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上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公开课《司马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司马光》。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故事反映了司马光机智、勇敢、冷静的品质。
课文内容简练,语言朴实,富有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 学会课文的翻译,理解司马光的品质,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生字词的理解,课文的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讲述一个有关勇敢、智慧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揭示课题《司马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或向同桌请教。
3. 集中讲解讲解生字词,解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司马光的品质。
六、板书设计司马光机智勇敢冷静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熟读课文,下周进行背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生字词和课文翻译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的生平事迹,阅读其他有关司马光的故事,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司马光》是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
文本特点篇幅短小:全文仅30个字,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紧张而惊险的场景,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语言简洁:文言文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富有节奏感。
故事性强: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地位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选编了《司马光》《掌声》《灰雀》三篇课文。
《司马光》作为第一篇文言文,为学生打开了学习文言文的大门,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魅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品德,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价值观。
教学价值语言学习: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文言文的理解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分析和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化传承: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整体设计思路以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诵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培养语感。
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理解文意结合注释、插图和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文言文的简洁之美。
运用讲故事、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感悟品质通过分析司马光的行为和语言,引导学生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和沉着冷静的品质。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品质。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文言文故事,如《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编写文言文故事、表演文言文故事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目标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13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认识生词,带着感情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情?2、指名(1-2人)说说文章内容过渡:刚才,学生们非常认真仔细地读课文。
昨晚,他们安排了一场预演。
现在老师应该检查你对单词的掌握程度。
你有信心吗?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2)看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展示课文的插图。
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他是谁?(2)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3)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司马光》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北宋名臣司马光的历史事迹。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两宋文学的发展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帝王的权力和官员的分工;2.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是谁,以及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贡献;3.学生能够感受到平明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和传承。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如何通过阅读理解历史故事;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扬中国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历史长河的重要性,传承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本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两宋文学的发展。
2.让学生感受到平明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和传承。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和历史长河的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1.通过展示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2.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爱。
2.课堂教学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简牍等文物,让学生了解古人们是怎么记录历史和文化的。
第二步、阅读理解1.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抽象和概括总结,让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
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提倡互相学习,表达彼此对于文本内容的看法和理解。
第三步、文化点拨通过展示文物、诗句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热爱。
第四步、带着问题阅读针对文本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步、文本分析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对于维护民族尊严和自信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会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组词的方法去理解课文文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读懂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学习司马光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看图猜一猜的小游戏,敢挑战吗?第一幅图,你能猜出它讲的是哪个故事吗?对,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谦让;第二幅图呢?真厉害,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孝顺;第三幅图呢?了不起,铁杵成针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
最后一幅图呢?一起说——想不想知道古人是怎么写这件事的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24课《司马光》。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司”是半包围结构,横短折长,口字偏左。
你知道司马光姓是什么?名是什么?司马是一个复姓,你还知道其他的复姓吗?(欧阳、上官)指导朗读、理解文意古人的名字有意思,古人的文章更有意思呢!指导朗读《司马光》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就是古人写的文章。
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大家读得很认真。
来,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
来,一起听老师范读,认真听,范读和你读得有什么不一样?你读得字音准确,如果能把语速放慢,适当停顿,就更好了。
来,你来试着读一读。
对,就这样一停一顿一延长,就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古文的味道就读出来了。
(二)总结妙招,疏通文意读文言文,读准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我们还要读懂文意。
我们先来读第一句话(指名读),“群儿戏于庭”中“群儿”指的是一群孩子,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单个字,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个小妙招。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课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司马光勇敢、智慧的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2. 生字词: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3. 课文背景:介绍司马光的历史背景及《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勇敢、智慧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资治通鉴》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通过PPT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精讲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司马光》2.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3. 生字词: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写5遍。
2. 用“砸、缸、救、提、扔、喊、爬、伙伴、使劲、别慌、勇敢、智慧”编写一段话。
3. 摘抄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你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基于此理念,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方法。
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文言文大意;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2.收集司马光的人物资料。
3.准备好工具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平时所学很不一样的课文,叫文言文。
2.简介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史·司马光传》,去看看那年发生的关于司马光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并相机教学生字“司”。
)4.介绍资料。
(1)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司马光的资料,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老师补充介绍: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热爱学习,后来他成了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姓司马,是复姓。
5.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学习过的《姓氏歌》。
说说你认识或知道的复姓人。
6.结合之前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谁能借助插图,猜猜本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利用已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但是同时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
因此,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及学好文言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此外,课前让学生收集司马光的资料,课上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主人公,还能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司马光》全文,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了解司马光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司马光的敬佩之情,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智慧和勇气。
教学内容1. 课文:《司马光》2. 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完成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司马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了解司马光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光盘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司马光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背诵: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 练习: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司马光:人物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等。
