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啥病都输液!官方公布53种无需输液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门诊不需要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内科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高热患者除外)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宭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1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二、外科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
10.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2。
处方用药负面清单为规范我院医师的用药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用药安全隐患,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根据《处方管理实施细则》(2012版)、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卫医秘〔2014〕255号)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要求,结合病历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现将我院处方用药负面清单汇总如下:一、处方点评结果负面清单不合格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不规范处方:(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11)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12)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13)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14)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用药不适宜处方:(1)适应证不适宜的;(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7)重复给药的;(8)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医生不开输液其实是在救你2015年12月01【字体:大中小】来源: 360健康责任编辑:丁学良日当今,去医院看病,无论大病小病,通通输液。
有的时候,医生只是开了口服药,而为了疾病能够快好,有的人也主动要求输液。
甚至出现了医生不让输液,患者觉得医生没好好看病而暴打医生的情况。
输液,真的那么百利而无一害么?据了解,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7万份,其中注射剂占58.7%,同比增加2%。
中国抗生素人均用量是美国10倍数据显示,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138克,是美国的10倍。
制剂中的微小颗粒存在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溶液型注射液应澄明;除另有规定外,混悬型注射液中药物粒度应控制在15μm以下,含15~20μm(间有个别20~50μm)者,不应超过10%,若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
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中乳滴的粒度9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乳滴。
除另有规定外,静脉输液应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可见,注射液中还是会有微小颗粒。
输液时,这些微小颗粒会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
如果某批次注射液制剂工艺不精,杂质较多,就会产生一定的隐患。
而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再吸收入血,人体自然的生物膜已经将许多杂质过滤分解。
而肌肉注射,是通过肌肉组织吸收入血,也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费用较高输液过的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输一次价格不便宜。
况且有的时候,要输液几次,病才能好。
增加耐药性一些普通感冒和轻微肠道感染的患者,并没有必要通过输液治疗,经常大量抗菌药通过输液进入人体,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并非所有输液都有害看到这儿,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以后再也不输液了,输液都是有害的。
其实,这个想法是错的,“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
当一个人昏迷不能服药,或者某个病十分紧急,要争分夺秒抢救的时候,就必须要注射。
为什么“53 种病不需要输液”?普通感冒发烧,吃药不见好转,很多人都会去医院打点滴,实际上反而增加风险。
日前,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均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该省卫计委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规范管理对静脉输液进行约束,同时也能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这些疾病是不是真的不需要输液?为何提倡减少输液?南都记者采访相关科室专家一一解读。
但也有医生认为,患者个体化差异比较大,不应一刀切,且诊病开药是学术范畴问题,用行政手段来加以限制其实不妥。
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安徽省卫计委公布 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的同时,要求医疗机构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用药原则,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病情危重、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 3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为何提倡口服优先,减少输液?去年 12月 10日,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中对此作了比较,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东莞第五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黄卫娟解释,首先输液过程中,药物中很多微粒会进入到人体血管中,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 4~7微米,药物中的微粒常会大过这个数值,“这样一来,药物中的微粒就可能蓄积在心、肺、肝、肾等毛细血管中,长时间下来,容易引发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
”另外,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药物中的有毒物质也会直接作用于脏器造成损害。
而且,输液虽然发挥药效更快,其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大,比如输液过快,可能会引发心脏衰竭等后果。
相比输液,口服药物相对安全。
黄卫娟说,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以及肝脏,身体会有一个过滤,将有毒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再输送到全身。
8月18日,省卫计委发布了“53种无需输液的常见病清单”,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引起多方关注。
昨天下午,省卫计委再次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今后治疗这53种疾病患者,一般不采用静脉输液,但不搞“一刀切”,遇到紧急或特殊情况,医生可灵活处理,对确需输液的,附情况说明。
【背后】30年前抗菌药已对半数人无效去年9月至11月,我省在36个县(市、区)调查,2周内,到医院就诊的人群中,有39.6%的门急诊患者输液治疗。
其中,在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输液的比例分别为44.1%和42.3%。
大多数人都知道,不合理输液不但加重患者经济负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更大的问题是会让很多病菌产生耐药性,一旦再有类似病症,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巨大风险。
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吴振宇介绍,今年4月份世卫组织发布报告,上世纪80年代投入使用的治疗尿路感染的抗菌药物,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对半数以上病患失去作用。
【解释】遇到特殊情况医生可灵活处理为此,省卫计委委托省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组织临床和药学专家反复讨论,征求各级医疗机构意见后,最终确定了这53种无需输液常见病清单。
纳入清单的53种病,是专家一致认为不需要使用静脉输液的,也是很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还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的。
很多人担心,这份清单是否“一刀切”,延误治疗?吴振宇解释,遇到紧急或特殊情况,医生会灵活处理,“53种常见病、多发病虽然不是急危重症,但疾病存在动态演变过程,看似平常的小病也许潜伏着危重并发症,是否输液要由临床医生综合病情后作出决定。
”很多情况下,家长或病患要求输液,这种情况下,医生会尽量沟通,如果病患坚持,可作为特殊情况在处方上说明理由,并让患者签字。
