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固部位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 格式:pptx
- 大小:722.21 KB
- 文档页数:15
嵌固部位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研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各类发展,人们对住宅的需求日新月异,同样对于房屋的建造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针对不同形式构造的建筑其嵌固端的选取也不相同。
结合当地的地质情况,需进一步探讨结构的嵌固部位选择,本文将通过对嵌固端的分析,阐述其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技术问题。
标签:嵌固端;结构形式;剪力墙;侧向刚度设计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时,需要确定嵌固端的位置。
对于不同形式不同体量的建筑应进一步分析,例如不同的基础形式,地下室的高度和层数。
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需进一步讨论结构的嵌固部位选择,正确选取嵌固端是结构计算模型中的初始假定,它不僅关系到模型计算中力传导关系,而且还是对建筑位移真实性的还原,也对建筑结构经济性和安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结构嵌固端的选取进行以下分析。
1、设计嵌固端的考虑因素嵌固端在高层建筑设计时通常是选择在正负零,但项目的计算模型能否能将正负零作为嵌固端是有诸多影响因素:房间布局、正负一层的层高和高差、正负零处板厚等。
1.1有地下室情况(1)地下室外墙应具有良好的侧向刚度,以保证平面内足够刚度,将地下结构形成一个有效整体。
地下室顶板和室外地坪高差较少,如有半地下室或首层楼面标高超过0.6m时不宜采用。
(2)车库或大空间的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嵌固部位,也不应开大洞口,板厚度一般要在180mm以上,建筑物的整体造型也需相对对称。
这些条件应满足《抗震规范》规定,对于侧向刚度要求“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有时即使增大梁、柱截面仍难以满足规范要求。
同时为尽量体现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多层建筑才可能将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的嵌固端,而54m以上的住宅、50m以上的公建等一类高层则不适用。
1.2无地下室情况基础持力层较浅时的小高层,有时不设置地下室,以基础顶面作为结构固定端,但应增加构造措施以增强基础整体刚度。
(对于非高层建筑则影响较小此文不再赘述)2、相关的技术探讨在项目设计中,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的转换层上下的开间变化,都会对结构计算起到影响,因此也需要加以分析。
一、结构设计如何合理判断复杂情况下结构底部嵌固部位? 1、概述嵌固端作用和意义 任何结构在进行结构计算分析之前,必须首先合理确定结构 嵌固端所在的位置。
嵌固部位的合理正确选择是结构设计安 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假定,它将直接关系到结构计算模型与结 构实际受力状态的符合程度,影响到杆件内力及结构侧移等 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所谓“嵌固”部位,物理意义就是此处的水平位移及转角均 为零,实际工程没有绝对的嵌固,只有相对的嵌固;由力学 角度看嵌固端是一个面,从工程抗震概念看应是一个区域, 也就是结构依据概念设计预期塑性铰出现的部位;确定嵌固 但部位可以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预期部位出 现。
如图6.7.1所示计算参数注意事项嵌固部位(戴国莹)基础埋深、钢筋锚固长度的确定,应 与嵌固部位一致。
▲嵌固部位是地震动输入的位置,反应谱法、时程法、 推覆法计算的模型嵌固部位需一致。
▲一般应采取措施满足地下室顶板嵌固, 刚度比可按有效数字控制。
▲可在不影响停车位处设置地下墙体, ▲应利用地下室的隔墙减少地下的偏心。
▲上部结构设计应只取地上模型;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可取上下联合模型, 相当于按GB50011-5.2.7条考虑共同工作。
计算参数注意事项嵌固部位例▲ 某工程(裙房4层并略有偏置),当按上下联合模型计算时,结构平动振型含有明显的次方向分量振型 周期X: Y: T1 2.70s ( 0.88:0.10:0.02 )2 2.66s ( 0.09:0.90:0.01 )3 1.69s ( 0.04:0.04:0.92 )仅取地上模型计算时, 平动振型的次方向分量减小 1 2.55s ( 0.98:0.00:0.02 ) 2 2.50s ( 0.00:1.00:0.00 ) 3 1.64s ( 0.04:0.03:0.93 )为了实际工程计算方便,避免地上与地下整体计算的复 杂性,规范要求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的条件 是:《抗规》6.1.14 -2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时,应符合下列要求: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 地下一层”相关部位”楼层侧向刚度的0.5 倍;地下室周边 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高规》5.3.7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 小于2.《抗规》和《高规》都有明确的规定,其中一条是: 结构 地上一 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地下一层相关范围侧向刚度 的0. 5 倍。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嵌固端及计算模型选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发布时间:2021-01-18T02:23:02.018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0年20期作者:邓荣斌[导读] 不同于多层建筑,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水平荷载将成为控制因素,在水平力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类似于一个竖向悬臂构件,其倾覆弯矩与高度的关系呈二次方的关系,结构顶点的位移与高度呈四次方的关系。
