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文献的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4
文献的概念文献的概念文献是指各种出版物中记录人类活动和知识成果的文本、影像、声像等载体。
在学术研究领域,文献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
文献的类型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论文集、文集、专利、标准等多种形式。
其中,书籍是较为稳定的知识成果,常常被用来做长期储备;期刊文章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于具有传播速度快和及时更新的特点,是学术研究中长期重要的信息来源;学位论文是在学术研究中重要的创新成果,记录着学术研究的过程、成果和结论;报告是各类研究项目的成果总结,通常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论文集、文集、专利、标准等均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参考价值的载体。
文献的质量文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使用效果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高质量的文献必须具有严谨的方法、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原理和完整的数据。
在选择文献时,需要对文献的来源、作者、所在机构、发表时间、参考文献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和判断,避免出现误用或滥用。
文献的目录文献的目录是指对研究所使用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的过程。
建立文献目录是为了方便后续使用和管理。
文献目录应当根据不同学科和领域的需求进行分类、索引和分类编码,以便进行检索和查阅。
文献的知识管理文献的知识管理是指在使用和管理文献过程中采用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使文献和知识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应用。
知识管理包括采集、整理、传播、加工、应用、评价等多个环节,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形成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
总之,文献是知识的记录和传播载体,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在学习和研究中,必须注重文献的选择、质量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文献检索系列(一)——文献的概念
本公众号从即日起开始陆续推出医学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和内容,手把手教您文献检索,持续关注,让一切文献都逃不出您的掌心!
文献是以文字、图像、公式、声音、视频、代码等手段,记录或描述有信息、知识的一切物质载体。
文献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1、内容上的知识或信息;
2、记录知识和信息的手段,即揭示和表达知识或信息的标识符号,如文字图像、公式、声音、视频、代码等;
3、载体,即供记录知识或信息符号的物质材料,如兽皮、龟甲兽骨、金石泥陶、竹木缣帛、纸片胶片、磁性材料等。
知识和信息是文献的实质内容!了解信息里包含的知识是人们利用信息的主要目的。
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情报,情报是指人们为一定的目的而收集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文献与信息、知识和情报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信息、知识、情报必须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形成文献后才能长期进行传递,文献是信息、知识和情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重要形式。
因此,文献检索有时又称为情报检索、知识检索或信息检索。
文献名词解释
文献是指已经出版的书籍、期刊、报纸、杂志、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等印刷品或电子文本,是研究学术问题时参考的重要素材。
文献不仅记录了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更可以为新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参考,为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基础。
文献名词解释如下:
1. 书籍:是同一作者编写或由同一单位指导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学术性作品,包括教科书、研究专著等。
2. 期刊:是定期出版,以文章为载体,面向特定学术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出版物。
包括学术期刊、科技期刊、文学刊物等。
3. 报纸:是定期出版,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出版物,主要用于传播时事新闻、社会信息等。
4. 杂志:是以图文并茂,多样化主题为特点的周期性刊物,面向广大读者群体的文化娱乐产品。
5. 学位论文:是为了获得学位而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的长篇论文,一般包括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等。
6. 研究报告:是研究项目或计划完成后所做的总结和总结报告,主要用于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7. 会议论文:是学术会议上发表或讨论的学术论文,主要用于学术研究领域的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
8.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术领域或某一个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文献调研和总结,旨在对该领域进行梳理和把握。
9. 引用文献:是在论文、报告或其他学术作品中对其他已经发表的文献内容进行引证,以支持自身研究发现的合法性和可靠
性。
10. 参考文献:是在论文、报告或其他学术作品中列举出曾经阅读或参考过的文献,以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文献文献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另外,《文献》杂志为中文类核心期刊。
目录详细释义含义的演变起源演变文献的作用区分文献的方式(1)根据载体不同(2)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文献增长学术期刊刊物简介主要栏目社会影响本段详细释义词目:文献拼音:wen xian英文:document文献GB/T4894-1985定义: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基本解释[document;literature] 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详细解释1. 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论语·八佾》:“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 宋陆游《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2. 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清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 鲁迅《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
