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对策与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2
鄱阳湖生物资源特点及保护利用对策鄱阳湖生物资源特点及保护利用对策一、鄱阳湖概况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该湖区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影响,枯水期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湖泊;丰水期9个湖泊融为一体,形成鄱阳湖水一片汪洋。
该地是迁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聚集了许多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并保存了一定数目,是保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方。
保护区最为人们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鸟类。
它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
白鹤是我国I 级保护动物,野外总数大约为3,000只。
其中90%在鄱阳湖越冬。
白枕鹤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野外大约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阳湖越冬。
珍贵、濒危鸟类还有白鹳、黑鹳、白鹤、大鸨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斑嘴鹈鹕、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黑冠鹃隼、鸢、黑翅鸢、乌雕、凤头鹰、苍鹰、雀鹰、白尾鹞、草原鹞、白头鹞、游隼、红脚隼、燕隼、灰背隼、灰鹤、白枕鹤、花田鸡、小杓鹬、小鸦鹃、蓝翅八色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鄱阳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
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
平水位时湖面高於长江水面,湖水北洩长江。
经鄱阳湖调节,赣江等河流的洪峰可减弱15~30%,减轻了长江洪峰对沿岸的威胁。
鄱阳湖及其周围的青山湖、象湖、军山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丰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
产鱼类100馀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鱼、草鱼、鲢鱼、鱅鱼。
贝、螺产量也较丰。
滨湖平原盛产水稻、黄麻、大豆、小麦,是江西省主要农业区。
二、鄱阳湖生物资源简介鄱阳湖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吸引了许多珍稀濒危水禽,越冬珍禽种类多,数量大现将区内的鸟类及其他动物资源简要介绍如下:1、浮游动物现有浮游动物(仅包括原生生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46种,其中原生生物14种,隶属9科10属;轮虫18种,隶属10科14属;枝角类8种,隶属6科7属;桡足类5种,隶属4科5属区内的原生动物大多数具有世界性分布的特点,但多属东洋界地理成分;轮虫和枝角类多属广温性种类;桡足类多为东洋种类。
关于防治鄱阳湖水污染的几点建议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湖体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5大河流相接,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变化明显的湖泊。
鄱阳湖调蓄着江西境内水量,影响到长江下游400多公里冬季水量的干枯和夏季洪峰的涨落。
鄱阳湖还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也是闻名全国的旅游湖泊。
但是,它也承受着人们倾倒的垃圾、污物,也受到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直接导致水质变坏,影响水中鱼类等生物的繁殖以及鄱阳湖湿地的质量。
湖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鄱阳湖覆盖区域较大,周围的污染源较为复杂,很难指明所有污染的原因。
另一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现象总是与社会、政治、经济上的因素相关联,不考虑这些因素就很难得到全面的治理。
对于鄱阳湖的污染治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
作为来自湖区渔业村的基层代表,我对于鄱阳湖的污染治理在此谈几点粗浅体会和建议:1、加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进行鄱阳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赣、信、抚、饶、修“五河”流域的植被、水源水质保护。
2、港航和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湖区各类船舶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逐步减少和杜绝船舶垃圾的随意丢弃排放。
3、在沿湖流域各乡村,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重点是改厕、改厨、改栏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综合处理。
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保洁服务队,整治“脏、乱、差”现象,做到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运。
在大部分农村可以推广沼气建设,这既可以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又能改善农村环境。
在农村,还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农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植树绿化,改善村容村貌。
4、保护鄱阳湖水质还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重点治理好现有企业的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二是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三是沿湖乡镇和村的垃圾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无害化处理。
JRYJJ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存资源的无序开发,水质总体下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业不完善等问题。
提出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来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议:提高环保意识和普及生态文化,发展生态产业、改善水资源、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金融支撑力度等以提升鄱阳湖的生态产业群。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鄱阳湖[中图分类号]F 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9X (2010)09-0039-03黄素平(1966-),女,江西赣州人,经济师,江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中小企业成长;虞建清(1985-),男,江西上饶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产业集群。
(江西南昌330022)■黄素平,虞建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
