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英译版本的对比及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871.50 KB
- 文档页数:29
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摘要:从文体学角度来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文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主要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角度分别比较。
在翻译过程中,从文体角度考虑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当然还要进一步结合语义和语用手段评估翻译质量。
关键词:文体分析;分析模式;翻译比较中图分类号:i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一、引言尤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译语从语义到文体都能最贴切原文,用最自然的话语再现原语信息。
[1](p12)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检验翻译交际的成败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义分析,还要重视文体特征是否传达。
所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翻译形式,本文选取了我国翻译家张培基以及朱纯深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匆匆》的翻译文本,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之类文体角度展开分析,判断原作的风格是否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以及以何种手段体现,运用这种比较可以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进行翻译分析和批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文体分析翻译的尝试本文选取了《匆匆》译文及我国翻译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文与原文对比,根据上述文体分析表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尝试从文体角度分析二者的翻译。
(一)词汇层面1、译文的抽象名词比较张译文:days、moment、quota、time、world、trace、thought、transition、revolution、reverie、presence、heart朱译文:days、time、shift、rush、moment、revolution、silence、haste、world、escape、hesitating、nakedness、trip与原文相比较,译文明显在抽象名词上多于原文,分析译文所多出原文的名词,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有三个来源:其一,部分词汇是作者为了行文需要,在表达相同意思时往往使用不同的词汇,如朱译文中的rush和haste等;另外,由于汉语文章中“无主语”句式的特点,往往在译为英语时,为了明确直观的表达意思,需要译者为之补充主语,如朱译文中的shift,张译文中的transition等。
散文《匆匆》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作者:明春燕来源:《人间》2016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散文名篇不胜枚举,朱自清的《匆匆》便是其中之一,《匆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来了无数译者将其一遍遍译成英文。
本文选取了朱纯深先生和张培基先生的译本,主要从用词、句式上对两位先生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旨在探讨两位译者的风格,以及与原作风格的接近程度。
关键词:用词;句式;风格;《匆匆》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7-02一、引言一直以来,不少学者和翻译家都对散文翻譯情有独钟,在翻译散文的同时也对散文翻译作了大量的探讨。
鲁迅曾有言:“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老舍也曾说过:“假若文学译文仅顾到原著说了什么,而不管怎么说的,读起来便索然寡味。
”也有译者指出“文学翻译就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致力传达源语中的语义信息,而且更要着力再现源语中的审美价值。
”可见,在散文翻译中,译出“原作的风姿”、艺术神韵,也就是作者的风格一直是文学翻译家们所追求的。
然而,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者自身的素养、经历以及多年的笔耕生涯都包含其中。
此外,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也是促使特定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概括地说,风格是个人在特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的结果。
而作为译者,要在短时间内捕捉住这一“结果”,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风格并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原作者到底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篇章结构,什么色彩的词汇,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因此,若译者能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那么不难做到再现原文风格,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
本文要探讨的,便是在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英译文中,原作的风格是如何再现的。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之一,写于1922年。
当时恰逢五四运动低潮,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朱自清深感时光匆匆,对于已逝去的时间未能好好地把握,因此文中充满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
汉英语言对比论朱自清(匆匆)论朱自清《匆匆》不同译本《匆匆》是朱自清先生一片很有名的散文,其中所运用的语言朴素而又有富有独特的韵味和诗意,准确的表达了作者对时光荏苒的惋惜之情。
以下是我根据三个不同的此文的翻译版本以汉英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评论。
这三个译本分别是由朱纯生、张培基和张梦井翻译。
首先从他们的题目开始看起。
他们将“匆匆”分别翻译为Rush,Transient Days and Days Gone By. Rush的本意是疾奔或急速的冲进,含有匆忙的意思;Transient Days指向比较模糊,并且显得有些冗长,体现不出匆匆那种急促的感觉;Days Gone By虽然有时间流逝的意思,却没有将时光局促失去的意思表达出来。
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的贴近度上看,Rush更有一种时光飞逝的味道。
其次,根据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的对比,英语更注重抽象性的表达,而汉语更注重具体性的表达。
在正文里,朱自清先生只是用一种很平常的语气诠释出对时间变幻的惆怅感,而这三个一本却分别用不同的时态表达了出来。
第一个版本“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作者用了may来表达可能性,并且语气较弱;第二个版本“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作者用了will这种将来时态;第三个版本“When the swallows have gone, there is still time to return”作者用了完成时态。
