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用成语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1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总复习附录人教部编版:附录三易混淆的词语(包括成语)辨析1.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如:声明立场。
②声明的文告。
如:发表联合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
如:申明理由。
2.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3.施行——指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
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如:实行责任制。
4.实验——实地验证。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5.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是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力。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对本报告内容或外观的窜改属非法行为。
10.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如:度过美好的春天(青春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通过江河等,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侧重于空间方面。
如:渡过难关。
11.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
如: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
如: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适用标准初中语文:易用错用混的三大组常用成语辨析初中语文常用成语辨析一、常有成语误用辨析1.安土重迁:迷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徙。
不可以理解为“告别家乡,从头安居〞。
2.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凄惨感人。
不可以用来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3.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可以忍耐其烦杂。
不可以误用为“不胜其烦〞〔不嫌烦杂与麻烦,形容耐心〕。
4.不学无术:指没有学识,没有能力。
不可以在其前面加上“成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不可以用作动词。
5.不认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赞同〔多含轻视意味〕。
易和“不认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无所谓〕相混淆。
6.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杂乱或空洞。
它指的是说话人。
不可以理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7.侧目而视:贬义词,斜着眼睛看,形容恐惧而又愤慨。
不可以理解为“眼光轻视地看〞“敬爱〞。
8.曾几何时: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不可以理解为“以前〞“不知何时〞。
9.差强者意:大概上还可以令人满意。
不可以理解为“令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10.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
形容存心不听他人的建议。
不可以用来形容人做事专心,没有听到。
11.费悉心血:贬义词,想方设法地筹算。
易和“煞费苦心〞〔用尽精力,费悉心思〕相混淆。
12.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术由浅入深,顺序渐进,抵达更高的水平。
不可以理解为“进入〞。
13.大力互助:敬辞,指他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不可以用于“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14.独善其身:意思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己的涵养。
此刻也指只顾自己,缺少集体精神。
15.谆谆教诲:褒义词,形容尊长殷切地教育〔用于尊长对晚辈、上司对下级〕。
不可以用作贬义词。
16.瓜田李下:比喻简单惹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简单惹起嫌疑,让人误解,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不可以用来形容田园生活。
17.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良〔非自然〕。
不可以用来形容自然景观。
与“鬼斧神工〞同义。
初中语文成语辨析误用原因:(1)望文生义;(2)范围不当;(3)褒贬颠倒;( 4)重复累赘。
易错成语: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
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
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7、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8、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9、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常误用为贬义词。
10、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
常误用为贬指。
11、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
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2、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
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
13、身无长物:指人贫困。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4、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5、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
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6、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7、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8、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19、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
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0、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
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1、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易误用为“进入”。
22、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
与“景物”无关。
一、词语的辨析1.同音词辨析:如“泪-类”,“破-魄”,“教-交”等。
2.同义词辨析:如“等待-等候”,“活力-生气”,“分歧-分别”等。
3.近义词辨析:如“美丽-漂亮”,“思考-考虑”,“喜欢-爱好”等。
4.反义词辨析:如“愉快-痛苦”,“离开-留下”,“大力-轻柔”等。
二、成语的辨析1.同音成语辨析:如“美不胜收-每不胜详”,“步履维艰-步履蹒跚”等。
2.同义成语辨析: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船到桥头自会直”,“有口难言-无话可说”等。
