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一些事
- 格式:doc
- 大小:230.84 KB
- 文档页数:5
介绍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文哎,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两个古老的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这俩文化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明星,但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别着急,我来带你们一探究竟。
先从红山文化说起。
红山文化呢,主要出现在现在的内蒙古和东北一带,时间大概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
说起红山文化,你们能不能脑补一下这样一幅画面:远古的大草原上,有一群人穿着皮衣,手里拿着石器,忙得不可开交。
这些人可是了不起,他们不仅会制作各种精美的玉器,还会用简单的工具来雕刻复杂的图案。
他们最出名的就是那些神秘的玉器,尤其是玉龙和玉猪龙,真是有种“远古版”的奢华感。
记得上次我去内蒙古旅游时,导游跟我说:“红山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像你们在超市里看到的那块特价的巧克力一样,引人注目!”哈哈,听着还真有意思。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浙江省,它的历史比红山文化稍微晚一点,大约是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
良渚文化的人可不得了,他们住的是大型的石器建筑,还会制作复杂的陶器和玉器。
良渚文化特别有趣的一个地方就是他们的玉器,尤其是那些雕刻精美的玉璧和玉琮,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参观良渚遗址,一个朋友半开玩笑地说:“我觉得这些古代玉器的雕刻工艺,不亚于我们现在的高档珠宝呢!”另一个朋友马上回应:“是啊,要不然我们现在的珠宝设计师都要向这些古人学习了!”说到这儿,我得提一下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共同点。
虽然这两个文化分布的地区和时间不一样,但它们都很重视玉器的制作和使用。
而且,它们都有非常高级的工艺水平,这点真的是让人佩服不已。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工匠们用的工具简陋到什么程度,但他们的作品却精美得让人咋舌。
总体来看,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们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两颗闪亮的星星,让我们今天的人们感受到那段遥远的历史。
我们现在看到的玉器、陶器,都是这些古老文化的遗产,它们让我们对过去的世界多了一份神秘的好奇和敬畏。
第一章1、红山文化雕塑红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雕塑,是中国原始雕塑,大体分为人像雕塑和动物雕塑两大类。
红山文化陶塑与泥塑女神像的出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重要的美术考古新发现之一。
1982年,在辽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首先发现一批小型陶塑孕妇像;1983年,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现一件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目光炯炯,嘴唇掀动,颇具神秘色彩。
附近还有更大的女性塑像残块出土。
研究者一致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
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
这条玉龙墨绿色完整无缺,呈C字形。
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音列)。
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
2、良渚文化玉琮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良渚文化玉琮出土于该区域。
浙江余杭反山出土了一件大玉琮,宽博厚重为目前所知良渚玉器之首,有“琮王”之称。
上面刻画的神徽图案,可能是多个氏族图腾符号组合、演变而成。
良渚文化玉器多用减低平雕加阴刻线的手法作器表装饰,工艺水平更高,其上的兽面纹饰与后来商代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可能有渊源。
3、龙山文化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着称。
潍坊姚官庄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杯,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黑陶与彩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陶瓷器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第二章1、三星堆铜塑(13)广汉市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70多年来,那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
盘点中国古史上的九种古⽂化,神秘悠久,中华⽂化的起源⽂/冯⽞⼀⼀、仰韶⽂化新⽯器时代的⽂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因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得名,以渭、洛、汾等黄河⽀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分布中⼼。
⽬前已发现1000多处遗址,⽐较著名的是西南半坡⽒族遗址。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1、⽣产⼯具以磨制⽯器为主,存在少量打制⽯器;2、⾻器精致;3、主要⽇⽤器为陶器;4、房屋以半地⽳式为主;5、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渔猎。
仰韶⽂化早期和中期处于母系⽒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晚期进⼊⽗系⽒族公社时期。
⼆、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母系⽒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化遗址。
1953年发现于陕西西南城东郊浐河东岸的⼀个⼆级台地上。
现存⾯积约5万平⽅⽶。
在遗址上分布着⽒族居住区、公共墓地、窑场和⼤壕沟等遗迹,在遗址上出⼟了⼤量陶器、⽯器、⾻器等⽣产⼯具和⽣活⼯具。
彩陶数量不多,多为红底⿊彩,陶器上最基本的纹样是鱼纹和变体鱼纹。
在⼀些钵、盆上还发现有各种刻画符号。
种植的作物有粟、蔬菜等。
半坡遗址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三、河姆渡⽂化河姆渡⽂化是我国江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器⽂化,因为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得名,主要分布在宁波——绍兴平原⼀带,距今约6000年——7000年。
⽣产⼯具以⾻器为主,⽊作技术⼗分突出,⽯器简单粗糙、数量少⽽且原始。
陶器主要有夹碳⿊陶、夹砂红陶。
