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税收制度概述

德国税收制度概述

德国税收制度概述
德国税收制度概述

德国税收制度概述

一、德国税法的形式和制定

德国实行的是复合税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对所得或财产征收。所得税包括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预提税、教会税及市政贸易所得税。财产税包括净资产税、市政贸易资产税、遗产税及不动产税。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货物税、不动产交易税、资本交易税、其他交易税、关税等。

(一)税法的形式

德国税法的宪法基础是基本法,它包括税收立法权的分配规定,联邦、州税收征收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税收收入的分享规定等。其次是以法令、规定等形式体现的各种法律的实施细则等。其他还有诸如税收协定、欧共体法律、行政规定等。

(二)税法的制定

联邦和州才有制定税法的权力,绝大多数税法都是联邦制定的,但由于它们必须经过代表各州的联邦议会的同意,所以各州对税法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市政府仅限于决定地方税的税率。

联邦税法的制定权源于联邦政府或联邦议会,复杂的制定程序决定于制定机关,但所有立法主体都必须参与,一般情况下,联邦议会是最后的审定者。法律经联邦总统签署及公开发布之后即告生效。

二、德国税制的演变

德国税制的发展变动较频繁。1808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为筹措对法赔款开征了所得税。但是,由于受到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反对,所得税时征时停。直到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才颁布了真正的所得税法。1920年,德国将所得税纳入联邦税制,从此使联邦收入大为增加。在此之前的1900年,德国还开征了遗产税,并在1916年为筹集军费而先于其他各国引进了商品销售税(1918年改为周转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其中联邦德国的改革较突出,并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完善。1950年,联邦德国第一次降低了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几种消费税的税率。1953年又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平均降低15%。1954年,联邦德国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税率略微下降;同时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公司所得税的综合税率则从60%降至45%。1958年,实行"分开"税制,夫妇各按自己收入的份额纳税等系列的税制改革,为联邦德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其实行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体系奠定了基础。1968年,联邦德国从法国引进了比较先进的增值税,以取代原来的周转税。1970年,对增值税又作了进一步修改,即根据征税对象价格而非销售额来计征增值税,从而使增值税更趋完善。

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了适应全球性税制改革形势的需要,解决本国财政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联邦德国对其税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具体措施是:

1.公司所得税的改革。降低税率,扩大税基:(1)对公司未分配利润,税率由原来的56%改为1990年的50%;(2)减少某些折旧以扩大税基。

2.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改革。降低税率,减轻税负,取消某些扣减和优惠:(1)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到1990年,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以前的56%降为53%,最低税率由以前的22%降为因%;(2)减税110亿马克,重点对象是中低收入阶层;(3)扩大个人收入中的免税部分,对未婚和已婚者个别收入中的基本免税额及子女免税额部分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提高;(4)调整税收优惠,简化计征手续;(5)实行线性累进税制,降低中产阶级的纳税数额等。

3.消费税的改革。用收入型增值税取代地方营业税。

东、西德统一后,政府对前东德地区的税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即:(1)取消原有的按部门和产品品种等划分的工业征税制度,代之以统一的增值税;(2)建立各州、区财政自治,划分自有税收来源;(3)在对各种收入平等征税的基础上改革所得税。

同时还规定,从1991,年1月1日起,各新建州实行下列税种:所得税、公司税、营业税、土地税、财产税、遗产税、交通工具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经过上述改革,德国税制重新走向了统一。

三、德国税收管理体制的特点

德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分税制,是一种共享税与固定税相结合、以共享税为主的分税制。德国把全部税收划分为共享税和固定税两大类,共享税为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或两级政府共有,并按规定的比例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分成;固定税则分别划归联邦、州或地方政府所有,作为本级政府的固定收入。德国税收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税收立法决策权相对集中。税收的立法权,既包括税种的开征与停征、税法的解释,也包括税目的增减、税率的调整权以及税收的减免权等。大多数税种的立法权归于联邦政府,收益权和征收权则分为州和地方两级。联邦拥有对关税和国库专营事业的立法权,对收入的全部或部分应归联邦所得的所有其他税收拥有共同立法权,即优先立法权。各州在宪法未赋予联邦以立法权的范围内拥有自己的立法权,各州在得到联邦法律的明确授权下享有一定的立法权。此外,州还可以立法决定州税是否应归地方所有。可见,州的权力较大,它拥有某些州税的立法权及所有州税的征收权。

