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疾病的肌电图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31
肌电图临床应用及基本知识尽管“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制定了《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详细规定了常用的肌电图检查项目的规范检测” ,但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至今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未显现出来。
临床工作十多年以来,从接触到使用肌电图以后,感觉她和TCD一样,其临床意义真的很神奇:一、神经科有助诊作用的疾病范围较大——(1)、单神经受累如:正中、尺、桡、腓神经等;(2)、周围神经病变如G-B-S、面瘫、糖尿病神经损害、酒中毒、药物神经损害等;(3)、神经肌肉接头病如MG、L-E-S等;(4)、脊髓病变如MND、脊灰炎等;(5)、遗传及变性、肌肉疾病如DMD、C-M-T 病、MS、肌病等等。
二、骨科某些疾病的确诊需要肌电图的鼎力支持,如单神经嵌压、骨折神经断裂与否、颈腰椎病变范围等。
三、皮肤科及免疫风湿科的某些疾病如皮肌炎、结缔组织病的助诊、治疗效果与预后评判,更需要肌电图的帮助。
四、诱发电位对眼科、耳鼻喉科应用价值不可或缺。
五、儿科、肿瘤科、放疗科的一部分疾病也少不了肌电图的检查。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是神经科疾病诊断、预后判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但我发现园中好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多,以下是整理的肌电图应用的总结,请大家指正。
肌电图检查病人准备:①了解病史和检查目的,确定检查的肌肉及步骤和项目。
②根据病情检查需要取合适的卧位或坐位。
③向病人讲清检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病人合作。
检查程序:肌电图检查无固定的程序,依各个病例的具体情况而异。
做肌电图之前应认真采集病史,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提出临床诊断的初步意见及希望肌电图解决的问题。
肌电检查者尚需熟悉神经肌肉解剖生理,能确定各肌内的部位、并了解其神经支配。
在检查前根据其病史和体征,制定一个初步检查计划。
一般地说,希望肌电检查时能确定哪块肌肉有异常电位,此肌肉属于哪条神经支配?异常肌电图的性质如何?为此,必须在选定的肌肉上,至少做如下几项观察:①插人电位;②自发电位;③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肌电图检查一、定义:肌电图检查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通过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神经肌肉疾患的进一步诊断。
检查分为2个步骤:1、测定神经传导,2、肌肉检测。
二、适应症:1、神经源性疾病2、肌源性疾病3、神经肌肉接头疾病4、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疾病,即患者出现四肢乏力麻木、肌肉萎缩、肌肉疼痛、肌无力、外伤后引起的神经损伤、腰椎病、颈椎病等等。
三、检查前注意事项:1、禁忌症:①安装心脏起搏器、金属性心导管者。
②开放性骨折或伤口未愈者,外固定支架者。
③血小板明显减少等出血倾向者。
④生命体征不稳定及无法合作者。
2、检查前一天请沐浴。
检查当天请穿宽松的衣服,勿佩戴饰品,无需空腹。
检查时保持肢体温暖。
3、具体检查时间、地点及要求按检查单条码提示执行,过期请重新预约。
如有疑难病例,会延长检查时间,请排在后面的预约者谅解并稍后。
4、凡是急慢性传染病者(包括乙肝、艾滋病等)必须事先告知检查医师。
5、肌电图检查过程复杂,花费时间长,需做好准备,耐心配合。
6、检查前收费为预收款,实际费用以检查结束为准,多退少补。
7、外伤后需行肌电图时,要符合下列条件:①有骨折者,须先行积极治疗后拆除石膏外固定。
②有伤口者,须缝合拆线后,伤口生长好,无感染倾向。
③有脱位,扭挫伤,但表皮完整无破损者。
以上情况都需要自受伤日起2-3周后方可进行检查。
四、检查过程:1、检查过程中手机请关机。
陪同家属在检查室外等候,减少干扰。
2、肌电图检查中,因电刺激和针会引起病人的不适感或稍有疼痛,特别是针刺肌肉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被检者尽量配合,以便检查正常进行。
五、检查后:检查结束后门诊病人1小时取报告,疑难及特殊病例除外。
住院病人不用等候报告,会发送到病房。
肌电图诊断标准一·诊断结论用语1·正常肌电图2·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前角病变)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前角病变可能)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前角病变可疑)3·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根性病变)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根性病变可能)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根性病变可疑)4·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臂丛完全病损)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臂丛不完全病损)包括重度、中度、轻度5·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干性完全病损)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干性不完全病损)包括重度、中度、轻度6·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末梢完全病损)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末梢不完全病损)包括重度、中度、轻度7·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可能)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可疑)8·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病)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可能)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可疑)9·混合性改变肌电图10·神经肌肉接头病变肌电图正常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100ms,电压1--3mV,无自发电位插入电位包括:A,终板噪音(数秒钟,电压>100μV,0.5--10ms 的负相电位)B,神经电位(连续放电数秒,电压>100μV,时程<2ms的负相电位,稍移动电极即消失).C,肌痉挛电位:因疼痛而引起的低电压短时程电位.类似纤颤,但稍移动电极即消失.静息电位:荧光屏上呈一条沉默的电平线.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 6--12ms运动单位电位电压0.5--2mv(该正常值适用四肢躯干肌肉,为正常值的范围,即同一块肌肉内不同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及电压不同.