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器并发症
- 格式:pptx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2
皮肤扩张法外耳再造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石尧;蒋海越;林琳【摘要】皮肤扩张技术结合自体肋软骨耳廓支架再造外耳是耳再造的主要手术术式之一.该手术虽然术式已逐渐成熟,但术后并发症仍时有发生.一旦不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皮肤扩张法外耳再造一期植入扩张器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是和扩张器相关,如发生血肿、扩张器外漏、切口裂开、感染等,分别可予清除血肿,取出扩张器,缝合切口,留置引流管进行冲洗等处理.二期肋软骨支架植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和皮瓣与软骨支架相关,如血肿、植皮部分成活不良、软骨支架外漏、感染,分别可给予血肿清除,清创后皮瓣转移,清创后颞顶筋膜瓣合并皮片移植覆盖,留置引流进行抗生素盐水冲洗等处理.%Using the expander and autogenous rib cartilage for ear re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mainstream of the ear reconstruction surgery.Although surgical technic has gradually become mature,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till happen,which may cause poor results if it's not timely discovered and dealt with.In the first stage,the main complication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expander,such as hematoma, exposure of the expander,incision dehiscence,infection,necrosis of expanded skin flap,etc.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thodsare:evacuation of the hematoma,removing the tissue expander,re-suturing of the wound,indwelling drainage and washing the cavity with antibiotics brines.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in stage two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skin flap and cartilage scaffold,such as hematoma,obstacle of flap blood supply,cartilage exposure of framework,infection, etc.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thods are:clearing away thehematoma,cleaning the invalid tissue and using the local skin flap,using temporoparietal fascia flap and skin graft,indwelling drainage and washing the cavity with antibiotics brine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09【总页数】6页(P1805-1809,1814)【关键词】扩张器;皮肤扩张技术;外耳再造;并发症;外耳畸形【作者】石尧;蒋海越;林琳【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北京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先天性小耳畸形是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及其第一鳃沟的发育异常引起耳廓畸形,常伴外耳道、中耳异常引起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小耳畸形可分为单纯型小耳畸形和综合征型小耳畸形。
胸三角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后感染的护理体会胸三角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修复面颈部瘢痕已成为整形外科经常使用的修复方法,随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应用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1]。
扩张器I期并发症指扩张器置入皮下组织内至第二次手术取出前所发生的并发症,常见I期并发症有血肿、感染、外露[2]。
其中又以术后感染尤应引起重视。
本文统计了我科一年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后感染的患者对其术后处理及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共行胸三角皮肤软组织扩张术202例,6例发生扩张器感染,所用扩张器容积为300~600ml。
修复面积最小约3cm×5cm,面积最大约28cm×8cm.治疗方法是将扩张器置入正常皮肤组织,通过向扩张囊内注水,增加容量,获得额外皮肤,利用扩张后的皮肤进行皮瓣转移修复面颈部瘢痕。
1.2 感染的临床观察:按以下标准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后感染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①轻度感染:扩张器局部色红、触之温度高,外置注射壶[3-4]出皮孔处有淡黄色液体流出;临床中常见的血清肿亦属此类;②中度感染:扩张器局部红、肿、热、轻微疼痛,挤压扩张器时导管出孔处有少量粘稠液体流出;③重度感染:扩张器局部红、肿、热、痛,引流物为金黄色、脓性,体温在39℃以上。
临床多为慢性感染,有逐渐加重的特点。
极个别病例表现为急性感染,高热等。
2 护理对策2.1心理护理:患者因扩张器术后感染入院精神压力特别大,往往存在焦虑、紧张、恐惧、高度敏感,害怕孤独等情绪反应[5]。