对比来看,朱自清先生的那种及轻淡又显一丝哀愁的语气用可能是来表达是最好不过的,语气和意味都比较符合语境。
正是因为英语注重抽象性的表达,不同的译本才会将本来比较简单具体的语气以较为抽象的不同的时态表达出来。
还有对于这一句“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的翻译,也体现出了英语注重被动的表达,而汉语注重主动的表达。
《匆匆》英译本对比赏析作者:张卓然来源:《卷宗》2020年第18期摘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而散文的翻译更是一门艺术。
在翻译散文时,其内容和语言特色都尤为重要。
本文以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英译本对比为例,对散文《匆匆》进行阅读对比赏析,旨在更加深入的理解原文,掌握翻译散文的技巧,对读者在散文的翻译上有所帮助。
关键词:《匆匆》;散文翻译;张培基;朱纯深;对比赏析1 引言散文小说是一种充分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表达方式灵活的新型记叙寓言类短篇文学作品体裁。
它与古代诗歌、小说和戏剧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也都是中西方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国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及辉煌的成就。
《匆匆》是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
全文紧扣主题,细致描写了时光的匆匆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感叹。
散文《匆匆》先后被著名翻译大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翻译。
想要把这篇经典之作翻译成英文,首先需要翻译者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化道德素养;其次翻译者要熟悉的掌握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各种翻译技巧,这样才能做到译本忠实于原文,准确地还原原作者的本意和想要抒发的感情。
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
本文则是选择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大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两个英译本,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并加以赏析。
2 译文对比赏析《匆匆》这篇随笔散文文字优美,广为流传。
不同译者的英译本自然也是众多。
本文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大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本,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两位翻译大家都是多年以来从事汉英翻译研究工作,拥有丰富的翻译经验。
但是不同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自然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张培基的英译本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灵活运用修辞使得译文逻辑性较强。
尤其是在翻译中对“质朴”风格处理的非常到位。
紧紧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将散文的意蕴传达的十分到位。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匆匆英译文对比赏析(1)匆匆译文1:Transient Days译文2:Rush(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译文1: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译文2: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to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3)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译文1: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译文2: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4)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6期总第642期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匆匆》英译对比研究——以朱纯深、张培基译本为例摘 要:《匆匆》是家喻户晓的散文名篇,由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创作。
该文结构精巧,转承自然,文字清新优雅,温润柔美,具有极高的可读性与文学价值。
但对其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和策略分析并不多见。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对比分析朱纯深、张培基的《匆匆》英译本,探讨目的论三原则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中的可适性,并分析散文英译中所采取的各种翻译策略及原则。
关键词:目的论;英译对比;散文赏析;翻译作者简介:田博,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研究背景文学作品承载着一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散文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部分,因其灵动优美的文字风格、深刻隽永的思想精神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作品之一,文章结构精巧,格调委婉,文字清新优雅,醇厚柔美。
该文创作于“五四”运动落潮期,展现了“五四”知识青年对现实的失望、内心的惆怅与彷徨。
但朱自清在迷茫中却不甘心沉沦,在对光阴匆匆流逝的感喟中,选择了继续追求进步的人生之路。
朱纯深和张培基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家,二位老师《匆匆》的英译本语言流畅自然,各具特色,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因此,分析中国优秀散文英译作品,研究名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努力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作品展示在世界舞台之上,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每个译者值得奋斗的目标。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前,翻译研究的重心是对等。
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差异,导致在现实中及难实现这种对等,于是掀起了一场关于对等标准讨论的浪潮。
在此背景下,借助功能和交际方法来研究翻译的理论兴起。
以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于1978年出版的《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A Framework for General TranslationTheory)为标志,跳出对等理论及摆脱原文中心论束缚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概念被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