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陕北民歌的现实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
旧社会青年男女恋
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
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
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
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
省给人揽工。
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初探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陕北民歌在语言、主题、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展现出新时代的气息和特点。
本文将从语言、主题、形式三个方面来探讨陕北民歌在新时代的发展。
陕北民歌在主题上展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新时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陕北民歌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陕北民歌主要以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为主,而在新时代,陕北民歌的主题更加多样化,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歌曲,也有表达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赞美之歌,以及对现代人生活困境和社会问题的反思之作。
新时代的陕北民歌通过歌曲的形式,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思考,使得人们更能从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潮流。
陕北民歌的形式也在新时代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陕北民歌一直以来以其简朴、真实的表现形式而闻名。
而在新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陕北民歌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多样化。
现如今,陕北民歌的演唱形式既有传统的独唱和合唱,也有流行音乐的伴奏和编曲,甚至出现了一些融合了舞蹈和舞台表演元素的陕北民歌作品。
这些新形式的出现使得陕北民歌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观赏性和市场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可以用“语言更加鲜明地方特色、主题更加多样化以及形式更加创新多样”来概括。
新时代的陕北民歌既保留了传统的陕北民歌特点,又融入了现代时代的元素,使得陕北民歌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陕北民歌在新时代下的发展仍然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更多优秀的陕北民歌涌现出来。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常有人说大巧若拙,也有人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可见拙与巧是和谐统一的,拙在其表,巧在其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方是上乘之作。
叶燮“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正是其意。
陕北民歌,可以说就是大巧若拙的民间杰作。
我觉得它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质朴。
一、意象质朴;二、语言质朴;三、技巧质朴;四、情景质朴;五、情感质朴。
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宁夏平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通过山曲、酸曲、秧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二人台,碗碗腔、陕北说书、劳动号子等多种形式,用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文价值。
在这里,黄土高原厂裹、雄浑中透出儿分苍凉的自然环境,端梁起伏、沟窒纵横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思维的折射,赋予了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那高亢粗扩、悠扬质朴、热情奔放的一首百陕北民歌,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吗。
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一个个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的炕头;无论是节日的街巷还是商贾的路途,都会被陕北人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
"阳坡的糜子背圳的谷,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哭",你看那田野里、路畔上、院落里、崖畔上,那做工、放牧、赶牲灵的;那洗衣、挑水、纳鞋底的,竞相用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劳作中、酒席上,甚至叫卖、哭悼,都有词有曲,令人荡气回肠,情不自禁。
清末钦差、光绪帝的老师王培案(斋堂)在巡视三边后写的《七笔勾》中,将三边描绘成"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之地。
恕不论老先生有无偏见,正是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小的客观现实,才使陕北人的天性、野性、人性得以张扬,才会涌现出赫连勃勃、李继迁、李自成、韩世忠这样的民族精英,才会孕育出陕北民歌这样的文化精品。
陕北民歌的文章
陕北民歌是中国陕西北部地区的民歌,流传于革命时期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这些歌曲以真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人民的心声和愿望,追求平等、正义和自由。
陕北民歌独特的朗朗乐曲和深情动人的歌词,使其成为当时农民和劳动人民的集体回忆和精神寄托。
陕北民歌的创作、演唱和传承,都体现了陕北地区的艰苦和历史背景。
歌曲中常出现的题材包括农民的耕作、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在革命时期,陕北农民以这些歌曲表达了对解放与革命的期盼,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这些歌曲也表达了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农业发展的热爱和期望。
民歌中的歌词饱含着对集体主义、劳动英雄和农民工作精神的歌颂。
陕北民歌的曲调多样,有欢快的节奏,也有悲伤的音调。
这些曲调和歌词通过百姓的口头传唱和集体演唱的形式传承下来,成为陕北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
如今,陕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陕北地区流传,并且在一些音乐节目、表演和演出中被重新演绎。
这些歌曲以其深入人心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陕北民歌不仅展示了陕北地区的独特风情,也传递了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
陕北民歌代表了陕北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歌曲记录了陕北人民的艰辛和奋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通过传唱和传承,陕北民歌将继续为人们提供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的途径,成为陕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这里自古战争频繁,造成植被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
