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聊聊马克思主义和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那些不谋而合说起马克思主义和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可能觉得这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但细细一品,嘿,它们之间还真有那么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就像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那叫一个相见恨晚!咱们先说说这“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讲究的是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咱们老祖宗呢,也早就有句话,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别瞎跟风,更别装大爷。
你看,这二者,是不是挺对脾气的?再说说这“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里,人可是最重要的,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在咱中华大地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训,那可是根深蒂固。
老百姓才是天,才是地,才是咱们心里最重的那杆秤。
这不是明摆着,人和人,心连心嘛!还有啊,马克思主义讲究的是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也有个词,叫“和而不同”。
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活法,但咱们能坐一块儿,商量着来,一起把事儿办好。
这就像是一锅杂烩菜,啥都有,但味道却出奇地和谐。
别忘了,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与时俱进”。
咱们中国人呢,也喜欢说“变通”二字。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咱们不能老抱着老黄历不放。
得学会跟着时代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前走。
你看,这不就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嘛!还有啊,马克思主义里有个“辩证法”,说的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得全面看问题。
咱们老祖宗呢,也有个成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坏事说不定能变成好事,好事说不定也藏着隐患。
这思维,这远见,简直就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啊!所以啊,你看,马克思主义和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之间并不是什么水火不容,反而更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
它们都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得实在,得讲理,得团结,得变通,得全面。
这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咱们生活里的智慧,是咱们代代相传的宝贝。
这样一来,你是不是觉得,马克思主义和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也挺亲民的,挺接地气的?它们就像是一对好搭档,一起指引着咱们,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大步向前!。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是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探究,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有着基本的认识和评价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变革的。
其评价标准是是否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地,在儒家传统文化中,社会也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人一定要具备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
其次,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对人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的关注程度非常相近。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其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便是人们应当享受平等、自由、公正的待遇和权利。
同样地,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儒家积极推崇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强调社会中的人应当尊重他人,遵守礼仪,注重公正。
最后,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拥有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能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必然性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儒家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不管是在马克思主义还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历史都被看作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和学科,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思考和经验。
在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主要有三点:第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基本的认识和评价标准;第二,对于人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具有关注程度;第三,拥有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和理解中发掘这些相互共通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借鉴其中的精华,把握其深层次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是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体系,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里产生和发展,但在很多方面却有着相近的观点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人性问题、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基础,它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始终在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
但这种发展过程不是依靠超自然力量发生的,而是依靠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
同样的,在儒家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天道运行,人事为轨”、“君为臣纲,父为子规”,强调了人类社会存在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发展规律,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才能顺利的发展和成长。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相通的重要原因。
二、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历史在特定时期下发展出来的产物,在不同的阶级社会制度下人的本质是不同的。
而儒家传统文化也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性问题的观点,比如“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而恶劣的行为是后天环境、社会风气等因素导致的;“中庸之道”,则强调了“有为而无不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过度,既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要顾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权益。
这些观点都注重了人的本性和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共通之处是,都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复杂的,但人与人之间是具有相互影响的,因此行为应该以社会整体的利益为重,不能只追求个人的利益。
三、社会主义思想从社会主义思想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也有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绝对正义的社会制度,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社会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创造真正的人类幸福。
而儒家传统文化也提出了类似的“大同社会”构想,强调了所有人一律平等,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社会矛盾将得到缓和,人们将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
这些都是独立而又有关联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认为,只有通过实现公平、平等、正义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真正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虽然二者起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但在一些核心价值观念上,却有一些共同点。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展开讨论。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剥削,受到压迫和不公平待遇,因此要争取自己的权益,并最终实现解放。
儒家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关注点,儒家强调人的自由,主张人民有权参与国家管理,要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
两者都认为,人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充满了利益冲突和竞争,要通过革命来解决这些问题。
而儒家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
这种共通点表明,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重要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加以维护和调节。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强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是不断推动着历史前进的。
儒家传统文化也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主张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社会变革。
两者都在思考社会的发展方式和进步方向上有一些相似的观点,都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要走向更好的未来,需要人们共同努力。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主张改变社会现状。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能不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
儒家传统文化也强调要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现状,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来实现社会的改良。
在改变社会现状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它们都表现出了对社会变革和改善社会的强烈愿望。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有着一些共通性,都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变社会现状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上有共通性,都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注重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平衡。
二者都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强调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两者都提出了具体思考,倡导相应的改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融合与进步。
最终,通过对二者共通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儒家传统文化、共通性、价值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个体与社会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启示1. 引言1.1 探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它们在价值观念、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个体与社会关系以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探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思想体系,进而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理念与儒家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道德、忠孝节义有着一定的契合点。
尽管两者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差异,但其内在价值观念却不无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二者都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都倡导着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在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与改革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儒家传统文化也强调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
二者对于社会发展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问题的本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在一些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上存在共通性,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尽管它们源自于不同的地域和历史背景,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相似的思想与价值观念。
