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意象比喻含义和意境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36.75 KB
- 文档页数:2
知识清单,归纳整合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象内涵和意境特点表解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诗中“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人物形象 举例分析
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1)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2)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艺术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古代诗歌意象含义和意境特点表解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 魏继国编制 2015、11、5
一、古代诗歌意境特点
意境风格 意境特点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二、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
序号 意象 含义 举例分析
1 “青山” 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因而备受文人喜爱。 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例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例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2 “月”意象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如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例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例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3 “冰心”“冰雪”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例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 古代诗歌意象含义和意境特点
一、古代诗歌意境特点
意境风格 意境特点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二、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
序号 意象 含义 举例分析
1 “青山” 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因而备受文人喜爱。 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例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例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2 “月”意象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如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例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例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3 “冰心”“冰雪”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例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 “水” 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又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思乡之情。因“丝”谐“思”,柳丝连用,还有思念的意思。如:“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西厢记》)
4.蝉。以蝉表现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景色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李白《苏台览古》)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功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解读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义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是诗人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表达,来表达情感、观点和主题的一种手法。意象既可以是具体的形象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符号和象征,通过与情感和主题的内在联系,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本文将解读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义。
一、自然意象
古代诗词中常常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譬如杜甫的《登高》中,他描绘了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以此展现了他内心的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些自然意象是诗人感知自然之美的方式,也是传递诗人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媒介。
二、花鸟意象
古代诗词中的花鸟意象常被用来表现爱情的情感和人生的离别。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鹳雀楼是一个象征着离别和辞别的地方,诗人通过花鸟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季节意象
季节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不同的季节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主题。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气氛,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季节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起到了强烈的情感表达和主题传递的作用。
四、宫廷意象 古代诗词中的宫廷意象常被用来表达对统治者的讴歌、君主的赞美以及对宫廷生活的描绘。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以歌颂贞观盛世为主题,通过描绘宫廷的壮丽和君主的英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五、游仙意象
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游仙意象,通过描绘仙山仙水、仙乐仙舞的场景,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借用了明月、床前明光等意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以上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意义。古代诗词的意象既具有美感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意象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意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意象与意境是古代诗词中的两大核心要素,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
一、意象的表达与感受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表达,它是作者用精巧的语言塑造和再现出来的形象,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意象可以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形态、物体形状等等。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这一句就表达了月色的明亮清冷,给人以宁静和思索的气氛。
意象的表达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它不仅限于描写事物的外表,更需要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事物的内涵和背后的情感。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是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界或人物等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象的运用,作者能够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意境的创造与感悟
意境是古代诗词的精髓所在,它是通过意象的组合与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行文的节奏和韵律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感受。意境是通过语言塑造的,但它超越了语言本身,直触读者的心灵,并给人以审美享受。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常常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情,表达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是宏大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微妙的人物情感。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豪迈和壮美的感受;而《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萋萋别离苦,望望相逢难”则表达了人物思乡离别的哀愁之情。
意境的创造需要作者具备独特的感悟和想象力,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情感的投入,使诗词作品在细节表达的基础上,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统一。一个成功的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共同体验。
综上所述,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通过对意象的准确表达和对意境的创造,中国古代诗词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们带来了深沉的感受和美的享受。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细细品味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领略文化的瑰宝,感悟人生的真谛。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简单解释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的建构与表现被他看作是文学与诗词的准绳之一。
意境,是指诗词作品中,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可以说,意境的深远与否与诗词的意象密切相关,只有领悟意象寓意,才能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
其实是诗人的一种境界,这就是由景而发或由事而发的一种表现,诗人对事物的理解高度就是从意象中表现出来。
譬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的这首诗实际上是说自己对月独酌,而表现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可见诗人在意境中的造诣之深。
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
《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中国诗歌中有哪些意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
首先,它跟客观物象构成了一对反义词,也就是说,凡是被诗人所思、所触、所观、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则就是客观物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1。 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
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 陆游《书愤》)
2。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 李清照《声声慢》)
第3编:意象篇(上)
序号 篇名 作者