生活于此的陕北人却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陕北民歌正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与厚重纯朴的陕北人情感碰撞的产物。
陕北民歌内容灵活自如,可以自由发挥个人情感,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陕北民歌源于生活但是同时又高于生活,它是由劳动人民所创,所以通俗易懂,泥土气息厚重,与陕北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由于陕北地形千沟万壑,又处于干旱地带,当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到头来高强度劳动换回来的却是老天赐予的微薄收成,所以陕北人又被称为“受苦人”,但正是这“受苦人”却没被困难吓倒,他们乐观向上、厚实豪迈,用自己的歌声向世人展示了对世俗的不满,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所以陕北民歌大多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以及爱情的。
唱陕北民歌可以站在山坡破上,也可以站在沟里唱;高兴时唱,痛苦时也唱。
总之,只要自己想唱你随时随地都可以一展歌喉、抒发情感。
当然最有野味、最地道的陕北民歌还是站在山坡上,迎着呼呼的西北风,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也有人认为陕北人创作陕北民歌最初动机是为了在劳动过程中协调动作、提高效率,然后才发展成为以自娱自乐为主导,抒发内心情感的民歌。
笔者现整理了二首表现劳动情景及控诉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民歌歌词:一、《耕田》中的几段正月出来二月来呀,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人人都说庄稼汉好,半年辛苦半年闷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走一岭来过一湾呀,行步来在地跟前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生平套在犁沟里呀,乳牛又套在犁沟边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蝎子九转十八湾呀,插住犁沟抽袋烟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撇着火来噙着烟呀,好像婆姨来送饭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头不梳来脸不洗呀,行路好像男儿汉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噙你的烟来吃你的饭,再没嘴里胡闲谈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其中“人人都说庄稼汉好,半年辛苦半年闷呀”唱出了“受苦人”用辛勤的汗水换回的却是微波收成的“半年闷”,每一段后面都以“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结尾,形象的描绘出陕北农民下地劳动时的习惯动作。
探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陕北民歌的重要性杨娜(陕西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校陕西延安716000)【摘要】陕北民歌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因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北民歌运用于声乐教学,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彰显民族声乐的时代价值,提升大学生审美的品味,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欣逢大时代,为了凝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身为高等教育、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陕北民歌更好地唱遍全球,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长久流传。
【关键词】陕北民歌;民族声乐;教学【中图分类号】J616-4;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218-01陕北民歌盛行于陕西省北部边界与内蒙、山西隔河相望的接壤地带,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
一首首陕北民歌正是陕北地区人们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集体创作的生活之歌,更是人们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呐喊。
陕北民歌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声音,可以说是早已唱遍了全世界。
从学术的角度来审视陕北民歌,因其特有的文化气质、公认的艺术魅力,对于声乐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陕北民歌长期发展和广为传播的原因(一)外因1.地域因素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今有“西汉”、“十天”等高速公路的成功修建;古有十三个朝代的建都,今有秦始皇兵马俑的挖掘,时时刻刻体现出陕西是一个传统文化深厚、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大省。
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淳朴的陕西人,孕育出了陕北民歌,而陕北民歌又以它亲切、朴实、通俗易懂的独特魅力赢得各方人士青睐,成为陕西文化的名片。
2.“文艺陕军”的兴起文艺陕军队伍不仅实力超强,而且还涌现出了许多国内外熟知的名人,例如:导演张艺谋、王安全等,以及为这些创作团队提供完美剧本的贾平凹和陈忠实等作家。
他们用卓越的文艺作品,给世界留下了许许多多以陕西方言、陕西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和影视剧。
陕北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价值与实践探究
陕北民歌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将陕北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了陕北民歌的价值,是小学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将陕北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
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孩子们通过接触这些怀旧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心态和理解,还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更深切的了解。
其次,将陕北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才能和艺术水平,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
通过让孩子们一起欣赏民歌,跟随民歌的节奏一起唱歌,让孩子们对音乐的认知得到不断的延伸,同时也扩大了孩子们的音乐视野。
此外,将陕北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还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孩子们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建立动人的画面,从而染指出民歌中的文化内涵。
小学音乐课堂融入陕北民歌教学,既能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增进自我认同感,又能增强孩子们的文化素养,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及艺术素养。