因此,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患者入院后应尽快与其父母和患者进行交流, 减轻其恐惧感,让患者感觉到受到重视,耐心细致地听取他们的想法, 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
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同时介绍做过同类感染手术的患者, 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鼓励患者听音乐、看电视,消除紧张、戒备心理。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的分析与防治作者:夏来启陈忠勇沈运彪李金玺姚尚圣万紫春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3年第14期[摘要]目的: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治疗经验,探讨其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方法: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皮肤瘢痕97例,共置入扩张器149个,对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果:85例134个扩张器置入术后无并发症,效果满意。
12例15个扩张器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10.1%。
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可以有效地预防,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是获得较好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14-1489-03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已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技术,尤其是对头面颈部的皮肤瘢痕的治疗和供皮区匮缺扩大皮源的供应,效果良好。
解决了烧伤、创伤、肿瘤等临床修复中的诸多难题,提高了治疗效果[1]。
但一直存在2个主要缺点[2]:①疗程较长;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效果的关键之一。
现就我科自1996年以来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9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处理和预防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患者97例,共埋置扩张器149个。
其中男62例,女35例;年龄7~56岁。
手术部位主要位于头、面、颈、和躯干。
1.2 方法:手术分二期进行,Ⅰ期手术按照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手术操作步骤埋置容量适宜的扩张器,术后常规负压持续引流,待伤口愈合后按照常规扩张方法给扩张器注水。
扩张完成后进行Ⅱ期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利用扩张后皮瓣或游离皮片移植修复。
1.3 并发症:Ⅰ期、Ⅱ期术后并发症见表1。
以上所有并发症除1例Ⅱ期术后切口感染裂开皮瓣回缩后经游离皮片移植封闭创面外,其余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后均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2 讨论关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同,大家对并发症概念的理解也有差别。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扩张器在乳癌术后乳房再造中的应用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曾昂一、乳房形态及应用解剖熟练掌握乳房及其周围解剖学结构是取得理想扩张及再造效果的基础。
根据乳房前突长度,可将乳房形态分为4型:(1)圆盘形。
乳房前突的长度小于基底周围半径。
(2)半球形。
乳房前突的长度等于乳房基底周围半径。
(3)圆锥形。
乳房前突的长度大于乳房基底周围半径。
(4)悬垂形。
乳房前突长度更大,呈下垂状态。
从美学观点看,半球形最漂亮。
乳房位于胸前浅筋膜内。
其位置上缘平第二肋或肋间,卜缘平第六肋或肋间,内侧缘达胸骨旁线,外侧缘至腋前线,其深面为胸大肌、前锯肌、腹外斜肌腱膜、胸肌筋膜以及腹直肌鞘上部的表面。
乳腺腺体大部分在胸大肌浅面,较大乳房外侧的腺体可超过胸大肌外缘前锯肌表面。
胸大肌为一厚扇形肌,其自锁骨内侧、胸骨及上6个肋骨、腹直肌前鞘,止于肱骨大结节棘,胸大肌的深面为胸小肌和前锯肌,有一层疏松组织相隔,这层组织易于分离,成为胸大肌下埋置乳房扩张器的理想部位。
二、扩张设备可供选用的扩张设备有两种。
一种为注射壶和扩张囊分离类型;一种为注射壶和扩张囊一体类型。
前者更为常用,而后者也逐渐开始普及。
后者的注射壶位于扩张囊的表面,通常在体表即可触及,壶底设计有钢制底盘防止损伤扩张囊。
壶-囊一体型扩张器不需再分离额外的隧道或腔穴,从而可减少手术的创伤,降低手术的并发症。
同时由于注射壶的位置固定,可避免出现注射壶扭转、打折等并发症。
同乳房假体一样,乳房扩张器也有毛面和光面、圆形和解剖形之分。
应用毛面解剖形扩张器的初衷是将乳房区域软组织按其所需扩张,尤其是乳房下极扩张得更加充分。
但长期的临床随访发现结果并不满意。
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仍为光面圆形扩张器。
三、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患者是否能接受扩张器植入方法的乳房再造,取决于其乳房区皮肤软组织质量、肌肉的状况及自体软组织瓣的可能供区。
颜色正常、质地柔软的乳房区皮肤是接受扩张治疗的最好的适应证。
皮肤扩张器埋植术后感染30例处理体会皮肤软组织扩张器(STE)已成为整形外科经常使用的修复手段,随STE 的应用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1],其中又以术后感染尤应引起重视。
本文统计了我科2000年~2007年STE 术后感染30例,对其术后处理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0例,70 个扩张器(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龄2~68岁,扩张器最多为6个。