三、常用古诗词1.查阅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人的笔触和思想。
2.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3.学习古代词曲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修辞手法1.比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抽象事物。
2.象征:用一个具体的形象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
3.拟人:用人的特点和行为来描写非人的事物。
4.夸张:为了夸大其中一种情感或意境,采用言过其实的手法。
5.排比:将同类事物或同类意义并列起来,以加强语气或形象生动。
6.对偶:将平行的结构或相对的词语进行安排,达到平衡的机械。
7.修辞问答: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类似回答的方式表达答案,以加强语气。
8.修辞反问:提出一个带有强烈情感的疑问句,用来表示否定或加强语气。
五、修辞格与修辞方法1.反复: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以强调其中一种效果。
2.省略:在语言表达中,有意地删除一些语言成分或不完整地表达意思,以增强语言的简练性、含蓄性和艺术性。
3.更换形容词或动词:在表述事物或情感时,用意义相近但各有特色的形容词和动词来补充说明或强调。
4.运用感官形象:通过生动有色的感官形象来描述事物,使人们产生直观感受。
6.修辞疑问:在文章中提出一个问题,没有真正期望读者给出答案,只是为了提醒读者注意一些问题或眉目其间。
六、文章写作1.写作的五个要素:标题、导语、大意、分述、尾声。
2.写人写事的要点:形象生动、声情并茂、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常见成语辨析(一)作者:嘉行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1年第01期“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不平众望bu fu zhang wang“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常常被混用。
请看网上两例:①“沪指深综指不孚众望创新高。
”②“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但由于近来他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孚(fu):令人信服。
“不孚众望”就是不能使人信服,不能达到众人所期望的那样。
负(fu):辜负。
“不负众望”就是不辜负众人的希望。
这两条成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相反。
“创新高”正是广大股民所希望的,符合广大股民的要求,怎么能说它“不孚众望”呢?显然例①是把“不孚众望”当成了“不负众望”。
如果他“不负众望”就不会落选,现在他落选了,正说明他“不孚众望”。
显然例②是把“不负众望”当成了“不孚众望”。
要正确使用成语,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特别是其中关键词的含义。
对于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尤应如此。
因为关键词的不同,往往就决定了这两条成语具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
抓住“孚”和“负”这两个关键词词义和读音的区别,这两条成语就不会用混了。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建筑物美轮美奂mei lun mei huan“美轮美奂”語本《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轮:轮园,古代圆形仑库,形容高大;奂:众多。
后来以“美轮美奂”四字成文,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宏伟壮丽。
邹韬奋《萍踪寄语》(八):“我们经过一个美轮美奂的宏丽华厦的区域,开车的告诉我们说这是西人和本地富翁的住宅区域。
”张平《抉择》:“面对着这座如此豪华艳丽、美轮美奂的娱乐城,浮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中纺的那道锈死了的车间大门!”这条成语本来比较生僻、难懂,使用频率不高。
直到2002年,《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都没有收录这个词条。
可是最近几年它备受青睐,使用频率剧增,几乎成了“美丽”“美妙”的同义词,举凡一切美好的东西似乎都可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
成语辨析一、词义不当例:二次大战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改“首要”1.要想让他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请君入瓮,给他亲口尝尝梨子的滋味。
×请君入瓮: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2.辩论会上,辩手们纵横捭阖、广开言路,既表现出严密深刻的思维,又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3.地质勘探队员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不以为然,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要为国家找出丰富的矿藏。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改“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有些同志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错误不以为意,认为这只是十个手指中的一个,无关大局。
“还没有毕业就去找工作,居然还会有人要你?”小丽不以为然地说:“这有啥希奇。
”4.听爷爷讲起在旧社会经历的苦难,我真是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
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
也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
5.这点小错误不足为训,你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典范或法则。
6.在京剧舞台上,出来四个龙套……他们相互将手中的刀枪,随意地碰几下,口作吆喝状,就表示已经打过一场战争。
这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理喻的。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
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改“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能理解。
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
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改“不可理喻”7.繁华的都市,看到沿街乞讨筚路蓝缕的乞丐,你就会觉得十分别扭。
×筚路蓝缕:创业艰辛。
改“衣衫褴褛”8.因为缺乏位置感和责任感,他们这几个干部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在他们眼里,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七年级语文上册词语专项复习一、重点成语注释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比喻姿态优美。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遥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
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人声鼎沸:形容人声暄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沸,水开。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截然不同:完全不同,区别很大。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产生。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煞,极、很。
