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诗歌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变化入手,欣赏古典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3)启发学生关注自然,珍惜友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意境的领会。
(2)诗人情感变化的把握和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湖光、秋月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如欣喜、敬重、思念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按照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精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诗歌朗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1篇目标: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个教时。
(十三分钟)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2篇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
(3)了解作者孟浩然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感受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仕,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他的诗多写个人抱负与山水景物,以五言诗成就为最高,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所作田园诗数量虽不多,但却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给人以亲切之感。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
(1)生词注音。
波撼(hàn)(2)生词释义。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情感语言。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之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并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顾文章,感受文章。
(4)小组探究。
教师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
A.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B.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C.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5)教师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烟波浩渺洞庭水风姿一字妙笔生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唐朝的诗人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位呢?在唐朝,有一位诗人王维很喜欢他,王维给他建亭。
王昌龄很喜欢他,曾经与他觥筹交错。
连我们伟大的诗人李白也特别喜欢他,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这个孟夫子是谁呢?他就是孟浩然。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孟浩然。
二、作者简介1.请学生说说自己对孟浩然的理解。
2.全班齐读孟浩然的简介: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
3.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他的一首颇负盛名的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三、声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出律诗节奏、读出一点韵味(选择你喜欢的形式朗读,可以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搭配读……)2.请学生展示朗读,然后请其他学生对朗读进行点评。
3.教师示范朗读。
4.全班学生齐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5.我们看到诗的标题可以知道,这首诗是由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看起来没有内在联系,但是诗人却用一个字将他们联系起来,你们觉得是哪个字?6.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个字,你能猜出是哪个字吗?可以结合右边的图片来猜。
教师明确:齐再来看看这个字。
教师明确:水7.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济:一起整齐的渡过河水)8.指的就是→洞庭湖9.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下面四句,你读到了_____________的洞庭湖。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明确:从“平”“混”“蒸”“撼”作者采用对偶夸张、视听结合,读到了烟波浩渺、气势宏伟的洞庭湖。
四、情读1.读出洞庭湖的浩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读出洞庭湖的气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朗读提示:波浪线的地方朗读时声音稍微拉长,下划线部分朗读时要重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2.作者孟浩然想要和张九龄一起做什么?明确:从“羡鱼情”“耻圣明”“欲济”“垂钓者”可以看出,作者巧设比喻,用典含蓄,想要和张九龄一起做官,渴求引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背景介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和对张九龄的赞美。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宰相,被誉为“文宗”。
这首诗是杜甫在他的旅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张九龄的敬仰和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二、诗歌分析1. 诗歌结构这首诗共有七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五言绝句。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表达了杜甫对洞庭湖和张九龄的深深感慨。
2. 诗歌意境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远,表达了杜甫对洞庭湖和张九龄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如“烟波江上使人愁,慢慢回首已百舸”、“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对张九龄的赞美,如“谪居卧病应难伸,万里乘云只自怜”、“临别赠言幸承恩,再拜告别凯旋年”。
3. 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洞庭湖和张九龄。
杜甫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景和对张九龄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文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以及杜甫对这一时代的感慨和思考。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培养对自然和人文的敬仰之情,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介绍;2.诗歌分析和意境解读;3.诗歌主题探究和文化内涵分析;4.诗歌朗诵和表演。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2.解读法: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主题;3.朗诵法:通过朗诵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介绍,学生准备诗歌朗诵和表演;2.课堂讲授: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3.诗歌分析:教师分析诗歌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主题;4.诗歌朗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5.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咏志之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该诗的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主题思想,以及介绍孟浩然的背景和文学成就,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孟浩然(689年-739年),字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师从薛据、骆宾王等名师,深得他们的教诲和指导。
在唐玄宗时期,孟浩然官至左拾遗,后因忧国忧民而辞官,退隐归田,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共分为七个五言绝句,整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张九龄(时任左仆射,封荆州刺史)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他充满希望的期待。
诗中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很好地展现了孟浩然的诗歌才华。
诗的开头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通过对洞庭湖美丽景色的描绘,为全诗的写作氛围铺垫。
诗人以湖光秋月为背景,通过对潭面无风、镜子未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敬仰之情。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咏志仰德。
孟浩然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张九龄的崇敬之情。
他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与张九龄的政绩相结合,表达了对张九龄仰慕的心情,并希望张九龄能在官场上施展才华,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诗中多处运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示了张九龄的道德风范和政治才能,并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四、教学目标1. 了解孟浩然的背景和文学成就,以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3. 掌握咏志仰德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内容1. 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和文学成就;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六、教学过程1. 学习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特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今天特意整理了课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3.学会赏析
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出示作者名片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古今对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
涵虚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
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
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
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动。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坐视,旁观。
主旨归纳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
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赏析
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
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最后两句,诗人借了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创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
板书设计:临渊羡鱼渴望援引
作业:背诵并默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二文本分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
求引荐录用的诗歌。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猜猜他是谁:
二、介绍背景,知人论世
1、背景介绍: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21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2、干谒诗: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三、想象诵读,悟诗意:
1、学生朗读,想象诗中之境,体会诗人的情怀。
2、听录音,讨论: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四、研读学习,明确诗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2、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3、诗歌内容:水天相接、涛声轰鸣、欲济无楫、闲观徒羡
4、诗歌赏析:
纵观全诗,写景过半,干谒心明。
浩浩湖水,垂垂而钓,气定神闲,雍容大度,称颂对方,极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澜动远空,“欲渡无舟楫”,阐述心声,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
如此干谒,实为天地之间第一等文字!
五、拓展运用,联系实际
如何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讨论以下问题。
1)讨论:孟浩然是不是真正的“隐者”?
2)老师明确: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今天,老师还兼有一个神秘的重任——要在我们班物色一位学生会的干部。
选谁呢?看着你们,觉得谁都这么可爱、能干、聪明。
老师实在是很为难,为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我提议,现在进行口头竞选。
请大家以“竞选,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华,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3)学生活动,教师相机鼓励。
六、课文小结:
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
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
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继续完成“竞选,我能行……”片段练习。
八、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首联:视觉---水天相接
颔联:听觉---涛声轰鸣
颈联:抒情---欲济无楫
尾联:用典---闲观徒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