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中部崛起、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生态经济是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与传统经济一样也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系统的目标之一,强调系统中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物质循环利用、能量的清洁高效利用,价值有效增值及信息的完整传递等功能过程,以实现系统的最大投入产出水平,满足人类需求的最终目的[1]。
生态经济研究的不仅仅是资源的有效配置,生态经济研究的是环境的承载能力内资源可持续的有效配置。
生态经济目的在对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认识基础上,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人类创造更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和更高水平的生态基础。
一、现存的问题(一)生态经济宣传力度不够。
鄱阳湖自然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一、鄱阳湖自然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它蕴藏着丰富的土地、水、生物和气候资源,但是,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其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分析鄱阳湖自然资源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极其重要,针对这些问题再研究必要的解决方案,这些对鄱阳湖的整治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其主要问题有:(一)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情恶化较严重、洪涝灾害上升因鄱阳湖区地势的原因,属于平原,三面环山,地势低洼,形成了辐聚状的鄱阳湖水系,集雨面积很大,且由于鄱阳湖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造成鄱阳湖区在每年的7-9月份降水量太多,洪水泛滥。
“据相关记载,20世纪90年代,共发生洪涝灾害37次,相对以前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明显增加。
”鄱阳湖区湖口水位也在逐渐上升,洪涝灾害淹没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洪涝几乎每年都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鄱阳湖水质较好、但是已经受到了污染根据对鄱阳湖水质的检测,湖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酚、总硬度等各项指标评价来看,鄱阳湖的水质从总体上来讲是较好的,其蓄水量多、容积大,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较强,总体上能够保持清洁的水质。
但是,鄱阳湖水受到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湖水中有部分重金属的含量超过了标准,这些都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二)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鄱阳湖地区水域辽阔,气候温和,水质较好,生物资源丰富。
在湖区不仅生物种类多且数量也多,资源很丰富。
鄱阳湖是一个较完整的水域生态系统和湖滩草洲生态系统。
但近年来,湖区生物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有:1、钉螺、血吸虫危害大、治理困难鄱阳湖区湖滩草洲多,因植物生长得时间、速度不一样,以及被水淹没的时间也不同,一般在淹没时间达到8个月以上或者淹没时间不到2个月的湖滩草洲没有钉螺,而其他草洲就出现很多钉螺,所以说,湖区的水位影响着钉螺的生存,且钉螺密度大、影响范围大。
鄱阳湖工作方案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省的一颗明珠,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鄱阳湖湿地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
为了加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湖泊质量,制定一个全面的鄱阳湖工作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鄱阳湖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下建议:目录•1. 背景•2. 工作方案–2.1 停止污染源–2.2 水生态修复–2.3 湖区环保设施建设•3. 结论1. 背景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中部,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然而,由于长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质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为了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制定一个全面的鄱阳湖工作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2. 工作方案制定一个全面的鄱阳湖工作方案,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2.1 停止污染源要控制鄱阳湖的污染,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首先,应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排污标准监测和实施,做到严格管控。
其次,可采用植物欺霸和化学处理的方法,将鄱阳湖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加强污染物转化和处理,减少对湖水质量的影响。
2.2 水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是鄱阳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部分。
为了加强鄱阳湖的生态修复工作,应该推行一系列的资源整合和物种保护措施。
例如,增加湖泊的底质数量和质量,以及增加湖泊周围的乐活带。
而且,鄱阳湖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借助湖水培养鱼类,建立鱼繁殖基地,合理利用鱼类资源,促进湖区经济发展。
2.3 湖区环保设施建设湖区环保设施建设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湖区环保设施建设,应该优先建设环保工程设施,提高治理效率,加速污水处理的速度。
其次,鄱阳湖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工作,制定一系列的湖泊管理条例和系统,做到规范管理,解决生态重点标志物文化活动不足的问题,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3. 结论综上所述,鄱阳湖是一个十分珍贵的湖泊,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是湖区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鄱阳湖保护措施
鄱阳湖是中国的最大淡水湖,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湖泊水质监测: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鄱阳湖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水污染问题。
2.湿地保护:鄱阳湖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采取湿地保护措施,包括湿地保护区设立、湿地生态补偿等,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功能。
3.生态修复: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植被恢复等,改善湖泊生态系统功能。
4.水资源管理:制定鄱阳湖水资源管理规划,合理配置和利用湖泊水资源,保障湖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5.水污染治理: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治理,控制污染源,减少湖泊水环境污染。