1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袁行霈
2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袁行霈
3 古典诗歌形象描写中的一与多 程千帆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袁行霈
一、什么是意象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诗人能够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本文将对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进行解读,探讨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读者的影响。
一、意象的含义与作用
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比喻、符号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形式。在诗歌中,意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1 感官意象
感官意象是通过对五官的描述来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比如,诗人用鲜艳的颜色描绘夕阳的余晖,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夕阳的美丽和温暖。通过感官意象,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共鸣。
1.2 自然意象
自然意象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形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诗人用蓝天、白云、清风来描绘宁静和自由,用雨水、花朵、春天来表达希望和新生。自然意象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与自然的共鸣,引发对人生、情感等深层次的思考。
1.3 比喻意象
比喻意象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诗人将夜空比作黑色的绸缎,将星星比作点点璀璨的钻石,用来表达夜晚的神秘和美丽。比喻意象能够让读者在感知到具体形象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含义。 二、意境的构建与作用
意境是指诗歌中通过意象的运用所创造出的整体感受和氛围。通过合理的意象组织和运用,诗人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情感共鸣。
2.1 色彩意境
色彩意境是通过对颜色的描绘来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比如,诗人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来表达热情和活力,用蓝色、绿色等冷色调来表达平静和安宁。色彩意境能够直接影响读者的情绪和感受,使其更容易进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世界。
2.2 音乐意境
音乐意境是通过韵律、节奏等音乐元素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比如,诗人运用押韵、平仄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饱满而悦耳的节奏。音乐意境能够让读者完全融入诗歌的世界,产生一种心灵的共振。
***
***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学过的诗歌,总结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
2、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进而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点:目标 1
教学难点:目标 2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概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就叫意象。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二)常见意象及其内涵
1.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2. 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3. 以折柳表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4. 以“蝉”喻品行高洁。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
品。
5.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宋姜夔《扬州慢》)“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乌衣巷》)
6.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1 ***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7.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
- - -总结. 诗歌中的几种意象的含义
張紅衛
(一)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
-
- - -总结. 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表达与意义解读
摘要:
一、古代诗歌意象的定义与作用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1.自然景物类
2.植物类
3.动物类
三、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手法
四、解读古代诗歌意象的意义与方法
正文:
一、古代诗歌意象的定义与作用
古代诗歌意象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手法将主观的感受与客观的景物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和象征意义的形象。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起到了丰富诗歌内容、表达诗人情感、营造意境等重要作用。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1.自然景物类
(1)月亮:月亮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着思念、离别、寂寞等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浮云:浮云往往象征着游子漂泊不定的命运和离愁别绪。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奈。 2.植物类
(1)杨柳:杨柳在古代诗歌中常寓意着依依惜别之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的“依山尽”,以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都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和惋惜。
(2)梧桐:梧桐在古代诗歌中往往象征着凄凉、孤独和忧愁。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通过描写细雨打在梧桐树上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愁。
3.动物类
(1)杜鹃:杜鹃在古代诗歌中常寓意着凄凉、哀伤。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中的“又送王孙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哀伤之情。
(2)鹧鸪:鹧鸪在古代诗歌中常象征着离别和思念。如辛弃疾的《鹧鸪天·离亭宴王诩》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对镜贞花花影动,皆向玉钩帘卷处去。”中的“鹧鸪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分析 图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分析 图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1、 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古代朦胧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古代朦胧诗意象运用的特点是表现出某种神秘、意境弥漫的气氛,充满了超越现实生活的无限遐想。古代朦胧诗中采用的意象,多以自然界的形象为基础,结合作者的情感来抒发诗歌的思想内容,通常不会直接描述事物,而是以抽象的形式来描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表达诗歌思想的目的。
古代朦胧诗中意象的运用,大多在描写自然风景的时候,如湖波的起伏,云彩的翩跹,星辰的璀璨,月色的柔和,山河的宁静,山花的繁盛,树叶的翻动,微风的拂过等等,这些自然界的形象都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此外,古代朦胧诗中也会使用植物的意象,如“梅花三弄”、“柳絮飞舞”、“桃花盈盈”等,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心境,使诗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比如《关山月》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一种把月亮作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方式,用月亮来体现一种孤独、伤感的心境,使诗歌更加意境深远。
古代朦胧诗中也会采用动物的意象,如“野鸭飞去飞来”、“竹马空蹬蹬”等,来表达作者的想象力和诗歌的主题,例如《渔家傲·雪梅香》中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鹅黄莺绿自春色”,用梅子、杏子、鹅、莺的形象来描绘春天的优美景色,体现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清新感受。
古代朦胧诗中也会采用抽象的意象,如“曙光初照”、“晴空一鹤”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以日照香炉和瀑布挂前川两个意象来描绘自然的美丽,体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感受。
总而言之,古代朦胧诗意象的运用,多以自然的形象为基础,通常不会直接描述事物,而是以抽象的形式来描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表达诗歌思想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古代朦胧诗可以创作出流传千古的经典,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支,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㈠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希望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古代诗歌意象比喻含义和意境特点
1. 意象比喻的含义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是通过通过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义。通过意象比喻,诗人可以用生动的形象和隐喻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比如,《离骚》中使用了“翱翔”、“穷巫山”等意象来诠释诗人内心的自由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弃。
2. 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中的意境是指通过意象和表达方式所营造出的具体情景和氛围。古代诗歌意境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意境中既有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又通过意象和形像来具体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感受和情景。
- 自然与人文结合: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比如通过描绘山水、花草来表达内心的悲喜、对生活的感慨等。
- 朦胧与想象相融:古代诗歌意境常常给人以朦胧、虚幻、暗示的感觉,通过意象和修饰语言的手法来让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
- 色彩与音韵交融:古代诗歌意境常常通过运用音韵和意象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思考。
3. 总结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含义丰富多样,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递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而古代诗歌的意境特点则展现了丰富的抽象与具体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朦胧与想象的融入,以及色彩与音韵的交融等。这些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