◆专家释疑静脉输液副作用是什么?安徽省立医院药剂科主任姜玲:任何药品都可能有不良反应,每一种用药方式都有风险。
口服用药安全经济,缺点是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肌肉注射,介于口服与静脉输液之间,吸收快于口服,慢于输液;静脉输液发挥作用快,适用于危重患者,由于直接作用于血液,不良反应远远高于口服与注射用药。
广东省卫计委发文要求这53种常见病原则上不输液[摘要]广东“叫停”门诊输液的系统工作即将全面铺开。
广东省卫计委发文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25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官网挂出《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同时,明确了可以使用静脉输液的具体指征以及门、急诊原则上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
已出台的《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就已明确,广东将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逐步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如今,这一要求的覆盖范围扩展至基层医院,也就意味着,广东“叫停”门诊输液的系统工作即将全面铺开。
三种情况才使用静脉输液通知指出,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会带来医药费用上涨、就医时间延长、医疗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严格掌握静脉输液使用指征,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输液。
那什么时候可以静脉输液呢?通知明确,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 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具体指征为: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3.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
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4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5.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6.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7.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8.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将开展静脉输液处方点评通知明确了53种门急诊原则上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
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能吃药最好不打针,能打针最好不挂水。
”这句俗语原本是医学治疗应遵循的原则,但现实的治疗环境却与这原则背道而驰。
曾有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输液8瓶。
针对这些现状,安徽省卫计委确定了无需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
很多人反映,这确实接地气。
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平时感冒发烧,会吃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同时为了方便起见,选择挂吊瓶。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通俗来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非病毒感染的药物。
因为在临床使用中已经显现了许多副作用,因此,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就需要严加管制。
【发布】53种常见病无需输液近日,安徽省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确定了无需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包含了普通的发烧感冒、小儿腹泻等。
安徽卫计委要求,今后治疗这53种疾病,一般不采用静脉输液,确需输液的,应附情况说明,还要求按“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培训医师。
以下这三种情况,才需输液:通知显示:1.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2.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3.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易达到高浓度,才使用静脉输液。
【调查】9成以上的患者选择输液昨日,记者走访了省人民医院、郑大一附院、郑州市儿童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拿最普通的感冒发烧和腹泻来说,9成以上的患者都选择了输液治疗。
在郑州市儿童医院,31岁的邢女士正带着3岁儿子输液,她说,估计是季节交替,立秋后儿子腹泻了好几次,这次来输几瓶液,想彻底治好。
一旁正在忙着扎针的医务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小孩来说,输液确实可以更快痊愈。
医生开方前都会询问家属意见,多数输液都是家属要求的。
【揭秘】输液药品返点高于口服药业内人士周国平介绍,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瓶~3.3瓶的水平。
门、急诊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内科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宭迫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9.高血压亚急症10.慢性浅表性胃炎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3.轻度结肠炎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17.急性膀胱炎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19.单纯的房早、室早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21.无特殊并发症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22. 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24. 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二、外科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3.轻度软组织挫伤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5.浅静脉炎6.老年性骨关节炎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9.慢性劳损性疾病10.慢性膀胱炎11.慢性前列腺炎12.前列腺增生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14.精囊炎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三、妇科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宫颈炎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4.前庭大腺囊肿5.阴道炎、外阴炎6.原发性痛经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功血)四、儿科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安徽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输液疾病清单我国是滥用抗生素重灾区。
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瓶的水平,大小医院输液室“吊瓶林立”已不足为奇。
2014年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网上热传,网友纷纷“get√”。
不少朋友发烧感冒,为了好得快选择输液;小孩生病,家长担心拖延病情也选择给孩子输液。
但实际上不合理的输液会导致抗生素过度使用,长此以往会造成人体细菌耐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
这53种疾病名单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类,其中不乏常见病、多发病,记者联系了4位相关专家解析。
内科慢性病建议长期规律性口服药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9.高血压亚急症10.慢性浅表性胃炎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3.轻度结肠炎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17.急性膀胱炎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19.单纯的房早、室早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解析: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晓曼表示,一些慢性无并发症的疾病需要长期规律性的口服药物,门诊上一般不建议病人输液或服抗生素。
“出现感染或根据病情,一般会让患者输一些扩张血管的药品,出现这些病症,一般很少让患者输液。
门诊、急诊不需要输液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门诊和急诊中不需要输液的疾病也有一些。
本篇文章将介绍这些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病毒引起。
