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
- 格式:docx
- 大小:14.38 KB
- 文档页数:8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病原体进化和系统分类1.真核生物病原体:包括各种寄生虫和真菌等。
2.细菌病原体:单细胞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和结核杆菌。
3.病毒病原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性微生物。
二、病原体传播方式1.直接传播:通过接触、体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2.间接传播:通过空气、水、食物和生物载体等传播。
3.矢量传播:通过昆虫等生物媒介传播。
三、病原体与宿主的互作关系1.致病力:病原体引起疾病能力的度量。
2.宿主适应性:病原体在宿主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3.宿主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抵御病原体的机制。
4.病原体耐药性:对抗抗生素或药物的能力。
四、病原体诊断和检测方法1.传统方法:包括培养、染色和显微镜等手段。
2.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和基因测序技术。
3.免疫学方法:包括ELISA和免疫荧光等。
五、病原体控制和预防策略1.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感染。
2.疫苗接种: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预防感染。
3.卫生措施:如手卫生和环境消毒等。
4.生物灭蚊:针对蚊虫等传播媒介进行干预控制。
总结:病原生物学是一个涉及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领域。
了解病原生物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起源、传播和控制。
通过进化和系统分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类病原体的特征和分类;病原体传播方式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病原体与宿主的互作关系研究则可以深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病原体诊断和检测技术的进步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而病原体控制和预防策略的实施则是防止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关键措施。
通过不断深入地研究病原生物学,我们可以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原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规律、致病机理及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相互作用的科学。
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是基础医学中极其重要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人类传染病的病原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外,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和新的致病因子的发现,使人类在与病原体的斗争中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以下是几种致病微生物的介绍:1.朊病毒。
与常规病毒一样,朊病毒具有过滤性、感染性、致病性和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比已知最小的常规病毒(约30~50 nm)小得多。
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颗粒的结构,不显示免疫效应,不诱导干扰素产生,不受干扰。
2.真菌。
真菌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群。
世界上已记述的真菌约有10000多属12万多种(属、种均为单位,属多于种)。
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0,000种。
根据Linneaus的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识亚门。
3.细菌。
细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结核病、淋病、炭疽、梅毒、鼠疫、沙眼等疾病。
然而,人类经常使用细菌,比如奶酪、酸奶和葡萄酒的生产,一些抗生素的生产,以及废水的处理,这些都与细菌有关。
扩展数据: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总称。
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是活跃的昆虫和昆虫。
病原菌属于寄生生物,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物、植物和人。
可以感染人类的微生物有400多种,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中。
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被150多种病原体感染,这些病原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致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
例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
能合成多种维生素。
这些菌群的存在还能抑制一些高致病性细菌的繁殖,因此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病原生物学概述病原生物学是研究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机制的学科。
它对于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感染机制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一、概念介绍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的学科。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而病原生物学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机制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为防控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四类。
1.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等。
细菌引起的疾病有破伤风、肺炎、霍乱等。
2.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3.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
真菌引起的疾病有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4. 寄生虫是一类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等。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有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三、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入侵、繁殖和损害三个步骤。
1. 入侵: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等。
入侵途径的不同也决定了感染的部位和方式。
2. 繁殖: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通过分裂、增殖等方式增加数量。
繁殖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感染的程度和严重性。
3. 损害:病原微生物通过产生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等方式对宿主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
损害程度的不同决定了疾病的轻重程度。
四、病原生物学研究方法病原生物学的研究需要掌握一系列实验技术和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培养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培养病原微生物来观察其形态、生长特性和生理代谢等。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 遗传学方法: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和RNA,可以了解其遗传特性和变异情况。
包括PCR、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等。
病原生物学就业 -回复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和传播机制的学科,它涉及到病原
体的鉴定、培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方面。
病原生物学专业的毕业
生在不同领域都有就业机会。
首先,毕业生可以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病原生物学的工作,负
责检测和鉴定患者体液、组织或分泌物中的病原体。
他们需要使用实
验室技术,如抗原/抗体检测、血培养等,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和治
疗疾病。
其次,病原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在公共卫生部门从事疾病
监测和预防工作。
他们负责实验室的样本分析、病原菌鉴定和流行病
学调查,并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应对传染病的防控
策略。
这些工作对于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
此外,病原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在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
司或研究机构从事疫苗、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
他们可以