6.生态保护教育:加强鄱阳湖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湖泊保护的良好氛围。
7.法律法规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鄱阳湖保护的法律监管,依法惩治湖泊资源破坏者。
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安全,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鄱阳湖位于长江以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9′~116°46′、北纬28°24′~29°46′,是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尾阊相接的类似盆状天然凹地,受江(长江)、河(五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洪、枯水位面积相差l0多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泊。
1998年7月31日的最高水位22.59.m(吴淞高程)的湖面面积为4.070平方千米。
鄱阳湖及湖区属亚热带潮湿的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400~19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7℃,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为4.7℃,每年无霜期约为280天。
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维护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洪水调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引作为通江湖泊的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连接处东、西承上启下的战略位置和贯通本区京九铁路大动脉,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江海一体的“T”形战略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由于鄱阳湖流域占江西省面积的94.1%,鄱阳湖流域的发展对于江西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恶化趋势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湖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和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直击鄱阳湖五十年大旱鄱阳湖,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可现在却因持续的干旱严重“瘦身”。
占鄱阳湖面积约5%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范围224平方公里,是“世界重要湿地”。
2011年的5月,保护区所辖的九个子湖,有八个干涸。
5月的鄱阳湖,本应是夏季“洪水一片”,却呈现出冬季“枯水一线”的景观。
水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8.17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球第三大河,拥有全国1/3的淡水资源、3/5的水能资源储量以及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直辖市),约占国土面积的1/5,聚集的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流域平均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5%,河湖、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0%,拥有鱼类资源400余种,其中特有鱼类166种。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与长江直接连通的吞吐型湖泊,承纳江西省境内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河”来水,经过鄱阳湖调蓄后由湖口北注入长江。
鄱阳湖水位变幅较大,最大年变幅为9.59~15.36m ,最小变幅为3.80~9.79m 。
鄱阳湖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湿地资源丰富,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m 3,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鄱阳湖江豚占长江江豚总数的45.2%,鄱阳湖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在区域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和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江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域。
鄱阳湖流域先后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于区域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流域的大规模开发,长江流域局部水环境质量降低、水生态系统受损、水土流失加剧、重要湿地萎缩、湖泊富营养化,环境污染风险加大,鄱阳湖也面临着水质下降、水位持续走低、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等问题。
保护鄱阳湖水生态环境,是保障鄱阳湖一湖清水汇入长江的重要措施,对进一步推进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抓长江大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定位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与建议刘聚涛1,邓燕青2,王法磊1,喻中文2(1.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省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330029,南昌;2.江西省水文局,330008,南昌)收稿日期:2018-07-26作者简介:刘聚涛,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鄱阳湖湿地的演变、保护及管理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本文将针对鄱阳湖湿地的演变趋势、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二、鄱阳湖湿地演变(一)自然演变鄱阳湖湿地的自然演变主要受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的水位和面积呈现周期性变化,湿地类型和面积也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雨季时水位上升,湿地面积扩大;旱季时水位下降,湿地萎缩。
此外,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调整也会对鄱阳湖湿地的自然演变产生影响。
(二)人为影响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湿地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过度捕捞、养殖等活动导致湿地生物资源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污染排放等行为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面积减少。