典型症状包括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疼痛、咳嗽等。
治疗方法包括休息、饮水、吃药等。
可以服用解热镇痛药、抗组织胺药、鼻塞药等药物缓解症状。
预防感冒的方法主要包括保持手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戴口罩、保持充足的睡眠、气温变化适应等。
肺炎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肺部感染。
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喉咙痛、胸痛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服用抗生素来消灭病菌。
患者需保持充足的休息、多饮水、适当运动等。
预防肺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服用抗生素遵医嘱等。
外伤外伤包括割伤、擦伤、撞伤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洗伤口、用消毒药水消毒、使用敷料等。
如果伤口很深或出血严重,应尽快就医。
此外,应避免擅自处理有毒的伤口。
预防外伤的方法主要包括穿适合的鞋、避免在危险的区域活动等。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长期超越正常值的一种病症。
症状包括头痛、头晕、面部潮红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降低血压,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锻炼等。
预防高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减少盐的摄入等。
糖尿病糖尿病是指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种代谢疾病。
症状包括口渴、多尿、体重减轻、视力模糊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降低血糖,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锻炼等。
预防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保持身材、避免吸烟等。
结语门诊、急诊中不需要输液的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多,但是通过做好预防工作,我们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当然,如果有不适或症状持续不退,请及时就医。
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清单一公布,立刻在网上热传。
记者发现,其中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都明确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输液。
记者昨日请南京专家解读这份清单,专家表示有些“发炎”不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反而会导致滥用。
而江苏,也早已出台了类似的抗生素使用规定。
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安徽省卫生计生委18日发出通知,要求该省医疗机构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加强对医师培训和指导,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安徽确定了部分无需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
昨天,这“不需要输液的53种疾病”的清单,在微博上热传。
有网友说,这是一份官方发布的清单,比较严谨,有参考的价值,值得收藏一份。
内科
1、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解读1:细菌引发炎症,抗生素才有用
专家表示,出现炎症的刺激因素有4大类:生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因素,物理的,化学的以及免疫过度的因素。
带“炎”的病中只有由细菌引起的那些,用敏感的抗生素才会有效。
像感冒、腮腺炎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起不到效果。
由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所致的炎症,比如咽炎,有时是讲话过多、麻辣烫饮食等引起的,一般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外科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
10、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精囊炎
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解读2:外科是抗生素的重灾区
据报道称,外科科室成为抗生素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97%。
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专家樊志敏介绍,对于体表一些小肿块的切除,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体表没有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及体表感染(如无发热,血象正常),术后是可以不用输液的。
当然,从外科手术的角度,也要辩证地看待输液,“比如一些人本身抗感染能力较弱,可能仍然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
妇科
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前庭大腺囊肿
5、阴道炎、外阴炎
6、原发性痛经
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解读3:抗生素可能破坏“微生态”
“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宫颈炎,治疗上的确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吴江平告诉记者,只有急性炎症发作,才需要抗生素,而且必须是医院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
另外,即便是需要用药,口服和打针就够了。
吴江平主任告诉记者,在一些小诊所和不规范的医疗机构,阴道炎等妇科炎症,滥用抗生素比较普遍。
女性阴道内部环境同时寄存着多种菌群,菌群之间相互抑制,从而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平衡,保持健康。
一旦体内摄入过量抗生素,就会破坏阴道的微生态环境。
如,当乳酸杆菌活性被抑制,外来致病菌就会大肆繁殖,反而会导致阴道炎症的产生。
儿科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解读4:抗生素有时会帮倒忙
在我国,儿科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
据2009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家医院儿科门诊病人的调查,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同期国外儿科的2倍到8倍。
在这份清单上,儿科也有几种情况不需要输液: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病,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
解放军八一医院儿科主任廖东幸告诉记者,这几种疾病,严格说,的确都可以不用抗生素。
小儿如果是单纯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低于38℃,孩子精神状态也不错,家长也就不需担心。
另外,马上到了秋天,“轮状病毒”也活跃。
秋季腹泻和感冒一样,是自限性的疾病,用抗生素反而是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
毛细支气管炎,虽然病中也带着一个“炎”字,但它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像肺炎,但以“喘憋”为主,此病80%发生在1岁以内,多数是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
现在医院可以做呼吸道分泌物的抗原检测,很快就明确是否是病毒感染。
但是专家也坦言,“儿科疾病的一大特点就是,病情的进展很快,对于一些混合感染的小宝宝,有的时候医生也会让患儿输液,主要是是怕其发展为肺炎,这也是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希望家长理解。
”
为什么提倡药物“口服优先”?
口服为什么要优先呢?口服药物是一个较安全的过程。
在胃肠道里,有胃酸,肠液,有各种消化酶,不仅使食物消化成小分子,也能使一些有毒的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
在吸收入血之后,还要通过肝脏,才能分布到全身。
人们早已知道,肝脏是人体内的一个解毒器官。
一旦误吃了毒物,由于吸收有一时间过程,及时发现还可补救,即用灌肠、致吐等方式,让毒物排出体外。
提醒
抗生素使用“三不”“三问”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在抗生素的使用中,要记得“三不”:一、不自行购买。
抗生素是处方药,要凭医生处方购买;二、不主动要求。
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
90%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能为力;三、不随意停药。
一旦医生认为需要使用抗生素,病人就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保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完成足够的疗程,以免制造出抗药性细菌让其伺机再起。
当医生开出的处方中含有抗生素时,要做到“三问”:一、询问自己的疾病是否是细菌感染,是不是必须应用抗生素才能治疗;二、经诊断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询问医生正确的用药方法;三、在取药时询问药师,服药时需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