但对于测算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还应注意:若该肌平均时限为正常值下限,则应视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若该肌平均时限为正常值上限,则应视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宽)对于象面肌这样的小肌群,MUP正常时限3-6mS,电压0.3-0.8mV.四相以上为多相波,多相波正常范围内为15--20%,不同肌肉多相波占比例不同3,不同程度收缩状态:(重)干扰相(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程度在整个屏幕的2/3以上)(中)混合相(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程度在整个屏幕的1/3--2/3)(轻)单纯相(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程度在整个屏幕的1/3以下)4,被动牵伸状态:正常肌肉在被动牵伸可无肌电发放(此时应除外病人因过度紧张维持体位而诱发肌紧张电位的发放)异常肌电图一:上运动神经元疾病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100ms)或可见肌紧张电位,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 6--12ms运动单位电位电压0.5--2mv多相波在正常范围内或增多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发放数量减少,最大用力收缩达不到干扰相,而呈现混合相或单纯相.4,被动牵伸时,可见大量运动单位发放.5,诱发电图:MCV及SCV均正常,末梢Lat正常."H"反射波幅增高,潜伏时缩短;且H/M>0.65二:下运动神经元疾病<一>前角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异常,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正锐波,束颤)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或明显增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增高或明显增高或运动单位电位呈巨大电位多相波增多(病变初期)或在正常范围内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 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早期正常,晚期可延长<二>神经根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异常,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正锐波,束颤)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稍增高多相波明显增多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 正常或稍慢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或稍延长"H"反射或"F"反射消失或潜伏时延长,波幅降低5,病变范围广(如G-B.S)或病变范围小(如椎间盘脱出)<三>神经丛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明显延长,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正锐波,束颤) 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病变初期)正常稍增高多相波明显增多或运动单位电位缺失.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明显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或缺失.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缺如或明显减慢或稍慢周围神经潜伏时缺如或明显延长或稍延长5,病变范围相对较广<四>神经干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明显延长,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及正锐波多,束颤电位较少)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稍增高多相波明显增多或运动单位电位缺失.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明显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缺如或明显减慢或稍慢周围神经潜伏时缺如或明显延长或稍延长5,病变范围相病小,仅在该干支配的肌肉出现异常.<五>末梢神经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或稍延长.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正锐波,)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多相波明显增多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明显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或稍慢周围神经潜伏时明显延长或稍延长三,肌源性病变肌电图表现<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或稍延长,放松时有纤颤(进展期)或无(稳定期)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变低(<0.5mv)多相波以短棘多相波为主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数量正常,波幅降低(病理干扰相) 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5,病变范围广,以四肢近端肌肉病变明显<二>多发性肌炎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或稍延长,放松时有纤颤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变低(<0.5mv)或正常多相波以短棘多相波为主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数量正常,波幅降低(病理干扰相)或波幅正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5,病变范围广,以四肢近端肌肉病变明显<三>肌强直症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明显延长,放松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多相波增多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数量正常,呈干扰相4,诱发电图SCV(感觉传导速度)及MCV(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四>代谢性肌病肌电图表现(发作时)Ⅰ:低钾性周期性麻痹.