广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摘要:从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性来看,水平作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在高层建筑分析和设计中起着主要作用,由此带来结构的侧向刚度、位移、地震效应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因此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和设计要比一般的中低层建筑复杂得多。
而嵌固端及计算模型的选取,无疑是影响计算结构和分析计算合理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嵌固端及计算模型选取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并结合实际分析计算结果,提出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计算模型引言不同于多层建筑,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水平荷载将成为控制因素,在水平力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类似于一个竖向悬臂构件,其倾覆弯矩与高度的关系呈二次方的关系,结构顶点的位移与高度呈四次方的关系。
由于高度的增加,结构的振动周期加大,结构柔度更大,顶部位移迅速增大,使得抗侧力结构的设计成为关键,即必须设置有效抵抗水平力的结构体系(柱、剪力墙、筒体或支撑等抗侧力结构)。
在建立计算模型时,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嵌固端的确定,以及计算模型的选择问题,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重点论述。
1、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若干关键问题:1.1、关于计算嵌固端与设计嵌固端:计算嵌固端为计算模型的嵌固端,或成为力学嵌固端(或刚度嵌固端),设计嵌固端为预期塑性铰出现部位或成为强度嵌固端。
高层建筑结构由于地下室土体约束作用,在地下室顶板产生刚度突变,地震作用下,地下一层吸收了绝大部分上部传来的地震力,可能使高层建筑的塑性铰由基础顶部转移到地下室顶板以上,故规范要求地下室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适当加强,可考虑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即预期塑性铰出现部位,确定嵌固部位后就可以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预期部位出现。
关于结构设计嵌固端位置的探讨摘要:确定建筑结构嵌固端位置对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正确选取结构嵌固端,不仅影响诸如位移角、基底剪力、刚重比等结构整体指标,而且对结构构件内力分布、配筋等均有影响。
结合规范对嵌固端的计算和相关构造要求,对地下室顶板嵌固条件以及对地下室顶板不嵌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同时结合结构设计软件对规范与嵌固端相关的整体指标、构件内力指标与配筋处理等,加深结构设计人员对结构嵌固端相关问题的理解及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处理能力。
关键词:嵌固端;刚度比;1、前言对于嵌固端是一个老生常谈一个问题,对嵌固端这个概念部分设计人员是比较模糊的,只是机械的参照规范的比值来确定,虽然无论选择哪个部位作为结构嵌固端,都可以通过结构计算程序获得相对准确的计算结果,但是我们期望的是计算结果较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实际情况,从而使结构体系安全合理。
然而选择合理的嵌固部位对结构的安全和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选取结构嵌固端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分析计算之前应该先确定结构嵌固端的所在位置,而影响嵌固端位置、嵌固端的选取不仅仅简单是一个计算刚度比的问题,应该属于概念设计的范畴。
2、嵌固端的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设计嵌固端即为出现预期塑性铰的部位、并非力学嵌固概念(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转角均为0),规范多处提及的嵌固端的概念,提出的各种措施均为保证剪力墙或柱在嵌固端以上部位首先发生屈服,对嵌固端以下部位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规范中的嵌固端,涉及到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刚度及延性,其重点是得到较为准确的计算模型及保证抗震作用下的延性。
通过确定嵌固端,得到清晰准确的计算模型进行内力分析、配筋设计及规范指标判定。
3、地下室顶板满足嵌固端的条件能否作为地上结构的嵌固部位是根据周围的环境条件来判断的,即地下室周围必须有覆土,室内外高差不能太大,这样才能保证地震剪力的可靠传递。
《抗规》6.1.14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摘要:嵌固端的合理选取对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文章从嵌固端的概念出发,分析嵌固端的理论要求,另外结合规范条文应证其提出的合理性,最后讨论在设计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下嵌固端设置的要求及设计时应采取的构造要求。
关键词:嵌固端;顶板嵌固;刚度比一、结构嵌固端的相关概念结构嵌固端,从字面理解即为结构的嵌固部位。
从内涵上来说对于结构的嵌固端意味着在地震水平作用下,嵌固部位及以下的结构,可能包含地下室,基础等,将随土体一起运动,与土体不产生相对运动,但嵌固端以上结构会与嵌固端及嵌固端以下结构产生相对运动。
