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 格式:pdf
- 大小:82.61 KB
- 文档页数:1
修养、一叶落知天下秋-2023年高考语文热门主题作文精选及点评文题:有人说: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很有修养;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不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
那么,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逆耳未必是忠言俗语有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固然,真能治病的药物大多口感奇糟,能指出他人错误、触碰他人逆鳞的话大多不算动听,但是,假如只把“逆耳”来当作衡量“忠言”的标尺,把全盘接受“逆耳”的批评当作是有修养、有心胸的表现,则不免太过苛刻,有失偏颇。
我们欣赏接受批评、虚心求教的谦逊态度,赞美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包容胸怀,但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批评都视作金玉良言,不加选择、不加挑摘地如数接纳。
假如对听到的批评毫不辨别、毫不筛选,将之一味当作人生路上的箴言警句,那我们的人生则会陷入混乱,非但无法更好地提高自己,还将被困在各式各样的意见里,彷徨迷茫,无所适从。
面对他人的批评,首先要明确对方的目的。
所谓批评,即是他人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观察我们的某种属性,当我们的这种属性不符合其利益时,他人就会对我们做出负面的评价。
由此可见,批评也是有其立场的,并非完全公正、绝对公平的。
批评者的动机究竟是善意地向我们提出意见、指出错误,以期我们能及时改正,还是为着其他的原因,对我们作出了不合常理的苛求?批评者究竟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坦率而真实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别有用心,表面的批评只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先秦时期,诸子林立,老子批评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庄子批评儒家之“仁”是“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孟子骂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皆是站在己方学派的立场上批评对方,假如被批评的一方全盘欣然接受,积极改变,恐怕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必不能发展出最高的成果。
叶落知天下秋的全诗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出自【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一、扩展阅读: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句含义:深山里的僧人不知道怎样计算日历,他们通过树叶的凋落就能知道秋天到了。
山中岁月如此静寂,这与唐代太上隐者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意思相近。
诗意中透着禅机。
“一叶落知天下秋”又用来比喻以小见大。
二、“一叶落知天下秋”释义: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有时也比喻一片树叶的凋落,却认为是整个秋天的来临。
表示虚假之意。
一叶落知天下秋_800字“流水落花春去也,落叶红枫便是秋。
”独自坐在窗前细细品味丹青落于纸上的痕迹,望着窗外那一片孤零零随风飘落的黄叶,我不觉便生出这样的感慨。
白驹过隙,物是人非。
苍茫的天空辽阔而深邃,似乎万物在向人们诉说着无限的悲情。
炎夏过后便是秋,经历了一夏激情的鸣蝉,转眼就没了踪影。
留下的唯有树干上那一个个细小的针孔,还有秋风吹动树叶“沙沙”的空鸣。
登高望远,看到远处的大山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想起的却是父母,是老师百般不厌的告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还有一山高。
”似乎中国除了这雄伟壮丽的珠峰之外,就只剩下‘高考’这样可以轰动全国的‘大山’了。
俯坐桌前,眼前便是一个个浩瀚波澜的题海,所想到的除了解答还是解答。
横卧梁床,却连在着唯一可以休息的时光,都得思考着今日所学才能入睡。
当下学子的竞争,比商业比战争还要激烈。
面对中国的学风态度,似乎古人祖先就有了这样一句总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父母眼里,在老师眼里,在学生眼里,时下我们高三的学子的唯一终极目标便是跨越高空这一道高高的门槛。
就像“鲤鱼越龙门”那样,跳过去了便能成龙,便高高在上。
成王败寇,金榜之外的学子只有独饮清泪。
面对众人的鄙夷,面对茫茫的前途,横迹天涯,身边只有一个孤独的背包寂寞地相陪。
远处,那空荡荡的球场,那立如坚冰的球架。
一切显得那样冷清,偶尔几只小鸟落下来,肆无忌惮的互相嬉戏。
为此,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唱的那首儿歌“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这是罗大佑的《童年》,也是我们的童年。
快乐伴随着成长渐渐的似乎快要消失了,秋千没有了,篮球也没有了,蝴蝶换成了鸟儿无畏的在球场停歇。
看着鲁迅的《呐喊》,我们在书桌前彷徨。
离高考已不到一百天的时间,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努力和坚持。
叶子落了便是秋天了?高考过后还会有什么?是随即崩溃后的空虚?还是另一翻番努力前进是的迷茫?没有人知道。
因为在酷暑的盛夏也会偶尔落下一被虫鸟践踏的黄叶;因为在高考过后,世界会为你撑起另一片天。
一叶知秋的对句
对称句是一树菩提。
一叶知秋秋意浓,一树识菩提的出自淮南子·说山训,原文是“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近义词:见微知著
[成语解释]微:隐约;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典故出处]《韩非子·说林上》: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
译文:所以圣人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看到开始就知道结尾。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成语结构]连动式。
关于秋天名言
1.秋夜无眠秋草黄,秋灯夜雨秋山重。
2.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寒露至,始见菊。
3.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5.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
一阵风吹来,树叶纷纷落下来,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7.秋天的雨是一个季节的结束也是另一个季节的开始!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树!秋雨是那么的清冷而凄凉!