2.税收制度实行收入平均化。为了保持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德国在分税制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税收平衡。横向税收平衡主要是以各州居民平衡税收为标准进行比较,富裕州的营业税要拿出一部分调剂给贫困州。各州内部也进行横向税收平衡。东、西德统一后,原西德各州新征的7J%的统一税(所得税附加)主要用来援助东部发展,也属于横向平衡。纵向税收平衡是联邦、州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其主要办法有:调整共享税中营业税的分配比例,州政府所得比例已从70年代的30%调增为35%;联邦从分得的营业税中拿出2%资助贫困州等。

3."一套机构,两班人马"的税收征管方式。在德国,税收的征收管理由各州的财政总局负责。总局内分设联邦管理局和州管理局两个系统。联邦管理局作为联邦政府的代理人进行活动,负责管理联邦所有的税收,其组织和官员也由联邦规定;州管理局则负责州税的征管工作。财政总局的局长由联邦政府与各该州政府协商任命,局长既是联邦政府的官员,又是州政府官员,其工资由两级政府各支付一半。地方税务局作为各州政府的派出机构,只征地方税,并向地方政府负责。德国基于本国实际而实行的"一套机构,两班人马"的税收征管方式在西方国家十分独特,它既可以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业务协调,提高办事效率,又可以避免政府机构的过于臃肿。

四、德国的税务管理

德国绝大部分税是由州征收管理的,而市则负责地方税的征管。

(一)申报

一般周期性税种都必须填报年度申报表,有些税种如增值税除年申报外,还须呈报月度或季度申报表,当特定的事件发生(如公司成立或开设分公司)还必须呈报相应的财务资料报表。

虽然日历年度以外的会计年度也可用作计算应税所得的基础,但税务年度却是日历年

度,申报日期一般是下一年的5月31日,但也可以申请延期申报。如果报表由职业性税务顾问填报可宽延至9月30日,经特别申请后还可适当延期。

(二)评税及上诉

只有特定的税收申报表如增值税申报表是自我查定的,其他则由税务机关评定。在税务机关对征税人的申报表进行评定(如有必要,还需进行调查)完成后,则会给纳税人发送正式的评税通知书,其内容包括税款数额及法律依据,付款的时间、地点,纳税人不服时上诉有关事项。一般不服或上诉的申报表须在有关的行政决定通知纳税人后的一个月内填报。

纳税人在将案件提交财政法庭之前,须对行政矫正决定(即不服或上诉决定)作详细阐述。财政法庭分为初等税务法庭及最高税务法庭。

(三)税款的支付

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市政贸易所得税及财产税、净资产税须按估计税额按季预缴税款。在纳税人收到查定通知书之后的一个月之内必须清缴所有税款,即使是纳税人对评税书有异议(除非税款的征收暂停)。

(四)税务审计

对商业、农业企业及特定的其他纳税人需就其所纳各种税款进行全面的税务审计,而且还可能对增值税、预提税、交易税等进行特别的审计。

为进行税务审计,一般将企业按规模分成四类。企业规模越大,则审计的频率越高,也更为彻底。

(五)罚款及利息

如果纳税人申报延误,则税务机关可对其最高处以最后评定税额的10%的罚款,但不得超过1万马克。

对于支付日期已确定的税款如果未按期支付或推迟支付,则会每月按税额加收滞纳罚款1%(如果延期不超过5天,免收罚金,超过5天而不足1月按1月计)。

(六)法定时效期

评定的时效期与征收的时效期并不相同。关税、消费税的评定时效期为1年,其他税种的查定时效期为4年,如果纳税人逃税则可延至5年,骗税则延至10年。对于评定时效期从何时开始有详细的规定。征收的时效期为5年,一般是从税款应支付年结束开始算起。在特定的事件发生之后,查定时效期与征收的时效期都可以延长。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概述 一、税收制度的内容 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的总称,或者说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制度的总和。税收制度是取得收入的载体,主要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和税收管理体制等。从法律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设置的税种以及与这些税种的征收、管理有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成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从税收制度的形式来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可按照构成方法和形式分为简单型税制及复合型税制。结构简单的税制主要是指税种单一、结构简单的税收制度;而结构复杂的税制主要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多种税并存的复税制税收制度。一个国家为了取得财政收入或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税种,并规定每种税的征收和缴纳办法,包括对什么征税、向谁征税、征多少税以及何时纳税、何地纳税、按什么手续纳税、不纳税如何处理等。 因此,税收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种构成税收制度。构成税种的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构成税收制度的税种主要包括:所得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销售税、遗产和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等。 税种的设置及每种税的征税办法,一般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这些法律就是税法。一个国家的税法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税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四个层次。其中,“税法通则”规定一个国家的税种设置和每个税种的立法精神;各个税种的“税法(条例)”分别规定每种税的征税办法;“实施细则”是对各税税法(条例)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具体规定”则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补充性法规。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单独制定税法通则,大多数国家都把税法通则的有关内容包含在各税税法(条例)之中,我国的税法就属于这种情况。 国家税收制度的确立,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政治经济条件。所以,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税收制度也不尽相同,具体征税办法也千差万别。就一个国家而言,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条件和政治经济任务不同,税收制度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我国的现行税制就是建国后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逐步演变而来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