3. 课后练习:问题、答案等。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
3. 写一篇关于司马光的短文。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展示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以歌曲《司马光砸缸》激趣,接着介绍故事出处;复习文言警句,为学文做准备。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司”字。
3、交流复姓。
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1、读准字音。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明确多音字“没”在文中的读音,并学会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出节奏、韵味。
(1)教师范读,强调停顿,做到“声断气连”。
学生跟读,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
(2)学生自由练读,体会文章内在的逻辑停顿。
(3)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停顿要自然。
三、读懂意思,读出思考1、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总结理解古诗常用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借助插图理解。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文言文。
2、合作学习,交流解疑。
(1)学生带着理解或疑问,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群儿戏于庭①教师提示,“于”可以理解为在。
②学生仿说。
孩子们还会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可以怎么说?(2)“瓮”与“缸”。
对比区别“瓮”与“缸”。
(3)“跌”与“登”①学生找出这句话中与足有关的动作词。
②运用拆字法理解“跌”。
“跌”是一个“足”加“失”组成的,那怎么理解它呢?(失足)③通过字理识记、理解“登”。
④利用写字歌,指导书写“登”。
⑤指导朗读,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24司马光(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5.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展示图片(一):你知道这是谁吗?展示图片(二):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故事?(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才七岁,他很聪明。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这一设计,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示:其实,上面的故事是从文言文译来的,文言文和我们现代的文章(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结构的书写要点:左上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撇画要写的舒展;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边部分时撤、捺要舒展;左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还可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
比如:“庭”组成“庭院”,“登”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组成“支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登、持”和左右结构的字“跌、弃”,学生练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游戏猜字,故事导入。
(指向目标1)1.生说:“司”2.生读两遍“司”3.生:司马光、官司……生:司马光写过《资治通鉴》、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生汇报书写“司”注意事项生书空、描红、书写4.生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5.生:一篇内容很多,一篇内容较短。
1.孩子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游戏,猜猜这是什么字?(PPT出示“司”)2.师:哇,很多同学都猜出来了,你看呀,甲骨文的“司”字,就好像一个人手持权杖,张口发布命令,所以司有主持、掌管的意思,演变到今天就变成这样了。
来读两遍。
3.师:那给“司”组个词吧。
师:刚刚大家说到了司马光,你对他有什么理解?师:看来同学们回家对司马光有一定的了解了,“司”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生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田字格,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生书写4.写好了,就用你的动作告诉我。
刚才有同学说他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吗?师:那能不能用几句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5.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给讲清楚了,非常不错。
我们读到的是这样的故事(PPT出示现代文《司马能猜读“司”。
能正确读“司”,把平舌音读读准确。
能给“司”组词,并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认识。
能规范、端正、整洁书写“司”。
能用几句话说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作业设计】【锦囊妙计我来拆】1.我能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diē( ) sī( ) qǐ()跌司弃diē( ) shī( ) qì()2.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sī jī tíng yuàn dēng shān zhòng duō fàng qì diē dǎo【穿越时空的对话】3.我能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古:今:(1)群儿戏于庭. A.家庭 B.庭院(2)水迸.,儿得活 A.溅出 B.涌出(3)光持石击.瓮破之 A.击打 B.攻击【千古佳文我会读】4.我能读好文言文,并请同桌给我评一评。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7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篇一佚名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范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三、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四、教学生字词1、自学生字词。
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比一比、组词。
找候司园划后丝圆掉流使爬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2、自读第1节。
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
24 司马光【教材分析】《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
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2.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同学们,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司马光这篇课文,你们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司马光》,会发现字数明显减少了,可内容却一点也没减,依旧很丰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
1.(课件出示)(1)人之初,性本善。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后。
3.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语言的不一样,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
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
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4.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
(板书:司马光)。
学生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作者和本课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大意。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读,学生先听,再跟着读。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3.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4. 互相交流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评议。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学生正确跟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重点)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1.出示“司马光砸缸”情境图,引出故事提问: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看来司马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
(1)请一位同学来讲讲这个故事。
(2)出示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古今对比,初谈特点。
(1)揭示课题。
引导:今天咱们来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一起跟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2)初步感知。
提问: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预设:字数少,句子短,难理解等。
)(3)揭示文体。
小结:这篇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是我国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
其实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一、二年级都读到过,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1.听教师读课文,并试着用铅笔在有停顿的地方画上“/”。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本课生字,教师相机正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教师明确停顿之处,并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学生根据停顿齐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司马光》教学设计红旗路小学董利利【教材分析】《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
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裁,它用词简洁、句式特殊、内涵丰富。
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中人物众多,像“群儿”、“一儿”、“众”、“光”,物却只有“瓮”一件,他们的组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
同时“光”的勇敢和冷静,“众”的胆小和惊慌在文中对比明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古文教学年段目标】1、读出小古文的节奏与停顿,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小古文的语感。
2、学习借助注释、插图的方法,理解小古文的语句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该故事。
3、初步感知小古文之“简”,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单元目标】1、认识4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1个字,会写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古诗学习中了解了利用看注释、看插图读懂诗歌意思的方法。
本课的学习是学生小学阶段首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朗读和理解文意还需要教师扶持。
【教学目标】:1、认识“司”等5个生字,会写“司”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4、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生字。
2.教学课件。
板块一比较情境巧识美写一、谈话姓氏1、同学们,第一次见面,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你从哪里发现的?评价:你真是善于观察。
我姓董,大家可以叫我董老师。
2、你姓什么呢?3、看来大家的姓氏都只有一个字。
这叫单姓。
(部编版)小学语文上三年级计《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观看司马光砸缸的视频故事。
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这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刚才的故事就是讲述了这个画面的内容。
(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
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2.师读课文,请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什么的一件什么事?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危险的情景。
2)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这个办法不好。
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
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
(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
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纷纷夸奖司马光,人们会怎么称赞他?(相机出示四个成语:临色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读读背背。
)
2、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