本文从历史背景、人类价值、社会发展等几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首先,在历史背景方面,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是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发源于欧洲,是在当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新形势下所产生的一种思想。
而儒家传统文化则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官僚主义和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两者都是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探索与探索,是在相同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其次,在人类价值方面,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均强调人的尊严、平等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解放和平等发展,认为人的尊严来源于其自由和平等的地位。
同时,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平等发展视为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儒家传统文化也强调人的尊严、平等和自由。
例如,儒家学说中提倡的“仁爱之心”、“君子之道”等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尊严、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建立的。
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致良知”等观念,更是承载着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理念,通俗地说,就是强调人是有内在精神的独立自存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被支配和镇压的对象。
最后,在社会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社会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是相似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只有在消除剥削和压迫、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公正、公平,符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儒家传统文化中也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养德”、“治国”等理念,都是在追求社会和谐与进步、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制定的。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天命”等信仰,更是对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期许。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虽然来源和背景不同,但它们在一些思想和价值观念上却有着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各自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方面,这两种思想体系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历史观、人性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一、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是在不同阶级斗争中不断前进的。
而儒家传统文化也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可以学习的智慧之源,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下和未来都有着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重视对于历史的总结和反思,认为历史的发展蕴含着规律性和必然性,需要人们用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
二、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
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自然和改造社会。
儒家也强调人性的内在完善性,认为每个人都有着善良的本性,可以通过修养和教化来显示出来。
虽然在人性观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性,都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和参与者。
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公正和团结。
儒家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规范。
尽管这两种价值观的侧重点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公正、积极的社会和人类关系。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追求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四、社会有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影响到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儒家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倡导忠孝忠信等传统美德,强调尊卑有序、仁义礼智信五伦的规范。
虽然在社会有序观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但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在追求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在历史观、人性观、价值观和社会有序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通的特点,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是源自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等人提出。
而儒家传统文化则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最初由孔子等思想家创立。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的社会理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提出了以消灭私有制和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的革命理论。
而儒家传统文化则是一种涵养人文道德、规范人类行为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二者在背景上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但都是为了探索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有序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平等问题,而儒家传统文化则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建构。
尽管源自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但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2 两者在价值观念上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在价值观念上却有着某种程度的共通性。
两者都强调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认为人是社会的中心,是价值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倡导消除人的剥削和压迫,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尊严。
儒家传统文化则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追求心灵的和谐与平衡,提倡“仁爱”、“孝道”等思想,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在对待社会正义和公平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追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正义和人民当家作主;而儒家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德行培养,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倡导统治者以民为本,实现民主平等。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儒家传统文化,都致力于为社会创造更加公平和正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尊严。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上有着相似之处。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研究综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在于价值观念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解放,追求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理想。
传统文化同样关注人的内心觉悟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儒家文化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理念相契合。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孝道、慈善等也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价值观相一致。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在于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
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主要得以体现在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社会秩序等方面。
传统文化通过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可以为社会变革提供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持。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在于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传统文化则强调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人的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制度、社会规范等对于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生活,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也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
传统文化强调的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相抵触。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显得保守和束缚个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研究对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体现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统一,同时也展示了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变革和建设所起到的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寻求传统文化在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中的新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二、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三、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四、我们知道,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 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 “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 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 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 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 等等。
可见, 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 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
古代的平均思想, 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
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
均平作为一种文化, 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这种文化, 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 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 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六、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民族化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人文、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元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关系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点1. 对人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都将人放在了重要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仁爱”“和谐”“至善”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但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现阶级斗争胜利的同时,呼唤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关注。