1.2 感染的临床观察:按以下标准将STE术后感染分为轻、中、重三度:①轻度感染:扩张器局部色红、触之温度高,外置注射壶[2-3]出皮孔处有淡黄色液体流出;临床中常见的血清肿亦属此类;②中度感染:扩张器局部红、肿、热、轻微疼痛,挤压扩张器时导管出孔处有少量粘稠液体流出;③重度感染:扩张器局部红、肿、热、痛,引流物为金黄色、脓性,体温在39℃以上。
临床多为慢性感染,有逐渐加重的特点。
但极个别病例表现为急性感染,高热等。
2感染的处理及护理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应用以下方法处理:①皮下间隙插管冲洗[6]:插管方法有两种,一是经扩张器外置导管经皮出口直接插多孔引流管;二是用微创手术法切开皮肤置入多孔引流管;通常冲洗出的液体为混浊的脓性分泌物,反复冲洗多次直至液体澄清为止,冲洗治疗每日两次;②持续负压引流:每次冲洗后用10ml 注射器加支撑杆作简易负压引流器,持续负压引流;③局部应用抗生素:甲硝唑、庆大霉素或敏感抗生素;④必要时留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⑤如果感染控制困难,可经小切口取出扩张器,清理皮下间隙,更换新扩张器,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定期冲洗能将感染控制。
3结果30例轻度皮下间隙感染和7例典型化脓性感染全部获得成功。
其中轻、中度感染经2~3天冲洗,症状即可消失;典型化脓性感染经5~7天局部冲洗,持续负压引流及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感染控制(见图1、2)。
4讨论STE术后感染常见原因为:术区有感染灶,术后引流管无菌管理不严格;切口裂开,扩张器外露[5],注水操作不当;注射壶外置(可减轻注水期疼痛),注水过程中,随着扩张器的不断扩张,注水导管向腔内移动滑行;扩张区皮肤抵抗力低[7]。
尿道扩张器在尿道痉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尿道痉挛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尿道内肌肉的异常收缩导致尿液排出困难。
尿道扩张器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在尿道痉挛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尿道扩张器在尿道痉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
尿道扩张器是一种特殊的工具,通过插入尿道内,逐渐扩张尿道,以缓解尿道痉挛引起的尿液排出障碍。
尿道扩张器可分为手术扩张器和非手术扩张器两种。
手术扩张器主要用于严重的尿道痉挛患者,手术中医生会在患者体内放置一个金属或塑料制成的扩张器,通过定期的扩张治疗,逐渐恢复尿道的正常宽度。
手术扩张器治疗尿道痉挛的效果较好,多数患者能够明显改善尿液排出问题。
非手术扩张器则是通过患者自我使用,一般为软性的管道状设备。
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插入尿道进行扩张治疗。
非手术扩张器相比手术扩张器更为方便和经济,适用于轻度到中度的尿道痉挛患者。
它被认为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尿道扩张器治疗尿道痉挛的原理是通过逐渐扩张尿道来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和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尿道内的肌肉逐渐放松并恢复弹性,尿液的排出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尿道扩张器治疗的成功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痉挛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
尿道扩张器治疗尿道痉挛的效果已被多项研究证实。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尿道扩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尿液排出困难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手术扩张器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尿液排出困难程度、尿流量和尿路压力等指标都得到了改善。
此外,一项对非手术扩张器治疗尿道痉挛的系统评价也发现,非手术扩张器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尿道痉挛引起的尿液排出困难。
尿道扩张器治疗尿道痉挛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尿道扩张器治疗一般是床边操作,具有较低的创伤性和出血风险。
手术扩张器治疗中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尿道狭窄等,但这些并发症相对较少见。
非手术扩张器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手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操作,减少了许多患者的顾虑和不适感。
扩张器引起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一例报告1 病例介绍患者,男,18岁,因烧伤后面部瘢痕收治入院。
既往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06年1月10日,行右颈部、额部、左面部扩张器置入术(扩张器型号:C REF:EN-C100,批号:2005-036)。
术后第二日拔除引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日,术后10日拆线,2周始注水扩张,均未见异常。
行组织扩张2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扩张区域皮肤潮红、瘙痒、皮肤皲裂、症状,以右颈部扩张皮肤为著。
检查:扩张区域皮肤充血,表面散在红疹,皮温略升高,不伴有局部疼痛、异物感,头面部各组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
复查血常规:WBC5.5×10-9/L,中性粒细胞59.8%。
初步考虑为扩张器引起的变态反应,不排除感染可能。
患者收入院后给予头孢塞肟钠抗感染3天,扩张区域皮肤红肿加重,表面皮肤皲裂,出现清亮渗出液体。
考虑变态反应可能性大,停用抗生素治疗,改用口服抗过敏药物治疗,外用地塞米松软膏治疗,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扩张区域皮肤渗出消失,红肿略消退,继续注水扩张。
于2006年3月23日行右颈部扩张器取出,扩张皮瓣转移术。
术中见扩张皮瓣包膜间隙内无明显分泌物,无异味,扩张皮肤红肿增厚。
