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热、质同时传递的
- 格式:pdf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35
《第13章内能》知识点回顾: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地做。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扩散:的物质在互相时彼此进入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地做。
②、分子之间有。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现象。
,扩散快慢与有关。
温度越高,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把分子的叫做分子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
第二节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和的,叫做物体的。
单位:(J)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的关系: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物体内能越大。
4、内能的改变:(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和。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
A、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物体向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热传递的条件:有。
热传递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热量,内能;热量,内能。
注意:物体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B、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物体内能会,物体,物体内能会。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的。
第三节比热容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与它的和乘积之。
2、定义式:c=3、单位: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大小与物质的、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
6.水的比热容为,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的水温度(或降低)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7、比热容表(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2)从比热容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第13章《内能》知识点总结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是能量的转化。
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6、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大;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内能会减少7、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吸热、放热的多少无关。
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 4.2×103J。
8、热量的计算:吸热:Q吸=cm△t= cm(t-t0)放热:Q放=cm△t= cm(t0- t)Q吸——吸收的热量——焦——JQ放——放出的热量——焦——Jc——比热容——焦每千克摄氏度——J/(Kg·℃)m——质量——千克——kg△t——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摄氏度——℃t0——初始温度——摄氏度——℃t——末温——摄氏度——℃第13章《内能》知识点填空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分子之间有。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有关,温度越,分子热运动越。
3.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和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扩散越。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有关。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和,热传递是能量的,做功是能量的。
固体干燥复习题一、填空题1. 在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中,传热过程的推动力是____________,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是_____________,传热过程的极限是_____,传质过程的极限是_________,但由于传质与传热过程的交互影响,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极限可能是____________,也可能是_________,此时水温为空气的湿球温度。
2. 在热质同时传递过程中,导致传热或传质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温度为40℃,水汽分压为5kPa的湿空气与水温为30℃的水接触,则传热方向为_____________,传质方向为________。
已知30℃及40℃下水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4.24kPa和7.38kPa。
4. 冬季将洗好的衣服晾在室外,室外气温在零度以上,衣服有无可能结冰?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5. 对流干燥是热质_______传递过程。
6. 当空气的湿含量一定时,其温度愈高,则相对湿度愈______________,表明空气吸湿能力愈______________,所以湿空气在进干燥器______________都要经预热器预热。
7. 相对湿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湿空气吸收水分能力的大小,当相对湿度为0时,表示该空气为___________。
8. 对于不饱和空气,表示该空气的三个温度,即:干球温度t, 湿球温度tw和露点td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
9. 等速干燥阶段物料表面的温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等速干燥阶段物料表面的温度_________干燥介质的湿球温度。
11. 内部迁移控制阶段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干燥速度___________。
12. 湿空气经预热后相对湿度将_______。
对易龟裂的物料,常采用_______的方法来控制进干燥器的温度。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针对性分层训练第13章《内能》【知识点1、分子热运动】一、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______、______构成的。
☆人们通常用______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___________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分子。
二、分子的热运动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之间。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_____________。
4.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的______使得固体、液体分子不至于散开,因而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______。
2.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______。
3.分子间既有______又有______。
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时,作用力表现为______;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时,作用力又表现为______。
如果分子之间的距离过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4.分子间距决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决定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经典例题考查】1.如图所示,是我们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1)图甲中硫酸铜溶液与清水放置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这是现象。
(2)图乙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向上拉动时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玻璃板的重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图丙中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图丁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在做。
2.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欣欣同学总结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B.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3.夏季来临,瓶装水迎来销售旺季,大量废弃的塑料瓶污染环境。
13.2 课后习题详解(一)习题过程的方向和极限13-1 温度为30℃、水汽分压为2kPa的湿空气吹过如表13-1所示三种状态的水的表面时,试用箭头表示传热和传质的方向。
表13-1解:已知:t=30℃,P=2kPa,与三种状态水接触。
求:传热、传质方向(用箭头表示)查水的饱和蒸汽压以Δt为传热条件,为传质条件,得:表13-213-2 在常压下一无限高的填料塔中,空气与水逆流接触。
入塔空气的温度为25℃、湿球温度为20℃。
水的入塔温度为40℃。
试求:气、液相下列情况时被加工的极限。
(1)大量空气,少量水在塔底被加工的极限温度;(2)大量水,少量空气在塔顶被加工的极限温度和湿度。
解:已知:P=101.3kPa,,逆流接触。
求:(1)大量空气,少量水,(2)大量水,少量空气,(1)大量空气处理少量水的极限温度为空气的湿球温度(2)大量水处理少量空气的极限温度为水的温度且湿度为查40℃下,过程的计算13-3 总压力为320kPa的含水湿氢气干球温度t=30℃,湿球温度为t w=24℃。
求湿氢气的湿度H(kg水/kg干氢气)。
已知氢-水系统的α/k H≈17.4kJ/(kg·℃)。
解:已知:P=320kPa,t=30℃,氢水-水系统,求:H(kg水/kg干氢气)查得24℃下,13-4 常压下气温30℃、湿球温度28℃的湿空气在淋水室中与大量冷水充分接触后,被冷却成10℃的饱和空气,试求:(1)每千克干气中的水分减少了多少?(2)若将离开淋水室的气体再加热至30℃,此时空气的湿球温度是多少?图13-1解:已知:P=101.3 kPa,求:(1)析出的水分W(kg水/kg干气)(1)查水的饱和蒸汽压(2)设查得与所设基本相符,13-5 在t1=60℃,H1=0.02kg/kg的常压空气中喷水增湿,每千克的干空气的喷水量为0.006kg,这些水在气流中全部汽化。
若不计喷入的水本身所具有的热焓,求增湿后的气体状态(温度t2和湿度H2)。
第3节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2)热传递。
2.热力学第一定律(1)内容: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2)表达式:ΔU=Q+W。
(3)正、负号法则:物理量W QΔU+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二、能量守恒定律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2.条件性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某一种形式的能是否守恒是有条件的。
3.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1)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表述为“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2.用熵的概念表示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熵不会减小。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4.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是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外界压缩气体做功20 J,气体的内能可能不变.2.给自行车打气时,发现打气筒的温度升高,这是因为打气筒从外界吸热。
(×) 3.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4.热机中,燃气的内能可以全部变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5.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能量正在消失.6.利用河水的能量使船逆水航行的设想,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二、走进教材1.(人教版选修3-3P61T2)(多选)下列现象中能够发生的是()A.一杯热茶在打开杯盖后,茶会自动变得更热B.蒸汽机把蒸汽的内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C.桶中混浊的泥水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泥沙下沉,上面的水变清,泥、水自动分离D.电冰箱通电后把箱内低温物体的热量传到箱外高温物体CD[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一切自发进行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A错误;热机的工作效率不可能达到100%,B错误;泥沙下沉,系统的重力势能减少,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C正确;冰箱通过压缩机的工作,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该过程消耗了电能,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D正确。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概述
本文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的全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热与温度
- 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 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 热平衡和热不平衡
- 热膨胀和热收缩
2. 物质的三态变化
- 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
- 相变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 相变温度和熔点、沸点的关系
- 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曲线
3. 压强与浮力
-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
- 浮力的原理和计算
- 浸没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关系
4. 机械波与声音
- 机械波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传播速度
- 声音的频率和音调
5. 颜色与光
- 颜色的原理和形成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镜子和透镜的作用原理
- 光的颜色和频率的关系
6. 交流电
- 电荷和电流
- 电阻、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欧姆定律)-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的全部内容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