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立秋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为什么说一叶落而知天气网
一叶落,知天下秋
古人说:“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是古代的灵树,古人认为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栖息。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寒风吹而万木皆枯.意思
而灵树对天地岁月的感知异常敏感。
等秋天一到的时候,它们就会察觉到。
在天地尚且炎热的时刻,梧桐最先感知到秋气,并且开始有叶子落下。
在古代,季节更替是大事。
立秋这天君王要率领大臣去郊外祭祀,迎接秋天的到来。
而太监则会把梧桐从屋外移到屋内,让皇帝可以听到秋天梧桐叶落的第一声秋响。
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曰“秋来了”,以表达“报秋”的意思。
张承志说:“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
前一秒,还是大暑的酷热,后一秒,就是秋天的微凉。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
早晚的风里,已经见了凉气。
清晨的草木,慢慢长了露珠。
寒蝉声嘶力竭,仿佛要抓住最后的时光。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念起,万水千山。
万物之道,难逃阴阳二气,彼此对立,彼此循环。
炎热的大地已到承载的极限,阴气就开始显现,进入秋冬的序列中。
等万物冰封,阳气开始复起,进入春夏的轨道里。
阴阳循环,春秋交替,是万古不易的规矩。
帝王迎秋,民间祭秋,这正是先民对天道的体认与敬畏。
梧桐叶落作者:小燕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1期“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里的一叶知秋说的就是梧桐树。
自古,梧桐树就被视为圣王和先知,《花镜》中这样赞美梧桐:“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
桐不华,岁必大寒。
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
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就像有人质疑为何“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样,怎么梧桐叶落就知秋了呢,为何不是枫叶落、柳叶落、桂叶落?那漫山的枫叶被秋色染红的时候,不是更能代表秋天到来吗?还有,那被人称为懦夫和孬种的蒲柳叶落下时,秋雨横阶,黄叶铺地,不是更容易引起人们伤感的情绪吗?为什么让梧桐叶独揽秋讯,向人们报告秋天的消息呢?这是因为在古人的眼里,梧桐是有一种有灵性的草木,认为它通明神谕,感知宇宙,呼应时间的能力特别强,担负着上苍赋予的感知秋风的神圣使命,所以在立秋日的第一时间里,它会落下第一枚叶子。
随后,人间的其他草木纷纷效仿,以枯枝、谢花、落叶来报告秋天的消息。
梧桐大有王者风范,所以白帝城矗立的三王碑上,树王梧桐格外地醒目,其他二王分别是花王牡丹和鸟王凤凰。
梧桐的高贵还因为凤栖的缘故,传说凤凰不栖他木,只择梧桐而落,《庄子·秋水》里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清高的凤凰让梧桐也自此扬名天下。
早在我国的《诗经》一书中,就有梧桐和凤凰的传说了,《诗经·大雅·卷阿》中吟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郑笺亦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古人对梧桐招来凤凰的传说深信不疑,《晋书》上也说过,那个叱咤风云、投鞭断流的前秦皇帝苻坚,就曾在阿房城的四面八方植满梧桐和翠竹,结果真的招来了凤凰:“苻坚时,凤凰集于东阙。
”尽管这些都是神鸟的传说,但古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喜欢梧桐树倒是千真万确的。
我们从他们的诗词里就能以一斑而窥全豹。
如李煜《相见欢》里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如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如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还有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更不用说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指一片叶落预示秋天到来,常用来比喻敏锐的观察、感受可以由小见大。
或谓由某一事物的萌芽状态的迹象,而窥知到这一事物的发展趋向。
在古人眼里,梧桐是有灵性的草木,它通明神谕,感知宇宙,呼应时间的能力特别强,担负着上苍赋予它感知秋风的神圣使命,因此在立秋日,它会第一时间落下叶子。
随后,人间草木纷纷效仿,以枯枝、谢花、落叶报告秋天的消息。
此时,梧桐大有王者风范,因而矗立于白帝城的“三王碑”(碑上镌刻了一株梧桐、一簇牡丹、一对凤凰)上,“树王”梧桐格外醒目,其他二王分别是“花王”牡丹和“鸟王”凤凰。
论梧桐树的种植历史及⽂化意蕴梧桐是产于我国南北⽅的⼴布树种属梧桐科梧桐属的落叶乔⽊。
它以其树⼲通直、枝叶繁茂、浓荫覆地等特点历史上被⼈们视为吉祥嘉⽊⽽珍爱之并加以⼴泛种植在城乡。
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化内涵。
本⽂对此进⾏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城市种植梧桐树之概况梧桐有青桐、碧梧、青⽟、庭梧之名称。
最早见于先秦《诗经》《⼤雅·⽣民之什·卷阿》有“凤凰鸣矣于彼⾼岗。
梧桐⽣矣于彼朝阳”之句“卷阿”意为蜿蜒曲的⼭岗《卷阿》篇是西周成王游⼷卷阿时随⾂对成王的颂美之词规劝成王求贤、⽤贤之意也有以凤凰栖梧桐喻贤⼈汇集。
成为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
说明在夏末周初梧桐树就受到了当时⼈的关注。
其后的《尚书》、《庄⼦》、《吕⽒春秋》等先秦均提及到梧桐树。
梧桐树被植于城市最早是在春秋时的苏州春秋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于园中植梧桐树梁任昉《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名琴川。
”[1]汉代梧桐树被植于皇家宫苑《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桐三椅桐、梧桐、荆桐”“五柞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
魏晋时城市⾥种植梧桐树开始增多晋·夏侯湛《桐赋》⽈:“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南朝著名⽂⼈谢眺《游东堂咏桐》诗有:“孤桐北窗外⾼枝百尺余;叶⽣既婀娜落叶更扶疏”句是在庭院中植桐。
汉代以后多受梧桐引凤凰的传说影响多植梧桐树以引凤。
晋·傅咸《梧桐赋》则述说了门前列⾏植梧桐树招引凤凰的盛观有:“郁株列⽽成⾏夹⼆门以骈罗”赋句称道。
⼤规模种植梧桐树则是前秦王苻坚《晋书·苻坚载记》载“坚以凤凰⾮梧桐不栖⾮⽵实不⾷乃植桐⽵数⼗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城市⾥种植梧桐树有“明年三⽉中移植于厅斋之前华净妍雅极为可爱”[2] 之论。
唐代城市⾥种植梧桐树极为普遍。
唐·刘餗《隋唐嘉话》记载:“唐初宫中少树孝仁后命种⽩杨谓何⼒⽈此树易长三数年间宫中可得阴映何⼒⼀⽆所应但诵古诗云:‘⽩杨多悲风萧萧愁杀⼈’。
关于梧桐叶诗句别李郎中薛涛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
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