农业较发达,在遗址上发现了⼤量⽔稻遗存。
饲养猪、狗等家畜,渔猎采集经济仍占⼀定⽐例。
住宅盛⾏“⼲栏”式房屋建筑。
河姆渡⽂化是我国南⽅新⽯器⽂化的突出代表。
四、红⼭⽂化红⼭⽂化是我国北⽅新⽯器时代⽂化之⼀,因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峰市红⼭后遗址⽽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区。
经济⽣活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饲养⽜⽺猪等家畜。
居民已有稳定的定居⽣活,房屋为长⽅形半地⽳式,⽣活⼯具以磨制⽯器为主,有掘⼟、收割和加⼯⾕物的⼯具。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马未都说收藏之⽟器篇(⼀)他⼭之⽯可以攻⽟——新⽯器时代⽟器⼀⽚冰⼼在⽟壶中国⼈对⽟的认识,⼀般都从⽂学开始。
⽐如形容⼥孩长得漂亮,常说'亭亭⽟⽴';形容男⼈长得帅,有个现成的成语叫'⽟树临风'。
'⽟树临风'⼀词,来⾃杜甫的《饮中⼋仙歌》。
杜甫当时作了⼀⾸诗,对他周圈很多能喝酒的朋友,包括李⽩、张旭、贺知章等⼈,做了⼀番描述,其中有这样的句⼦:'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眼望青天,皎如⽟树临风前。
'他描述的崔宗之潇洒⾼傲。
⽟树临风后来就成为成语,⼀般形容男⼦漂亮就⽤这个词。
形容情感的时候,我们经常⽤⼀些什么样的词呢?⽐如'宁为⽟碎,不为⽡全'。
⽐喻为了保持⽓节,要做出牺牲。
为什么要说'宁为⽟碎'呢?因为⽟有很多物理上的优点,它坚实、致密、温润、细腻,这些优点被⼈类逐渐捕捉到,并充分发挥想象,赋予其⽂学含义,⽤来形容⼈的性格。
还有⼀⾸唐诗,我们都很清楚:'洛阳亲友如相问,⼀⽚冰⼼在⽟壶。
'这⾸诗我⾃⼰就很喜欢,是唐代诗⼈王昌龄⾮常著名的⼀⾸诗《芙蓉楼送⾟渐》。
当时王昌龄送别他的朋友,写下这⾸诗。
⼀⽚冰⼼在⽟壶,表现了诗⼈内⼼的⾼洁,表达了他⼼中像⽟⼀样的情感。
如果他说'⼀⽚冰⼼在茶壶',听着就不是那么回事⼉。
中华民族对⽟的这些情感是逐渐积累的,并不是与⽣俱来的。
我们还有⼀句常说的话。
双⽅引发了⽭盾,⼀旦化解以后,就会说'化⼲⼽为⽟帛'。
这句话怎么来的呢?⽟、帛,过去都是国家之间作为礼物赠送的国礼,送给你丝绸,送给你美⽟。
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在⽣活当中,我们经常⽤⽟作为敬语,⽐如'⽟成此事',就是说请对⽅帮忙促成这件事情。
还有'⽟体⽋安',就是说对⽅⾝体不舒服。
再有过去书信往来,经常说'敬候⽟⾳',就是等你给我回信。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红山文化玉猪龙与良渚文化玉琮的比较研究齐宝宝;王欣【摘要】在石器时代,北方的红山文化与南方的良渚文化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有特点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留下来的优秀文化.由于这两个文化所处的时代十分的接近,所以导致两个文化存在许多可以比较的地方.尤其是在玉器方面,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的玉琮无论是在功能上还在形制上都有相似之处,所以也引发诸多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7【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玉琮;比较研究【作者】齐宝宝;王欣【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玉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产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民族气息被世界各国当作东方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组成部分而在国外赢得了“东方艺术”的美称。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对玉有着十分特别的情感,经常将许多传统美德赋予在玉石身上,把玉石当作传递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
虽然玉石在质地上有优劣之分,在材料上也有着很大的出处,但是这却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珍爱和推崇。
早在史前时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玉器文化,尤其是以东方沿海一线为核心的新月形地带,出现了许多独特而又影响较大的玉器文化,自北向南,交相辉映,而其成就最高的当属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位于中国南北两个地区的文化,在时间上两个文化也有早晚之分[1]。
如果按常理来说,两个文化无论在位置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应该有太多的交集,甚至可以说这两个文化似乎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尤其是在玉器上,两个文化作为原始社会时期,都曾在玉器这一方面有着较高的成就。
关于这一点,也引发了许多海内外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而本文是将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诸多玉器方面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作为基础比较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玉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
浅析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特点比较摘要: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传承的关系。
中国史前玉器的至少可以分成以辽河和太湖为中心的南北两大系统。
也即以辽河为中心的红山文化圈和以太湖为中心的良渚文化圈,这两个文化圈虽然在时间关系上有继承关系,但实质上有各自鲜明特色。
本文就对这两个文化中的玉石器物的特点,比较两个文化对玉石器物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比较正文:一红山、良渚文化及出土玉器的基本情况1.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而得名红山在蒙古语中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山 ,赤峰由此得名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惯例,一种考古学文化名称往往来自于该文化最先发现处的地名。
主要分布于今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
以赤峰为中心 ,西起河北省的张家口,东到辽河中游,北达大兴安岭,南抵天津北京的广大地区。
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分布的中心区。
红山文化的年代跨度在距今6000~ 5000年间, 当地早于它的是兴隆洼文化, 晚于它的是小河沿文化。