介,这。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威风凛凉: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麻木不仁: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指歌之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带不关心,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改变。
漠不关心: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漠,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长出草木。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畏罪潜逃:害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走。
秾纤合度:胖瘦合适。
秾,丰满、肥胖,纤,瘦小、瘦弱。
合度,适宜,据为已有: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的。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诞,荒唐、离奇。
不经,不正常。
初中易混成语辨析及解释初中易混成语辨析及解释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其中成语是学习中的难点。
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时都会遇到一些易混淆的成语,在使用中常常失误。
本文将对初中易混成语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成语。
1. 不可思议与不可置信不可思议和不可置信很容易混淆,它们都表示不能相信或难以想象。
但是,不可思议强调的是某件事情令人惊叹,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
而不可置信则强调的是某件事情超出了人们的信任范围,不说也不信。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说:“他的表演真是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置信。
”这里的不可思议强调的是表演的惊奇和超越,而不可置信则强调的是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2. 不堪设想与不可思议不堪设想和不可思议也很容易混淆,它们都表示某种事情难以想象或让人震惊。
但是,不堪设想强调的是某种事情非常可怕,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而不可思议则强调的是某种事情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
例如,我们可以说:“车祸发生的时候,惨叫声和哀嚎声让人不堪设想。
”这里的不堪设想强调的是事故所带来的恐怖和可怕。
3. 惊心动魄与惊险万分惊心动魄和惊险万分都表示非常危险,让人惊慌失措。
但是,惊心动魄强调的是某种场面非常激烈、残酷、让人心神不宁,充满紧张感;而惊险万分则强调的是非常危险、让人担心和恐惧,出现惊险的情况。
例如,我们可以说:“那个小伙子在瀑布边玩得太过了,场面惊险万分。
”这里的惊险万分强调的是玩耍的场面非常危险。
4. 言简意赅与言多必失言简意赅和言多必失都是描述表达的方法,但它们的重点不同。
言简意赅强调用尽量少的词来表达出正确的意思。
言多必失则强调交流过程中太多的废话会使人听起来觉得麻烦、烦闷。
例如,我们可以说:“演讲要言简意赅,让听众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你的意思。
”这里的言简意赅强调的是重点表达,不需要用太多的词语;而言多必失则强调的是要注意言辞,不要说无用的废话。
5. 精益求精与井井有条精益求精和井井有条也是描述方式,但是它们强调的方面不同。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及易错成语辨析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安闲。
3.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重,看得很重。
4.嗷嗷待哺: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
嗷嗷(áo),哀号声;哺(bǔ),喂食。
5.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筚(bì)路,柴车。
蓝缕,破衣服。
形容创作的艰苦。
6.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白驹,骏马。
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10.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穷困或俭朴。
长(chánɡ)物:多余的东西。
11.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谦虚说法。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
训,准则。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
形容蛮横或固执。
比喻,使明白。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
胫,小腿。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使人信服。
16.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已甚,过分。
为:wéi。
17.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
即,接近。
18.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
卑,低下;亢,高。
19.不稂不莠: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
稂(lánɡ)、莠(yǒu),田里的野草。
20.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喙(huì),嘴。
2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塞:sāi。
23.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
然,对,正确。
24.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刊,削除,修改。
26.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
专题2 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难点)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对于初中生来说,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已经不再是对语言静态的分析,而是提供的语境,让考生加以辨析。
因此辨析成语使用,除了对成语本身的含义、功能等把握外,还需在语境中准确解读与把握。
1.审视成语的意义与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否一致。
有些成语,由于不了解成语的准确意思,容易因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而误用,使之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一致。
如:我们俩分别将近三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的意思是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该句在使用中,只断取了“相逢”的意思,却抛弃了“不相识的人”之义,这与句意是不一致。
2.审视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
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句中“美轮美奂”的“轮”指高大。
“奂”指众多。
这个成语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3.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如: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这个成语属于褒词贬用的错误类型。
4.审视成语的语义是否包含句子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有些句子中已包含某些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再用该成语就会造成重复啰嗦的毛病。
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七年级语文:课内成语总结及解释,简单但容易出错的
内容!
