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文化的_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初的长袍马褂旗服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旗袍,从六十年代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到八十年代的夹克喇叭裤以至到现在的时装,服饰的变化之快令人炫目,而服饰变化的背后则是文化的变化。中国的这一百多年的历程,基本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种学习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一开始的科学技术,到后来的政治制度,以至生活方式,而服饰亦成了其中一项。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贫穷落后,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自己传统的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自卑,于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以否定,无论精华还是糟粕,统统舍弃,从五四到文革,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然而在我看来,科技虽有先进落后之分,而文化则无先进落后之别。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渐渐强盛,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国人的自信开始恢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服饰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二.服饰的界定既然说到了唐裝,那我们就从唐裝说开去。唐裝,并非是指唐朝人的服装,而是指中国人的服装,因为中国人被西方人称作华人或唐人,因此,中国人的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裝。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服饰之一。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汉族的民族服饰就已经成型了——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这种基本制式延续了近5000年的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与周边文化的交流,汉族的民族服饰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样式,如曲裾、直裾、圆领、直裰和半袖等,布料也从麻发展为丝、棉、绸、皮革甚至羽毛,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场合穿着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种类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汉族服饰体系,并对藏族、白族、朝鲜族以及周围的日本和族、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汉服是世界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服饰体系相媲美的成熟的完善服装体系。现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大化改新”(635年),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日本人的“唐服”和真正历史上的唐代汉服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这也是环境使之然,岛国之人毕竟没有唐代中国人那种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三.传统服饰的消亡

从历史来看,中国人的服饰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汉服一直作为中国人的传统服饰,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特征一直没变。第二个阶段是从满清入关到本世纪初清朝灭亡,其间三百多年,服饰以长袍马褂旗袍等满族传统服饰为主。第三个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服饰特色逐渐以西式为主。如果我们从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来看,中国的传统服饰自然是非汉服莫了。

可是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的汉服会在多年后消亡了呢?我们可能会很自然的用进化论的观点得出结论:那是历史的自然淘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满清入关以后,伴随而来的是“剃发易服令”的推行,但是“剃发易服令”的推行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反抗,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是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易服令”颁布之日。

四.传统服饰的内涵与功能现代服装的讲求的主要是穿着者的舒适,美观,以及行动的方便等方面,而传统服饰的内涵与功能则要丰富的多。“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其与其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五.民族文化的复兴与传统服饰的恢复当今的世界是个全球化的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矛盾也日益尖锐,各国大都在积极致力与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作为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迷茫,困惑与自我否定后,正

日趋自信与成熟。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但如果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那这句话是不确切的,只有物质与文化都发达了,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于是,从2003年起开始有人穿着自制的汉服上街了,而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通过恢复传统服饰来复兴民族文化并积极地投入实践。然而传统服饰复兴之路并不平坦,穿汉服上街的人常常会被人误会成日本人或韩国人,而即使知道这是民族传统服饰的人也常常会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质疑传统服饰是否方便日常生活,其实这并不成为问题,对传统服饰的恢复并不排斥现代服装,平常工作上班,可以穿现代时装,但在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则可以穿传统服饰。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传统服饰的恢复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也必须以此为中心,否则,就服饰而服饰,恢复传统服饰只能转变为一场COSPLAY秀,而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也没什么关系了。

我所了解的中国古典服饰与文化

经过12周的《服饰与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我收获多多。在了解一些基本的中国古典的服饰特点的基础之上,还加深了对服饰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我深受其影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绝非空穴来风。

谈到文化,服饰是必须要提到的。文化与服饰息息相关的,因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会引领当代服饰的发展,而服饰的历史与现状反应了当代的文化发展方向。中国的服饰历史是长久的、多样的,当然反应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悠久历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对于文明的历史,服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中国古典服饰的了解与鉴赏是学习感受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以下为我此学期在本课程中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一.古典服饰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初的长袍马褂旗服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旗袍(如下),从六十年代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到八十年代的夹克喇叭裤以至到现在的时装,服饰的变化之快令人炫目,而服饰变化的背后则是文化的变化。中国的这一百多年的历程,基本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种学习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一开始的科学技术,到后来的政治制度,以至生活方式,而服饰亦成了其中一项。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贫穷落后,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自己传统的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自卑,于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以否定,无论精华还是糟粕,统统舍弃,从五四到文革,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然而在我看来,科技虽有先进落后之分,而文化则无先进落后之别。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渐渐强盛,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国人的自信开始恢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服饰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2001年在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带头穿上了唐裝,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