大雨苗苏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更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立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采桑子冯延巳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
斜月模糊,雨过残花落地红。
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
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
梧叶儿元无名氏秋来到,慢慢凉,寒雁儿往南翔。
梧桐树,叶又黄。
好凄凉,绣被儿空闲了半张。
卜算子断肠夏完淳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夏日书帐陈淑兰帘幕风微日正长,庭前一片芰荷香。
人传郎在梧桐树,妾愿将身化凤凰。
秋夜陈文述梧桐叶底见银河,露气当窗冷碧罗。
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
句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芳草渡冯延巳梧桐落,蓼花秋。
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
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
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
山如黛,月如钩,笙歌散,魂梦断,倚高楼。
虞美人冯延巳碧波帘幕垂朱户,帘下莺莺语。
薄罗依旧泣青春,野花芳草逐年新,事难论。
凤笙何处高楼月,幽怨凭谁说?须臾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
虞美人冯延巳画堂新霁情萧索,深夜垂珠箔。
洞房人睡月婵娟,梧桐双影上朱轩,立阶前。
高楼何处连宵宴,塞管吹幽怨。
一声已断别离心,旧欢抛弃杳难寻,恨沉沉。
采桑子李煜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鹧鸪天李清照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立秋)王维《山居秋暝》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秋。
周代,周天子要亲自率领公卿到西郊迎秋,而到了宋朝,皇宫里则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盆栽梧桐树移到殿内,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便要大声启奏“秋来了”,而梧桐树的叶子也会应声而落,暗合“一叶落知天下秋”之意。
悲秋固然是古人的常态,但是,立秋之日凉风至,暑热的天气已经持续了那么久,这一缕新凉,也会给人带来久违的清爽感,让人心都透亮起来,暗暗生出几许宁静,几许欢愉。
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最清新优美的秋日颂歌——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先说题目。
“山居秋暝”,四个字,也是四个元素。
“山”就是山,不是海,不是村庄,也不是朝廷。
“居”是住,不是周末爬山,也不是旅行经过山路,而是就住在山里。
“秋”是秋天,不是溽暑的夏日,不是寒冷的冬天,而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暝”是薄暮时分,不是白天,不是黑夜,而是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这边刚刚红日西垂,那边已经月上东山。
这四个元素都要写到,怎么写呢?先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一联写初秋,真是恰如其分。
大家都知道,在黄河流域,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还相当热,人称“秋老虎”。
但是,若下过一场雨,马上就会有丝丝凉意,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秋天的温差大了,白天虽然暑热依旧,但晚上,却会有凉风渐生。
这都是北方人最熟悉的季节特点,王维一联诗,全都表达了出来。
但是,光有时令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一联内蕴的美感。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学习)【导语】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知识。
一叶知秋《五灯会元里记载说: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祖于是将衣钵传给了迦叶。
小桃核牵连着的是大瘟疫,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摩诃迦叶能从佛祖拈起的一朵金婆罗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
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秋神蓐收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
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
《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
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
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
秋天有杀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立秋节气的故事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
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
《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
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
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
秋天有杀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对这凉意最为敏感的是梧桐。
立秋一到,它便开始落叶。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
它每枝有十二片叶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如果闰月,就会多长出一片。
梧桐在清明节开花,如果不开花,这年的冬天就会十分寒冷。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作者:刘汉杰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13期立秋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节气。
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立秋不只表明暑热天气的结束,也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
在宋朝,立秋这一天,宫廷里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内,待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报完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围绕着“秋来了”这一节气,古有帝王迎秋的仪式,后世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节候表征在古人的观念中,立秋是农历七月的节气。