以下是七年级语文课内的一些成语总结及解释,这些内容简单但容易出错:
1.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昂,士气十足。
2.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
3. 颓唐:衰颓败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4. 附和:应声附和,多形容说话随声附和,没有主见。
5. 犀利:形容言辞锋利。
6. 皎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7. 煞白:形容脸色苍白。
8. 神往:心中向往,对某个人或某个地方非常向往。
9. 踉踉跄跄:形容走路不稳,东倒西歪的样子。
10. 高洁:高尚纯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容易出错的成语,学生应该通过练习和应用来熟悉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天津初中语文考点总结归纳语文学科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语文,下面将对天津初中语文考点进行总结归纳,供同学们参考。
一、词语辨析1. 同音词、多音字、近义词词语的辨析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对于同音词、多音字和近义词,同学们要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灵活运用。
例如:- 同音词辨析:雨、语、鱼- 多音字辨析:行、过、作- 近义词辨析:高兴、快乐、欢喜2. 成语、俗语、谚语成语、俗语和谚语是语文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常识,要能够理解其意义和使用场景。
例如:- 成语辨析:画蛇添足、锦上添花、杞人忧天- 俗语辨析:守株待兔、不耻下问、一箭双雕- 谚语辨析: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腰缠万贯二、古诗文阅读1. 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是考试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同学们要能够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和意图,并能够正确推导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描写了兔子行走时的灵活和机敏。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2.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要求同学们对诗词的背景和意境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意境和情感,同时要能够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
例如《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诗人离乡背井的苦闷和忧伤。
三、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考试中的大题型,要求同学们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回答相关问题。
在阅读理解中,同学们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和文章的结构,合理利用排除法和找准关键词的方法。
同时,对于较难的词汇和句子,同学们要善于通过上下文推断其含义。
四、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要求同学们能够有一定的写作表达能力。
常见成语辨析(七)作者:嘉行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1年第09期“喧宾夺主”用于主客或主次关系喧宾夺主xuānbīn-duózhǔ“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这里的“喧宾夺主”用错了。
“喧宾夺主”的意思是客人的声音盖过了主人(喧,大声吵嚷)。
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也比喻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余仿为之,香则喷鼻而酒味变矣。
不论酒而论香,是为喧宾夺主。
”老舍《我怎么写的〈春华秋实〉》:“主要人物老有戏一定比次要人物喧宾夺主强。
”上引例句中的“基础知识”与“高难度题”之间既不是主客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只有高低、难易的区别,怎么能说“喧宾夺主”呢?换成“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就比较贴切了。
“运斤成风”与力气大小无关运斤成风yùnjīn-chénɡfēnɡ“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
”这里是把“运斤成风”错误地理解为力气大了。
“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说的是郢都有个人鼻子尖上沾了白粉,只有苍蝇翅膀那么大,叫匠石把白粉削去,匠石挥动斧头,发出呼呼的风声,白粉削尽而郢人的鼻子毫无损伤。
后来就用“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熟练,技艺神妙。
例如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道子画人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之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故善旧国者,必有运斤成风,垩去而鼻不伤之手段。
”木匠斫木用的斧子并没有多重,即使轮动成风,也不需要多大力气,一般人都能做到,而匠石的高明之处在于轮圆了斧子照鼻子砍去,“尽垩而鼻不伤”,即使今天最高明的杂技演员恐怕也很难做到。
所以“运斤成风”只比喻技艺、手法高超精湛,和力气大小没有任何关系。
常见成语辨析(五)作者:嘉行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1年第07期“万籁俱寂”不是局部的“安静”万籁俱寂wanleijuji某报一则报道军训的消息说:“号声一响,连长一声‘立正’,如潮似浪、热火朝天的操场,顿时万籁俱寂。
”这里“万籁俱寂”用得不妥。
“万籁俱寂”语出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响。
寂,静。
后用“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儿声响。
例如《聊斋志异·山魅》:“辗转移时,万籁俱寂,忽闻风声隆隆,山门豁然作响。
”邹韬奋《我的母亲》:“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王朔《动物凶猛》:“他在黑漆漆的楼群问放肆地大声呼喊着米兰的名字,响亮、嘶哑的吆喝声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听来十分瘳人。
”从以上书证可以看出,“万籁俱寂”只用于形容夜深人静、万物都已沉睡的环境,而上述引文中只是说操场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并不是周围环境全都寂静无声,因此不能用“万籁俱寂”,如果改用“鸦雀无声”就比较贴切了。
“望其项背”与“望尘莫及”意思正好相反望其项背wangqixiangbei一篇报道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生孩子,本是十分隐秘的事,过去是连父亲也不允许在侧的,这回可好,不但父亲可以在侧,而且公开对公众直播。
我不知外国有无这种情况,我们的媒体敢想敢干连西方人也要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前面人的项和背(项,脖子的后部),表示有希望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
例如明·周藩宪王《三度小桃红·楔子》明·孟称舜眉批:“气味浑厚,音调复谐,毕竟是本朝第一能手,近时作者虽多,终难望其项背。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这真是天趣盎然,决非现在的‘站在云端里呐喊’者们所能望其项背。
”。
常用成语辨析一、常见成语误用辨析1.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不能理解为“告别家乡,重新安居”。