红山文化发现于1935年当时日本的考古学者尾随日本法西斯军人进行文化掠夺在热河东北的红山附近作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具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文化1938年日本人滨田耕作等发表了这次的发掘报告—《赤峰红山后》一书由于红山文化在长城以北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尹达先生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并于1954年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在解放前并没有大量发现玉器,但从红山文化区域内群众的介绍和散三落在国内外博物馆的红山文化玉器看,解放前红山文化玉器曾有不少出土,只是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对辽西红山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在东山咀、牛河梁等遗址的发掘, 是红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 在考古学界广为传颂的坛、庙、冢等重要遗迹都是在这次调查和随之进行的发掘中发现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石器时代玉器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4年第5期编者按收藏古玩是件有趣的事儿,人称“京城四大玩家”之一的马未都先生,是京城里公认的有趣的人,听有趣的人用有趣的话讲有趣的事儿,是个乐事儿。
开心之余,还能长点识货的本事,对看客们来说,当然十分受用。
这等好事哪儿找?别急,经马未都先生授权,从现在开始,本刊将分期呈上《马未都说收藏》栏目。
马未都先生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今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他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马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透过具象的文物讲出抽象的文化,片羽吉光折射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
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早的文化,它持续时间最久,内容也最为丰富。
中国早期玉器非常多,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到处都有出土。
限于篇幅,我们只能选取两类最具代表性的玉器。
一个是北方的红山玉,红山文化;一个是南方的良渚玉,良渚文化。
这一北一南两类玉器文化距今都大约五千年左右。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都有一种图腾崇拜,这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跟人的早期精神追求有关。
玉,最早是被巫用来通灵的。
巫要跟神去沟通,中间要有一个媒介,是什么呢?就是玉。
《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灵,灵巫也。
以玉事神。
”“灵”就是一个巫师。
我们今天说:“这事儿灵不灵啊?”也是这么来的。
再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有一块“通灵宝玉”,整部书里的人物身世、关系,都围绕着虚构的一块玉来展开。
清代段玉裁对《说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巫能以玉事神。
”就是说巫用玉跟神沟通,玉成为一种道具。
玉是神的物质表现,神又是巫的精神体现,玉、巫、神在这里三位一体,营造出神秘感。
当对这个自然世界知之甚少的时候,当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时候,古人宁愿相信神的存在。
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赤峰,1951 年被正式命名。
红山文化的玉器跟良渚文化相比有个特点,就是红山玉的出土都是零星的,而良渚玉一出土往往就是几百件,数量非常大。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简介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因首次发现的良渚时期黑陶罐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於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实际上是余杭区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瓶窑镇是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心。
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
年代距今5300-4300年左右。
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9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
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
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
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同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一样,其考古地点分布於太湖周围地区。
良渚文化遗址的历史意义“良渚文化遗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
良渚城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
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
”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
考古人员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
介绍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文
《神奇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
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聊聊那超级厉害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你们知道不,我有一次去逛博物馆,在那里面呀,就看到了好多关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宝贝。
那场景,可真是让我终身难忘哟!当时我一走进那个展厅,哇,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一样。
我看到那些红山文化的玉器,一个个都那么精美,就好像是仙女手中的宝物一样。
有玉龙啊,玉猪龙啥的,哎呀,那雕琢的工艺,真是绝了!我就站在那儿,眼睛都看直了,心里想着,这古人咋这么厉害呀,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然后又看到了良渚文化的那些文物,什么陶器呀,石器呀,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仔细地看着,还凑近了闻闻,想找找有没有古人留下的气息,哈哈。
从那之后,我就对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特别着迷,一有空就去了解它们。
红山文化呀,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的祭祀活动好像特别神秘呢!良渚文化呢,人家在农业和水利方面那也是相当牛啊。
想想看,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人家就能有这么厉害的智慧和技术,是不是超级了不起呀!