三、鄱阳湖湿地保护(一)保护意义鄱阳湖湿地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鄱阳湖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鄱阳湖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防洪抗旱等功能,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鄱阳湖湿地,应采取多种措施: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区域,禁止或限制人类活动;二是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湿地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三是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养殖等环保产业,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污染和破坏;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四、鄱阳湖湿地管理(一)管理策略针对鄱阳湖湿地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一是建立健全湿地管理体制和机制,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二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依法管理湿地资源;三是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提高湿地管理水平和效率;四是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鄱阳湖贵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早就引起国际上的持续关注。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本文通过对鄱阳湖区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式、水情水势及泥沙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指出了鄱阳湖区湿地植被退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土地沙化情况日趋严重、旱涝灾害日益频繁、血吸虫病日益猖獗、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等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战略和全局角度出发,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的若干对策与措施,为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1鄱阳湖简介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7′~116°45′、北纬28°22′一29°45′,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
是与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水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尾闾相接的类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受江(长江)、河(五河)水位的制约使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季节性的湖泊,洪、枯水位面积相差十几倍,1998年7月31日的最高水位22.59 m(吴淞高程)的湖面面积为4 070平方千米。
鄱阳湖区属亚热带潮湿的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 400~1 9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7.2℃,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为4.7℃,每年无霜期约为279天。
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并于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洪水调蓄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连接处,其东西衔接、承上启下的战略位置和贯通本区京九、浙赣铁路大动脉,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江海一体的“T”形战略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鄱阳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江西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环境保护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不仅是江西的一张璀璨名片,更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调节器和生态宝库。
它的生态经济环境保护,对于区域发展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水域辽阔,水生生物种类繁多。
这里是候鸟的天堂,每年秋冬季节,成千上万的候鸟从遥远的北方迁徙而来,在这片广袤的湿地中栖息觅食。
鄱阳湖的鱼类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周边地区的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湖区周边的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鄱阳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围湖造田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功能减弱。
曾经广阔的水域被不断蚕食,湖泊的蓄水能力和自净能力下降,这不仅影响了周边的生态平衡,也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其次,工业和农业的污染对鄱阳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一些工厂违规排放污水,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随着雨水流入湖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等问题时有发生。
再者,非法采砂活动破坏了湖底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为了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经济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有效的措施。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当加强规划和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禁止围湖造田和非法采砂等破坏性行为,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同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周边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在产业发展方面,应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绿色环保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既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旅游则可以让游客亲身感受鄱阳湖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同时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对于湖区的水资源保护,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
关于加快鄱阳湖保护治理和环鄱阳湖经济开发的几点建议(提纲)省财政厅胡幼桃(2008年2月22日)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战略高度,作出了加快鄱阳湖保护治理和环鄱阳湖经济开发的重大决策。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将认真贯彻,积极实施,稳步推进。