建设工程项目流程概述

建设工程项目流程概述 流程图

项目概述 一、项目类型:房屋建筑工程 二、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金额:4亿元 第一阶段:项目决策阶段 一、项目建议书 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编报项目建议书是项目建设最初阶段工作,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推荐建设项目,以便在一个确定的地区或部门内,以自然资源和市场预测为基础,选择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的编制由具有工程咨询资质的单位编制。 选定方式:委托或比选或公开招标 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价格[1999]1283号)文件已于2016年国家发改委31号令中宣布废止。 收费估算:可向供应商询价或参照计价格[1999]1283号文件,估算约14至37万元。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对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须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

实行核准制和登记备案制。对于《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由具有工程咨询资质的单位编制。 选定方式:委托或比选或公开招标 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价格[1999]1283号)文件已于2016年国家发改委31号令中宣布废止。 收费估算:可向供应商询价或参照计价格[1999]1283号文件,估算约28至75万元。 三、项目立项 工程建设项目立项主要包括审批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属国家审批的项目以及旅游宾馆、高档写字楼、别墅渡假村项目,由地级市发改委和行业主管部门报省发改委、再由省发改委转报国家审批。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流程:项目建议书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项目投资计划申报。 第二阶段:设计前准备阶段 一、确定全过程同步跟踪审计单位 根据佛山市委《重大工程廉洁风险同步预防工作指引》的规定,由佛山市国资控股或财政投资建设的超1亿元路桥及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超5000万元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以及超3000万元环保、水利工程项目,均要开展重大工程廉洁风险同步预防。委托具有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证书的单位进行项目全过程同步跟踪审计服务。

税收法律制度概述讲义制度格式

税收法律制度概述讲义 制度格式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三章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4分,2008年的分值为3分,题型全部为客观题,属于分值最低的一章。2009年考试大纲、辅导教材对本章内容基本未进行调整。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 第一节税收与税法概述 一、税收法律关系(P91) 1、主体 (1)征税主体:税务机关、海关 (2)纳税主体 对纳税主体的确定,我国采取属地兼属人原则,即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员、无国籍人员,凡在中国境内有所得来源的,都是我国税收法律关系的纳税主体。

2、客体 3、内容 【例题1】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有()。(2008年) A、税务部门 B、在我国境内有所得的外国企业 C、海关部门 D、在我国境内有所得的外籍个人 【答案】ABCD 【解析】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分为征税主体(选项AC)和纳税主体(选项BD)。 【例题2】对于税收法律关系纳税主体的确定,我国采取()。 A、国籍原则 B、属地原则 C、属人原则 D、属地兼属人原则 【答案】D 二、税法的制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税收法律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仅拥有税收立法权,还可以授权国务院公布有关税收条例

3、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4、财政部:负责组织制定税法和税收条例、决定、规定及有关实施细则,制定税种的增减和税目、税率的调整 5、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征收管理制度 【例题3】国家税务总局有权根据税收法律制定税收行政法规。() 【答案】× 第二节税收制度 一、税种的分类(P93) 1、按征税对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资源税类、财产税类、行为税类。 (1)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2)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3)财产税:房产税、契税 (4)行为税:印花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 【例题4】下列各项中,属于流转税的有()。(2004年) 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所得税 【答案】ABC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概述 一、税收制度的内容 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的总称,或者说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制度的总和。税收制度是取得收入的载体,主要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和税收管理体制等。从法律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设置的税种以及与这些税种的征收、管理有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成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从税收制度的形式来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可按照构成方法和形式分为简单型税制及复合型税制。结构简单的税制主要是指税种单一、结构简单的税收制度;而结构复杂的税制主要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多种税并存的复税制税收制度。一个国家为了取得财政收入或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税种,并规定每种税的征收和缴纳办法,包括对什么征税、向谁征税、征多少税以及何时纳税、何地纳税、按什么手续纳税、不纳税如何处理等。