”本段含义的演变起源(1)“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一.基本概念1.文献: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或信息的一切载体。
具体地说文献是以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信息、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上所形成的物质实体。
即记录有信息、知识的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及一些网络资源都可以称之为文献。
文献的主要功能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
文献的特征:包括文献的内容特征和文献的外表特征两个方面。
2.信息: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的反映。
简言之,信息就是事物发出的消息。
人与人间传递信息可通过:肢体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
信息的特征:①普遍性;②时效性;③客观性;④可加工性;⑤共享性;⑥可变换性;⑦传递性;⑧可转化性3.知识:关于知识的定义亦有种种,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流行的说法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专题报告中所提的知识定义:“4个W”:● Know what (知道是什么)——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
● Know why(知道为什么)——关于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 Know how(知道怎么做)——关于技能或能力方面的知识。
● Know who(知道谁有知识)——关于到哪里寻求知识的知识。
定义: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这是广义的知识概念。
知识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客观性的特点。
二.文献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对文献类型的划分,由于所选标准以及分析方法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一般可按下面几种情况来划分。
1根据载体材料、存储技术和传递方式的不同:印刷型(又称纸制文献、印本文献)以纸张为载体,用印刷方式(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石印、照相影印、计算机排印)记录知识的文献,是传统的文献形式,也是现代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
印刷型文献因方便实用,直观性强,是人类交流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
缺点:存储的信息密度低,占据空间大,难以实现加工和利用的自动化,不便于对其进行长期管理和长期保存。
文献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使用文献这个词。
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它的作用呢?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文献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其在学术界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文献的定义文献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记录人类知识的方式,包括书籍、报纸、期刊、论文、报告、档案、法规、法律文件等。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记录了人们的思想、理论、实践和经验,通过文献,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脉络,深入了解人类的智慧。
二、文献的分类根据内容和形式,文献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学术文献是研究者在特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包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学位论文等。
除了学术文献,还有政府发布的文件、公司的年度报告、司法文件等业务文献,以及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
不同类型的文献在内容和应用上有所不同,但都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文献的价值文献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文献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通过接触文献来获取到各个领域的知识。
其次,文献记录了过去的经验和智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学习的资源。
通过学习和研究文献,我们可以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发展和进步。
此外,文献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分享文献,不同的人和群体可以相互了解,促进共同发展。
四、文献的利用文献的利用将其价值最大化。
学术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特定领域的研究动态,发掘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工作。
此外,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文献来制定政策,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市场文献来指导经营,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整理报道文献来传递信息给读者。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升个人素养。
五、文献的困境然而,尽管文献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境。
首先,由于文献的海量和分散性,获取和整理文献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次,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快速更新,文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变得更加重要,而评估文献的质量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文献的概念:今天文献的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具有四个要素,即知识内容、载体、记录符号和记录手段。
2、按文献的加工深度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3、零次文献:未经出版发行或未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的文献,如私人笔记、底稿、手稿私人通信等。
主要特点:内容新颖、难以获得。
4、按文献的出版类型可分为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专利、报告、会议文献、标准文献、政府出版物等。