8.秋天来了。
田野里的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秋姑娘带来了金黄的落叶和金色的果实。
—— 1 —1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四年级上册语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四年级上册语文1花儿开花,择期不定;贝壳蕴珠,期数未定;虫儿破茧,不分昼夜。
天下的万事万物物种多样,变化莫测,又怎么能凭“一叶落知天下秋”呢?同样的,看问题又怎么能从单一方面去看呢?可见,看问题需要全盘思考,洞明世理。
摆脱片面看问题,需要有一颗抵御眼前利益诱惑的心。
当清朝一次以一次地拒绝外交使关于打开国门请求的时候,固步自封的气息便弥漫在朝殿上,一步又一步吞蚀着清朝美好的江山。
正因为清朝满足于自身状况,被当前物多人富的情景冲昏了头脑,因此清朝美好的江山便毁于一旦。
假如清朝不片面地看问题,用锐智的目光全面看问题,或许能延续清朝,书写更辉煌的鼎盛时期。
正因为有一颗抵御眼前利益的心,才有了岳飞不为美妇而冲昏头脑的传话,才有了苏武牧羊这个佳话。
摆脱片面看问题,需要有一颗锐智洞明世俗的。
古今中外,有许多英雄好汉因孤立、片面去看问题,最后佳名丢失,名节不保。
当诸葛亮在家中悠闲地过日子的时候,他外表的平静遮掩住他内心的坦荡起伏。
他深知天下局势,现今缺的就是一个他值得跟随的人,他没有片面看问题,而是用锐智的目光去看世界。
当刘备深入他的故所时,他不曾被动容,因为诸葛亮需要的是一个明君,是一个贤主。
直至刘备三出茅庐时,诸葛亮被动容了,终于遇上贤君了,终于千里马遇上伯乐了。
正因为诸葛亮用锐智的.目光看问题,扶持刘备建鼎盛国,被后人所称赞,名传千古。
摆脱片面看问题,需要用发展的目光看世界。
因此便有了中国加入wto,国际复兴银行的建立,京都协议书的签订……这一切一切,都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看问题需要全面思考,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得以发展,得以延续。
因此,请用全盘思考的目光看问题,这样,我们和能走得更远,世界才变得更美好。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四年级上册语文2面对这个疑问,曾有人给出否定的回答,理由很简单:人无完人,叶无完叶,只因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过失,是不足以轻易判定这个对象的本质的。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多篇秋天来了,落叶纷纷飞舞,像是在向养育它们的树妈妈跳一只舞,感谢树妈妈对它们的照顾;秋天来了,鸟儿们在秋风的洗礼下,吟唱着一首首送给秋的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查阅学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考作文1夏姑娘轻盈地走了,秋姑娘匆匆地来了。
她带着五色彩笔,把稻田涂成金色,天空洗成蓝色,树叶染成黄色。
她一洗夏姑娘留下的画卷,涂上属于秋的颜色。
而那些叶子,就是她装扮世界的主题。
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银杏叶是秋的标志、秋的使者。
漫步在南京明孝陵石径上,一排排银杏挺拔直立。
当第一片银杏叶开始变得金黄,当第一棵银杏树开始落叶,南京人便知道——秋天来了。
刚入秋,叶子还有青有金,像是爱美的姑娘在碧绿的头发中插入金黄的花骨朵儿。
步入深秋,叶子全黄了,仿佛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扇去炎热的气息,扇来凉爽的秋风。
整棵银杏树变成了金色,犹如一簇金黄的气球。
这一片浅黄,那一片金黄,远处是无比的深黄。
叶儿纷纷落下,好像一只只黄蝴蝶,从枝头一跃而下,在空中翻腾,旋转,一圈又一圈地翩翩起舞,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最后,他们累了,轻轻地、慢慢地坐下来歇息,结束了它美妙绝伦的表演。
大地上铺满了金黄色的落叶,好似一条金毯子,又犹如一层黄棉被,夕阳西下,整个世界都是金黄一片,好一幅美丽的人间画卷!栖霞山的枫叶也是不错的。
枫叶像人的手掌一样,五个岔,火红火红,红的像似能滴出血来,它一定是秋姑娘珍爱的宝贝,不然怎么红的能与太阳一争高下?远望去整棵树都是红的,像燃烧的火焰,再远点儿,整座山都是红的,就仿佛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图。
要不,就是《西游记》里的火焰山。
几片枫叶落入水中,更是美丽,水映枫更红,枫衬水更蓝,真是一首火与水的交响曲!伴随了南京无数个春秋的梧桐树,也是一道朴素而靓丽的风景线。
秋风乍起,梧桐树的叶子由青转黄,由黄转橙,由橙转褐,由褐转金,绿黄橙褐金,五色交相辉映,灿烂至极,仿佛是川剧演员在变脸。
【篇一:一叶落知天下秋】古语有云: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这些都是讲到从一些细小事情的变化上,便可以了解整件事情的态势与状况!在今天这种时代背景下,倘若我们能以锐利的眼光发现那“一片落叶”,了解未来的“秋”或许我们可以提早有所准备,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微风”吓倒!怎样才能做“一叶知秋”呢?这就需要我们思维与观察的本领了。
三思而后行这古训在当下是十分智慧的处世之道,思考的魅力也是散发着芳香的!庞涓因为缺乏深思,慎察而中了孙膑之计,以致成“庞涓死于此树下”的遗憾,司马懿因为没有熟虑、谨行而上了孔明空诚计的当,最终以拥重兵却惨败为结局。
然而正是经过思考的洗礼,细致的观察,给阿基米德一个杠杆,他就能挑起整个地球,给卡文迪许一杆巨秤,他就能称出地球的质量。
可见细微的观察与深思熟虑可以让我们从细小的变化,事情中总结规律,最终完成大的成就,才能了解事物发展趋向,不致被一时的假象所蒙敝,最终失败:才能主动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即将出现的危险!一叶知秋不仅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也是蕴含着许多生活的智慧与趣味!如北风吹落了第一片枯枫叶,我们知道——秋天不远了,燕儿们结伴开始飞向南方,我们了然——冬天快要到了。