因此,税收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种构成税收制度。构成税种的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构成税收制度的税种主要包括:所得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销售税、遗产和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等。 税种的设置及每种税的征税办法,一般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这些法律就是税法。一个国家的税法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税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四个层次。其中,“税法通则”规定一个国家的税种设置和每个税种的立法精神;各个税种的“税法(条例)”分别规定每种税的征税办法;“实施细则”是对各税税法(条例)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具体规定”则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补充性法规。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单独制定税法通则,大多数国家都把税法通则的有关内容包含在各税税法(条例)之中,我国的税法就属于这种情况。 国家税收制度的确立,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政治经济条件。所以,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

中国的税收制度---概述

中国的税收制度概述 中国的税收制度,从改革开放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税种由37个缩减到目前的22个,结构逐步合理,杠杆运用纯熟,既保证了财政需要,又有效调节了经济的健康运行。 [编辑] 中国税种的构成 税种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体系中的具体征税的种类。每个税种由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期、纳税时点、纳税期限、纳税地点、计税依据、减免税和违规处理等构成。税种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纳税主体(纳税人)和征税客体(征税对象)的不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本身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用法律、法规形式开征的所有税种的总合,构成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税制。因此,税种是形成税制的直接因素,也是税制结构的基础。 1994年我国进行了全面的、结构性的税制改革。改革后我国的税制由37个税种缩减到目前的22个,具体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关税、船舶吨税。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筵席税已经停征,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征收。因此,目前税务部门征收的税种只有18个。 [编辑] 中国税种的分类 税种分类是对一国(地区)全部税种的分类,它是根据每个税种构成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的类别。税种分类的意义在于进行分类后,便于对不同类别的税种、税源、税收负担和管理权限等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和分析评价,找出相同的规律,以指导具体的税收征管工作,因此,它是研究税制结构的方法之一。 我国与当代世界各国一样,实行由多税种组成的复合税制。我国现行的税种比较多,名称各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种分类。 1.按征税对象分类。 征税对象不仅决定着税种的性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税种的名称。因此,按征税对象进行分类是最常见的一种税种分类方法。按征税对象进行分类,可将全部税种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等。 (1)流转税类。 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流转额具体包括两种:一是商品流转额,它是指商品交换的金额。对销售方来说,是销售收入额;对购买方来说,是商品的采购金额。二是非商品流转额,即各种劳务收入或者服务性业务收入的金额。由此可见,流转税类所指的征税对象非常广泛,涉及的税种也很多。但流转税类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即以商品流转额

建设项目评估概述

第1章建设项目评估概述 本章综合介绍了建设项目评估的基本问题,包括项目发展周期与项目的前期研究;可行性研究的含义及其意义、主要作用与编写要求;项目评估的内容、程序以及在开展项目评估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 1.1项目发展周期与项目前期研究 1.1.1 建设项目发展周期 1.工程项目建设程序:是指项目从策划、评估、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工作次序。 ⒉建设项目发展周期:一个建设项目从开始构想、施工建设、建成投产、直到最终报废所经过的时间。 项目周期的阶段划分: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和建成投产期。 1.1.2西方国家的项目前期研究 机会研究(项目设想) 谈判与签订合同 投产阶段 图1-1 西方国家项目周期各阶段及主要工作示意图 按基础资料占有程度,研究内容、研究深度及可信度不同,可将投资前期研究分为机会

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与决策四个阶段。 1. 机会研究:亦称投资鉴定或项目设想。它是可行性研究的第一阶段。任务是研究和确 定合理的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也就是在了解掌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行业,地区规划、经济建设方针,建设任务和技术经济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拟投资领域相关条件及环境背景的调查分析,为建设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时机提出设想和策划。 所需时间约用1—3个月,所需费用约占投资总额0.2%—1%,估算投资额和成本效益 的精度在±30% 2. 初步可行性研究:又称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资机会研究已确定了大致的投资方向 和投资时机的基础上,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初步概算和经济效果评价,进一步判断投资机会研究的结论是否正确,并做出是否有必要进行下一步详细可行性研究的结论。主要内容: 1)判定项目有无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2)市场供求的预测,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 3)判断项目是否可行。 这一阶段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估算额精度误差一般要求不超过±20%左右,所需费用约占投资总额0.25%—1.5%,需耗时约4—6个月。 3. 详细可行性研究:亦称最终可行性研究,是指通过一定方法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 一般机会研究(地区研究、部门研究、资源研究) 项目机会研究 1.国家 2.某一部门或地区 3.某 一特定产品 4.产品进出口情况 5.分析企业 6.机会研究

