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29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出现北族政权和中原政权对峙,最后走向统一的历程,与这一时期爆发的交战相比,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取得了灿烂的成果,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40分钟一节的课堂,内容要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等方面的内容,确实不易,需要老师花很大的心思进行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上高中,还有很多的不适应,对历史科的学习更是,因为初中历史并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初中的知识和能力储备非常有限,在这节课的内容中,思想方面的儒学,本来就抽象,初中教材中又没有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更是更加了本节内容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儒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理解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三大发明的传播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4、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领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程朱理学的影响。
2、三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3、这一时期文化取得灿烂成果的原因。
五、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的设计遵循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新情境设计、问题导学为原则。
2、本节课讲授的是灿烂的文化,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素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三、问题探究探究一: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概述宋代“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材料2: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接着进展——宋辽夏金元阶段(一)宏观掌控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接着进展。
1、政治(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
(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毅中央集权。
(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进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
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举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全然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商品经济进展,浮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进展。
3、民族关系(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进展迅速。
(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经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刻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紧密。
(3)民族融合浮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1)古代科技进展浮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造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
(2)理学产生和进展。
(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浮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缘故: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截了当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
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
④进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妨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进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峻:“别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2)“三冗”浮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别断(4)辽、西夏的威胁4、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 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令5、王安石变法(1069年)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宋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学校制度;了解中国宋代特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书院制度的整个兴衰过程,以及书院制度对中国古代学校制度的影响;了解北宋时期的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思想;重点掌握南宋大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
从而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教育理论在宋辽金元时期进一步深化。
二、本章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1、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和学校制度(次重点)2、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重点)3、王安石的教育思想(重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重点)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教师讲授重点部分4学时,学生课后自学次重点部分。
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研讨法。
四、授课讲义第一节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文教政策(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治国策略上作了重大改变,即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明确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因此宋代确立了“重文贱武”的国策。
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崇尚理学、重视科举、鼓励兴学等内容。
1、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宋代推行“兴文教”的政策,势必要尊孔重儒。
早在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就下令修复孔庙,塑绘先圣先师之像。
二年下令贡举人至国子监拜竭先师,并永为定例。
三年又令以一品礼祭祀孔庙。
宋真宗以后,尊孔重儒尤为突出。
在尊孔重儒的同时,宋统治者也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
立国伊始,便实施对佛教的保护政策。
建隆元年,下令修复废寺,塑造佛像。
道教在宋代是仅次于儒学的宗教。
宋太宗时在开封、苏州等地修建道观,多方收集道教经典。
宋徽宗更是提倡道教,他导演册封自已为“教主道君皇帝”,以政教一体的身份管理国家,任用道士直接参与政事,令各州县设道学。
宋代统治者尊孔重儒,又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而其积极倡导的结果,使三教在维护三纲五常的共同立场上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宋辽金夏教育1.宋朝教育宋初沿旧制,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一度改名国子学。
仁宗时设太学,神宗时开始实行三舍法,北宋末,太学生达3800人。
又设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国子监为朝廷教育管理机关。
地方教育有州县学和书院、私学。
由于印刷术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的发达远远超过前代。
在乡村中,如《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识字课本,有一定程度的普及。
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教农家子弟识字。
福州一地解试,哲宗时每次参加者达3000人,孝宗时增至2万人;南宋时建宁府(今建瓯)每次参加解试者达1万余人,连只有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也达6000人。
这些均反映了宋代教育的普及程度。
北宋前期的国子监、太学宋沿旧制设国子监,建隆三年(962)六月,崔颂判国子监,才开“始聚生徒讲学”,是为宋代“国学”之始。
开宝八年(975)时,“生徒旧数七十人,元奉诏分习《五经》,内有系籍而不至者”。
朝廷也不重视太学的建设,淳化二年(991)末,还是“太学(指国子监)首善之地,今《五经》博士,并缺其员”①。
唐制国子监生为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生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四门学生为六、七品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而宋代“无国子、太学、四门之别”②。
庆历二年(1042)时,“但为游士寄应之所,殊无国子肄习之法,居常讲筵无一二十人听读者”,国子监主要成为官员子弟取得国子“解试”资格,以参加礼部贡院考试(省试)的机构。
次年曾设立四门学,以八品至士庶子弟充学生,但不久即废。
四年四月,以国子监房屋“狭小,不足以容学者”,以“锡庆院”为太学③;五年正月,改以马军都虞候公宇为太学,这是宋朝建立太学之始,取法湖州教授胡瑗的教学法,太学粗具规模,过去的国子监生常称为太学生,此后的太学生亦常称为国子监生。
自康定元年(1004)至皇祐三年(1051)以前,“朝廷拨田土二百余顷,房缗六七千入学充用,是时供生员(内舍生)二百人”;皇祐三年,改“以百人为限”。
宋辽金元阶段的教育第7章宋辽金元阶段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习惯,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讲,它要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克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哺育人才,所以开始广设学校哺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要紧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浮现了三次闻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要紧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要紧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进展州县地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要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进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尽管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别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进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所以,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截了当,也是最重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