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7.18 KB
- 文档页数:2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2、代表作:(1)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
(2)四羊方尊。
3、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兽骨上的文字。
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等。
3、甲骨文的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老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
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2022年课标】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思维导学】【背记要点】知识点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铜器的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出土铜镜的的文化遗址是甘肃齐家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
2、商朝的青铜器:(1)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高超;(2)功用:饮食、祭祀和军事;(3)变化:逐渐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著名青铜器:(1)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2)铸造工序:制模、雕刻纹饰、反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液态金属、加工修正。
(3)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造型雄伟、最重)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注意图片记忆)(4)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是:利簋(gui)(西周最早的青铜器,记载了武王牧野伐纣的过程)知识点02 甲骨文记事1.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知识点0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造字特点: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2.比甲骨文规范的文字是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古代视铜为金,所以叫金文,又因为是铸刻在钟鼎之上,也叫钟鼎文、铭文。
【名师点拨】1.商周既有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也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叫铭文或钟鼎文)。
2.钟鸣鼎食:“钟”和“鼎”分别为商周时期青铜乐器和食器,后发展为礼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三年真题】(一)、2022年中考真题1. (2022年四川达州)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标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知道青铜器精品的代表并能识别其图片。
2.了解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3.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高度发达的文明,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课前知识储备】与石器相比,青铜器具有哪些优点?青铜器具有坚硬、轻便、锋利、制作技术高超等优点。
青铜文明: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阶段称作“青铜时代”,将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作——“青铜文明”。
【课程讲解】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①出现:原始社会末期②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③繁荣丰富: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2、商代青铜器制造过程泥范铸造法①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②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③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这种工艺造就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件。
3、青铜器的代表作品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司(后)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
规模大参考教学设计:(1)计算两道数学题。
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②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2)铸造过程中的六项工程难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夏、商、西周时期的成就其中重要的两个,也就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器从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出现,甲骨文从商代开始出现,夏朝有青铜器,但是暂时并没有发现甲骨文。
2.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再如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比如鼎、簋、尊、爵、斝、盉等。
商朝贵族好饮酒,青铜酒器的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
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和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确立了制度。
鼎和簋的配合一般是奇数个鼎,偶数个簋,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或者一鼎零簋。
3.鼎是用来烧煮食物和煮饭的,相当于锅。
4.簋是用来盛饭的,相当于饭盆。
5.尊是用来盛放酒的,相当于酒桶。
6.爵是用来饮酒的,相当于酒杯。
7.斝是用来温酒和调酒的,相当于酒壶,没有壶嘴。
8.盉是用来温酒和调酒的,相当于酒壶,有壶嘴。
9.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采用“泥范铸造法”。
当时的工匠已经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
到了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比如司母戊鼎。
铸造这样巨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2.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3.认识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1.知道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2.了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3.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知识点0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地区 出土了铜镜。
2.用途丰富: 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 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数量反映了 的大小和严格的 界限。
3.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 ”,如著名的 (最大)、 (制作精美)。
【即学即练1】(2020·江苏盐城·1)青铜器体现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
迄今为止世界上出上最重的青铜器是(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即学即练2】(2020·湖南益阳·15)如图是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某文物的照片。
下列关于该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出土于湖南宁乡C.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D.是贵族用的乐器知识点02 甲骨文记事甲骨文:是刻写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首次发现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即学即练】(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知识点0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其中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现代汉字很多都是。
甲骨文已经具备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即学即练】(2020·江苏扬州邗江一模卷·3)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B.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C.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考法01 青铜器青铜工艺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在生产、生活、军事中地位重要,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时代。
七年级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青铜器和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青铜器和甲骨文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关系。
一、青铜器的基本知识点青铜器是指以铜为主要材料,以锡、铅、镍等为配合元素制造出来的各种器具和器具附件。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非常长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青铜器的特点是造型美观、雕工精细、艺术价值高和历史文化价值有限。
通过对青铜器的考察和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点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画而成的。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中国文字学和历史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文字史上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里程碑。
甲骨文不仅记录了古代商代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而且还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字学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关系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生产工具,而甲骨文则是商代时期商业和政治活动的主要记录方式。
青铜器上的纹饰和甲骨文中的图案和字形有相似之处。
例如,在商代青铜器上常常刻画龙纹、虎纹、鱼纹等图案,而在甲骨文中也常常刻画龙、虎、鱼等形象。
这些相似之处反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生产和文化领域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促进。
总之,青铜器和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而且还对于研究古代文字学和历史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研究和保护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笔记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课堂导入
老师让我们看周公杀牛图,用借代的方式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
二、课堂讲解
(一)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
我们学习了青铜器的三大类:礼器、兵器和生活器物。
其中,礼器是在商代十四世纪到周代前期一百年的时期内繁盛发展的。
礼器有如:鼎、尊、斝、觚等。
兵器有如:戈、戟、钺、矛等。
生活器物有如:铜镜、刀、锥、钩等。
(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选料、制模、铸造、打磨、装饰等环节。
其在古代制造工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甲骨文的来源和研究方法
甲骨文是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流行的一种文字和记录方式,主要记录着商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些内容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甲骨文的来源:据考古学的研究,甲骨文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甲骨文有动、植物、虫、鱼、鸟等各类生物和人名、地名、日、月、星、气象、节气等各种与自然和社会有关
的事物。
甲骨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揭示事实情况的考古学、把握交际情况的语言学、理解纪念意义的历史学、梳理记载脉络的文字学。
三、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让我们了解到商周时期的物质和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熔化Ⅰ.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浇模打磨Ⅲ.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②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成就Ⅰ.出现: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如四羊首权杖头、七角星纹镜。
四羊首权杖头(甘肃博物馆)权杖头制作复杂,不仅要处理内范泥心问题,四羊首还要进行二次铸造,这是这一时期代表最高水平的铸件。
七角星纹镜(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铜铸件,背饰七角星纹镜和所谓叶脉纹。
缘有两孔,似是用于悬挂,出土于死者胸部,或者具有宗教含义。
Ⅱ.发展: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夏朝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米。
偃师二里头遗址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炼青铜器的出土,一期青铜铸造遗迹里也有冶炼痕迹。
现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铸造工场遗址,其周围遗留不少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少量大件铜器。
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有礼器、工具、兵器等。
Ⅲ.盛行: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
③商周青铜器的特点Ⅰ.规模大。
司母戊鼎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
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Ⅱ.品种多。
古代青铜器的类别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器与工具、货币、玺印与符节、度量衡器、铜镜、杂器十二大类,其下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其中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这五类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一、知识梳理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2.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重难讲解
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情况,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这不能说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2013年,
考古工作者在对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掘的资料进行整理时发现了
大量的刻画符号和原始文字。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成果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利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原始后期有青铜,商周礼器它铸成。
司母戊鼎是最大,四羊方尊奇造型。
文字可考始于商,甲骨清朝现安阳。
象指会形造字法,一脉相传人人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