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选择、简答
- 格式:docx
- 大小:16.82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二、送友人/李白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四、卜算子•咏梅/陆游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
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
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部编版八下《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点整理及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文学常识常建(708年-765),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二、问题探究1.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答: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
答: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在阳光灿烂的美丽山色中,活泼的小鸟在茂林修竹之间欢快地、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答:“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乌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4.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三、诗歌主旨《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描绘出了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淡薄情怀。
【过关练习】一、基础知识常建,_________(填朝代)大诗人。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
2、诗句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6~1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6.请描绘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所展现的画面。
(3分)
17.品读诗歌,请说说诗人是怎样巧妙地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的。
(3分)
答案:
16.(3分)示例:颈联描绘的是一幅空灵幽静的画面(答到“幽静“特点即可)。
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
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欢唱;潭水清澈,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心中的尘世俗念顿时涤除。
17.(3分)诗歌描写日照山林,曲径通幽,花木青葱,山水空明,钟磬声声等景色,营造了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禅房《院)环境的清幽雅致、山光水色的清明空灵,正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曲径通幽”蕴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深远),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哲理(学生从此诗中衍生出的哲理,言之成理即可)。
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3)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4)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2)欣赏角度提示: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
B,“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
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
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
(3)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
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
(4)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
(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
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试题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题一、填空题1.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诗中描绘了______的景象。
2. 诗中“曲径通幽处”一句,形象地表现了______。
3. 常建在诗中通过“潭影空人心”表达了______的心境。
4. “万籁此都寂”一句,反映了诗人在______时的体验。
5. “但余钟磬音”中的“钟磬”指的是寺庙中的______。
二、选择题1.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常建D. 王维2. 诗中“曲径通幽处”所表达的意境是:A. 寺庙的繁华B. 寺庙的宁静C. 寺庙的破败D. 寺庙的热闹3. “潭影空人心”一句,诗人想表达的是:A. 潭水的美丽B. 潭水的清澈C. 内心的宁静D. 内心的忧愁4. “万籁此都寂”中的“万籁”指的是:A. 寺庙的钟声B. 寺庙的磬声C. 所有的声音D. 寺庙的诵经声5. “但余钟磬音”所表达的是:A. 寺庙的宁静B. 寺庙的喧嚣C. 内心的孤独D. 内心的欢愉三、简答题1. 简述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分析“曲径通幽处”一句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诗人在“潭影空人心”一句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 “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两句在诗中构成了什么样的对比?5.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宗教情感?四、论述题1. 论述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从文化和宗教的角度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深层含义。
3. 论述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之处。
五、诗歌鉴赏题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诗歌鉴赏文章。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山寺后禅院2. 寺庙的幽深3. 内心宁静4. 禅院寂静5. 宗教乐器二、选择题1. C2. B3. C4. C5. A三、简答题(略)四、论述题(略)五、诗歌鉴赏题(略)。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__,__。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二、《送友人》李白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简答题: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突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请你写出探究的结果。
参考答案:
(1)“幽”和“深”这两个词语都含有“清净,幽静,清幽”之意,环境特点也在于此。
(2)“寓情于景”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由所写景物(山光),一个“悦”字可从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一个“空”字也可感受到人物心中尘世杂念全消之心境的宁静。
这样,诗人欢快与空灵的心境也就跃然纸上。
(3)运用“反衬”的写作手法,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写静”的妙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习题
一、选择题:
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
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
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
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解析】A不正确。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
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
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
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
“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解析】D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
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
“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解析】A 没有愤懑抑郁。
6、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描写了清晨古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由诗题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就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
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的是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诗人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解析】A “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错误,应为“流露出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二、简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