从力学概念来说,该运动包含了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此外还有转角。
二、概念上对于结构嵌固端的要求从概念上出发,结构嵌固端控制的核心要素即为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意味着变形。
在力学概念中当某个物体的刚度无限大时,那么这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不会产生形变的,所以从嵌固端的概念上来看,首先就是要控制刚度,只有把刚度控制好了才能限制相对运动或变形。
但是仅限制刚度是否能满足要求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刚体虽为不发生形变的物体,但是是在一定条件下,要么外力小到一定范围,要么刚体足够强,强到很大的外力也无法破坏这个刚体。
控制外力到一个足够小的范围显然是不科学,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只能把刚体做到足够强,这在客观上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对嵌固端的另外一个要求即为对其强度的要求。
三、规范对嵌固端的相关要求对于在设计中常出现的地下室顶板嵌固的情况,规范上对其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基本要求亦是从刚度与强度方面提出的。
(一)限制水平位移及传力连续性从限制水平位移方面来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中12.2.6条要求地下室外周应采用级配砂石、灰土、砂土作为回填料,并应严格分层夯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第8.4.24条对其有更加准确的要求—回填时应先清除杂物,在相对的两侧或者四周围同时回填,并分层压实,对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提出大于等于0.94的要求,而从此条的条文说明里面亦能得到如下信息:回填土的质量能显著影响结构的埋置作用,若无法保证填土和地下室外墙间的紧密联系,将会减弱土对其的约束作用,降低基侧土对地下结构的阻抗。
对嵌固部位及相关规范条文的理解与应用目前结构设计人员对嵌固部位刚度比等问题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正确理解其精髓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就此问题与大家讨论一下。
标签:底部加强部位;楼层侧向刚度比高层建筑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关于嵌固部位和刚度比等问题结构设计人员应是不陌生的。
怎么正确运用就需要设计人员查阅各个规范条文以指导工作。
不但对其中重要的条款要掌握熟悉,还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和使用范围,从而避免概念错误,减少设计浪费,防止出现结构安全问题。
下面就几个相关规范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进行简要阐述:一、结构底部嵌固层是指下端为嵌固部位的楼层:(即嵌固部位的上一个楼层)一般为上部结构的首层。
如果地下室顶板做为嵌固部位时,首层就是结构底部嵌固层。
当地下室顶板不能做为嵌固部位时,可下移至地下二层顶板(或其以下楼层),那么“结构底部嵌固层“为地下一层(或依此类推)。
二、结构底部嵌固层与其相邻上层刚度比仅对“有剪力墙的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需要进行结构底部嵌固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核算。
见”高规”公式3.5.2-2。
當地下室顶板做为嵌固部位时上部首层(即底部嵌固层)与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宜满足Y2≥1.5。
其它情况可不用满足此要求。
(顺便说一下“楼层侧向刚度”就是指结构自身的刚度)。
应特别注意:此处“结构底部嵌固层与其相邻上层侧向刚度比的要求“与高规第5.3.7条”上结构嵌固部位“的侧向刚度比(是指嵌固部位以下的紧邻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首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
当地下室顶板做为嵌固部位时就是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
二者在计算部位和公式上均有差异。
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特点工程的具体情况及计算部位采用合适的方法。
三、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也就是塑性铰出现的部位。
在进行结构计算分析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嵌固端所在的位置。
嵌固部位的正确选取是高层结构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假定。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嵌固问题摘要:此文从理论入手,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的嵌固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解决了高层建筑嵌固端位置选定及相关部位的结构计算与设计问题。
关键词:嵌固端、塑性铰、地下室高层建筑的嵌固端,亦称作固定端,即主体结构承受外力时,此位置不允许有任何变形(包括位移和转角)。
当然前提是此处的支座要能够产生足够的约束反力而不变形、不破坏。
亦即首先支座要“坚固”。
众所周知,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以上关于嵌固端的论述,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这两个标准中是适用的。
但是当“大震”来临,嵌固端顶面的柱脚或墙脚将达到其塑性极限弯矩,并由此产生转动,即塑性铰出现。
当然,某处截面出现塑性铰并不能使结构立即破坏,它还能继续承受增加的荷载。
当继续加荷时,先出现塑性铰的截面所承受的弯矩维持不变,产生转动,未出现塑性铰的截面所承受的弯矩继续增加,这就是塑性变形引起的结构内力重分布,塑性铰转动的过程就是内力重分布的过程。