围绕苏书记提出的“首先从研究保护生态入手,再延伸到研究环鄱阳湖经济生态试验区建设问题”的总体思路,我谈几点看法,不一定成熟,供参考:一、关于目标问题。
鄱阳湖保护治理和环鄱阳湖经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涉及面广。
首先一点,就是要立足全省经济发展全局,认真研究,明确方向,确定目标。
我认为,要通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二十个字的奋斗目标,即“保护清水、留住湿地、美化沿湖、繁荣经济、造福人民”。
保护清水——切实加强环鄱阳湖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调节水位,涵养水源,让鄱阳湖永远保持一湖清水。
留住湿地——积极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稳步推进湖控工程,建立生态湖滨带,建设世界候鸟保护区。
美化沿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繁荣经济——建立适应现代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使环鄱阳湖地区成为全省经济重要增长点。
造福人民——通过实施以上四个方面,使环鄱阳湖地区逐步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二、关于当前应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1、成立机构。
具体负责鄱阳湖保护治理和环鄱阳湖经济开发工作,确保保护治理和经济开发工作全省“一盘棋”。
2、制定规划。
结合“十一五”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和财力水平,尽快制定保护及发展的近期及中长期总体规划。
3、设立基金。
设立鄱阳湖保护治理和环鄱阳湖经济开发专项基金,重点用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鄱阳湖工作方案背景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中部。
目前,鄱阳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破坏,因此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提高湖泊水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目标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提高湖泊水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定以下工作方案:1.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确保水资源合理分配和稳定供给。
制定科学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确保地下水、湖泊和江河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加强水质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及时的应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2.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鄱阳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必须加强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供应和管理水平。
完善鄱阳湖周边排水系统,避免污水对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加强水电站等水利设施的改造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3. 推广生态种植增加湖泊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加强植物修复技术,推广生态种植,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湖泊周边建设湿地公园和绿化带,推广生态旅游模式,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4. 促进科技创新通过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湖泊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水资源管理,提高湖泊水质和管理水平。
实施方式以上工作需要加强政策咨询和宣传工作,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相关领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从财政资金和社会投资方面提供支持。
结论建立鄱阳湖流域保护长效机制,以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实现居民生态幸福、湖泊水质改善、经济转型升级的联动发展。
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方合力,才能实现共赢。
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对策与建议发布:鄱阳湖研究中心2011-5-21【内容提要: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对于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水域生态平衡、维护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虽然目前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尚好,但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作用下,鄱阳湖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发生变化,存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
在资源利用中,过渡捕捞、滥捕乱猎、土地利用扩张等掠夺式经营,导致渔业资源退化、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公共卫生健康和生态安全不容忽视。
为此,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生态现状生态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强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呈报领导及相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进行了专题调研。
专家们认为,目前鄱阳湖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鄱阳湖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1、水文情势变化明显,水质呈显著下降趋势(1)枯水情势严峻。
2003年以来,鄱阳湖连续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且水位持续下降,枯水期不断延长,比正常年份提前约40天,水资源管理面临挑战。
2011年3月鄱阳湖星子站水位8.65米,突破2008年的同期最低水位。
水位明显偏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2)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鄱阳湖水系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I、Ⅱ类为主,平均占85%,90年代占70%,2003年以后只占50%。
目前水体平均程度属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且枯水期比丰水期更为严重。
鄱阳湖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本文阐述鄱阳湖水质现状和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分析了引起鄱阳湖环境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标签:水质污染生态破坏治理措施鄱阳湖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南岸,跨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南等6 省,总面积16.22 万km2,本流域东、西、南群山环抱,中部丘陵广布,盆地纷杂其间,北部平原坦荡; 赣、抚、信、修、饶等“五河”及其支流切割山地,连接各个丘陵、盆地,注入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并经湖口与长江相通。
