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计原理 住宅套型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55
《住宅设计原理》考点总结第一篇:《住宅设计原理》考点总结第一章1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2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3住宅套型设计目的及影响因素目的:就是为不同户型的住户提供适宜的住宅套型空间。
影响因素:这既取决于住户家庭人口的构成和家庭生活模式,又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密切相关。
同时,也受到空间组合关系、技术经济条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4家庭生活行为模式分类(一)家务型(二)休养型(三)交际型(四)家庭职业型(五)文化型5按照人的生理需要划分空间首先,套型内空间的划分应符合人的生活规律其次,对这些空间要按照人活动的需要予以隔离和联系,6人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共同心理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安全感与心理健康2.)私密性与开放性3).自主性与灵活性4.)意境与趣味 5).自然回归性7三维空间组合型变层高住宅复式住宅跃层住宅第二章1低层住宅也有一些缺点及措施:(1)不利于节约用地。
(2)经济性差(3)市政设施的使用效率低措施:应提高低层住宅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按净密度计算,其建筑容积率达到1.2或以上的情况下,才称之为低层高密度住宅。
手法;加大住宅的进深、缩小面宽、北向退台等2客厅开门过多所带来的问题答:户内交通所覆盖的范围较大客厅对私密空间产生较大的视线干扰客厅墙面不连续造成家具布量困难3独院式住宅的优点:私密性较好,使用方便;合院式住宅的特点:有利于邻里交往和安全防卫,有利于形成较亲切的住宅组团,较节省用地等,但也有私密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4独立式住宅即四周的外墙与其它住宅没有拼连关系的低层住宅。
独立式住宅的特点是:设计上受限制较少,有利于平面功能组合;建筑四面临空,通风采光条件好,建筑朝向相对灵活;环境安静,私密性好;但用地较多。
(独立式住宅用地较大,适于高标准居住条件的独立式别墅(图2-5),建筑层数一般为2~3层,用地200~500m²。
更多相关下载:/《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第一节概述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一、家庭成员构成1、户人口规模2、户代际数3、家庭人口结构: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及其他户核心户: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主干户:一对夫妻和其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联合户:一对夫妻和其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二、套型与家庭生活模式1、家务型2、修养型3、交际型4、家庭职业型5、文化型四、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1、人与居住环境2、居住环境心理需求2.1 安全感与心理健康2.2 私密性与开放性2.3 自主性与灵活性2.4 意境与趣味2.5 自然回归性第二节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一、居住空间1、居住空间的功能划分2、房间平面尺寸和家具布置3、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4、居住部分空间设计与处理4.1 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三、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3、交通及其他辅助空间3.4 其他设施3.4.2 垃圾处理:目前比较倾向于不设垃圾井,而由各户袋装垃圾集中于住宅楼外的垃圾收集点,再转送垃圾站处理。
中高层及高层住宅不设垃圾井道时,每层应设置封闭的垃圾收集空间。
第三节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三、套型空间的组织1.1 餐室厨房型(DK型)1.1.1 DK型: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1.1.2 D·K型:就餐空间与厨房适当隔离。
2.1 小方厅型(B·D型):用餐空间与睡眠空间分离,而起居等活动仍与睡眠合用同一空间。
小方厅同时兼作就餐和家务空间活动。
3.1 起居型(LBD型):起居空间独立出来,并以起居室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
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3.1.1 L·BD型:起居与睡眠分离。
3.1.2 L·B·D型:起居、用餐、睡眠均分离出来。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三版重点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住宅的定义: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伴随人类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
户型: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的居住空间。
核心户: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户:一对夫妻及其已婚子女和孙辈(一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
联合户:一对夫妻及其已婚子女和孙辈(多个家庭)所组成的家庭。