这个过程,将使嵌固端顶面的主体结构承载力大大加强,从而实现“大震不倒”。
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大震不倒”时允许产生塑性铰的最低部位是嵌固端顶面以上一定范围内的柱脚、墙角,而嵌固端顶面以下则不能破坏,正如前所述“支座”要坚固。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出,确定嵌固端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如图一所示:如果嵌固端选得低了,h增大,结构总水平地震力就大了,当然需要更大的强度和刚度来加强主体和支座,其结果就是不经济;如果选得高了,h小了,但该计入的水平地震力又漏掉了,自然是不安全。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模型。
实际工程中,尤其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嵌固端的正确选取更是结构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假定,它不仅关系到构件内力分配的准确性,而且还影响结构产生侧移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到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嵌固端位置如此重要,如何确定呢?先看一个问题:保证建筑物矗立不动的外力从哪里来?答案只有地基和周围的土体。
随着建筑物埋深的增大,土的约束作用更趋明显,地震对结构的动力效应相对减弱。
高层建筑基础及嵌固端设置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高层建筑的合理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功能和全寿命周期的正常使用。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选型与嵌固端设置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尤其重要,本文讨论了高层建筑在基础设计和嵌固端设置方面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后续高层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嵌固端;1前言高层建筑中地基基础分部工程占建设工程费的5%及以上[1],对单位工程总造价影响较大,并且基础工程存在不确定性。
基础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结构安全,对业主方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和阴影。
此外,嵌固端的设置合理与否也会影响到高层建筑的设计质量,同时对地上结构在横向作用下的抗倒塌能力影响非常明显[2],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和嵌固端的设置对其整体安全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常见问题分析2.1基础设计与地质资料不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同一片区域的子项目较多情况下,设计师根据某一栋楼的低级情况进行设计,在不同楼栋之间切换时把地勘资料提取错误,未根据实际地质状况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导致高层建筑出现不均匀下沉。
2.2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地基基础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地下水对建筑基础的影响,例如,地下水对地基的冲击和影响,没有建立合理的防水设计解决地下水问题,地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持续下降;地下水位因季节变化,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升降的情况;忽视建筑抗浮计算,通过以往设计惯例判定不需要抗浮计算,但现实中特大型降雨量,历史最高水位线等记录经常被打破,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降而导致的建筑物的变形、不均匀沉降等现象是有发生。
2.3新建建筑周边相关建筑的影响在城市中的新建扩建项目,应周全考虑对新建建筑周围环绕建筑地基基础的影响,保证在建设该建筑中,以及建设完工之后,都不能对附近的建筑造成影响。
同时,要考虑到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危险,要避免这些意外发生的可能,尽可能选择性能较好的基础形式。
嵌固部位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相关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房屋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根据不同构造的建筑中嵌固端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分析房建施工具体位置的地质状态,选择合适的嵌固部位,分析其在房建筑结构设计中相关技术问题。
关键词:嵌固部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相关研究建筑设计特别是高层建筑设计,需要先确定好嵌固端的具体位置。
不同形式、不同体量的建筑要实施针对性分析,比如不同的基础建筑、地下室高度层数等都要进行实际的分析。
根据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探讨建筑结构嵌固具体位置的选择,选择准确的嵌固端是实施计算模型的初始假定,与模型计算中的力传导关系有极大影响,同时还能够对建筑位移的状况进行真实的还原,对建筑结构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安全都产生重要作用。
一、设计嵌固端的分析因素嵌固端在高层建筑设计上一般会选择正负零,不过建筑项目的计算模型是否能够将正负零作为嵌固端依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常见影响因素包括房间格局、正负一层层高及高差、正负零处板厚等。
