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 格式:ppt
- 大小:3.90 MB
- 文档页数:47
目录第一章声现象 1第二章光现象 3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7 第四章物态变化10第五章电流与电路13 第六章电压电阻17 第七章欧姆定律20第八章电功率23第九章电与磁28第十章信息的传递32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33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37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41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45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49 第十六章热和能53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56 重要的物理常数57常见的物理数值(估算用)58 物理量及其单位58物理公式59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点话和坐标系1.质点的定义:有质量的物质点。
看作质点的条件:①.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②.可以用物体上的任意一点代替整个物体的运动2.参考系的定义:用来观察其他物体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如何变化的参考物。
3.坐标系的定义:就是在参考系上建立的坐标。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1.时刻和时间间隔:区分的关键在于时刻是一个时间点,而时间间隔是一个时间段。
2.路程和位移: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也就是说实际上走过的行程。
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只与物体的起点和终点有关。
注:在单向直线运动中路程和位移是相等的,其他情况均是不相等的!3.矢量和标量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等。
而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注:矢量具有方向,故矢量之间不能直接相加减,不遵守算数加法的法则,而标量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代数相加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线运动中物体是位移l等于两个位置的坐标的变化,即:l=x2-x1;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x=x2-x1;2.速度:速度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V=△x/△t;注:①速度不要与速率相混淆,速度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率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瞬时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瞬间的速度。
注:①均速直线速度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即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的大小就是所说的速率。
第四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的所用的时间的比值,a=△v/△t。
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
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一致。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涉及到运动的研究和描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抛体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个参考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物体、参考物、位置和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在运动学中,我们研究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置变化,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加速度表示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其中,位移和速度都是矢量量,方向需要明确标注,而加速度是标量量,只需正负号表明方向。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
我们通过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v = v0 + at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s = v0t + 1/2at² (s为位移)和v² = v₀² + 2as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s为位移)。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同时具有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
我们可以将抛体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对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抛体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其中,抛体运动的水平方向速度恒定,竖直方向速度随时间变化,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二维曲线和两个分量表示。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
其次,要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特别是代数运算和方程的解法。
此外,要注重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运动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1、从S —t 图象中可求: 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 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S —t 图象中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 2、从V —t 图象中可求: 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 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0...表示加速....,a<0....表示减速....〕 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t=0...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0V 〕 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在t .轴上方的位移为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 ⑷、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补充: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方向相同........,V..都增大....时,不管..a.如何变化⑵若a 与V方向相反....,V..都减小......a.如何变化....时,不管★思维拓展: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吗?如:电流强度。
第一节认识运动1.以地球做作为参考系2.车厢内的人是注视另一站台的火车,即人的视线以离开了地面,人不以自身为参考系,就会一另一站台的火车为参考系,显然,人习惯于以自身为参考系,故有此感觉。
3.(1)、(3)4.以列车位参考系时,人向西运动;以地面为参考系时,人随列车向东运动。
5.在研究瓢虫的星数、翅膀扇动问题时,不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
在研究瓢虫的爬行轨迹、飞行路线问题时,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
6.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致,都是一天,因此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总是相对静止的。
第二节时间位移1.位移为零;路程1600m。
2.物体运动的路程不一定大于物体运动的位移,物体作直线运动并没有改变运动方向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3s内”是指时间,时间为3s;“第3s内”是指时间,时间为1s;“3s末”是指时刻;“前3s”是指时间,时间为3s;“最后1s”是指时间,时间为1s。
4.(1)“9时0分50秒”是时刻;“21小时”是时间;“6时23分”是时刻。
(2)是时刻。
(3)是时刻。
5.(1)影子的边缘在“圭”上的位置可以表示时刻,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一点;影子边缘在“圭”上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时间,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一段。
(2)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钟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照,表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
如果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或最短值),这两次最长值(或最短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365天的时间长度。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1.下面一条纸带运动比较快,上、下两条纸带运动的时间之比是16:10。
2.在DK范围内点于点之间的距离几乎是等间距的,所以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A到D和K到N范围内,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是等间距的,所以纸带做变速直线运动。
3.略。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1.大白鲨合某优秀运动员的速度都是平均速度。
1.2 时间和位移教学目标(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及区别,知道在实验中测量时间的方法;(2)掌握位移的概念,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3)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4)知道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重点: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区别;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教学难点: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教学过程:1、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
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时间轴上一段线段表示的是一段时间间隔(画出一个时间轴加以说明)。
(2)在学校实验室里常用秒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时间。
例1:下列说法中指的是时间的有(),指的是时刻的有()。
A.第5秒内B.第6秒初C.前2秒内D.3秒末E.最后一秒内F.第三个2秒G.第五个1秒的时间中点。
2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5s时就是指物体在5s末时,指的是时刻B.物体在5s时就是指物体在5s初时,指的是时刻C.物体在5s内就是指物体在4s末到5s末的这1s时间D.物体在第5s内就是指物体在4s末到5s末的这1s的时间3.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4 s末就是第5 s初,指的是时刻 B.物体在5 s时指的是物体在5 s初时,指的是时刻C.物体在5 s内指的是物体在4 s末到5 s初这1 s的时间D.物体在第5 s内指的是物体在4 s末到5 s末这1 s的时间4.下列说法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A.天津开往德州的625次列车于13时35分从天津出发 B.某人用15 s跑完100 mC.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每天19时开始 D.某场足球赛在开赛80分钟时,甲队才攻入一球2、路程和位移坐标系物理研究中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坐标系相对于参考系是静止的)当物体沿直线运动即一维运动时如上图我们如何建一个数学坐标系来定量表示ABC三个位置, A在收费站的西边100米,B在收费站东100米,C在收费站东面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