德国外交

德国经济大国地位恢复的原因以及德国外交政策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外交政策的改变,重点阐述了德国价值外交的理念。 关键词:经济恢复外交政策价值外交 一、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经济发展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第一章 税法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税法概论 一、术语解释 1、税收制度 2、课税对象 3、税法 4、起征点 5、税制体系 二、填空题 1、以课税对象划分税种分为_____、收益额、______、资源和人身等五大类。 2、税率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______、累进税率和______。 3、税收法律关系包括______、客体和______三个要素。 4、按照税收能否转嫁,税收可分为_____和_____。 5、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经营活动中负有_____并向国库_____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6、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行政手段和_____。 7、减免税规定是对特定的_____和特定的_____所作的某种程序的减征税款或免征税款的规定。 8、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增大而_____的税率。 9、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_____和_____。 10、比例税率在具体运用上又分为_____、差别比例税率、______和有起征点或免征额的比例税率。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1、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所采取的行政处罚措施。 2、税法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3、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即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4、我国现行流转税包括增值税、关税、车船使用税、营业税和消费税。 5、我国的税收诉讼法规仅在《税收征管法》中作了具体规定。 6、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税区别费的主要标志。 7、在处理国际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不一致的问题时,国内税法应处于优先地位,以不违反国内税法为准。 8、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与之相互配合的复合式税制体系。

(发展战略)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摘要]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6%,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 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行政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1.建筑业持续负增长 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公共投资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 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0.3个百分点。 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导致税率上升

日本税收制度概述.doc

日本实行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征税体制,由中央征收的税种称为国税,由都道府县征收的税种称为地方税。日本的税收立法权统一在国会,各种税法都要经国会批准,主要税种管理权集中在中央,一些地方税的解释权或者减免权归地方政府。日本实行的是中央地方兼顾型税制,国税、地方税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国税由财务省管理,地方税由总务省内设的自治部门管理。 日本现行税制中的国税、地方税共有53个税种, 国税主要税种有:法人税、个人所得税、继承与赠与税、消费税、酒税、烟税、挥发油税、地方道路税、石油天然气税、印花税、汽车重量税等; 地方税主要税种有:个人居民税、法人居民税、个人事业税、法人事业税、不动产购置税、汽车税、汽车购置税、轻油交易税、固定资产税、特别土地持有税、事业所税、城市规划税等。另外,日本的社会保障税不是独立税种,而是以加入保险的形式缴纳的。 (一)主要税种概况 1.法人税 ⑴纳税人 法人税的纳税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普通法人组织和其他有经营 性收入的法人组织。纳税人分为国内法人和外国法人。总部设在日本境内的为国内法人,总部设在日本境外的为外国法人。国内法人应当就其来源于日本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法人税;外国法人只就其来源于日本境内的所得纳税。 ⑵征税对象、税率

法人税的征税对象是法人各经营年度从事经营获取的利润。国内法人就经营所得、清算所得、退休年金基金等所得缴纳法人税。 来源于日本境内的所得共分为11类:经营和资产运用所得、提供劳务所得、不动产租赁所得、存款利息所得、股息所得、贷款利息所得、资产转让所得、广告所得、人寿保险基金所得、从隐名工会等组织分得的所得、中小企业风险准备金。 法人税的基本税率是30%。资本金不超过1亿日元的法人,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800万日元,适用税率为22%;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800万日元,适用税率为30% 。 ⑶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为每一纳税年度的利润总额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①股息处理。实行法人之间分配股息扣除制度。法人A对法人B 持股达25%以上、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法人A从法人B取得的股息全额不征税;持股低于25%时,取得的股息80%不征税。 ②向外国分支机构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日本法人向外国分支机构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允许扣除,但是必须符合独立公平交易价格的规定。对资本弱化公司而言,负有关联公司债务的日本法人支付利息的可扣除部分受到限制。运用公式计算出的负债资产比例超过3:1时,不得扣除负债利息。 ③固定资产折旧。纳税人可以选择使用余额递减法和直线法。余额递减法不适用于1998年4月1日以后购进的建筑或固定资产。税法规定了不同种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时的年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概述知识分享