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秋,七月节。
……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秋有“三候”,分别有3种“候应”:“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礼记·月令》中也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记载。
意思是说,立秋这天,凉风吹来;5天之后,降下白色的露水;再过5天,寒蝉开始鸣叫。
如果上述3种“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国家就会出现政令无威严、百姓多患咳喘之疾、大臣们会以力逞强等灾异。
在古人看来,风有8种,是谓“八风”。
“八风”有多种解释,一说是指8个方位的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又说是指8个节气之风,“八节之风谓之八风。
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立秋“一候”刮来的“凉风”,从节候上说是立秋之风,从方位上看是西南之风。
二候的“白露”并非指白露节气,而是指“秋天的露水”。
这与《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白露”意义相同。
三候中的“寒蝉”是蝉的一种,体型较一般蝉为小,呈青赤色,有黄绿色斑点,翅透明。
东汉蔡邕在《月令章句》中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
寒蝉是古人诗文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与蝉代表的高洁不同,寒蝉通常表达戚然之情,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出处和含义“一叶而知秋”这句话出自一首清代诗人尹文淑的《立秋》,其含义深远,被称为秋的代名词。
它源于先秦诗人曹植的《梧桐》,被诗人尹文淑高度赞赏,编入自己的诗篇《立秋》中,广为传播,从此被诗人尊为中国秋分的名山大川。
梧桐的森林见证了古代的沧桑,它古朴而雅致,张贴了古代先民的心态和情感。
梧桐树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被赋予了深沉的文化意义,被誉为“中国人文财富的宝库”。
先秦时期,梧桐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许多古书中都有梧桐树的描写和作为图像的使用,它见证了古代文化的荣耀。
梧桐植物是落叶乔木,多年生被子植物。
它有茂密的树冠,是一种文化象征,在中国的诗词、画家作品中,梧桐树经常出现,因其独特的坚持而受到赞誉。
在枝条上挂满金黄的果实,是被先秦文人所津津乐道的景象。
它也是一种图像,被用来表达下降、变老和失去等概念。
“一叶而知秋”,就是这样把梧桐树的妙用,娓娓地讲述出季节的变化,让夏天的悲凉感突然而来,令人痛苦而又激动。
秋天,梧桐一叶而天下众臣知秋,这一句出自曹植的《梧桐》,其含义是,无论是在哪里,只要见到梧桐的一片落叶,就知道是秋天了。
梧桐用一片叶子表现了大自然的非凡智慧,表现了一切依照季节而转变,一切皆有变化的普遍道理。
其深远的涵义,催人尽情开怀,为它积极耕耘。
秋天,梧桐叶子生着一种美丽的质感,令人难以忘怀,古人想到一片梧桐叶子,就联想到一种凋零的、有深刻意义的时刻。
在秋天,梧桐树不仅是一种植物,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是每个人心中关于秋天的无限思考,也是中国文化中深厚的内涵。
梧桐树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是无可阻挡的,而生命也是如此,而梧桐树则按照时至今日,不懈地生长着,努力着,使我们明白,历史的变迁也可以平安渡过,只要坚持信念,定能获得成功。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含义就是,无论春夏秋冬,只要见到梧桐的一片叶子,在这落叶上,就能体悟到秋天到来的变化,也让人感受到无常逝去,提醒人们在时代迅速变换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去享受美好的人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丰富自己的内涵,去追求自我价值,坚持不懈的奋斗,让生命之舟稳步航行!。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这句话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像梧桐树一片叶子可以代表秋天的到来,一件小事也可以代表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势。
这句话寓意深刻,给人以启示和警示。
梧桐树是一种常见的树种,每年秋季,梧桐树的叶子会逐渐变黄、变红、变褐,最终凋零落地。
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梧桐树上落下一片叶子,就可以说明秋天已经到来了。
因为梧桐树的叶子是非常敏感的,只要气温下降,光照时间变短,就会自动掉落。
同样的道理,一个小小的事件也可以代表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势。
比如说,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可以说明这个人的性格、品质和价值观。
有时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一个微笑,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到温暖和快乐;一个人的一声善意的劝告,可以让另一个人改变错误的做法;一个人的一次努力,可以让他或她获得成功和成就。
同样的,一个人的一次失误、一次过失,也可以让他或她失去信任和尊重,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和人生的挫折。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注重品质,做到“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便在面对重大挑战时能够应对自如、取得胜利。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和帮助身边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告诉我们,一个小小的事情也可以代表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注重细节、注重品质,做好每一个小事,以便在面对重大挑战时能够胜利。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和帮助身边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梧桐一叶落而知秋,60句经典梧桐诗句,值得收藏1.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人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练的语言,再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
2.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3.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4.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井边梧桐”“秋深叶黄”两个景点即将读者带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中。
“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秋,其中一个“霜”字使阴冷悲凄之气跃然纸上,严霜铺地,百花凋零,恰似宫女韶华虚度,今被冷落的悲苦。