扩张皮瓣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真皮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胞灶性浸润,呈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故确诊为扩张器引起的变态反应。
术后扩张皮瓣血供良好,切口愈合顺利,术后效果满意。
其余两扩张皮肤区域仍红肿,症状无明显改变,继续外用地塞米松软膏,并行注水扩张。
左面部及额部扩张器分别于右颈部扩张器取山后1月及2月后取出,扩张皮瓣转移顺利,愈合良好,情况同前。
2讨论置入软组织扩张器而引起变态反应的病例目前尚未见报道。
此病例在置入扩张器后2月出现扩张区域皮肤明显红肿瘙痒,局部皮肤红肿,但不伴疼痛及异物感,局部淋巴结未见肿大,临床表现不同于扩张器出现感染的病例。
应用抗感染药物后症状未见改善。
口服抗过敏药物并外用地塞米松软膏后症状缓解并能够继续注水完成扩张过程,扩张皮瓣转移顺利,效果良好,不同于扩张器感染病例的临床转归过程。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乳房扩张器植入术的护理作者:周靖陈双静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33期周靖1 陈双静2(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2.江苏省预防疾病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乳房扩张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发生及其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乳房扩张器植入术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17例乳腺癌患者共植入乳房扩张器17只,局部疼痛2例,出血1例,经清创止血、细心周到的护理后治愈。
本组病例均对手术及护理效果满意,术后患者的乳腺癌得到根治,同时为二期乳房再造创造了最佳的条件,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乳房扩张器植入术后,加强临床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极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乳腺癌扩张器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11(c)-0155-02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1]。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一侧乳房缺失,严重影响体形,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无尽的苦恼。
因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乳房再造受到患者的青睐。
其中有一部分因术后需放化疗而无法接受一期乳房假体植入术的乳腺癌患者,与其等待二期乳房扩张器植入后再重建乳房,不如行一期乳房扩张器植入术,既经济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我科从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共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乳房扩张器植入术17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女,年龄29~59岁,平均44.3岁。
病理诊断:导管内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14例。
1.2 方法本组病例手术分II期完成。
I期:在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作两切口,分别是乳腺正中梭形切口和腋下斜切口。
改良根治术完成后,分离胸大肌与胸小肌肌间隙,植入容量适宜的扩张器,缝合胸大肌外侧缘及前锯肌内侧缘,确保扩张器不移位。
头颈部扩张器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头颈部扩张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颈痛、颈椎病等疾病的物理疗法,通过扩张颈部、拉伸颈椎,缓解了颈部肌肉的张力,改善了颈部的负荷及柔韧性。
然而,尽管头颈部扩张器治疗效果显著,但并不完全安全无副作用。
据报道,头颈部扩张器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颈椎骨折、高位截瘫、连续性颈椎病、血管损伤等严重风险,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与痛苦。
因此,对于头颈部扩张器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头颈部扩张器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治疗对策,为临床医生提供更详细、全面的头颈部扩张器治疗方案。
3. 研究内容
(1)回顾性分析头颈部扩张器治疗中的并发症。
(2)总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3)探讨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回顾分析头颈部扩张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情况。
收集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表现及经治情况,统计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详细描述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方法,并总结经验与建议。
5. 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头颈部扩张器治疗颈痛及颈椎病等疾病的临床医生,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效地预测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谨慎服用,可最大限
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有助于实现临
床疾病的治疗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