5、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6、7、文献检索途径(1)分类途径:指按文献所属的学科性质检索文献的途径(2)主题途径:通过文献资料的内容主题进行检索的途径(3)著者途径:根据已知著者姓名查找文献的一种途径,依据的是著者索引(4)题名途径:根据文献的题名来查找文献的途径,依据题名索引5)序号途径:以文献的编号为特征进行编排和检索的途径。
常用的检索工具有“报告号索引”、“专利号索引”、“合同号索引”、“入藏号索引”等。
6)其他途径:有些检索工具还有一些特殊索引,可以通过特殊索引找到所需文献的线索。
例如:《化学文摘》有“分子式索引”,《科学文摘》有“图书索引”、“会议索引”等等8、信息资源及其特点: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作为一个术语,由美国人在上世纪60年提出并很快流行。
不同学科的不同学者对信息资源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可以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既包含信息本身,也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因素。
狭义的信息资源只限于信息本身,是指各种载体和形式的信息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和数据库等。
9、信息检索的定义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
全称叫信息存储与检索。
10、信息检索的类型与特点(一)按存储和检索的内容分为:(1)文献检索:以文献(包括文摘、题录或全文)为检索对象,分为手工式检索和计算机化的文献检索。
名词解释文献的概念文献的概念在人类文明史上既有重要地位,又常常被忽视。
文献是一种特殊的载体,它通过记录和传播信息,使得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的智慧与见解。
本文将就文献的概念进行解释,并探究文献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文献的定义。
文献可以是书籍、文章、报告、手稿、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
它们积累了人类在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是我们了解历史、探索科学、研究理论的重要工具。
文献通常以文字记录的形式存在,但也可以包括图表、图画和音频等形式。
文献作为一种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文献承载了人类的智慧。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只有通过文献才能真正了解到那些被人们广泛讨论和传承的智慧。
当我们阅读古代的文献时,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观点和创造。
文献是跨越时空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与过去的文化和思想交流。
其次,文献也是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文献记录了人类学科领域的重要发现和理论进展,是知识的宝库。
通过研究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文献还可以传承经典著作和思想,为后人提供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来源。
此外,文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研究特定时期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文献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它我们可以还原过去的真实面貌,了解历史的起伏和变革。
文献不仅记录了过去的历史,也塑造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
然而,尽管文献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献的地位。
首先是信息爆炸的挑战。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大量信息的涌入,但其中的质量和真实性却难以保证。
许多人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而忽视了经过审慎筛选和专业整理的文献。
这可能导致不正确的观点和误导性的信息。
其次是文献的获取与传播的问题。
虽然文献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人们的获取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考研历史文献知识点精讲一、文献的概念及分类在考研历史学科中,文献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
文献是指古代或近代人类文化遗产中具有记录性质,能够为研究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人物提供有关资料的书籍、文书、记载、数据等。
在考研中,文献的分类主要包括史料、史书和研究文献。
1. 史料:史料是指有关古代、近代历史事件或事物的实物、文字、痕迹等原始资料。
史料分为物质史料和文字史料两种形式。
物质史料包括遗址、遗迹、器物等,而文字史料则包括编年史、日记、官方文件、私人信件、碑铭等。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 史书:史书是历代史学家总结和编写的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著述。
史书可以分为正史和别史两大类。
正史主要指编年体的史书,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别史则是指以别的形式呈现历史的史书,如《晋书》、《南史》等。
史书的编纂与注释对于了解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至关重要。
3. 研究文献:研究文献指历代历史学家撰写的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论文、专著、学位论文等。
这些文献包含了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有助于考研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文献研究方法与技巧1. 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是指通过各种查找工具和渠道,查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考研中,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索书号、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在线资源进行文献检索。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熟练运用各种文献检索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提高研究效率。
2. 文献阅读与摘录:文献阅读是指对所找到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和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摘录关键信息和理解作者的论述思路来做好文献笔记。
同时,要注意辨别文献的价值和可靠性,不盲目引用低质量的文献。
3. 文献理解与分析:文献理解与分析是指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探索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考研历史学科中的文献分析,需要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对文献中的观点、论述、论证等进行辨析、评价和比较。
文献的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文献的概念文献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活动所需要的最基本资料。