第一章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概述 第一节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演变 世界各国税收征管的立法体系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综合立法”和“分税立法”两种形式。“综合立法”是指将各个税种之全部或共通的实体事项、稽征管理和救济程序都纳入一部法律中。“分税立法”是指个别税目单独制定税法,在各个税法中对实体事项、稽征管理等程序均进行规定。“分税立法”有助于单个税法的制定和修改,但在税法中容易形成对同一事项的重复规定,从而造成规定的分歧和矛盾,不利于纳税人纳税和征管的实施,因此各国大多采取“综合立法”的形式。 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制度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分到合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被忽视,税收法制极不健全。1950年1月,政务院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统一的税收法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该要则规定了高度统一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的立法权和税种的开征、停征、税目与税率增减调整的权力都归中央,税收的减免权大部分由中央政府掌握,各级税务机关受上级局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制定专门的税收征管法,有关税收征管的规定散见于各单行税收法规之中,原则性较强且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在这期间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实施的这种税收征管体系太过于分散。一直以来,我国没有一个专门的税收征管法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税收征管体系。为了健全法制,改变税收征管制度分散和不规范的状况,国务院于1986年4月发布了《税收征管暂行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税收管理制度开始单独立法,初步实现了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对分离,对于促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监督管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综合立法的基本雏形已经建立。 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税收征管暂行条例》在一段时期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征管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该条例慢慢暴露出来一些缺陷,主要有:税收征管法律规范不统一、不规范;对纳税人的权利保护不足;立法层次低,征管手段软化;内外税分别适用两套征管制度,缺乏公平性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税制改革的推进,《税收征管暂行条例》已经明显滞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宪法等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在原《税收征管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于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税收征管法》,并于199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尼日利亚税收制度概述

尼日利亚税收制度概述 2010年02月08日 尼日利亚制定了完整的税法。为方便我对外投资合作企业更好地了解当地税制,现作一简要介绍。 一、尼税收征管体系 尼实行联邦制,设有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与此相对应,尼税收征管也实行联邦、州和地方三级管理,各级政府负责征收不同的税种。 (一)联邦税 联邦税由尼联邦国内税收局(Federal Inland Revenue Service)负责征收,主要包括公司所得税、石油利润税、增值税、教育税、公司资本收益税、公司印花税、公司扣缴税、信息技术发展费等税种。此外,联邦首都区居民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扣缴税、资本收益税、印花税,尼外交部职员、警察人员、武装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以及非尼日利亚居民的个人所得税也由尼联邦国内税收局征收。 (二)州内税 州内税由各州的州内税收委员会(State Board of Inland Revenue)负责征收,主要包括州内居民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扣缴税、资本收益税、赌博和彩票税,以及商用场所注册费、州首府道路注册费等。 (三)地方税

地方税由地方政府税收委员会(Revenue Committee)负责征收,主要是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有关的税费,比如酒税、出生和婚姻注册费、公共广告费、州首府以外的道路注册费、动物牌照费、电视许可费等。 二、尼税收征管程序 尼税务征收以纳税人申报为主,税务机关负责监督和催缴。纳税的基本程序如下: 1、纳税人在就近的联邦国内税收局办公室或地方税务部门注册,取得税务编号; 2、纳税人在规定的纳税期内开展自评,计算出应缴税额; 3、纳税人根据自评结果填写税务申报表,连同审计报表、固定资产表、负债表等报表,到税务部门核准的银行[1]缴税。银行代收税款及各种申报表后,向纳税人出具收款凭证; 4、纳税人依据银行凭证向税务部门换取正式收据,并办理完税证明。 三、尼主要税种 (一)公司所得税 根据尼公司所得税法,公司应就其一个纳税年度内的全部收益缴纳所得税。应税收益包括经营收入、租金、分红、利息、折扣、特许权使用费、养老金收益、年金,以及来自于短期货币工具如政府债券的收益等内容。 1、纳税人

税收讲义1

第一章税收理论与税法概论 第一节税收基础理论 一、税收的本质 (一)税收的实在性 税收是文明的代价。任何一个文明社会,要想存在与发展,都不能没有税收。原因: 人类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进行生产与消费。为了进行生产与消费,不仅要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而且要有和平的社会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和便利的公共设施等生产与消费的共同外部条件。 (二)有关税收本质的各种认识 在西方,早期学者对税收本质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税收根据方面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学财政、税收教科书对税收本质的概括与西方学者的概括大体相同。成立后,各类教科书、辞书对税收本质的概括则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税收本质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执行职能的物质需要,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收入,依据执行职能产生的一般利益,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进行的强制征收。 税收的本质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分配的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 ⒈税收的基本属性 直观地看,税收是一种财富转移。 作为强制征收,税收会带来两方面结果:一方面,对于政府,税收会带来收入;另一方面,对于经济活动主体,税收会带来负担。 2、税收的主体与客体 ⑴税收的课征主体——政府 ⑵税收的缴纳主体——经济活动主体 ⑶税收的客体——国民收入 3、税收的目的与依据 ⑴税收的目的 向经济活动主体取得一部分收入,满足政府间接占有经济资源的物质需要。 ⑵税收的依据 是政府执行职能而为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带来的一般利益。 4、税收的特征 ⑴一般报偿性(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成为财政收入,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⑵确定性(固定性) 国家在征税之前,以法的形式预先规定了课税对象,课税额度和课税方法。 ⑶强制性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用法律、法规等形式对征收捐税加以规定,并依照法律强制征税。 “税收三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强制性是无偿征税的前提,固定性则是强制性、无偿性的必然结果。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概述 1