家庭生活行为模式:家务型、休养型、交际型、家庭职业型、文化型住宅室内采光标准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室在大寒日保证一个小时以上的日照(以外墙窗台中心点计算)。
房间直接天然采光标准通常以侧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窗地比)进行控制。
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一套住宅的功能空间可归纳为划分为居住、厨卫、交流及其他三大部分。
居住空间居住空间可划分为卧室、起居室、工作学习室、餐室卧室:主卧室适宜的面积大小在9~15㎡之间,次卧室适宜面积在5~12㎡之间。
卧室空间尺寸应恰当,开间应大于2.4m,开间和进深的比值应小于1/2。
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良好景观,尽量选择南向。
卧室与卧室间不应穿越。
主卧室应提供住户多种床位布置选择,其房间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3000mm。
次卧室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
起居室:起居室适宜的面积在10~25㎡之间,其房间短边最小净尺寸宜在3000mm以上。
起居室应当相对封闭,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起居室门洞布置应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要求,减少直接开向起居室的门的数量。
工作学习室:工作学习室的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
餐室:餐室最小面积不宜小于5㎡,其短边最小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一)住宅套型设计1.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的不同二划分的住户类型。
2.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3.户人口规模指的是住户家庭人口的数量。
4.户代际数指住户家庭常住人口的代际数。
5.家庭人口结构指住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
6.窗地比,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之比。
房间名称窗地比备注卧室、起居室、厨房1/7窗洞口上沿距楼地面不宜低于2M,距楼地面高度低于0.5M的窗洞口面积不应计入楼梯间1/127.所谓成套,就是指各功能空间必须组成齐全。
这些功能空间可归纳划分为居住、厨卫、交通及其他三大部分。
8.在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
国内规定,普通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m。
(二)低层住宅设计1.低层住宅分类:&城市集合型低层住宅:指在城市范围内以集中形式建造的低标准低层住宅,它所具有的“集合性”,反应在统一的建造方式、较高的人口聚集密度,以及筑群体中,建筑之间有较明确的组合关系等方面。
&别墅:别墅的原本含义为“住宅以外的供游玩、修养的园林式住房”,是一种除“正宅”以外的“副宅”。
2.低层住宅的性质和特点:&在居住行为方面,低层住宅使住户较为接近自然,在低层一般都附带室外院子,有些还可在顶部形成较大的生活型露台;&在居住心里方面,低层住宅的低层数和小体量较易形成亲切的尺度,住户的生活空间接近自然,建筑造型较为灵活;&在整体环境的协调上,低层住宅体量和尺度较小,与自然环境有较好的协调性;&建筑物的自重较轻,地基处理的费用较低,结构、施工技术简单,土建造价相对较低。
低层住宅的缺点:&不利于节约用地,密度较低;&与多、高层住宅相比,低层住宅底层和顶层的面积较多,增加了地基和屋顶的处理量,通风和防潮一级住宅唔该的保温与隔热均需加强处理,影响建筑的经济性;&较大的建筑覆盖密度和较小的人口密度不利于提高为住宅服务的道路、管网及其他设施的使用率。
住宅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一、定义:1、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起来的。
2、住居:在住居学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以居住为核心的活动及行为,从空间构成上,住居不仅指单幢建筑,而且包括相关的外部环境,即庭院、房与房间空隙、屋外场地等。
——《日本的住居学理论》(二、住宅分类:1、按楼宇形体分:板式住宅、塔式住宅2、按居住单元组合:外廊式住宅、内廊式住宅、单元式住宅3、按建筑层数:低层住宅(≤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宅(≥10层)—超高层住宅(≥100层)三、影响住宅建筑的建造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条件因素3、国有土地资源状况、市政设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4、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设备等因素四、【五、研究方法:1、人类学2、社会学:社区邻里、老年人住宅、相对平穷地区住宅3、行为学:行为建筑4、生理学:人体尺度与比例5、生态学:生态住宅六、传统居住:1、^2、坑居3、穴居:①为了便于升降②墙壁4、木结构建筑:①位于地面上,面积扩大;②外墙内使用密集的小木桩,同时为稳定木架、外墙加厚(1m厚土墙);③室内木桩加粗,室内用隔墙●夏商时期——土墙●周、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轴线对称平面形式;②用木桩将门一分为二;③堂面积大于居住部分的房与室;④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
●秦汉时期:①小型住宅:变化丰富。
有方形、长方形、曲尺形、平行房屋、组合住宅;②中型住宅:有明显的中轴线,以四合院为单位组成建筑群。
建筑技术发展:木结构、砖墙、屋檐。
●两晋、南北朝时期:①住宅与园林初步结合;②室内家具发生变化,椅子出现。
●隋唐时期:①均衡对称;②中轴线。