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100ms),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减少或无3,重收缩状态: 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或呈电静息4,诱发电图SCV(感觉传导速度)及MCV(运动传导速度)正常Ⅱ:高钾性周期性麻痹.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明显延长可诱发肌强直放电,放松有自发电位. 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变低(<0.5mv)3,重收缩状态: 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4,诱发电图SCV(感觉传导速度)及MCV(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四: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电图<一>重症肌无力肌电图表现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正常(6--12ms)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或稍低多相波在正常范围内,据不同肌肉而不同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发放正常或减少(持续用力时).4,疲劳试验(重复电刺激,刺激频率<20c/s)阳性(+)5,诱发电图SCV (感觉传导速度)正常MCV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二>肌无力综合征肌电图表现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正常(6--12ms)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多相波在正常范围内,据不同肌肉而不同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发放减少.4,疲劳试验:重复电刺激,刺激频率 2-3-5c/s时,诱发肌电波的波幅是渐减;当刺激频率 20--50c/s时,诱发肌电波的波幅是渐增或忽高忽底.5,诱发电图SCV (感觉传导速度)正常MCV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通过检测和记录肌肉电活动的一种诊断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肌电图通过监测肌肉内发生的电活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评估和治疗多种神经肌肉疾病。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一、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肌无力的诊断肌肉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通常表现为肌肉力量减退、运动乏力。
通过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观察到患者肌肉的电活动是否与正常人有明显不同。
常见的肌无力类型如重症肌无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都可以通过肌电图来进行诊断和评估。
2. 神经根病变的鉴别神经根病变是指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刺激或损伤引起的疾病。
通过肌电图检测神经根区域的电活动,可以鉴别神经根病变与肌肉病变之间的区别。
对于脊髓疾病、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肌电图的应用可以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
3. 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检测运动神经元病变是指影响运动神经元的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到患者运动神经元的损伤情况,进而辅助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通过对肌电图信号的分析,医生可以判断运动神经元是否存在异常,进而辅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肌电图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1. 肌肉功能康复评估肌电图可以定量地测量肌肉的电活动,从而评估肌肉的功能状态。
在康复治疗中,肌电图可以作为评估工具,帮助医生和康复师了解患者肌肉功能的改善情况。
通过定期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提高康复效果。
2. 运动损伤的康复监测肌电图在运动损伤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监测患者康复过程中肌肉电活动的变化,可以了解肌肉损伤的程度和康复进展情况。
康复师可以根据肌电图的结果,安排适当的康复训练和治疗计划,以促进损伤肌肉的恢复。
三、肌电图在麻醉监测中的应用肌电图在麻醉监测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松弛程度和神经肌肉传导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肌电图检查主讲教师:狭义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指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后,记录的肌肉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广义EMG指记录肌肉在安静状态、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生理特性的技术,包括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及巨肌电图等。
常规EMG检查的适应证为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的病变。
一、EMG检测步骤及正常所见(一) 肌肉静息状态:包括插入电位和自发电位。
插入电位指针电极插入时引起的电活动,正常人变异较大;自发电位指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后者波幅较高,通常伴有疼痛,动针后疼痛消失。
(二) 肌肉小力自主收缩状态: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s)的时限、波幅、波形及多相波百分比,不同肌肉有其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三) 肌肉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募集现象,指肌肉在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的多少及其发放频率的快慢。
肌肉在轻收缩时只有阈值较低的I 型纤维运动单位发放,其频率为5~15Hz;在大力收缩时,原来已经发放的运动单位频率加快,同时阈值高的II型纤维参与发放,肌电图上呈密集的相互重叠的难以分辨基线的许多运动单位电位,即为干扰相。