因此,将陕北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对促进小学儿童的文化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但是,要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和体会陕北民歌,教师们还需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更加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013年6月第29卷第2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Jun.2013Vol.29 No.2收稿日期:2013-04-22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09JK039)作者简介:刘永昌,男,陕西吴起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以歌唱刘志丹为代表的陕北革命民歌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刘永昌,王莉娜(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陕西西安 710100)摘 要:以歌唱英雄刘志丹为代表的陕北革命民歌因其鲜明的红色革命思想,为陕北民歌的发展注入新生的力量,在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艺术家对陕北革命民歌采集、利用,创作出很多被世人传诵的经典音乐作品,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为世界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和我国新音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陕北革命民歌;刘志丹;历史意义;创作手法;民族音乐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8X(2013)02-0068-05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气候、经济、文化息息相关。
陕北民歌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勤劳智慧的人民不断的创作、流传,数量增多,形式、体裁丰富,内容更具时代性,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与传唱。
特别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以歌唱英雄刘志丹为代表的陕北革命民歌,以其鲜明的革命情节、丰富的创作手法,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力,推进了陕北民歌的发展,为民族音乐和我国新音乐发展写下历史的篇章。
一、陕北民歌发展的新力量———以歌唱英雄刘志丹为代表的陕北革命民歌之历史意义 在解放前,陕北地广人稀,人民主要以农垦、游牧为生。
从枟揽工调枠、枟脚夫调枠、枟拦羊汉枠、枟受苦汉枠等民歌中不难看出,人民的生活艰难、悲苦。
正如“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所言,此时的民歌主要表现底层人民生活的各种不幸。
这个时期的民歌也称为陕北传统民歌。
歌曲“南泥湾”浅析和时代意义我小时候是在爷爷家长大的,爷爷那时候也参加过红军,所以爷爷经常和我说起红军长征的故事,也时常教我唱一些革命歌曲,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南泥湾”,记忆中爷爷总是把我放在他的腿上,然后一遍遍的教我唱着“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听着那有些跑调的歌曲,和爷爷有些粗狂的声音,那就是我记忆中的爷爷,也是我记忆中的“南泥湾”。
歌曲“南泥湾”是一首经典的陕北民歌,同时也是一首常唱不衰的革命歌曲,在它产生的那个年代,这首歌曾激励了无数的人,即便我们今天再听到这首歌时候,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喜悦与激动的心情。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下一代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南泥湾的地理位置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
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359旅发扬“自力更生,坚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这首革命歌曲旋律优美,歌唱南泥湾从荒凉变成一个美丽的“江南”,并歌颂了开垦的八路军革命战士,曲子可分为两部分来对比,歌曲前半部分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前半部分柔美突出了江南水乡的气息和一种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后半部分表现自己捍卫家园和幸福生活的决心。
在当时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屯垦戍守南泥湾的359旅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从此成了享誉全国的“模范”。
这支队伍传承下来的屯垦精神,一直影响了几代人。
也是《南泥湾》这首歌,成就了郭兰英等一代代歌唱家、演奏家。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有:1.历史文化:陕北民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信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对陕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地方特色: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3.音乐韵律:陕北民歌的韵律十分独特,既有柔美的旋律,又有豪放的歌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韵律之美。
4.情感表达:陕北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加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5.文化传承:学唱陕北民歌,让我更加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北民歌。
6.艺术修养: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
在欣赏和学习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唱歌,还学会了欣赏音乐、理解艺术,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7.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唱陕北民歌,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更加自豪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歌声,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8.音乐创新:在学唱陕北民歌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进行了一些音乐创新。
我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的陕北民歌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具有现代感的新作品。
这种创新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本质和创作技巧。
9.语言艺术:陕北民歌的语言艺术也非常独特。
通过学唱这些歌曲,我不仅学会了用方言唱歌,还领略到了语言的魅力。
这种语言艺术让我更加热爱中文,也更加热爱唱歌。
10.心灵触动:最后,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心灵上得到了很大的触动。
每当我唱起这些歌曲时,都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这种感动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也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浅议陕北民歌的现实意义
作者:延亚亚
来源:《新丝路·下旬刊》2015年第07期