2.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不能用来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3.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
不能误用为“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
4.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不能在其前面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不能用作动词。
5.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蔑意味)。
易和“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无所谓)相混淆。
6.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或空洞。
它指的是说话人。
不能理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7.侧目而视:贬义词,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不能理解为“目光轻蔑地看”“尊敬”。
8.曾几何时: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不能理解为“曾经”“不知何时”。
9.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不能理解为“令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10.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
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不能用来形容人做事专心,没有听到。
11.处心积虑:贬义词,千方百计地盘算。
易和“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相混淆。
12.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不能理解为“进入”。
13.鼎力相助: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不能用于“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14.独善其身:意思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
现在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
15.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长辈殷切地教导(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
不能用作贬义词。
16.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不能用来形容田园生活。
17.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非自然)。
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观。
与“巧夺天工”同义。
18.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
不能用来形容人。
与此类似的还有“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19.间不容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不能理解为“空隙狭小”。
20.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不能理解为“没有成功”。
21.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
奂:众多)。
只能用来形容建筑物。
22.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不能用作贬义词。
23.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不能理解为“缺乏整体观念”。
24.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只能用于自己。
25.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不能理解为“说话吞吞吐吐”。
26.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善(责:要求。
备:完备)。
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27.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与“如沐春风”同义。
与“景物”无关。
28.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信服)。
与“不负众望”同义。
易和“深负众望”(辜负了大家的期望)相混淆。
29.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人贫穷。
不能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30.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心:以自己的想法为师,指只相信自己)。
不能理解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31.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不能用作褒义词。
32.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首鼠:踌躇)。
不能理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3.守株待兔:贬义词,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不能用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34.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不能理解为“街巷空空无人”。
35.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
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相混淆。
36.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与“无所不为”同义。
37.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只能用于夫妻间,与此类似的还有“举案齐眉”“破镜重圆”。
38.炙手可热:贬义词,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不能理解为“吃香”“走红”。
39.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与“罄竹难书”同义。
不能用来形容事物多得难以计算。
40.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与“死有余辜”同义。
不能理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二、易混淆的成语辨析1.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2.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3.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4.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
(多指坏事)5.蹉跎岁月:光阴白白地过去,指虚度光阴。
