则-目了然。
流量-容积曲线重点观察流量的变化,呼气流量尖峰迅速出现(图1),清晰地表明受试者尽了努力并且配合良好;而如果呼气峰值滞后圆顿(图1),则提示受试者努力程度不够,没能很好配合,质量欠佳,结果可能出现偏差。
图1用力呼吸对流量-容积曲线的影响,可见随努力呼吸程度的加大,呼气早期的流量也渐次增大,爆发呼气,努力程度最佳者(A)可见呼气流量迅速上升至最大值,有尖峰出现;爆发呼气努力程度较低者(B)尖峰平顿,甚至没有尖峰出现(C、D)2.时间-容积曲线质控解读:时间-容积曲线如出现呼气相平台(图2,虚线),则说明呼气时间充分,已将肺内全部气体呼出,如没有出现平台(图2,实线),则说明呼气时间不足,FVC变少,而FEV1不变时,FEV1/FVC比值则增大,可能误将阻塞性病变判断为混合型病变甚至限制性病变。
一、实验背景肺通气障碍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阻塞性通气障碍和限制性通气障碍。
其中,阻塞性通气障碍是指呼吸道狭窄或阻塞导致气体流动受限,限制性通气障碍则是指肺组织弹性降低或肺容量减少导致气体交换受阻。
为探讨肺通气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本实验采用动物模型进行肺通气障碍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1. 通过建立肺通气障碍动物模型,观察肺通气障碍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2. 分析肺通气障碍的发病机制;3. 探讨肺通气障碍的治疗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共40只。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
3. 建立肺通气障碍动物模型:模型组大鼠采用气管插管,注入一定量的黏液,造成呼吸道阻塞;中药组大鼠采用气管插管,注入一定量的中药提取物;西药组大鼠采用气管插管,注入一定量的西药;对照组大鼠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不注入任何药物。
4. 观察指标:(1)呼吸频率、潮气量、肺活量等呼吸生理指标;(2)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等;(3)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等;(4)病理学观察: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实验结果1. 呼吸生理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呼吸频率、潮气量、肺活量均显著降低(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的呼吸频率、潮气量、肺活量均有所提高,但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2. 血气分析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PaO2、SaO2显著降低,PaCO2显著升高(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的PaO2、SaO2有所提高,PaCO2有所降低,但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区别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特别是以流速(如FEV1.0/ FVC%)降低为主,如COPD;限制性通气障碍则以肺容量(如VC)减少为主,如间质性肺疾病。
阻塞性是指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所致的肺泡通气不足。
可以理解为气体进出受阻。
就好比气球的口被堵上了。
多见于肺气肿。
见于喉头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限制性是指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可以理解为肺扩张受限制或肺不容易扩张。
就好比用双手包住气球,膨胀的空间受限。
多见于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或肺切除术后等。
常见原因1呼吸中枢受损2呼吸机运动障碍3胸廓或肺顺应性降低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是指最大吸气末作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是受试者从最大吸气末开始进行快速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最大气量。
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旧称时间肺活量(timed vital capacity,TVC),是指在进行用力肺活量测定时,某一指定时程内的呼出气量,可以用FEVt占FVC的百分比来表示,即FEVt/FVC%。
临床上以FEV1/FVC%在80%以上为正常,低于70%为异常。
阻塞性肺疾患时FEV1/FVC%降低。
FEV1/FVC%不能反映有限制性通气障碍患者的肺通气功能。
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代表吸气肌处于松弛状态时的肺容量。
最大通气量(maximal ventilation volume,MVV):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尽量用力快速呼吸时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最大通气量减去平静通气量,其差值与最大通气量的百分比,称为通气储量百分比。
通气储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一平静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也称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在用力呼气曲线从最高到最低点之间,按坐标轴分为四等份,取中间两分段,即在用力呼气曲线的中间25-75%,求得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FR),以L/s表示。
针对性肺功能训练在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20-06-17T08:05:14.720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8期作者:文玉兰[导读] 评价针对性肺功能训练在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柳州 545000)【摘要】目的:评价针对性肺功能训练在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52例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6例。
对照组术前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肺功能训练。
结果:术前1天,干预组患者FVC、MVV、DLCO、VO2及O2Puls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干预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氧气支持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11.54%)显著低于对照组(34.62%),P<0.05。
结论:强化呼吸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肺癌患者术前肺功能,并促进术后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肺功能训练;通气障碍;肺癌;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8-0135-02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
早期发现,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肺癌治疗的主要方案,也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但如患者在术前出现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肺功能可大幅度降低,加之手术创伤,可导致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也被认为是胸外科手术禁忌症[2]。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其在胸外科的应用迅速增加,其具有创伤小、疼痛低及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但患者术后心、肺功能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3]。
近年研究显示,肺功能训练可让重度通气肺癌患者受益,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促进患者康复。
我科针对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制定了针对性肺功能训练护理方案,现将具体内容及效果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