2. 诚信与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为人正直”“守信用”,这一思想在现代中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把道德观念注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贯彻诚信,完善预防和解决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机制,都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道德观念的表现。
3. 社会稳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注重“天下为公”以及“大一统”等思想,倡导和维护社会稳定。
而在马克思主义中,稳定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社会建设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两者在这一点上的契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1. 阶级斗争。
鉴于中国实际情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一直强调阶级斗争,提倡“以阶级斗争为纲”、“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未注明阶级斗争,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处理等思想。
2. 偏重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才能完成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为,评价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往往把借鉴前辈和祖先的智慧作为一种重要的经验积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儒道哲学的共同点与区别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从远古神话、宗教脱胎出来的,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哲学都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出来,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一个严整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
三、中国古代儒道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是以儒道两家为基础的。
在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中国人选择了一条“天人分合”的哲学选择之,道家更关心天,在人间便成了自然,在社会便成了个体的人,以达到“天人合一”。
而儒家使“天人分离”,要求建立一套社会秩序,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由此,中国哲学在“仁”和“人”上走出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带有主体色彩的道路。
四、中国儒道哲学对后世的意义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下来,儒与道已经完全地融人到政治生活和人民的生活当中去了,已然成了中国文化最深处的积淀。
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学而优则仕的追求、中庸思想无一不有儒道结合的风采。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儒道哲学的不同点马克思哲学与先秦儒家思想之间,不仅存在着中西之别,更重要的是它们分别诞生于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思想属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意识,而儒道思想则属于农业社会的古代意识,两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困境都是不同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切合点
摘要: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不断发展,进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之间很多的切合点为其提供了适合其生长的土壤。
本文相应选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实践哲学、政治思想与社会理想三方面的切合点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儒家;社会理想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一、注重实践的思想与崇实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实践哲学上的切合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重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
它一方面强调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决定作用,指出实践既是人的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终极标准;另一方面强调实践对于实现人的自由的决定作用,指出正是实践使自在之物转化为自我之物,使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马克思主义认为,重要的不在以“批判的武器”“解释世界”,而在以“武器的批判”“改造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注重实践的传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践概念,但它所呈现出的力行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
儒家人物大都是力行主义者或重行主义者。
他们虽有“知行合一”之说,但论及知行轻重,则都主张“行重知轻”,
“力行为重”,而反对纯粹求知的可能。
孔子曾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第七》)的观点,就强调行重于知。
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而孔子说的“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则正是此种重行观念的最高概括与升华。
由于“仁”构成儒家的个人道德理想与社会政治理想的统一,因而其所谓“力行”就不只是指道德修养或道德践履,同时还包涵社会政治实践的意蕴;因而儒家不只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还一再要求人们立志变革社会与改良社会,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儒家的理论缺陷在于没有把认识和改造自然真正纳入行或实践的范畴。
二、“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与“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政治思想上的切合点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
强调,认为社会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即劳动群众的历史,并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结论,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出发,号召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改造,实现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对人类的高度关注,民本思想是中国数千年的悠久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光明日报2008.1.19,第七版)这在儒家学说中
显得特别突出,中国的儒家学派,一贯反对以神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以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为本位的民本思想是孔孟政治思想的核心。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明确地把“民”的重要性放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首位。
《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
”认为民是第一位的,并且把“爱民”放在为政的首位,明确提出“古之为政,爱民为大。
”(《礼记·哀公问政》),从这种观点出发,孔子主张统治者要重民:“使民如承大祭。
”( 《论语·颜渊》) ; 要惠民,使人民群众得到切实的利益: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论语·公冶长》) ; 要富民、教民:“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 ,《论语·颜渊》中还提到只有民富了,君才能富,国家才能强盛: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注重对人民的教化,“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 ,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口号,使得平民百姓有了享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这些爱民、重民、惠民、富民、教民思想显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为后世儒家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地提出民本思想的人,他对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
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离娄上》) 说明得天下的根本在于得民心,一个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都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
而得民心的关键就在于为政上,即要反对“虐民”、“暴民”的思想,要看重人民,要顺从民意,此所谓“得其心有道,所欲之聚之,所恶勿施”( 《孟子·离娄上》) 。
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主张,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了君对民的依赖关系,《孟子·梁惠王上》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和“制之产”( 《孟子·梁惠王上》) 、“仁政”学说,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以民为本”,大多是在肯定君为主、民为仆关系的合理性,并力图在不改变这种关系的前提下来论证“重民”的意义。
所以,无论从思想境界上,还是从理论动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但在对人——特别是对人民群众——的重视这一点来看,两者是接近的,即都主张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三、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在社会理想上的切合点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分析
的基础上提出的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指导的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为共产主义的理想的实现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并被实践证明了的道路,其终极目标是通过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发展生产力,解放解放全人类,实现人人平等、自由,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高度文明和民主,财产公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种进步的高级的社会形态。
儒家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有着重要的切合之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大道其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这是关于中国大同社会的最初记载。
这段记录体现了“大同”社会的以下特征:一、在政治制度上“选贤与能”,即由全体社会成员选举有德有才者,来为大家办事,不以天下私于一家。
孔子的这个想法实际上是综合了前人和当时人们的社会理想,尽管表述具有明显的复古主义色彩,但大同思想在我国影响是很深远的。
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深深印刻在中国人脑海中也自然为中国人所追求。
因为有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学说作为底蕴,中国人在接受和认知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时并未显得有太大的心理障碍。
当然,儒家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之间有着质的区别。
大同世界只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
子出于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产生的一种空想。
大同世界从根本上说只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简单复归,反映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对于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但无论共产主义还是大同世界,都是对私有制的否定,对剥削制度的否定,都充满着对平等的向往。
四、结语
总之,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切合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过程中易于被中国人接受。
而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结合后,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了注重实践的思想,在国家发展道路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同时,中国共产党不断借鉴吸收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赋予新时代的内容和使命。
如借鉴儒家文化蕴涵的民本思想的精华,概括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方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将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发展最高纲领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战略的提出,也正是坚持社会发展规律、实现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的应有之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挖掘儒家文化中的精华,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不但有利于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伐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章亮.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是,2007,(8).
[2]刘少航.论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