税收制度概述 一、税收制度的内容 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的总称,或者说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制度的总和。税收制度是取得收入的载体,主要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和税收管理体制等。从法律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设置的税种以及与这些税种的征收、管理有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成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从税收制度的形式来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可按照构成方法和形式分为简单型税制及复合型税制。结构简单的税制主要是指税种单一、结构简单的税收制度;而结构复杂的税制主要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多种税并存的复税制税收制度。一个国家为了取得财政收入或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税种,并规定每种税的征收和缴纳办法,包括对什么征税、向谁征税、征多少税以及何时纳税、何地纳税、按什么手续纳税、不纳税如何处理等。 因此,税收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种构成税收制度。构成税种的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 违章处理等;构成税收制度的税种主要包括:所得税(法人所得税、 2

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销售税、遗产和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等。 税种的设置及每种税的征税办法,一般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这些法律就是税法。一个国家的税法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税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四个层次。其中,”税法通则”规定一个国家的税种设置和每个税种的立法精神;各个税种的”税法(条例)”分别规定每种税的征税办法;”实施细则”是对各税税法(条例)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具体规定”则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补充性法规。当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单独制定税法通则,大多数国家都把税法通则的有关内容包含在各税税法(条例)之中,中国的税法就属于这种情况。 国家税收制度的确立,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政治经济条件。因此,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税收制度也不尽相同,具体征税办法也千差万别。就一个国家而言,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条件和政治经济任务不同,税收制度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中国的现行税制就是建国后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逐步演变而来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制度是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载体 税收是国家经过法律手段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分配形式。税收的多少决定着国民收入在纳税人和国家之 3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中国税制讲义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中国税制讲义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中国税制6-10章讲义 第六章所得税制 本章学习提示 一、知识点 (1)对所得额课征的意义 (2)对所得额课税的征收制度 (3)企业所得税制度 (4)个人所得税制度 (5)农业税制度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所得课税的基本理论、中国现行的所得税制度。在所得课税的基本理论方面,理解对所得课税的意义、各国对所得课税的征收制度。在中国现行的所得税制度中,掌握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农业税的课税对象、纳税人、计算依据、应纳税额、纳税环节、减免税等税制要素,了解有关税种的改革趋势。 第六章所得税制 第一节对所得额课税的意义 所得额是收益额的一种。收益额可分为纯收益额和总收益额,其中,纯收益额亦称所得额,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获得的收入

,减去相应的成本之后的余额;总收益是指纳税人的全部收入。 对所得额的课税不同于对流转额的课税,从一个工商企业来看,流转额是指企业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额,所得额则是指企业的利润额;流转额只与商品的销售收入有关,不受成本高低的影响,所得额则不同,它直接受成本规模的影响,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越高,收益越少,成本越低,收益越高。因此,对所得额的课税能使税收收入比较准确地反映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化情况;对所得额课税,属于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征纳双方的关系比较明确,税收的增减变动对物价也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累进性质的所得税,能适应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体现合理负担的原则,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合理竞争。但对收益额的课税要受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对所得额的课税,稽征技术也比较复杂,尤其是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核实的困难大,很容易造。偷漏税现象,要求具备比较高的税收管理水平。 第六章所得税制 第二节对所得额课税的征收制度 一、分类征税制和综合征税制 1.分类征税制 是将各类所得,分别不同的来源,课以不同的所得税。分类征税制的优点是课征简便;易于按各类所得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税率;能够控制税源,防止偷漏税款。但是,不利于实行累进税率,不能按纳税人的能力课征,从而不能体现合理负担的原则。