5.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
“不道”却把无知无觉的自然现象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深刻地展示了词人内心的凄苦。
6.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7.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唐·白居易《寒闺怨》“洞房”“珠帘”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主人公的身份,“梧桐影”与“寒月”相映,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8.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美丽的春景指代昔日的快乐,以萧瑟的秋景指代如今的凄凉,对比之下,更衬出人物的悲思9.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唐·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人以枯死的梧桐树喻自身的衰老,“重泉”指九泉之下,透露出诗人对逝去好友的深切怀念10. 大雪压梧桐,折柴堕峥嵘。
—唐·孟郊《饥雪吟》11. 今夕秦天一雁来,梧桐坠叶捣衣催。
—唐·贾至《答严大夫》12. 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
立秋最好的十首诗1. 《立秋》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2. 《立秋日登乐游园》唐·白居易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3. 《立秋夕有怀梦得》唐·白居易露簟褰寒梦不成,银灯乍灭又分明。
班姬此夕愁无限,庾信生平赋有情。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
今宵真会应无梦,风叶落时心绪愁。
4. 《立秋前一日览镜》宋·陆游晨起览镜中,霜华已盈鬓。
年事日已高,虽勤愧无进。
悠悠百年内,唯欲辨此心。
但忧白发生,不恨朱颜尽。
5. 《立秋日》唐·令狐楚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相离。
晼晚惊移律,泠泠似改吹。
更筹无绪听,寒露滴秋枝。
6. 《立秋日闻蝉》宋·杨万里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7.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唐·白居易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8. 《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宋·范成大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夕阳暝色来千里,人语鸡声共一江。
9. 《和王卿立秋即事》唐·刘禹锡秋来转觉此身衰,独卧闲斋思若何。
暑退九霄净,风来万井和。
门庭多落叶,书卷半消磨。
一笑俱相劝,浮生能几何。
10. 《立秋后一日雨作,遂小凉》宋·陆游雨余一叶落,新凉满瓜庐。
病起闲无事,瓜田得小锄。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译文该句出自宋代刘翰的《立秋》《立秋》作者--宋代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梧叶一作:梧桐)一、译文: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
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二、注释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
乳鸦:幼小的乌鸦。
啼散:啼叫着飞散了。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
玉屏,精致的屏风;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
无觅处:无处可寻。
“满阶”句:满台阶的梧桐叶。
据说在立秋的时节,梧桐的叶子最先凋落。
参考资料:1、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千家诗新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68页;2、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433、刘永生。
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99-300三、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
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
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乳鸦啼散玉屏空”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
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
乌鸦有结群营巢的特点,所以傍晚时,乌鸦的叫声还是比较多的。
老乌鸦不太喜欢叫,叫起来声音也粗砺,比较难听。
而乳鸦比较喜欢叫,声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难听。
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
当然,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
“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
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出自宋代刘翰的《立秋》一、全诗及译文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梧叶一作:梧桐)译文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
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二、注释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
乳鸦:幼小的乌鸦。
啼散:啼叫着飞散了。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
玉屏,精致的屏风;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
无觅处:无处可寻。
“满阶”句:满台阶的梧桐叶。
据说在立秋的时节,梧桐的叶子最先凋落。
三、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
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
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乳鸦啼散玉屏空”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
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
乌鸦有结群营巢的特点,所以傍晚时,乌鸦的叫声还是比较多的。
老乌鸦不太喜欢叫,叫起来声音也粗砺,比较难听。
而乳鸦比较喜欢叫,声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难听。
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
当然,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
“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