通过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设计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
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最后,一些毕业生选择在高校从事研究和教育工作,继续深造并
推动病原生物学领域的发展。
他们可以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新
的病原菌特性、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并培养更多的病原生物学专业
人才。
总之,病原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可以在医疗、公共卫生、制药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为改善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机制的两个重要学科领域。
病原生物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及其传播途径,而病理生理学则研究疾病对机体进行病理的影响和生理的变化。
本文将分别介绍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原体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学科。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病原体的分类、结构、生活史、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致病机制等方面。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特性,可以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疫苗的研制、药物的开发和传染病的防控策略等。
同时,病原生物学的研究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二、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机体进行病理的影响和生理的变化的学科。
病理是指疾病引起的器官或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生理是指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结构和功能。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对器官和组织的损伤机制、病理变化的发展过程、机体对病理刺激的反应以及病理生理改变对机体功能的影响等方面。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和生理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可以指导疾病的康复过程,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学科。
病原生物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而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进行病理的影响和生理的变化。
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内容互相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加强交叉学科的合作,提高疾病的防控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
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对于疾病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病原体的常见生物学特性,包括遗传物质、形态结构、生命周期、代谢特性以及致病机制等方面。
一、遗传物质所有病原体都具有遗传物质,例如核酸(DNA或RNA)。
根据遗传物质的种类和特点,病原体可以分为DNA病原体和RNA病原体两大类。
DNA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其遗传物质为双链DNA,存储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细菌的DNA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中,病毒的DNA则可以是直接进入细胞核,也可以存在于病毒颗粒中。
真菌由于是真正的细胞有核生物,其DNA则分布在细胞核内。
RNA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其遗传物质为单链或双链RNA。
有些RNA病原体具有反向转录酶,可以将其RNA复制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二、形态结构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多样,根据其分类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细胞形态可以是球形、杆状或螺旋形。
细菌的形态结构对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有重要影响。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病毒颗粒。
病毒的形态结构多样,可以是球形、棒状、锥形等,具体的形态特征与病毒的种类和家族有关。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其具有菌丝和孢子等结构,多数真菌具有分支的菌丝结构,可以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真菌的形态结构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有重要影响。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复杂的形态结构,包括虫体、卵囊和传播器官等。
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寄生方式对其导致疾病的严重性和传播途径具有重要影响。
三、生命周期病原体的生命周期涵盖了其繁殖、传播和感染过程。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生命周期的细节也有所差异。
细菌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生长、分裂和形成耐寒结构等过程。
细菌在适宜的温度、营养和湿度条件下可以迅速繁殖,形成新的细菌群体。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3. 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调节机制。
4. 学习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病原生物学的定义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病原体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2. 常见病原生物的特点和分类细菌: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病毒:结构、繁殖方式、分类等真菌: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寄生虫:分类、生物学特性等3.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的概念和类型: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等抗原与抗体的概念和作用免疫反应的类型和机制4. 免疫调节机制免疫调节的类型:细胞因子、细胞接触等免疫调节的作用和意义5. 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宿主免疫反应的类型和作用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机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原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常见病原生物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调节机制以及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2.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观察常见病原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科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显微片、实验试剂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在线课程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质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1.病原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以及与微生物宿主(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和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蠕虫和医疗节肢动物)相互作用的科学。
这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类生活的改善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人类传染病的“病原谱”也发生了变化。
重大变化。
另外,随着病原体的抗生素抗性的出现和新病原体因素的发现,人类在对抗病原体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2.根据国内外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特殊性,培养目标鼓励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受过该专业训练的研究生将在国民经济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1)热爱祖国,尊重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
(3)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扎实的医学微生物学或寄生虫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及国际相关学术研究的前沿。