德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经验

宋紫峰:德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经验【字号小大】 分享 【来源:《经济要参》发布日期:2013-05-28】 实体经济是强国固本之基。这一判断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再次得到印证。德国经济的强势表现,美国、英国等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都是典型例证。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遇到不少困难,转型发展压力较大。有鉴于此,本文总结了德国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启示,并对我国发展实体经济提出政策建议。 一、强大的实体经济是德国快速摆脱危机影响的最重要基础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07-2011年,德国GDP占欧盟(27国)的比例约为19%,在2011年达到19.5%;目前也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据WTO统计,2010年,德国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欧盟(27国)的61.8%;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和出口国,商品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全球的8.33%和6.93%。 德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非常突出。从GDP看,德国在短时间内克服了危机影响,在2010年第四季度就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且在2011年实现了3%的实际增长,是引领欧洲国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关键力量。从就业看,德国2011年的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均创下20年以来的新低,失业率从2006年的10.2%下降到2011年的6%,而同期美国从4.6%增长到9%,欧盟从8.3%增长到9.7%,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走势。从CPI看,德国2007-2011年的年均涨幅为1.6%,而同期欧盟为2.5%,英国更是高达3.4%。 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德国实现快速复苏的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德国2010和2011年出口增长分别为13.7%和8.2%,净出口拉动当年GDP增长分别为1.5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以德国的汽车业(2010年出口比例占国内生产的62.8%)和工程机械制造业(近年来出口比例占国内生产的70%以上,该行业总产值约占欧盟行业总产值的33%)为例。2010年,德国汽车出口总额达到1991.4亿欧元,同比增长32.2%;轿车出口总量为423.9万辆,同比增长23.7%。2010年,德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出口总额为81.2亿欧元,同比增长15.5%;2011年前8个月出口总额为60.9亿欧元,同比增长29.1%。 德国取得这些成绩既有外因(如欧洲国家需求旺盛等),也有内因(强大的制造业),内因是关键。与美、英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去工业化”道路不同,德国对制造业一直非常重视。据OECD统计,1991-2009年间,德国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的平均值为23%,而同期日本、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为21.4%、17.3%、15%和15%;制造业就业人口比例也呈现相似情况,德国为21.8%,而日本、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为19.3%、13.8%、15.1%和12.1%。正是因为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德国才能率先实现复苏。 二、改革是德国实体经济长期保持竞争力的根本动力 (一)改革的背景 十多年前,德国甚至被称作“欧洲病人”。自两德统一到2003年间,德国经济一直陷入低迷之中。从GDP增速看,1991-2002年,德国实际GDP年均增速仅为1.43%,在1993年甚至是负增长(-1.01%),2002年也仅有0.03%;而同期美国、英国年均增速分别为3.38%、2.85%。从就业市场看,1991-2002年,德国平均年度失业率为8.16%,2002年甚至高达&7%;而同期美国、英国分别为5.54%、7.55%。从财政状况看,1995-2002年,德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平均为3.2%,在2002年达到3.8%;而同期欧盟(25国)、欧元区(17国)分别为2.5%、2.8%。从福利负担看,德国的福利费用支出占GDP的32.1%,超过欧洲平均水平(26.6%),而且远远高于美国(19.9%)。 以上因素相互叠加,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率明显下降,德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遭遇困境。例如,1991-2002年,德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的劳动成本累计上涨了11.8%,而同期美国、日本、法国却在下降,分别下降了8.4%、7%、5.2%;2002年前后,德国工商业平均税后利润率仅有1.7%,在被调查的欧盟14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意大利。此外,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出口竞争力也在逐渐下降。德国制造业R&D总量占OECD国家的比重从

《中国税制》第一章税收的本质特征习题(含答案)

第一编税收基本知识 第一章税收的本质特征 一、概念 1、税收 2、税收强制性 3、税收无偿性 4、税收固定性 二、单项选择题 1、税收是凭借( B )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A、财产权力 B、政治权力 C、人权 D、产品经营权 2、国家征税的目的在于(A)。 A、为实现国家职能而筹集资金 B、为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C、减少货币发行 D、减少纳税人的收入 3、税收三性的核心是( C )。 A、固定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相对稳定性 4、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是( B )。 A、国债 B、税收 C、货币发行 D、费 5、税收的三性包括( A )。 A、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B、自愿性、固定性、无偿性 C、强制性、无偿性、绝对静止性 D、无偿性、自愿性、绝对静止性 三、多项选择题 1、税收具有(BCD )的基本特征。 A、自愿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强制性 2、下列(ABCD)属于财政收入形式。 A、税收 B、国债 C、货币发行 D、国家资产的出让收入 3、税收概念包括以下含义(ABC )。 A、政府征税是为了实现职能而筹集资金 B、征税凭借的是政府的政治权力 C、税收在绝大多数国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D、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 4、下列表述税收的强制性含义正确的是(ABCD)。 A、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B、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的非自愿性 C、税收的强制性是非惩罚性的 D、税收的强制性缘于税收的无偿性 5、下列表述税收固定性含义正确的是(ABD )。 A、税收固定性意味着税收制度的实施及其日常管理具有规范性 B、税收固定性意味着税收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