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术后的康复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训练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术后康复训练对于恢复膝关节功能至关重要。
下面是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训练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早期阶段:
- 冷敷和冰袋敷在患处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 进行膝关节主动活动,如伸展和屈曲。
- 屈曲活动范围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
- 进行肌力练习,包括股四头肌和半腱肌等肌群。
2. 中期阶段:
- 加强肌力训练,包括活动范围的增加和逐渐增加负重。
- 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和单腿半蹲。
- 开始进行闭链训练,如踏步运动和登山训练。
- 进行有氧运动,如自行车或踏步机训练。
- 逐渐恢复运动感知和神经肌肉控制。
3. 后期阶段:
- 加强力量训练,包括比较重的负重和复杂的运动模式。
- 进行跳跃和跑步训练,逐渐重返日常生活和运动活动。
- 实施功能性训练,如蹲起、蹲下和侧向运动。
- 进行运动专项训练,如重返比赛前的训练。
- 加强核心稳定性训练,以提高整体身体平衡和动作控制。
4. 其他注意事项:
- 遵守医师和物理治疗师的建议和指导。
- 避免无必要的冲击和扭转动作。
- 在运动中使用适当的保护装置,如膝盖支架。
- 避免过度用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频率。
- 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以监测康复进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定制。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最好在专业的物理治疗师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康复恢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流程第一阶段:术后第1-2周-患者需要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具,以保护手术部位。
-进行冷敷,以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
-进行物理疗法,包括肌肉锻炼和关节活动性锻炼,以维持关节的灵活性。
-进行疼痛管理,如使用止痛药和冰袋。
-进行康复性自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
第二阶段:术后2-6周-开始进行主动性和被动性关节运动,以逐渐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
-开始进行受控的负重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以促进肌肉收缩和恢复。
-进行平衡性训练,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
-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机和自行车,以提高心肺功能。
第三阶段:术后6-12周-增加负重运动的强度和范围,包括深蹲和跳跃。
-开始进行核心训练,以增加腰腹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进行球形平衡训练,以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反应能力。
-进行低冲击性运动,如游泳和慢跑,以渐进恢复正常运动水平。
-参加康复辅助设备,如运动护具,以提供额外的稳定性。
第四阶段:术后12周之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运动水平,包括高强度运动和竞技运动。
-参加体力训练,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进行运动技术训练,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进行康复评估,以确保恢复程度和功能达到预期水平。
-进行定期随访和康复指导,以解决任何康复期间出现的问题。
总的来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需要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以保护手术部位并促进膝关节的恢复。
康复期间,患者需要积极参与物理疗法和自我训练,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并逐渐返回正常的运动水平。
此外,康复期间的定期随访和康复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康复进程顺利进行。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方案一、第一阶段康复训练(0-2周)术后2周内以减轻术后疼痛、控制术后肿胀与渗出为主。
佩戴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支具限制膝关节活动范围0-30°。
如果韧带固定牢靠,允许术后部分负重(患肢不多于50%部分负重),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但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每次训练结束后,应进行冰敷20-30分钟,以减少膝关节渗出、肿胀及疼痛。
本阶段的康复训练包括以下项目:(1)踝泵练习:踝泵练习,尽可能多做,有利于促进循环、消肿消胀、防止深静脉血栓。
具体步骤:平卧在床上,大腿放松,然后缓慢的尽最大角度地做踝关节跖屈动作,也就是向上勾起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维持5s左右,之后再向下做踝关节背伸动作,让脚尖向下,保持5s左右,循环反复地屈伸踝关节。
每组进行5分钟,每天进行3组。
(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平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尽可能用最大的力量紧绷大腿肌肉5s再放松。
每组进行5分钟,每天进行3组。
(3)直腿抬高练习:平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踝关节背伸状态下,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4)侧抬腿练习:侧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5)后抬腿练习:俯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二、第二阶段康复训练(2-6周)维持佩戴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步递增(每周依次增加20°-10°-20°-10°),直到术后6周支具限制膝关节活动范围0-90°。
在可耐受的范围内逐步增加负重,术后6周基本可恢复正常行走。
当步行无痛时,可以去掉拐杖。