(4)它们在抗感染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他们应该掌握本学科的传统技术,熟悉相关的新技术,并具有进行病原体生物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5)熟练使用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并进行某些国际学术交流。
(6)他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致力于科学和教育振兴民族的事业。
(7)硕士学位授予者应具备与高等学校高级助教同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力,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发展成为学术骨干的基本素质。
3.研究方向01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02肝癌的机理与诊断与治疗研究03细菌相关致病基因的功能与调控研究04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05医学的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蠕虫06机会病原虫的分子生物学和工程抗体07肠病毒的分子生物学08病毒膜蛋白的功能09过敏性哮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0粘膜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4.考试对象:①101个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1③306综合西医。
一、专业介绍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下设的二级学科。
主要是基于基因、免疫、细胞分子生物等研究对病原生物学的影响,是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和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医学节肢动物)的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类生活的改善和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气候的变化,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上病原体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和新的病原体因子的发现,人类仍面临着与病原生物斗争的严峻挑战。
二、就业前景病原生物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基础课,不但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其它医学基础密切相关。
近年来,新的病原生物及新发感染病的不断出现,对全球医学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完善和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病原生物研究及其相应临床工作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诊断治疗病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
虽然人们在生物医学领域内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人类疾病也发生着改变,由于很多疾病目前没有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并且疾病的治疗费用与预防费用相比呈几何级数上升,卫生事业将步入预防保健的时代。
这就为病原生物学专业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1、就业去向:应当说学习基础医学以后的出路还是很多的,首先是做自己的本行那就是读硕士博士,然后做博后,再去大学研究所或者医院做科研工作。
另外你也可以改行干任何相关的工作,譬如去医药公司从事销售,研发等等。
事实上基础医学的学生能够一直继续科研的比例很少,大约不会超过20%,最终能独立作为PI领导一个研究室的不超过10%。
这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科研工作相对枯燥(因人而异,不可否认的是科研工作有很多重复劳动,而且受挫是工作日常)并且收入较低,如果靠做这个买房养家,前期经济压力会很大,我同学但凡改行的基本上收入都是我的二倍以上。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是关于疾病病原体的研究,是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而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的防御机制,保护生命免遭外来损害的科学。
两者在疾病防治和人类健康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病原体很广泛,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生动物等。
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病原体如何与宿主发生互动,导致病理损害又是一个大问题。
通常情况下,病原菌进入宿主体内后开始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物,然后激起机体免疫反应。
然而,免疫系统不能总是有效地对抗病原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对不同类型病原体,病原生物学具体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
1. 病毒学病毒是一种杂交的生物结构,可以说既是生物,也是非生物的。
病毒只有在宿主中才能生长繁殖,因此称之为病原体。
病毒学研究病毒的种类、病毒的构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病毒基因表达、病毒行为、病毒的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2. 细菌学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
细菌病原体外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菌进入宿主的机制、定殖和繁殖等细节都是细菌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3. 真菌学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
真菌可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真菌感染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等。
真菌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真菌的种类、真菌的构造、真菌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真菌基因表达、真菌行为、真菌的传播途径等方面。
4. 寄生虫学寄生虫学是研究疾病寄生虫的科学,可以包括形态各异的寄生虫,比如丝虫、阿米巴、绦虫、蛔虫,肉虫、血吸虫等。
寄生虫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生长、繁殖和毒素的作用、寄生虫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理等方面。
5. 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防御机制的学科。
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和疫苗免疫等领域。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受到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影响而直接破坏或合成障碍,失去细胞壁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称为L-型细菌。
(2分)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性。
(1分)2.终宿主(概念、举例)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2分)。
例如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门静脉系统中,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1分)3.消毒(概念、举例)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能杀死非病原微生物。
(2分)如饮水煮沸法、2%的碘酒消毒注射皮肤局部。
(1分)4.结核菌素试验(概念、意义)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2分)。
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1分)5.垂直感染(概念、举例)许多病毒通过生殖细胞、胎盘、分娩产道等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方式。
(2分)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1分)1.质粒(概念、举例)位于细菌细胞质中,是细菌核质DNA以外的遗传物质。
其本质是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分子(2分)。
它具有复制、转移等功能,控制细菌某些生物学特性如耐药性、性菌毛的发育,但并非细菌生存所必需。
(1分)2.肥达反应(概念、意义)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病人的血清作定量凝聚试验,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2分)。
根据抗体的含量和消长情况,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1分)3.伴随免疫(概念、举例)有些寄生虫的成虫寄生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但不能清除体内原有的成虫,对再感染时侵入的童虫有抵抗力,当虫体清除后,此免疫力逐渐消失(2.5分)。
如机体对血吸虫感染后产生的免疫。
(0.5分)4.干扰素(概念、功能)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等刺激体细胞、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活性及多种功能的蛋白质,是后天获得的非特性免疫成分。