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6.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褒义)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贬义)7.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五车书)。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不能用来形容人。
8.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9.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
10.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11.扬汤止沸:把锅里烧的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想叫它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12.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褒义)一发而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
(贬义)三、近义成语辨析1.【耸人听闻骇人听闻】都有使人听后感到震惊之意。
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听者震惊;后者指事件本身使人听后感到惊讶、恐惧。
2.【如虎添翼为虎添翼】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含褒义;也指使凶恶的更凶恶,含贬义。
后者比喻帮助恶人,助长恶人的势力,含贬义。
3.【牢不可破颠扑不破】都有不会动摇之意。
前者指坚固得不可摧毁(多用于抽象事物),后者指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多指理论、道理)。
4.【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前者是褒义词,指什么事情都会做;后者是贬义词,指什么坏事都干。
5.【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前者是褒义词,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后者是贬义词,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6.【迫不及待刻不容缓】都形容紧迫、不能等待。
前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后者形容事情(形势)紧迫。
7.【因势利导顺水推舟】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
前者为褒义词,偏重指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后者为贬义词,讽刺不坚持原则、随声附和的行为。
8.【肝胆相照披肝沥胆】都有对人真诚之意。
前者偏重指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后者偏重指个人对集体、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
9.【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都有表面关系密切,实际怀着两条心之意。
前者可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用于人时偏重指“离心离德”;后者用于人或国家,偏重指“各有打算”。
10.【另眼相看刮目相看】都有特别看待之意。
前者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对一个人特别注重,一般是有好感;后者指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11.【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都指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前者表示空等、空想却没有实际行动;后者表示虽有行动但不能解决问题。
12.【色厉内荏外强中干】都指外表强大而实质空虚。
前者用于书面语,指精神状态;后者常用于口语,指力量。
13.【滥竽充数鱼目混珠】都有以假乱真之意。
前者还可以指以次充好,用于人或物,也可表示自谦;后者不指以次充好,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14.【络绎不绝川流不息纷至沓来】都有连续不断之意。
络绎不绝:专指人、马、车、船的来来往往,同时含有“繁盛”之意。
川流不息:形容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不能用来形容水流。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物。
15.【涣然冰释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化为泡影】都有消失之意。
但它们适用的对象不同,依次为“嫌隙或误会”“事物或情绪”“具体的事物或念头”“希望、计划或诺言”。
16.【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都有看见却跟没有看见一样之意。
前者偏重指不注意,不重视,看见就像没有看见,或装作没看见;后者偏重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并有“经常看见”之意,程度较深。
17.【参差不齐良莠不齐】都有不整齐之意。
用于人,前者指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别;用于物,前者指高低大小不一,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18.【不胫而走不翼而飞】都有消息(事情)不经推广宣传就迅速传播之意。
后者还可以指东西突然不见了。
19.【步履维艰寸步难行】都有行走十分困难之意。
前者一般只用于有病的人或老年人,也指创业经营艰辛;后者还可以比喻开展某项工作困难重重。
20.【饱经沧桑饱经风霜】都可指阅历深。
前者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且程度比后者要深一些;后者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21.【耳闻目睹耳濡目染】都有耳听眼看之意。
前者强调亲耳听见,亲眼看见,突出事情的真实性;后者强调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22.【背道而驰南辕北辙】都有彼此相反之意。
前者指不同主体间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是主观意愿上的背离或相反;后者指不同主体间或同一个主体的不同方面背离或相反,不是主观意愿上要背离,而是由某种误差导致的。
23.【不堪设想不可思议】都有不能想象之意。
前者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后者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24.【信口雌黄信口开河】都有随口乱说之意。
前者语意较重,指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或妄作评论;后者语意较轻,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
25.【大海捞针海底捞月】都有白费力气之意。
前者比喻目标虽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性;后者比喻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只是白费力气。
26.【呕心沥血处心积虑】都有用尽心思之意。
前者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后者强调“蓄谋已久”,指费尽心思做坏事。
27.【趁火打劫浑水摸鱼】都有乘人之危攫取不正当利益之意。
前者有欺骗的倾向,泛指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后者比较直接,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益。
28.【心满意足称心如意】都有如意之意。
前者侧重于涉及的愿望得到满足;后者侧重于涉及的人、事、物符合心愿。
29.【承前启后承上启下】都有承接前面,引出后面之意。
前者侧重于承接前代并启发后代,多指学术、事业方面;后者侧重于上下级的连接作用,多指写作上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