此阶段康复训练项目同第一阶段,继续进行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练习、直腿抬高练习、侧抬腿练习以及后抬腿练习。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说明1. 本计划应在骨科医生的指导下执行。
2. 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不尽相同,具体进行康复锻炼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3.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要佩戴可拆卸支具或铰链式支具4~6周,除膝关节康复训练外,相邻关节的主动活动可以尽早开始。
4. 康复锻炼中会存在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减弱或消失,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可以继续坚持康复锻炼。
5. 肌肉力量练习应当贯穿康复计划的始终。
每次应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为宜,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
肌肉力量的提高是恢复关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应当坚持锻炼。
6. 膝关节的肿胀会伴随着整个练习过程,直至膝关节屈伸活动角度及肌肉力量基本恢复正常时,膝关节肿胀才会逐渐消退。
如果出现膝关节肿胀突然加重,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必要时应及时回医院复查。
7. 功能锻炼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
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以继续冰敷,每日2~3次。
第一阶段:术后1~7天(术后水肿期)支具要求:膝关节支具锁定在0度伸直位。
可以扶双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
功能锻炼:1. 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踝泵):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跖屈、背伸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对防止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
每日2小时1次,每次1~2组,每组20个。
2. 等长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3. 活动髌骨:用手将髌骨上下左右推动,每日4次,每次1~2组,每组4方向,每组15个。
1. 直腿抬高训练:伸膝后保持膝关节伸直,抬高至足跟离开床面10~15厘米处,保持30~60秒/次。
2. 每天锻炼3组,每组20~30次。
1. 膝关节活动度锻炼:要求患侧膝关节能够被动伸直到0度,屈膝角度小于90度。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锻炼的原则是被动的闭链的屈膝锻炼。
2. 仰卧位闭链屈膝锻炼:要求屈膝过程中足跟不离开床面,在床面上活动,称为“闭链”。
北京积水潭医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程序1.本康复程序应在骨科医生指导下执行,根据患者条件及术后情况不同而定;2.早己除功能锻炼外,其余时间手术肢体需穿戴长腿支具制动;3.康复锻炼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疼痛症状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可以得到缓解,是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的;4.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直到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突然增加则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5.肌力练习尤为重要,每次应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肌力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6.功能锻炼后即刻给予冰敷20-30分钟;如果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也可冰敷,每日2-3次;一、术后0-1周:消除肿胀,减轻疼痛,早期等长肌力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术后1天:1.正确体位摆放:患腿抬高防御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用枕头将腿垫成弯曲位置;2.不负重,患腿需用长腿支架锁定0度;术后24小时可扶双拐脚不着地行走,但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3.踝泵练习:用力、缓慢、全范围踝关节跖屈、背伸练习,可促进血循环、消退肿胀,对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4.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20次/组,组间休息2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5.冰敷:20-30分钟/次,每日2-3次;术后2天:拔除引流1.继续以上练习;2.髌骨松动:手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10次,3次/日;3.神经肌肉电刺激:股四头肌,10分钟/次,2次/日;4.直腿抬高:伸膝、足背伸,直腿抬高至于床成30度夹角处,10次/组,2-3组/日;5.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膝下垫枕,用力下压所垫枕头,试图使足跟离开床面,使大腿前侧肌肉绷劲及放松;20次/组,组间休息2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6.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膝下垫枕,足跟用力下压床面,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20次/组,组间休息2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7.髋内收、外展、后伸练习: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术后3-7天:1.继续以上练习;2.CPM练习:0-90度范围;3.Biodex被动模式及等长肌力锻炼;4.关节活动度练习:被动伸展,主动屈曲练习;闭运动链练习0-90度范围5.被动伸膝练习:足下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6.冰敷;二、术后2-4周:加强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练习1.继续以上练习;2.