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
“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这种变化。
当然这种感觉上的质变,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
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
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立秋节气作文立秋节气作文四篇立秋节气作文篇1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不仅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不仅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
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不仅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欠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不仅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此外,秋的含义,还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因此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
立秋经典古诗立秋经典古诗11、《立秋》唐·杜甫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2、《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3、《立秋》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4、《早秋客舍》唐·杜牧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5、《落叶》隋·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6、《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7、《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河西送李十七》唐·高适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
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
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
高价人争重,行当早着鞭。
10、《立秋日登乐游园》唐·白居易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立秋经典古诗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立秋》(唐)刘言史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 (唐)武元衡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是秋季开始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节气)以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东汉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
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秋神名叫蓐收。
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
《山海经》上说他
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
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
女儿。
传
说中的女娲是“人首蛇身”。
“蛇身”不只是表示某种图腾崇拜,还指身材好,曲线玲
珑,婀娜多姿。
许仙痴迷的白娘子,就是白蛇幻变的美女。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
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
秋后问斩。
秋天有杀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对这凉意最为敏感的是梧桐。
立秋一到,它便开始落叶。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
秋”。
《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
梧桐在清明节开花,如果不开花,这年的冬天就会
十分寒冷。
在院子里栽上一棵梧桐树,不但能知岁,还可能引来凤凰。
“凤凰鸣矣,于
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凤凰非梧桐不栖。
爱美的女孩,会摘几片梧桐的叶子,剪成不同的花样,插在发髻上。
顽皮的孩童正
围着她们起哄,妈妈喊他们回家了。
先洗手,然后伸出来,妈妈在他们的手心,每人放
七粒赤豆,再递给他们一碗井水,让他们“咯崩咯崩”咬碎了豆子,和着井水吞下。
据
说吃了之后,不生痢疾。
奶奶前一天就开始忙了,又要摘地里的瓜,又要拿竹竿打树上的果子,还要把茄子
蒸熟了,放在院子里晾干。
等到立秋的晚上,大家都吃过饭了,她笑眯眯地,一样样端
出来,让大人孩子边纳凉边吃。
吃剩的核不能乱扔,要给奶奶。
奶奶用手掀起围裙的两
只角,让孩子们放进去。
核要一直留到除夕的晚上,把它们投到炉灶的火里烧掉。
这样
就不会得感冒,免瘟疫。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扩展阅读:/html/peixunxiangmu/2012/1111/58.html
本文出自:深圳神州小吃
汤粉王/html/peixunxiangmu/2012/1115/62.html
/html/xiaochixiangmu/tesexiaochi/2012/1007/19.html
砂锅粥/html/peixunxiangmu/2012/1114/61.html
潮州卤水/cxcms/product/2012-6-27/254.html
肠粉/html/peixunxiangmu/2012/1007/13.html
麻辣烫/html/peixunxiangmu/2012/1105/54.html
生蚝/html/peixunxiangmu/2013/0509/492.html
烤鱼/html/peixunxiangmu/2012/1104/53.html
酸辣粉/html/peixunxiangmu/2012/1007/45.html
鱿鱼/html/peixunxiangmu/2012/1206/81.html
烤鱼/cxcms/product/2012-5-8/92.html 石锅鱼/cxcms/product/2013-2-8/523.html
潮州卤水/cxcms/product/2012-6-27/254.html 肠粉/cxcms/product/2012-5-8/101.html
原味汤粉/cxcms/product/2012-5-7/66.html /html/42/42/42.html 荷叶鸡
/html/11/9/119.html 猪脚饭
/html/47/47/47.html 原味汤粉
/html/10/10/10.html 桂林米粉
/html/46/46/46.html 千层饼
/html/peixunxiangmu/2012/1007/45.html
/html/peixunxiangmu/2012/1206/81.html
/cxcms/product/2012-5-8/92.html
/cxcms/product/2013-2-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