#●宋辽金时期:①四合院的发展,出现街市的形式;②穿堂;③廊屋代替回廊;④园林与住宅紧密。
●元明清时期:①各地域民居逐渐成熟;②窑洞建筑出现;③清末集体住宅出现——客家楼;④住宅与园林的结合达到高峰。
套型住宅及设计原则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屋和住宅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套型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方式,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那么什么是套型住宅?它的设计原则是什么呢?套型住宅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造一系列统一的房屋,具有相同的结构和设计风格,同时拥有可拼接、可搭建的特点。
这种住宅方式在设计上有着很多特点和原则。
1. 空间分割原则在套型住宅的设计中,空间的合理分割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拥有私密性的居住空间,同时也需要一个相对开放的公共区域。
因此,对于套型住宅,设计师需要考虑好每个住户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割,确保住户之间的私人空间不被共用,而公共空间又足够满足住户的需求。
2. 功能性原则套型住宅的设计应尽量考虑到住户的实际需求,从各个方面保证住宅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比如,需要根据住户的需求来确定卧室的数量和大小,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和布局,以及阳台等公共空间的设置等。
3. 可变性原则套型住宅的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到住户的可变需求。
由于住户的需求在不同时间段内是会变化的,所以套型住宅应当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即住户可以随时修改和调整房屋的布局和结构。
4. 模块化原则套型住宅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模块化的原则。
即不同房间的设计应当具有相互之间的可组合性和可替换性,从而实现不同房型之间的灵活选择和搭配。
套型住宅的优势在于能够为住户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住房选择,同时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成本。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倡导套型住宅的建设。
总之,套型住宅的设计原则和理念是以人为本,尽可能满足住户的实际需求,创造出一个舒适、实用、可变性和模块化的居住环境。
只有在多方面的考虑和协调下,才能达到最优效果,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高品质的住宅体验。
住宅套型设计的依据和原则住宅套型设计是指对住宅建筑中公寓、别墅等不同类型的房屋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的过程。
通过科学和灵活的套型设计,可以提高住宅的舒适性和居住功能,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住宅套型设计的依据和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
住宅套型设计的依据是建立在对住宅功能的合理理解和对居住需求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的。
在进行套型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点:2.1基本功能需求:包括起居、就餐、睡眠、卫生、储物等基本功能,在设计中应注重功能分区和功能间的合理布局。
2.2空间利用率: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面积利用,最大化地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
2.3人性化需求:考虑人们对于居住舒适性、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追求,合理配置阳台、窗户等。
2.4建筑外观与风格:套型设计要与建筑整体外观和风格相协调,形成统一的空间美感。
住宅套型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1合理布局原则:根据功能需求和使用习惯,将不同功能的房间进行合理布局,以减少行走距离和提高居住的便利性。
3.2空间压缩原则: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和家具布置,减少过宽的走廊和浪费空间,提高使用面积的利用率。
3.3通风采光原则:通过合理设置窗户和阳台,使室内获得足够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提高居住舒适性和健康度。
3.4外观与风格原则:住宅套型设计要与整体建筑外观和风格相协调,避免出现房间形状和外墙造型不一致的情况。
住宅套型设计是住宅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它的设计与规划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居住品质。
准确理解住宅套型设计的依据和原则,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可以创造出舒适、实用、美观的居住空间。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住宅套型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未来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以上是关于《住宅套型设计的依据和原则》的文档内容,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