(2分)其功能是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病原微生物绪论第一节病原生物学概述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形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原性及其传播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一、医学微生物学1、微生物可分为:(1)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2、微生物学发展简史:(1)荷兰人列文虎克,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3)英国人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
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和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有相对恒定的形态与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与识别。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1、细菌个体微小,常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球菌,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功能:1、保护、支撑;2、物质交换;3、决定菌体的抗原性主要成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是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2、格兰阴性菌细胞壁,是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
(2)细胞膜功能:1、选择性渗透和物质转运作用;2、生物合成作用;3、呼吸作用;4、形成中介体。
(3)细胞质为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有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等超微结构。
(4)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功能:1、是构成细菌致病力的重要因素;2、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消化;3、增强细胞的侵袭力。
(2)鞭毛功能:1、是细菌的运动器官;2、粘附。
(3)菌毛功能:1、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性(定植);2、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4)芽胞功能:1、保持细胞的生命活性;2、有些芽胞可以间接引发疾病;3、芽胞是否被杀灭为医院的灭菌指标之一。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第一节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㈠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㈡简答题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 1μm杆菌:长 2~3μm 宽 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①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②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③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④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 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是一部由景涛所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类专著。
图书目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基本概念
第一节病原生物及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范畴/1
第二节病原生物与机体的关系/4
一、共生/4
二、寄生物与宿主/4
三、生长与繁殖形式/5
第三节病原生物疾病的发展与现状/6
第二章病原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病原生物对宿主的作用/9
第二节机体对病原体的作用/10
一、天然免疫/10
二、获得性免疫/13
三、病原生物逃避免疫防御的机制/14
第三章病原生物的传播与流行
第一节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6
一、传染源/16
二、传播途径/16
三、易感者与易感人群/17
第二节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因素/17
一、自然因素/17
二、生物因素/17
三、社会因素/17
第三节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特点/18
一、地方性/18
二、季节性/18
三、自然疫源性/18
第四章病原生物性疾病的诊断与控制第一节病原生物感染的诊断/19
一、标本采集/19
二、病原学诊断/19
三、生化试验/20
四、血清学诊断/20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20
六、生物芯片技术/21
第二节病原生物性疾病的控制/21
一、消灭传染源/21
二、切断传播途径/22
三、保护易感人群/22
第五章生物安全
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24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24
二、病原微生物分类/25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防护分级及设备要求/25
四、个人防护装备/26
五、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26
六、安全工作行为/26
第二节消毒与灭菌/26
一、常用术语/27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27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29
第二篇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六章细菌学概论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3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33
二、细菌的结构/36
第二节细菌的生理/46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46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47
三、细菌的生长繁殖/51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53
五、细菌的分类和命名/55
第三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56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56
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57
三、细菌基因型变异的机制/61
四、微生物基因组计划/68
五、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68
第四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机体的抗菌免疫/69
一、医学微生态学/69
二、细菌的致病性/72
三、机体的抗菌免疫/78
四、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79
五、医院感染/81
第五节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83
一、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83
二、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85
三、细菌感染的治疗/86
第六节细菌耐药性/87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特征/88
二、细菌耐药产生的生化机制/89
三、细菌耐药性的检测/91
四、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91
第七章球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93 第二节链球菌属/97
第三节肺炎链球菌/101 第四节奈瑟菌属/:103
一、脑膜炎奈瑟菌/103
二、淋病奈瑟茵/i05
第八章肠道杆菌
第一节埃希菌属/:107 第二节志贺菌属/:110 第三节沙门菌属/112 第四节其他菌属/:115
一、克雷伯茵属/115
二、变形杆菌属/if6
第九章螺形菌
第一节弧菌属/117
一、霍乱弧菌/117
二、副溶血性弧菌/120 第二节螺杆菌属/121 幽门螺杆菌/121
第三节弯曲菌属/122 空肠弯曲菌/122
第十章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厌氧芽孢梭菌属/124
一、破伤风梭菌/124
二、产气荚膜梭菌/126
三、肉毒梭菌/128
四、艰难梭菌/129
第二节无芽孢厌氧菌/129
第十一章动物源性细菌
第一节布鲁菌属/132
第二节耶尔森菌属/134
一、鼠疫耶尔森菌/134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37
三、假结核耶尔森菌/138
第三节芽孢杆菌属/138
一、炭疽芽孢杆菌/138
二、蜡样芽孢杆菌/141
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
第一节白喉棒状杆菌/143
第二节其他棒状杆菌/146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147
第二节麻风分枝杆菌/152
第三节非结核分枝杆菌/153
第十四章其他致病性细菌
第一节假单胞菌属/154
铜绿假单胞菌/154
第二节嗜血杆菌属/155
流感嗜血杆菌/155
第三节鲍特菌属/156
百日咳鲍特菌/157
第四节加特纳菌属/158
阴道加特纳菌/158
第十五章放线菌
第一节放线菌属/160
第二节诺卡菌属/162
第十六章支原体
第一节概述/164
第二节主要病原性支原体/166 一、肺炎支原体/166
……
第十七章立克次体
第十八章衣原体
第十九章螺旋体
第三篇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四篇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五篇医学原虫学
第六篇医学蠕虫学
第七篇医学节肢动物
附录1 虫媒传播病原体附录2 经血液传播病原体附录3 垂直传播病原体附录4 性传播病原体
索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