哎呀呀,这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呀,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真是太让人着迷啦!期待我以后还能有更多机会去深入了解它们呀!这就是我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故事,嘿嘿。
良渚文化的发现及对文明的影响在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地区发现了一批距今约5300年前的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
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开启中国文明黄河流域之外的又一个窗口。
良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主要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
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址、陶器、玉器等文物,说明这个文化遗址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人类文化信息,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良渚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之一。
经过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人们认为良渚文化遗址建立的时间可以追溯至距今5300年前左右。
这个文化遗址存在的时间非常长,前后约有1000年,其间文化不断发展进化,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发展过程。
良渚文化的发现揭示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良渚文化的发现之前,人们对中国史前文化仍存有许多模糊不清的认识,以为古代中国文明只在黄河流域发展。
然而,通过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人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
良渚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良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制造了不同种类的陶器、玉器等,还发明了许多农业工具、交通工具和磨盘等生产工具,这些器物的发明使用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良渚文化还涌现出不少文化符号,如良渚古文字、龙的形象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国际学术价值。
作为世界上文化最为悠久的四大古文化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同时对于认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良渚文化的发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突破之一,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研究、阐述和传承这个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珍品。
良渚与红山墓葬制度
良渚和红山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文明遗址,它们在中国史前
文明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西南的良渚镇,距今约5000年。
而
红山文化则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境内,距今约5000-7000年。
在这两个文明中,墓葬制度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渚文化的墓葬制度主要表现在其大型的墓地群和丰富的墓葬
品上。
良渚的墓地群规模宏大,墓葬形式多样,包括竖穴墓、横穴墓、壕墓等。
墓葬品丰富多样,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丰富的生产力水平。
此外,墓葬中还发现了
大量的人骨,为研究当时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红山文化的墓葬制度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红山文化的
墓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横穴墓和壕墓等,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骨器等墓葬品,其中尤以陶器最为丰富。
这些墓葬品的
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技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对
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的来说,良渚和红山的墓葬制度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
化、生产技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对研究中国史前文明和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李伯谦(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在大约距今55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各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均先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红山文化的坛、庙、冢,良渚文化的高大祭坛、贵族坟山和去年刚发现的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原先不被学术界注意的仰韶文化也因河南灵宝西坡大型建筑基址和大型墓葬的发现而令人刮目相看。
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社会结构也正处在激烈的新旧转型当中,文明化进程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在当时变是普遍的、激烈的,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变化的形式、内容和侧重点又是有所差别的。
比较这些差别,分析这些差别,笔者感到这决非表面上的不同,而可能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涉及文明化进程中不同模式的问题。
以下仅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情况作些比较,谈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红山、良渚、仰韶墓葬随葬玉器的基本情况和实例红山文化因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红山后而得名[1]。
主要分布于今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并波及河北省北部,而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最为集中。