民歌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陕北民歌亦如此。
据古资料表明;远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西安半坡的先民们,就开始制造了原始的乐器陶哨、陶埙。
以此我们可以推断,人类用声音和形体直接地表达情感,一定会比制作乐器要早得多。
周朝至春秋中期经孔子删定305篇民歌编为《诗经》。
后从汉、唐、宋以来对民歌记载就更多了,这些记载说明,历代民歌的发展对陕北民歌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具有深厚的人民性,罕见纪实性,独特的艺术性、很强的包容性,是品味很高,生命力很强,与时俱进的优秀民族文化。
接触过陕北民歌唱词的人都知道,它绝大多数像是即兴之作,一看就能知道这些唱词是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因为它完全是一纯属生活化的口语(传统民歌)。
基于此,从这些表现形式上看,陕北民歌唱词比诗经中的“风”篇还要自由,它的表现方式随意性很强,而诗经中的诗,形式感还是很突出。
而陕北民歌的唱词并未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
有的信天游、两句换一韵,有的韵能押的则押,押不上的也就不押了。
看来,陕北民歌在经历了那么悠久的历史中,并没有改变了它最原始的审美意义。
从这个视角来说,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弘扬陕北民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陕北民歌的历史形成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东临黄河,北靠内蒙。
属干旱地区,山大沟深,又是历史上多民族居住的地方,由于相互入侵形成了连年混战的局面,土地植被多已破坏,自然环境十分险恶,人民生活贫困。
所以,陕北民歌绝大多数反映了劳动办民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场影。
如《揽工调》就反映了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迫。
而《走西口》、《卖娃娃》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一幅天灾人祸造成的悲惨景象。
所以可以这么说: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是千千万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反映自己劳动生活的史诗,也是一部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苦难史。
陕北民歌的旋律是非常优美的、表达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粗犷洒脱、极富有歌唱性,唱词的表现力也丰富率直,真诚朴素,热情大方,这些早就被世人称颂。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陕北曾属多民族游牧之地,并逐渐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陕北人豪爽、强悍、喜欢自由、爱热闹红火的普遍性格,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与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溶汇有关。
陕北劳动人民面对自然环境差,但他们并不是就愁眉苦脸,等待苦难的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为改善生活条件作艰苦而长期的奋斗。
穷困反而使他们更加期盼美好的生活,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更加丰富。
因此,总结延安文艺工作者对陕北民歌的收集整理,修改提高和借鉴创新的宝贵经验,对我们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延安文艺的优良作风,纯化文艺界的各种不良倾向,繁荣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二、弘扬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对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艺术精品,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从艺术魅力视角来看,陕北民歌结合了陕北人民的精神、思想和感情,拥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受到陕北独特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具有陕北文化特色的民歌。
陕北民歌中对地方语言极致的运用,能够突出陕北地方的风格,增强地方色彩;其演唱的方式与情感的表达,又能够表现出黄土高原般的苍茫而又粗犷的演唱风格。
每一曲陕北民歌都打上黄土文化的胎记,亦是黄土文化的精粹。
陕北民歌有黄土高原的厚重,有黄河汹涌奔腾的气魄,又有天老地荒久唱不哀的魂脉。
陕北民歌运用陕北朴实无华的语言,节奏明快自由,生动形象感人。
陕北民歌以表达心声的表现方式,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表述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格。
陕北民歌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叙述人们的喜怒哀乐。
悲时浅吟低唱哀哀悲戚,苦时尽情倾吐心间的苦难,喜时满怀激情来抒发愉悦的情感。
近年来,榆林已出现了突破陕北民歌单一的独唱形式,开始向合唱、交响乐、音乐剧等方面发展,出现了陕北民歌向各个艺术门类渗透辐射的趋势,大力进行引导和给与扶持,必将会获得可喜的艺术成果。
三、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无形的促化作用。
从艺术手法的视角来看,以白描艺术手法来创作陕北民歌,是第一个美好情趣的看点。
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不要转弯拐角,直面现实生活,直抒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内心世界。
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以垣率的方式直呼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思想内容直朴,感情流泻充沛,表现方式明朗。
这些美好的特色,对陕北人来说,会起到热烈的反响,引起强烈的共鸣,为人们所乐以接受,广为传颂。
另一方面,构成夸张的陕北民歌,是有意将客观事物给以极大的扩张或夸大,或者给予事实的收紧或缩小,如此的艺术表现,使人又不感到客观事物的失真,还觉得合情合理,自有一番妙趣横生的感觉,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陕北民歌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无形的促化作用。
榆林近年来,每年举办全市民歌大赛和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合作,大力宣传弘扬了陕北民歌文化,既提高了陕北民歌的艺术水平,也宣传和推动了榆林的经济发展。
绥德县充分开发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品牌,在1979年与2005年两度排练民歌剧《三十里铺》的前提下,2014年又特聘北京名家,举全县之力全力新排交响音舞诗画《我的三十里铺》,并在2008年建立了“三十里铺女子无伴奏合唱团”,这些工作对陕北整体文化的发展振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大力开发陕北民歌资源,创办民间文化产业。
对陕北民歌大胆进行革新,研究应用陕北民歌传神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与时俱进,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视角,不断创作反映新生活、讴歌新人物、抒发新感情的新民歌,不仅可以满足广大民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逐步形成创造巨大财富的文化产业。
民歌是陕北的品牌、是陕北的名片。
身为陕北人,特别是陕北的文化人和民歌编创者、演唱家,理当抱一颗对陕北民歌的敬畏之心,全力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万众的合力浇灌,一定会迎来陕北民歌的辉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