(一)地下室状况第一,地下室外墙有极高的侧向刚度,能够保证平面上刚度满足要求,将地下结构形成有效整体,地下室顶板以及室外地坪高度差较低,一般有半地下室、首层楼面标高在0.6m以上则不可采用。
第二,车库、大空间地下室顶板不能违嵌固部位,也不能扩大洞口,板厚度要在18cm以上,建筑整体结构也需要保持对称性。
以上条件都要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侧向刚度要求地下室结构的楼层的侧向刚度不可低于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倍左右,但是有时候即便是增强大梁、柱截面都无法达到这一要求[1]。
要尽量的体现出墙柱弱梁的设计理念,在这一理念下多层建筑才能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
(二)无地下室建筑基础持力层比较浅的小高层会不会设置地下室,将基础顶板作为嵌固端,但是要提高构造措施来提高建筑基础刚度。
二、嵌固部位设计要点分析(一)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当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门,就要满足相应的要求,楼板厚度要保持在一定程度中,最小不可低于180mm,利用双层双向配筋,在地下室的结构中顶板实施现浇板结这一结构[2]。
地下室顶板作高层建筑嵌固端的相关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也较为普遍,从而导致人口密度的增加,业内已把地下室的有效利用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基础功能,在结构设计中,上部结构嵌固层的选择关系到项目造价、安全稳定性以及结构计算的真实性,本篇文章首先介绍了高层建筑嵌固端相关问题,接着论述了高层结构设计中嵌固端的控制参数和具体应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嵌固端;地下室顶板;解决措施高层建筑在结构建模阶段,就应考虑并指定嵌固端位置,在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目前较多的做法是将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这常常面临着各种实际情况需要分析,如地下室顶板开洞较大,削弱了其顶板的刚度;基础形式的不同;整体结构刚度在设计和计算的局限性等。
结构嵌固端的确定对结构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都有很大的影响,正确选取结构嵌固端并对其在结构配筋构造方面给予一定保障措施,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须引起足够重视。
1地下室顶板开洞对高层结构嵌固端的影响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与基础相连,是建筑上层结构的根部,地下室结构可以为高层建筑提供合理、安全和可靠的嵌固部位,在建筑竖向荷载传递过程中起着桥梁性的作用,将地基与上层建筑能够很好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降低高层建筑整体的重心,增强高层建筑的抗倾覆能力,同时增加上层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地下室作为高层建筑最底层的结构,为满足建筑功能需求,需要在顶板上进行开洞来满足设计的需要,达到建筑物所需要的特定功能。
但地下室顶板开洞将会降低整体结构的刚性,使其抗变形能力减弱,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建筑结构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地下室顶板开洞尺寸越大,其建筑的结构质量分布将会受到影响,最终将会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
地下室顶板在洞口的形状、数量、布置方式等将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产生影响。
洞口的数量太多使得地下室顶板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导致其变形量加大,这将影响整体建筑的稳定性,使得抗倾覆能力削弱,使建筑发生坍塌的风险加大。
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相关问题探讨【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在当前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高层建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结构进行科学的设计,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经验,对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嵌固端;确定意义;条件分析;技术问题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分析计算之前,必须要确定好结构嵌固端的准确位置,这样才能够保证接下来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嵌固端的选择会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需用弄清楚详细的情况。
下面本文就对高层建筑嵌固端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高层建筑嵌固端相关理论及其意义分析要想更好的解决高层建筑嵌固端的问题,首先需要对其定义掌握清楚。
一般情况下,从计算模型的角度来讲,嵌固端主要指的是除了能够承受轴力、剪力和弯矩之外,X方向、Y方向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以及转角位移都是零的部位;如果从地震作用下的屈服机制角度来分析,嵌固端就是预期塑性铰出现的位置。
在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确定嵌固端,就是要通过刚度以及承载力的调整,使得塑性铰在预期的位置出现,并且能够在承担上部结构的相关力量。