注入鄱阳湖的“五河”中,集水面积以赣江最大,是长江的八大支流之一。
1鄱阳湖水质现状鄱阳湖水的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钾钠型和重碳酸钙盐型水两种。
目前水质主要受下列物质的污染:DO:年均值为7.74mg/L符合国家地面水水质标准(4 mg/L),接近我国湖泊I 级清洁水的标准,但DO 的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全湖水中DO 含量较高,最高达14.1 mg/L全湖均值也达10.83 mg/L,符合湖泊I 级水标准; 丰水期最高为8.0 mg/L,最低为5.5 mg/L,均值为6.62mg/L;平水期最高为7.8 mg/L,最低为6.3 mg/L,均值为7.04 mg/L[1]。
从此可看出,各水期湖中水质均处于E 级之间,属清洁、较清洁水[2]。
重金属元素:经对湖水中的Cu、Zn、Cr、Hg 等4 种重金属,取湖水原水、过滤水进行检测结果,水质已存在重金属元素的污染,但目前仅限于局部范围,Cu、Zn 在洪、丰水期,高浓度区分布在昌江与乐安河交汇后的饶河入湖口一带。
若按日本湖沼氮、磷标准衡量,鄱湖水质中总含沙量在平水期已超过4 级标准约20 倍,丰水期则超过近1 倍,枯水期未超标;总磷含量在平水期超标1 倍,枯、丰水期超标近1 倍。
从此可知,该湖总氮、磷含量已达一定水平,应引起重视,目前属中营养化类型[3]。
有毒有害物质:目前水质受下列物质污染:酚在丰、枯水期检出率和超标率均较高,最高检出值达0.04 mg/L,均值为0.016 mg/L,超过渔业用水标准的22 倍,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氰化物在湖水中大多测点含量低于渔业用水标准,最大检出值为0.038 mg/L,油类在丰、枯水期检出值均不高、均未超标,但平水期超标率达78%[4]。
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对策与建议发布:鄱阳湖研究中心2011-5-21【内容提要: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对于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水域生态平衡、维护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虽然目前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尚好,但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作用下,鄱阳湖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发生变化,存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
在资源利用中,过渡捕捞、滥捕乱猎、土地利用扩张等掠夺式经营,导致渔业资源退化、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公共卫生健康和生态安全不容忽视。
为此,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生态现状生态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强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呈报领导及相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进行了专题调研。
专家们认为,目前鄱阳湖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鄱阳湖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1、水文情势变化明显,水质呈显著下降趋势(1)枯水情势严峻。
2003年以来,鄱阳湖连续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且水位持续下降,枯水期不断延长,比正常年份提前约40天,水资源管理面临挑战。
2011年3月鄱阳湖星子站水位8.65米,突破2008年的同期最低水位。
水位明显偏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2)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鄱阳湖水系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I、Ⅱ类为主,平均占85%,90年代占70%,2003年以后只占50%。
目前水体平均程度属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且枯水期比丰水期更为严重。
(3)气候变化带来洪涝灾害频繁。
据1950-2010年资料统计,鄱阳湖年最高水位超过20m的共有18年,其中1990年以后就有9年。
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特大洪水出现频率显著加大,且小水量出现频繁高水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重大损失。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鄱阳湖生态环境退化(4)无序采砂作业给水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1998年以后,鄱阳湖区与河道采砂活动超范围超量超深开采、违规弃料、采后不修复等现象加剧,对河道行洪、通航和沿岸涉水工程安全造成威胁,对水生生物资源、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5)公共洲滩盲目种植杨树造成“绿色荒漠”。
2000年以来,鄱阳湖周边11个县市区在湿地洲滩大规模种植杨树,不仅影响行洪,而且导致湿地洲滩旱化,造成生物多1样性丧失。
2007年虽开展了整治行动,但遇到多方阻力,收效不大。
(6)围堰造湖导致湿地生境破碎化和岛屿化。
非法围堰非但屡禁不止,且呈蔓延之势。
这种圈占洲滩地从事水产养殖或“堑秋湖”的“竭泽而渔”行为,不仅导致生态和渔业生产秩序遭到破环,也常引发围湖区权属矛盾纠纷。
3、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服务功能锐减(7)湖滩草洲植被发生重大演变。
由于水情变化、盲目围垦和放牧、公司化割草等利用方式,湖滩草洲植被结构发生变化、面积逐年缩小,外围湿生植物向沙生植物演替,湿生、挺水植物向湖心取代浮叶、沉水植物。
植株矮化,生物量下降,原盛产的红、白花子莲等已基本绝灭,湖中现存的野生菱角也很少见。
(8)底栖动物螺蚌产量、种类减少。
螺、蚌是鄱阳湖生物链中的重要关键类群,既是鱼类、水鸟的食料,又是降解水质污染的功臣。
近年来受利益驱动出现掠夺性捕捞螺蚌行为,导致资源衰竭,刻裂丽蚌、中国尖嵴蚌等已甚为稀少。
(9)渔业资源持续衰减。
突出表现在渔获物中经济鱼类产量逐年下降、种类明显减少,渔获物呈低龄化、低质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一些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如凤尾鱼(长颌鲚)、鲥鱼,已属罕见甚至濒临灭绝,特产银鱼逐年减产。
受保护的鲤、鲫鱼产卵场所和面积日趋缩减。
(10)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不断受到威胁。
据2007年调查资料,此前6年26种雁鸭类年均维持在20.70万只左右,后3年迁入年均达35.70万只;栖息地破坏直接影响白鹤等珍稀水鸟在湖区越冬栖息,加大了禽流感发生风险。
2010年冬季鄱阳湖乱捕滥猎的“天网事件”震撼国内外。
(11)外来物种危害威胁持续加剧。
据2009年调查,鄱阳湖已发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2科16属19种,危害较严重的有裸柱菊、野胡萝卜、空心莲子草等6种。
另外,外来种小龙虾(克氏螯虾)产量增加且养殖发展势头迅猛,潜在的危害隐患不容忽视。
二、鄱阳湖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规制体系还不健全,湖区管理缺乏合力。
实践表明,已出台的《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存在着部门之间不协调、监管能力得不到有效整合等问题。
各管理部门工作严重受部门利益、行业技术等方面的局限。
湖区行政区域的辖区分割,加剧了管理上的复杂性和相互制约性。
2、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导致公共资源管理失灵。
