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备1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5
“一课三备”助我成长
“一课三备”就是磨课的方式方法,是学习与研究的具体表现,它伴随着我的终身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岗位上,我一定努力学习、扎实工作,把所学到的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但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如果每一课都“一课三备”对于老师而言,难度有点大,有针对性第进行“一课三备”倒是可行的;对教学而言,可能起到一个经验的的积累,对今后的教学可能有一个帮助,“一课三备”,让我更加体会到这么一句话:好事多磨。
是的,只有不断打磨自己的备课,才能打造出精美的课堂。
“一课三备”助我成长!。
一课三备:一备,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形成“初案”。
二备,博览群书,融汇贯通,写出“教案”。
三备,课后反思,精益求精,补充“另案”1. 沈峰老师的讲座中提到的“一课三备”和“一课三品”分别指的是什么?沈峰老师提到的“一课三备”是指第一次要自己独立认真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形成“初案”。
二、教师要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写出教案。
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地区正在使用的教材,还要了解和熟悉其他地区的教材,如新视野、剑桥、上海版牛津等,一边备课时有更多的素材资源可以使用。
三、教师要课后反思,精益求精,补充“另案”。
这里的“另案”是指教师上完课以后还要反思自己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哪些不足之处,这节课中自己有哪些机智之举,还可以听听学生的见解,反思一下,如果再教的话,应该怎样设计?沈峰老师说的“一课三品”原则,目的是要教会我们如何有效的听课。
“一课三备”一备: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形成“初案”二备: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写出“教案”三备:课后反思,精益求精,补充“另案”“一课三品”这节课应该怎样上?——知其然这节课为什么这样上?——知其所以然这节课还可以怎样上?——知其未尽然对于一节课,要做到:一、知其然—这节课应该怎样上?即事先预思考,如果是我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怎样上?有了这样的一个预思考过程,就会和上课教师的课有一个比较,是自己的进步更大,听课效果更好。
二、教师要知其所以然—这节课为什么这样上?教师不能只听和单纯的记录,教师不仅要边听边记录,还要边想边分析。
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的?有什么联系?三、知其未尽然--这节课还可以怎么样上?还有哪些改进之处?教师做到了“一课三品”,就一定能大大的提高听课的效果,才能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
高效课堂四步曲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以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要认真做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学准备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需要清楚:我为什么走进课堂学生对我有什么样的期待这节课我准备教什么我准备如何将学年目标与教学标准整合进入我的课程里我在教学设计上是否已提供了足够的教学资源这节课结束后,我期待我的学生学到什么我和我的学生将会开展什么活动我怎样知道我的课获得成功1、关注需求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性、心理特征、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研究学生知识背景、认知结构,根据至少90%学生都能掌握为标准,实事求是确立教学起点,同时选择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研究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听讲、探究、思考、解题、概括、记笔记等方法指导,满足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需求;研究高考改革,不随意超纲,不随意拔高教学难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2、明晰目标深入研究并精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根据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
提倡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加以陈述,如列出、写出、认出、辩别、比较、解决、设计……同时,还应该用体验性、过程性的目标表述情感、态度和价值感,反对有内容无目标的做法;提倡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目标,了解自己的学习的结果,反对有内容无效果的做法;提倡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和帮助,主动考虑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对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做法。
一课三备
师的专业成长也息息相关。
于老师的“一课三备”则是备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备”是教师自我对文本的解读与思考,是文本解读能力直接的体现,它涉及教师对文本重难点的把握,涉及对文本内容、情感态度价值的定位。
是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与课标的对话。
它是教师对文本解读最真实的展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二备”则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更深层的解读与把握。
通过“二备”,教师了解的更多的教学形式与教学设计,各种形式与设计与教师“一备”的内容形成对比,对教师的“一备”形成了冲击与更新,使教师的备课进入了一种辨析与取舍的层次,这种层次是一种内化与沉淀的过程,它促使教师反思“一备”中存在不足,同时,让教师在取舍的过程中回归课堂,回归学生实际——学生实际学情,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备”不仅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更是一种延伸。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师对“二备”进行了实际验证,其中必然存在“利”与“弊”。
通过“三备”不仅巩固了“二备”中的优点,同时也为今后备课如何规避“弊”提供了参考,同时,对教师的备课能力起到一种延伸与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我校决定开展“一课三备”教研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旨在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2. 培养教师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确定教研主题:围绕学校教学实际,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科或课程进行“一课三备”教研活动。
2. 制定教研计划:明确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研讨内容等。
3. 开展备课研讨:(1)第一轮备课:教师根据教材和学情,独立完成第一轮备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
(2)第二轮备课:教研组内进行备课研讨,教师展示自己的备课方案,组内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完善备课方案。
(3)第三轮备课:教师根据研讨意见,再次修改备课方案,形成最终的教学设计。
4. 实施教学:教师根据最终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