不负重,患肢需要长腿支架锁定0度;可扶双拐点地行走;3.踝泵改为抗阻力练习,训练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肌力;4.直腿抬高、侧抬腿及后抬腿负重练习,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5.CAM练习:0-90度范围,无阻力,20-30分钟/次,每日2-3次;6.Biodex被动模式及等长肌力锻炼;7.关节活动度练习:被动伸展,主动屈曲练习;闭运动链练习0-90度范围8.主动短运动弧股四头肌收缩练习0-45度:膝下垫枕,主动伸展练习,使足跟离开床面,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三、术后5周-3个月:负重及本体感觉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1.主动长运动弧股四头肌收缩练习0-90度2.腘绳肌抗组练习3.负重及平衡练习:1在平衡杠内,双足分离与肩同宽,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2在平衡杠内,双足前后分离,前后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3单足站立1分钟;4前后、侧向跨步练习,患腿在前及跨出一侧负重;4.负重:5-8周,由部分负重25%逐渐过渡到充分负重100%;加强负重及平衡练习,可用双拐行走,患腿单足站立如可轻松完成,则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并逐渐过渡到脱拐行走;如行走及负重时关节不稳明显,则用支架保护;5.关节活动度练习:15周,被动屈曲0-110度,主动屈曲0-100度;26周,被动屈曲0-120度,主动屈曲0-110度;38-10周,被动屈曲角度与健侧基本相同;4俯卧屈曲使足跟接触臀部,持续牵伸10分钟/次;6.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30分钟/次,2次/日;7.背靠墙静蹲练习:1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度,1分钟/次,间隔5秒,5个/组,2-3组/日;2单腿半蹲屈伸练习:患腿单腿站立,缓慢下蹲至屈曲45度,再缓慢登直膝关节;要求不打晃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8.Biodex主动模式及等长肌力锻炼9.上下楼梯练习10.半球平衡板练习11.慢走并逐步到快走练习四、术后4个月-6个月:强化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1.主动屈伸角度与健侧相同2.Biodex等速训练3.全蹲练习:1分钟/次,间隔5秒,5个/组,2-3组/日;4.跪坐练习:1分钟/次,间隔5秒,5个/组,2-3组/日;5.骑自行车6.蹬踏练习7.慢跑、后退走8.强化肌力练习9.膝环绕练习10.跳上跳下练习、侧向跨跳练习11.急停急转、折返跑12.蹦床练习13.运动员开始专项练习此期间重建的韧带尚不够坚固,应该循序渐进练习,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五、7个月-1年: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运动;。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手术,术后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康复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手术后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术后第一周,患者需要进行休息和冰敷治疗。
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避免承重活动,保持膝关节的稳定。
冰敷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伤口愈合。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以维持关节的柔韧度。
术后第二周至第六周,患者需要进行逐渐增加的康复训练。
在这一阶段,患者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站立和行走。
物理治疗师会制定针对个体情况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理疗,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关节的稳定。
术后第七周至第十二周,患者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一些中等强度的康复训练。
在这一阶段,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适度的跑步和跳跃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功能训练,如下蹲和蹲起训练,以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功能。
术后第十二周后,患者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一些高强度的康复训练。
在这一阶段,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激烈的运动训练,如慢跑、篮球和足球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运动技能训练,以提高运动表现和预防再次受伤。
除了以上的康复训练,患者还需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避免承重活动,避免突然转身和扭伤膝关节。
此外,患者还需要遵循医生和物理治疗师的建议,定期复诊,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总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健康,重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计划第一阶段:术后0~2周,控制关节内积血与组织水肿,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保持和恢复关节活动度。
1.支具:术后即佩戴膝关节保护性支具或者ACL专用支具。
与健侧未受累肢体一样完全伸直/屈曲0-30°,训练时取下支具或调整至所需要的控制角度。
支具保护下直腿抬高训练。
2.膝部加压包扎1~2d防止肿胀,抬高患肢以减少静脉压力,控制肿胀。
踝泵运动、髌骨活动、滑墙或者滑板运动通过重力对抗避免胫骨前移前提下进行膝关节屈曲训练,活动范围0°~60°等。
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股四头肌与胭绳肌联合收缩直腿抬高,以维持胫骨相对稳定,避免对新移植韧带的牵拉和剪切力。
3.关节活动度(ROM)训练:术后将术膝保持与正常膝一致的伸直,完成过伸5°。
术后第2天即开始ROM训练,0°~30°~60°屈曲,2周屈曲达到90°。
开始闭链运动,足跟滑动训练,卧位膝部伸展/屈曲在0°/100°范围内。
4.负重训练:术后第2天扶拐下地步行,0负重行走,支具屈仲锁定0°。
1 周内达到患足负重25%~50%体重,第1周或第2周达到完全负重。
患膝在支具15°位保护下,完全负重步行。
本体感觉训练。
第二阶段:术后3~4周,控制水肿,维持伸展到0位。
增加到完全关节活动范围、步态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肌肉力量及耐力训练,可以参与专项运动训练。