从当前看,我国的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建筑物的施工建设也不断的朝着地下的方向发展,带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位置和地基的约束作用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加准确的确定好嵌固端的位置,这对于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性和稳定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条件分析一般来讲,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是确定在地面的标高处,但是在实际确定的过程中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下面本文就对这些具体的条件进行分析。
首先,从高层建筑存在地下室的条件下进行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地下室顶板标高以及室外地坪的高差不能够相差太大,否则将会对嵌固端的确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能。
浅谈结构设计——关于结构嵌固端在一个结构技术交流群里,提出了如下问题:当地下室顶板无法作为设计嵌固端,嵌固端下移,顶板和B1分别作为嵌固端包络设计.如何操作?这个问题的背景是:虽然顶板无法完全满足嵌固条件,但事实还是具有一定的嵌固作用,应该考虑嵌固作用对结构的影响,这就是包络设计的原因.记得以前,超限会上,也有专家提过这一点.两种办法分别如下:1)包络设计的两个模型,如果顶板嵌固,要删掉全部地下室,按顶板嵌固,进行上部结构配筋设计;然后B1层嵌固,模型保留一层地下室,B1楼板作为计算嵌固端,再设计上部结构,最后两个模型包络配筋.2)两个模型均带全部地下室,计算嵌固端永远在基础底板.比如共有3层地下室,取B3楼板作为计算嵌固.然后将顶板和B1分别设置为设计嵌固端(通过设置嵌固端所在层号),然后进行包络配筋.(注意:采用第二种方法,要同时修改地下室层数和设计嵌固端对应层号,同时改变m值高度范围.)刘孝国等人写过一篇文章,曾提到:“不带地下室的结构,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铰一般出现在结构最底部;对于带地下室的结构,由于地下室土体的约束作用,导致地下室顶板下层产生刚度突变,地震作用下可能使高层建筑的塑性铰由基础顶转移到地下室顶板以上.”为了保证塑性铰出现在地下室顶板,规范对地下室刚度和承载力提出了一定的加强措施.从这点来说,对半嵌固位置加强,是有必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塑性铰确实出现在预估的位置.与此相关的一个相似问题是,“对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假如嵌固端选在地下室顶板,上部结构配筋时,是否需要按带地下室与不带地下室两个模型进行包络配筋?”针对此问题,上篇文章给出的解答是,“当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按取消掉地下室进行上部结构的内力分析、配筋设计及规范相关控制指标的判定.地下室部分不进行地震作用的分析,上部结构计算的剪力即基底剪力通过地下室的顶板直接传递给地下室,在地下土体约束作用下,上部地震作用仅仅传给地下一层,不再向下传递.诸如,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周期比、位移比及层间位移角指标,也应该是在取消掉地下室的模型上计算得到的,并与规范限值进行比较.”仅按上部结构来配筋的做法,不少人可能觉得不放心,因为毕竟带地下室的模型才更“真实”,一些工程师倾向于按包络配筋.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带地下室的模型,柱底、墙底约束其实是更弱的,因为少了转动约束,所以底部弯矩应该更小,配筋也应该更小(如果是按计算配筋控制的话),如果采用嵌固模型,相当于人为放大了配筋,岂不是不利于塑性铰出现在柱底?”然后,我们再来说回“真实”.如果带地下室的模型更真实,那为何指标分析又采用不带地下室的模型呢?中震及大震分析,通常又采用不带地下室的模型呢?楼板和梁为何不在模型中通过偏移做到顶平呢?还有,计算倾覆弯矩的时候,采用轴力方式和抗规方式,究竟哪个更真实?我们整个规范体系都是建立在一些假定条件基础之上的,过度“真实”是否有意义,是否能与规范要求匹配?与其追求“真实”,不如考究现实条件与计算假定是否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之内,说到底,这才是工程师的价值.有些项目,嵌固端做在基础顶,结构计算时,很自然地按简单嵌固模型来计算.但对应地,是不是应该保证基础顶满足嵌固条件呢?恐怕有些工程师就疏忽了这一点,忘记了复核.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出了一个《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若干规定》,其中提到,“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或空心方桩基础,当地梁线刚度不能达到底层结构柱线刚度2倍以上时,不应采用单柱单桩和单柱梁桩”.这个规定,就是为了保证柱底的嵌固假定,当然,是否需要这么严格,值得讨论.嵌固端是结构设计很重要的一个边界条件,这是应该做实的地方.但是否要做得绝对“刚”呢?也未必,其中的辩证关系,可参考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说说结构设计中的“相对性”》.对应地,有些地方,是应该做虚的,比如预设塑性铰的地方.遗憾的是,更多时候,我们是按照规范来设计,很多工程师(包括本人)对结构性能掌握得比较浅,容易误用规范,盲目加大.我记得有一次超限审查,有位专家提问说,“这个结构在Y向没有连梁,你们的耗能机制如何实现?大震作用下,耗能构件耗散了多少能量?”结构设计本身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求一个确定性,荷载是怎样的?我们不是完全搞得清楚,但我们要搞清楚,地震来了,哪些构件需要它们先破坏,做出点牺牲.整个结构破坏是否能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式出现?结构不怕破坏,怕的是始料不及,出乎意外地破坏.林同炎大师设计的美洲银行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经典案例,完美地利用连梁损坏拯救了整个大楼.结构设计,是一门讲究虚实的艺术,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才能实,盲目地追求高冗余度,将所有的地方都做实,即如《孙子兵法》所言,“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