二、异常EMG所见及其意义(一) 插入电位的改变: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见于严重的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化和脂肪组织浸润以及肌纤维兴奋性降低等;插入电位增多或延长见于神经原性和肌原性损害。
(二) 异常自发电位:1、纤颤电位:是由于失神经支配肌纤维运动终板对血中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升高引起的去极化,或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静息电位降低所致的自动去极化产生的动作电位;其波形多为双相,起始为正相,时限1~5ms,波幅一般为20~200uV,见于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2、正锐波: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同纤颤电位;波形特点为双相,起始为一正相,之后为一时限较宽、波幅较低的负向波,形状似“V”字形,时限为l0~100ms;3、束颤电位:指一个或部分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自发放电,见于神经原性损害。
肌电图怎么检查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是一种用于检测肌肉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检查原理、检查步骤、应用领域以及注意事项。
一、肌电图检查原理肌电图检查利用电极记录肌肉产生的电信号,进而评估肌肉活动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极传导到肌电图仪器上,并被转换为曲线图形展示。
肌电图曲线反映了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及存在的异常问题。
二、肌电图检查步骤1. 患者准备: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患者需要穿着舒适的衣物,并保证肌肉完好无损,不受任何影响。
2. 仪器连接:将肌电图电极粘贴在检测部位的肌肉上,确保电极与肌肉充分接触且粘贴牢固。
3. 信号录制:启动肌电图仪器,开始录制肌肉的电信号。
在检测过程中,患者需保持放松,遵循医生或技术人员的指示,如进行特定肌肉的收缩动作。
4. 数据分析:通过肌电图仪器的软件系统对录制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肌电图曲线。
医生或技术人员根据曲线的形态、波幅、时程等指标进行初步判断。
三、肌电图检查应用领域1.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性肌肉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通过观察曲线变化,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反应等指标,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运动损伤康复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帮助评估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判断肌肉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监测肌肉活动的变化,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和指导,促进康复效果的提升。
3. 运动员体能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对运动员的肌肉活动进行客观评估,了解肌肉活动的稳定性、力量和耐力等指标。
这对训练调整和提升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四、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1. 遵医嘱:检查前需提前咨询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查。
2. 放松状态:进行肌电图检查时,患者需保持放松状态,按医生或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肌肉动作。
3. 不适反应:在检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肌肉抽搐、疼痛等不适反应,患者需及时告知医生或技术人员。
肌电图临床诊断及应用方法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来检测肌肉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肌电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对神经肌肉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临床诊断原理和应用方法。
1. 肌电图的原理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放电产生的电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来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肌肉活动期间,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刺激肌肉产生动作电位。
肌电图通过放置电极在特定的位置记录这些电信号,然后放大和滤波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间等参数,医生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诊断神经肌肉疾病。
2.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是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的变化,医生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神经病变监测:肌电图可以用于监测神经病变的进展和效果评估。
对于患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定期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
外伤性神经损伤评估:肌电图可以评估外伤性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帮助医生制定外科手术方案,促进神经再生和康复。
肌无力分析:肌电图可以评估肌无力的病因和严重程度,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3. 肌电图的应用方法进行肌电图检测需要一定的专业设备和操作技巧。
具体应用方法如下:准备工作:患者在进行肌电图检测前需注意保持放松状态,避免服用镇定剂和咖啡因等药物。
检测前应确保电极和仪器的连接正常。
医护人员应进行适当的操作演练和技能培训。
检测步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相应的检测部位,例如手部、脚部、腿部等。
将电极放置在患者肌肉上并固定好,通过要求患者做出一系列肌肉活动,如屈伸、握力等,记录肌电图信号。
数据分析:医生会对记录下来的肌电图信号进行数据分析,评估肌肉的电活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