1.支具:4周时睡觉时去除支具。
行走时用支具保护患膝,支具控制在伸屈0°~60°。
2.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完全伸展与屈曲被动活动0~110°。
3.肌力训练:直腿抬高,腘䋲肌抗阻收缩练习,提踵练习,并腿,前足掌着地负重,后跟离地,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
4.本体感受器训练:采用固定自行车架,主动锻炼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腘䋲肌肌力,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第1篇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一、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运动医学中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
当前交叉韧带损伤导致膝关节不稳时,往往需要进行重建手术。
手术后的康复阶段至关重要,合理的康复方案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本方案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患者,旨在提供一份合法合规的康复指导。
二、康复目标1. 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2. 恢复膝关节活动度;3. 增强膝关节稳定性;4.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三、康复阶段及措施1. 术后第一阶段(0-2周)目标:减轻疼痛和肿胀,预防并发症。
措施:(1)术后24小时内,采用冰敷和抬高患肢等方法减轻肿胀;(2)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3)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4)保持膝关节伸直位,避免屈曲,以免影响重建韧带的愈合。
2. 术后第二阶段(2-4周)目标:逐步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措施:(1)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渐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每日进行关节松动训练;(2)加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等张收缩训练;(3)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增强股四头肌力量;(4)继续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3. 术后第三阶段(4-8周)目标: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措施:(1)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争取达到正常活动范围;(2)进行闭链训练,如脚踏车、蹲起等,提高膝关节稳定性;(3)逐步增加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4)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眼单脚站立等,提高本体感觉;(5)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上下楼梯、行走等。
4. 术后第四阶段(8周以后)目标:全面提高运动能力,预防复发。
措施:(1)继续进行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逐步增加训练强度;(2)进行功能性训练,如跳跃、跑步、变向等,提高运动能力;(3)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逐步恢复运动水平;(4)定期复查,评估膝关节功能,调整康复方案;(5)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膝关节,预防复发。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一初期(0—4周)手术当天为0天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
1、手术当天术后:一周内不进行屈曲练习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尝试进行骨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2、术后1—3天:术后24小时可扶双拐脚不着地行走(仅限去厕所)踝泵练习:主动踝关节背伸(往头勾脚)5秒、趾屈5秒----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尽可能多做,500—1000次。
下地后可进行抗重力下踝泵练习.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大腿肌肉绷紧及放松。
绷劲5秒/次,放松2秒/次。
(大于500次/日)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 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正确体位:摆放患侧抬高放于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置于屈膝位置。
尝试仰卧位直腿抬高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距离床15厘米处,保持至力竭。
5—10 次/组,2—3组/日,练习时,手术切口的疼痛属于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
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在开始抬腿之前,应将大腿前方和后方的肌肉绷紧,使整个腿部在肌肉保护下形成一个整体,膝关节要完全伸直,然后将腿抬起,这样可以防止在直腿时韧带松弛。
开始侧抬腿练习: 10次组,2—3组/日,组间休息30秒。
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5厘米为1次,10 次/组,1—2组/日,组间休息30秒。
伸膝练习:时间尽可能多,每天练习15分钟以上。
方法:患侧足跟下垫枕头,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方应空出。
,膝关节下应空出。
必要时于膝关节以上处加沙袋或外力。
术后4天—4周被动屈曲打90度,此时患肢仍然不能完全负重,行走时扶拐,患肢负重三分之一。
在进行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练习的同时还应进行如下练习:1、髌骨松动术大腿放松、摸及膝前的髌骨手法: 手掌推住髌骨的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
每方向20次,2—3次/日。
可在屈曲练习前进行。
2、上午屈膝练习(5种情况)坐(或仰卧)位垂腿:(适用于0—95度)方法:坐或躺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