红山文化的年代跨度在距今6000~5000年间,当地早于它的是兴隆洼文化,晚于它的是小河沿文化。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对辽西红山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在东山咀、牛河梁等遗址的发掘[2],是红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在考古学界广为传颂的坛、庙、冢等重要遗迹都是在这次调查和随之进行的发掘中发现的。
据牛河梁遗址发掘简报和郭大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3]的介绍,在牛河梁地区已发现20多处遗址点,其中有编号的16个地点中13个都是积石冢,经过发掘的有3个地点,即第二、三、五地点。
每一地点积石冢数量不等,第二地点在中心祭坛(牛2Z3)两侧,西边分布有1、2号两冢,东边分布有4、5号两冢。
良渚文化浅谈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祥地。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
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
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的发现,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显示出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并将成为东方文明圣地。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
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遗址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群,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
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
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
红山文化
与
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些事
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宝石0942
姓名李和江
学号 0901451218 2012年5月30日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些事
一、简介:
1、红山文化: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首次发现红山文化遗址。
于1935年该文化初次发掘被关注。
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河北的北部及渤海沿岸。
据目前信息已知,该文化北越过西拉木伦河向内蒙内部深入,东越过医巫闾山进入辽河西岸,南伸至燕山以南的张家口地区。
红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文化遗存距今约5500年。
2、良渚文化:1936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镇发现,1959年命名。
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北至江苏常州一带。
该文化年代距今约5399年至4200年。
二、玉器的对比:
1、材料:红山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辽宁岫岩的岫玉,良渚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软玉(可能采至于太湖附近的宜溧山、天目山和宁镇山一带,笔者认为可能有些是从新疆和田运输过来的)。
2、种类:(1)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类:斧、刀;装饰类:壁、双联壁、环、方缘圆孔佩、箍、镯、勾云型佩、龟壳饰、玉鳖、玉鱼、双龙首璜、兽面佩、马蹄形箍、猪首形佩,丫形佩、双猪首三孔器、蝉形佩、长齿兽面形佩等;礼器有玉龙、玉猪龙。
相对于兴隆洼文化来说增加了礼器等方面,手工艺和农业出现分工。
(2)良渚文化生产工具有斧、铲、凿、杵、纺轮等;装饰上有珠、管、璜镯、带钩、锥形饰、鸟形佩、鱼形饰、蛙形饰、鳖形饰、蝉形饰、兽面纹环(蚩尤环)、人形佩、串饰等;礼器有钺、壁、琮、冠饰、项饰等。
3、器物造型:(1)红山文化以几何型与动物型为主题,几何型分为圆曲型和直方型,动物型如上所述。
(2)良渚文化的几何型分为圆曲型、直方型、圆方符合型。
人物动物型器物如上所述。
4、工艺方面:(1)红山文化分为片雕、镂雕、圆雕三种。
镂雕主要指勾云型佩中间的镂空部分。
圆雕如马蹄形箍、玉猪龙等。
器表琢磨光洁、工艺规整。
勾云型佩的制作特点是随器型磨出沟槽,沟槽较宽,槽底是凹弧形属红山文化独有的。
在刻线工艺上分阴刻和阳刻线。
阳刻线如鸮型佩的翅膀羽纹。
阴刻线又分两种:一种是宽阴线,线型宽短粗狂有力,见于鳖形佩;一种是窄阴刻线,线行均细圆圆曲,见于玉猪龙的唇纹。
玉猪龙的眼睛为细阴刻线琢成,线纹匀细,造型规正。
(2)关于良渚文化的剖玉方法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镟切法”(即用砣具经过圆周运动切开),另一种认为是“线切法”(即用植物或动物质纤维如牛筋等,经过双手反复拉动切玉)。
我个人认为两种方法都同时用得有。
良渚文化的纹饰刻线多为细阴刻线,其特点为公正,匀细、致密、样式统一。
其钻孔方法上,装饰品主要用锥钻法,分为单面钻和双面对钻两种方法,孔径较小。
对于较大的礼器如壁、琮则用管钻法,其孔的特点是孔壁平直光滑,孔壁中间一般留有钻孔“台痕”,有时有搓开的情况,孔的圆心不在
一个直线上。
三、叙述;
1、红山文化在兴隆洼文化及查海玉器开创的生产工具类和装饰品类的基础上发展了礼仪器,至此新时期时代的三大类玉器已告完备。
也表明手工业在兴起,不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
红山文化中出现一件比较有名的玉器,是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采集的玉龙,堪称“中华第一龙”。
生产工具及其他类玉器的发展说明该时期的农耕已具初步水平,在祭祀方面也有所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勾云型佩,有一个或者几个勾状云纹结合而成,可以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把部分注意力转向天体观察方面。
勾云型佩大致分为三种,①是单一的勾形与柄形相组合。
造型特点为直柄状,工艺特点是尽在勾状体上磨出沟槽,“柄形”不磨沟槽。
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勾形相组合,造型特点为随形,工艺特点是全身磨出勾槽。
③是由数个勾形并联组合,左右勾形数量多为对称,器行中部有弯曲形镂空,与勾云形整体结构相谐。
该时期还出现了陪葬玉器,说明当时已经开始注意葬俗。
2、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品类齐备,数量很大,某些礼器体积也很大如玉壁有直径达30厘米的,玉琮有高达50厘米的。
玉器制作更加精美,雕刻技法纯熟。
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具首创意义,如玉带钩、蛙形佩、琮、冠饰、成套的仪仗用钺等。
首创纹饰有兽面纹、神徽、束丝纹、鸟纹、蚩尤纹、立人纹等。
这些首创成为了良渚文化的特色,也为以后的玉器发展开了先河打了基础。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