文献的种类很多,包括书籍、期刊、报纸、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统计年鉴等。
文献的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人类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二、文献的分类文献可以按照载体的不同形式分为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纸质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而电子文献则包括网络资源、数字图书馆等。
文献还可以按照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专业文献、大众文献等。
三、文献的检索当我们需要查找某一方面的信息时,我们需要运用检索技术来找到相关的文献。
检索工具有很多种,比如图书馆的目录、数据库检索系统、互联网搜索引擎等。
我们需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并掌握一定的检索技巧,才能找到所需的文献。
四、文献的利用文献的利用是指通过阅读、分析、研究等手段,从文献中获取知识和信息。
文献的利用对于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知识、汲取经验、解决问题。
五、文献的评价评价文献的质量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们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需要根据文献作者的资质、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等因素来评价文献的质量。
六、文献的管理对于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方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文献的管理包括整理、分类、储存、索引等过程,需要我们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管理技能。
七、文献的保护文献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文献,包括合理使用、规范引用、防止盗版等。
八、文献的传播文献的传播是指将文献资料广泛传达给社会大众,以便更多的人能够获取其中的知识和信息。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献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比如网络图书馆、电子期刊、数字出版等。
综上所述,文献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了解文献的概念、分类、检索、利用、评价、管理、保护和传播等知识点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献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文献的名词解释文献是指所存储在书籍、期刊、报纸、论文、史书等载体中,具有一定价值并被认为是可供参考、引述或研究的文字资料。
在学术领域中,文献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研究过程中用于支持论点、论证观点、引用数据的来源。
本文将从定义、种类和重要性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文献是指那些被记录、起草或印刷下来的文本作品。
它可以是科学技术类的著作、历史学家的史书、诗人的诗篇、政治学家的政策论文等等。
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中,文献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科研项目等。
通过文献的引用,可以将研究定位于特定的知识领域,并引导研究工作的深化。
二、种类根据研究对象和形式,文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专著:由单个的作者或团队撰写、编辑的完整书籍,通常以某个学科领域为主题。
2、词典和百科全书:囊括了学科领域内的术语、定义、概念和解释。
词典和百科全书虽然不是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是它们可以作为快速有效的参考工具被广泛使用。
3、文集:由不同作者的多篇论文组成,通常以某个特定学科领域或主题为主题。
4、期刊文章:由多名作者撰写的论文,通常发表在定期出版的专业期刊中。
它们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学术出版物,为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机会来公开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5、会议论文集:由参加某个研究领域会议的与会者提交的论文组成。
此种类型的文献通常涵盖某个特定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三、重要性文献作为学术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文献的几种重要作用:1、为研究工作提供可靠基础:文献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因为它们已经经过了审查和认证。
这些记录了一些事实和知识的文献可以作为研究的基础,并促进其深化。
2、支持论证与证明:文献提供了人们在进行某个研究时所需要的支持。
当研究人员需要支辩论点或证明结论时,他们可以依靠文献支持自己的观点。
3、作为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载体:许多文献承载了样本和知识,如文学和历史学,它们记录了很多文化和历史成果,并且有助于后人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历史成就。
文献的定义,简述文献的构成要素
文献是指已经发表或记录下来的有关某个主题或问题的书籍、论文、期刊文章、报告、档案资料、图书馆藏品等资料。
通俗地说,文献就是记录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载体。
文献的构成要素包括:作者、题名、出版物名、出版时间、出版地点、页码、版本、ISBN号等。
其中,作者是指文献的创作者或编者,是文献的主要标识符;题名是文献的名称,可以简要概括文献的主题;出版物名是指文献所在的期刊、书籍、报纸等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是指文献的出版年份;出版地点是指文献的出版地点;页码是指文献所在出版物的页码范围;版本是指同一文献不同版本的区别;ISBN号是指国际标准书号,是区别不同书籍的唯一标识。
了解文献的构成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文献,也方便我们进行文献引用和检索。
- 1 -。
文献定义1. 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宋陆游《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2. 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清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鲁迅《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
”[1]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起源(1)“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2] 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
(2)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基本含义编辑演变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