而且的老人家身体似乎就是一个季节的传感器,要下雨了身体便有不适了,腰酸了,腿疼了……我们了解了这些,便可做到及时添减衣物,不致在瑟瑟的风中流鼻涕,了解这些,我们生活得更加舒适、恬然!一叶知秋乃生活、生存之智慧、思考、总结是这智慧之门的开启密码!【篇二: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句简单的话,却有道不尽的禅意。
它告诉我们由小见大,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引导我们去探求。
细微事物的变化中往往蕴藏着不同的奥秘,引领我们开拓另一片净土。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道敏锐的目光,感知世界。
周国平说:“拾一粒埃土,世界就在脚下。
”这正道出了生活中智慧的哲理,一道敏锐的目光是看到了一种变化,抓住了那个重要的瞬间,预感大形势的改变。
早秋·许浑|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早秋》由许浑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
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
“残萤”、“早雁”、“晓还密”、“一叶下”、“洞庭波”都扣紧“早”字。
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描绘初秋景色。
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原文】《早秋》作者:许浑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解】遥夜:长夜。
泛:指弹奏。
瑟:一种弦乐器。
西风:秋风。
翠萝:青萝。
萤:萤火虫。
金河:即银河。
金:一作“银”。
晓:破晓。
还密:尚未凋零。
淮南一叶: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唐人诗据此引申为“一叶落知天下秋”。
洞庭波:《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此句一作“自觉老烟波。
”【翻译】长夜里流荡着凄清的瑟音,西风轻轻吹拂着地面的藤萝。
栖身于白露间的残萤泛着微光,早飞的大雁掠过秋夜的银河。
高高的树木在晨雾中显得密集,阳光明朗时,远处的青山也看得十分清晰。
《淮南子》里说一叶落下便知岁暮,我见到落叶也觉察到洞庭湖已涌起秋波。
【韵译】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评析】原题三首,此为第一首。
诗写早秋景色,创作年代不详。
题为“早秋”,诗则句句扣紧早秋景色着笔。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寒风吹而万木皆枯。
当世界的颜色由墨绿变为枯黄的时候,那苏醒了千年的梦又开始了沉睡。
这是一个轮回,周而复始,亘古不变。
这是大自然发展的规律,没有任何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管他是默默无闻的小卒,还是叱咤风云的将帅,面对生命都是如此无奈、如此渺小。
然而对于人生,人的一生也是一个轮回,由生至死,忧喜交错,短暂的就同月夜流星一般瞬间划过苍穹便于世间陨落,然而就在这短暂的瞬间,却留下了美好的享受和幸福的回味,因为人的积极性、能动性让这个原本冰冷的世界变得温馨惬意。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消极黯淡的,正是因为这不同的追求导致了社会中贫富差距、尊贵卑贱的出现,我们不应该埋怨命运不济,而应该躬身自省,如何去驾驭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不让命运所驱使,这一点非常重要。
世人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句话充分暴露了人最大的弱点,那就是主观意识差,盲从心理强,随波逐流,而缺乏自己的主张、意见、看法和原则,这样的结果最终会促使一股恶性循环的爆炸式发展,将严重阻碍自身发展前途,更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建设。
良性的、积极的、活泼的社会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才的自我开发、社会开发,而这种环境的塑造既离不开文化部门,亦不能脱离个人约束、个人塑造而放纵自流。
就个人而言,乐观的生活态度、高涨的生活热情、多彩的生活方式等这些都将促使人在生活中更多的享受自我、展示自我、升华自我,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体现。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路坦途,而需要经历或承受一些磨难或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逆境中使我们摒弃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或弱点,不断巩固我们坚定执着的成长信念、不断塑造我们不离不弃的优良品格、不断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断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不断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等等。
但凡那些在生活中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之人其皆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这种人只会高喊生活的枯燥乏味、抱怨社会的不尽人意、嫉妒他人前途似锦,却始终不反省自我,不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