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训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简称ACL)是人体膝关节中最重要的韧带之一,位于膝关节的中央,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
然而,由于运动、意外伤害等原因,前交叉韧带很容易受伤,这对患者的生活和运动能力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术后康复训练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期康复阶段、中期康复阶段、后期康复阶段和回归运动阶段。
初期康复阶段主要是针对术后的伤口进行护理和康复,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和不适。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采取休息、冷敷、按摩等措施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减轻疼痛症状。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的训练,以保持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
中期康复阶段是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加强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常见的训练方法包括直接肌肉锻炼、闭链运动和平衡训练。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质量。
后期康复阶段是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功能性训练,如跑步、跳跃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下肢力量训练,以增加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在这个阶段,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日常生活动作的模拟训练,以提高膝关节的适应性和功能性。
回归运动阶段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以逐渐恢复到他们受伤前的运动水平。
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地回归运动,他们需要进行一些专门的训练,如运动技术训练、跳远跳高训练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确保康复进展和预防再次受伤。
总之,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康复训练是患者能否恢复到原来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患者才能尽快康复,并且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不再受到膝关节损伤的困扰。
切记,康复训练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患者要积极配合康复师的指导和建议,坚持进行康复训练。
前交叉韧带术后的康复方案
作者:杨金江
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5年第08期
前交叉韧带,又称前十字韧带,位于膝关节内,连接股骨与胫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它与膝关节内其他结构共同作用,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使人体能完成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下肢动作。
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不相同,进行康复锻炼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要佩戴可拆卸支具或铰链式支具4~6周,除膝关节康复训练外,相邻关节的主动活动可以尽早开始。
康复锻炼过程中存在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减弱或消失,说明对组织不会造成损伤,可以继续坚持康复锻炼。
术后1周内
膝关节支具锁定在0度伸直位,可以适当扶双拐下地行走,但是患肢不负重。
功能锻炼的方法有:
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踝泵)。
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跖屈(足尖下垂,足背向小腿前面远离)、背伸活动(踝关节做的足尖向上的动作)。
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每日练习,每2小时练习1次,每次1~2组,每组做20个。
直腿抬高训练。
伸膝后保持膝关节伸直,抬高至足跟离开床面10~15厘米处,保持30~60秒每组。
每天锻炼3次,每次20~30组。
膝关节活动度训练。
要求患侧膝关节能够被动伸直到0度,屈膝角度小于90度,锻炼的原则是被动的闭链的屈膝锻炼。
采用的方法有:①仰卧位闭链屈膝锻炼,要求屈膝过程中足跟不离开床面,在床面上活动,称为“闭链”;②足沿墙壁下滑锻炼;③CPM(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锻炼),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术后2~3周
以上训练练习完后,增加足沿墙面下滑训练、终末伸膝肌肉力量练习、抗阻的踝跖屈训练等训练。
终末伸膝肌肉力量练习。
在膝关节接近伸直的范围内(0~20度)进行伸膝关节力量锻炼,每日4次,每次1~2组,每组20个,组间休息2分钟。
抗阻的踝跖屈训练。
在对抗外界阻力的情况下,脚尖用力向下踩。
负重直腿抬高。
可以提高患者腿部的抗阻力能力,阻力由0.5磅(250克)负重物逐渐增加到5磅(2.5千克),切记不可过于勉强自己。
如果在负重0.5磅时,仍觉得很吃力,甚至出现剧烈的疼痛,应马上把负重物取下。
在接下来的几天训练中都只是做直腿抬高,不加负重物。
微蹲训练。
每次坚持30秒,每组重复20次,每日3组,下蹲的幅度为0~30度。
术后5~6周
主要是负重及平衡训练。
先进行前后、侧向跨步训练,然后平行杠内患肢部分负重训练,训练中重心在左右、前后不断转移。
功能锻炼后应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有关节肿、痛、发热明显等症状,可以继续冰敷,每日2~3次。
肌肉力量练习贯穿康复方案的始终,每次应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为宜,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
肌肉力量练习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关键因素,应当坚持锻炼。
练习过程中会伴随膝关节的肿胀,直至膝关节屈伸活动角度及肌肉力量基本恢复正常时,膝关节肿胀才会逐渐消退。
如果出现膝关节肿胀突然加重,应及时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必要时回医院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