对鄱阳湖生态功能的定位和资源管理,存在“公共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项目化,项目资源福利化”现象。
“跑马圈地式”保护区在湖区层出不穷,还严重存在部门重叠圈地现象,特别是省县级保护区多有“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等现象存在。
另外,由于不适宜的片面炒作,似乎鄱阳湖的生态功能仅是保护越冬侯鸟,而忽视了“水、草、鱼、鸟、湖”的系统保护与管理。
3、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理论与技术基础薄弱。
鄱阳湖综合科学考查研究工作还是上世纪80年代省政府组织、由江西省科学院牵头完成的。
目前有关研究尚未同步跟上,存在形式化、行政化研究多而扎实基础研究少,分散研究多而综合集中少,低2水平重复多而创新少,回顾总结多而分析预测少等弊端。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也就是因为缺少有力的科技支撑数据迟而未决。
4、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
公众参与机制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式决策体系、湖泊和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体系。
公众的湖泊和湿地保护意识薄弱,引导组织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缺欠,甚至存在当地群众并不知晓保护区已建立等情形。
综上所述,鄱阳湖水质状况近年来日渐下降,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增加,目前鄱阳湖生态系统已接近“一般安全”水平。
开展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研究,对于鄱阳湖流域乃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三、加强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1、加强法制建设与政策引导,提高绿色行政能力(1)完善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管理相关法规建设。
严格执行《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根据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对该《条例》进一步修改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
整合相关规制,加快推进并尽快出台《江西省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生态安全保护条例》,做到有法可依。
湖区和五大水系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保障有关法规的有效实施。
建议组织、人事部门把保护生态环境列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列为创先争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逐步出台“环保问责”、“环保考核”、“环保重奖”等环保政策,并通过建立环保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实施区域限批制等,强化环保政策的落实。
(2)强化环境政策引导,发展绿色、低碳和生态经济。
建议与鄱阳湖相关的机构和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流域综合管理功能,由重治理转向重预防,强化非工程措施的应用;加强政府、企业、科学家和公众对话与合作,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估、部门联合会审、决策监督等综合决策制度,对于有争议、不确定性的环境问题,共同会诊,协商解决。
湖区产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大力发展高值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不断扩大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比例;推广鄱阳县鄱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积极稳妥推进退田还湖、生态移民、渔民上岸转产转业工作,制定相应配套政策。
2、加强鄱阳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3)建立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在实施“五河一湖”及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县市区城镇污水和农村垃圾处理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建立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湿地和流域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建议扩充和增设综合生态监测站(点),构建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在现有渔政管理和野生3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议联合环保部门建立湖区生态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监测。
建立政府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为主,各市县区及乡镇分级负责的分级管理长效机制。
(5)加强对湖泊和湖滩草洲等重要生境的保护管理。
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科学规划采砂区域,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对无序的乱采、偷采的执法管理。
进一步推进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
建立社区共管机制,设立湖泊和湿地生态保护专项资金。
积极试点生态补偿制度。
(6)加强对渔业资源及江豚等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改变传统的“堑秋湖”渔业生产方式,由“全堑”过渡到“轮堑”,最后达到“禁堑”。
发展滨区水产规模化生态养殖和加工产业,推广进贤县鳝鱼产业化模式,发展现代渔业技术。
建议全湖禁渔期调整为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禁港期调整为10月1日到3月1日。
重点建设并整合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翘嘴红鲌和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银鱼、鲤鲫鱼产卵场和河蚌保护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建设增殖放流基地,已有的银鱼、鲤鲫鱼产卵场和河蚌保护区,还需要完善报请省政府审批。
实施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示范工程,保护土著鱼类资源,重视凶猛性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加大人工放流增殖四大家鱼,禁止酷渔滥捕和洲滩围堰造湖等不合理的渔业方式。
(7)科学保护湿地依赖性水鸟及栖息地。
实施湖区湿地依赖性水鸟保护工程,重点建设珍稀水鸟监测和保护体系。
继续加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优化湖区都昌候鸟和青岚湖省级及康山湖群、白沙洲、南湖等9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
县级保护区可逐步转型为湿地公园,兼顾科学利用和生态保护。
开展社区参与共管示范建设。
(8)建立湖泊、湿地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
管理范围由湖区扩展到“五河”水系及其流域。
建议由省发改委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等牵头,组建鄱阳湖湖泊、湿地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实行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利害相关方和公众参与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