5.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6. 交流分享:教研组成员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2. 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3. 参与人员:全体教师4. 活动流程:(1)第一轮备课(2022年9月):教师独立完成备课,提交备课方案。
(2)第二轮备课(2022年10月):教研组内进行备课研讨,完善备课方案。
(3)第三轮备课(2022年11月):教师根据研讨意见,修改备课方案。
(4)课堂教学(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教师根据最终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
(5)教学反思(2023年6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
一课三备同课同构作者:狄树林冯巍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2018年第06期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打破传统备课模式,高二学年首先在学年推行“一课三备”的备课模式,并创设“同课同构”的教学活动,注重评课,提升了备课质量。
所谓“同课同构”,就是让全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一致的教案、课件等进行教学。
区别于以往“各自为政”的备课形式,“同课同构”的备课是一个人主备。
教学组先分配给教师具体教学内容,然后自行准备;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先拿出教学目标和其他教师共同商讨,组内酌情提出整改方向,并确定新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主备教师会后形成教案、课件和课后针对性训练题等;第二次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主讲,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商讨教案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的具体环节,整改教案;第三次集体备课时,大家分享教学反思后,布置下一课备课任务。
这样就形成了一周三次、一课三备的备课模式,为“同课同构”做好了充分准备。
教师资源共享,优化了教研活动,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以人为本,提升了备课质量。
“一课三备”要求执教者具有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文本、独立设计教案的能力,虽然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但主备教师仍要结合教材与学生,设计出更能优化课堂教学的教案。
下面以一节语文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为例,阐释“一课三备”。
第一次备课时,主备教师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了《项羽之死》的教学目标:1.加强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文言知识点,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赏析主要人物项羽的形象。
教学目标提出后,备课组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后,发现以下问题:1.高二学生可以借助书注和字典疏通文意,可以掌握诸如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特殊句式,但是像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有的学生还无法一眼辨识,仍需要讲解训练。
2.直接说“赏析主要人物项羽的形象”太过宽泛,学生不好把握。
“一课三备”给我的启发“一课三备”给我的启发——观《在课堂中历练,在团队中成长》有感工作单位:文昌市会文镇沙港小学学科:语文姓名:林秋雁这次我认真地观看了吴琼教师的《在课堂中历练,在团队中成长》专题讲座,收成颇丰、收成颇丰。
深深感动我的是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一课三备”,于教师的那种严谨的教学态度令人佩服,在自叹不如的同时,我深刻地反思自己: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年了,每次上课前我老是认真钻研教材,借助各类参考资料一丝不苟地备好每一节课,自以为自己已做得专门好了,须不知自己还差得很远很远,我深感惭愧。
于教师的“一备”是不利用任何参考资料,凭自己对教材的明白得,写好一案,这大大地震撼了我,是啊!当了差不多一生教师了,却从没有一篇教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教师不凭借任何参考资料来备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需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需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二备”是再通读大量的教辅资料后,在一案的基础上形成上课教案,吸取他人的精华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教案,只有属于自己的教案,上起课来才胸有成竹,驾轻就熟。
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用自己的劳动功效来上课,课堂必然会充满魅力。
于教师说得好:教学参考书毕竟是他人的劳动功效,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珠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融合。
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成最大的时候。
因为,教育事业是制造性的事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节课自然也有它的闪光点和不足的地方。
于教师的“三备”(即课后依照课堂实际调整教学策略、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方式形成三案)却弥补了不足。
一节课不管何等出色,都会有遗憾的地址,因此,课后必然要进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以为没有反思的体会是狭隘的体会,最多只能是浅薄的知识。
他说若是一个教师仅仅知足于取得的体会,而不对体会进行深切地反思,那么,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体会,或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三:Sir,” asked the farmer, “how can I pay you?”( )6.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____________.A. the Internet has a very long historyB. the Internet can work without computerC. the Internet has a history of about forty yearsD. the Internet is a kind of computer( )7. Universities, hospitals and banks have used the Internet for about______. A. forty years B. thirty years C. twenty years D. fifty years ( )8. It is very easy to get online because_____________.A. scientists developed software (软件)B. computers became cheaper and easier to useC.the network system is good enough D. all above( )9. At first, only the ________ used the Internet.A. governmentB. hospitalsC. banks and schoolsD. universities( )10.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____”A. The history of computersB.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C. The history of softwareD. People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任务型阅读(10分)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