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115.43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神经介入穿刺建立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血管穿刺是神经介入治疗的第一步,安全有效地建立穿剌,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是后续神经介入治疗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
以股动脉穿剌建立为代表的不同穿刺部位的选择,既取决千患者具体病变和血管走行特点,也取决千术者个人偏好和经验。
该专家共识概括了常见穿剌血管的临床解剖特点及穿剌操作要点、风险因素、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旨在为神经介入医师提供参考依据与传统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相比,神经介入具有适应证广、微创、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材料的改进和技术进步,神经介入技术得到不断推广,手术量逐渐增加,出现了向县市级医院普及的趋势。
临床实践过程中根据患者血管解剖和介入通路的特点,挠动脉、眩动脉、颈动脉穿刺等相继问世,旨在确保手术安全,减少操作时间和并发症1 动脉穿刺1.1 股动脉穿刺股动脉位置表浅、管腔大、血管走行千骨质结构表面,因此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可走行较大规格的导管和器械且易于压迫止血,—直为神经介入诊疗首选的穿刺路径,适用于绝大多数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诊疗操作。
1.1.1 相关解剖:1.1.2 材料:1.1.3 穿刺操作:1.1.4 穿刺操作注意事项:1.1.5 穿刺点闭合止血:1.1.6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及处置:1.1.6.1 腹膜后血肿:1.1.6.2 假性动脉瘤:1.1.6.3 动静脉疼:1.1.6.4 股动脉分支血管损伤:1.165皮下血肿:1.166股动脉夹层、血栓形成和闭塞:推荐意见:(1)股动脉穿刺路径适用千大多数神经介入操作,利用股动脉解剖标志进行股动脉穿刺是最普及的方式,透视和超声引导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是否能减少穿刺并发症尚无定论;(2)穿刺时建议避免穿透血管后壁,进针角度应根据患者BMI调整,导引导丝尾端应始终在视线范围内,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空气栓塞;(3)腹膜后血肿致死率高,应对措施包括补液、输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内封堵,以及外科修补破口;(4)直径<3c m的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压迫一般预后良好,但直径2!:.3m 的假性动脉瘤应考虑予以干预,干预措施包括手动压迫、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瘤腔内血凝酶注射、血管内或外科修复;(5)股动脉穿刺导致的动静脉痰多预后良好,症状性病变可行手动压迫、血管腔内闭塞或手术结扎疼口;(6)股动脉分支血管损伤多因导丝、导管操作不当引起,皮下血肿、动脉夹层和血栓多预后良好,必要时考虑手术干预。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 rmation,bAVM)为先天性疾病,年发生率约为1.12~1.42/10万人[1-4]。
脑出血是bAV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年出血率约为2.10%~4.12%,初次就诊时出血的患者约占36%~68%。
初次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风险增高,第1年约为9.65%~15.42%,以后逐年下降,5年后为1.70%~3.67%[5-6]。
bAVM出血后的年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约为1.7%和1.0%[7]。
鉴于破裂bAVM有较高的再出血率,破裂bAVM需要积极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未破裂bAVM是否需要治疗及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尚有争议。
目前对bAVM的干预性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及多种方式联合治疗。
作为单独治疗方式或联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治疗在多数情况下可作为bAVM的首选治疗方法[8-9],尤其是对于外科手术风险较大的位于颅内深部、功能区及破裂并伴有动脉瘤的畸形团,在bAVM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由于bAVM的治疗较为复杂,目前对bAVM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及具体治疗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给神经介入医生提供参考依据,bAVM介入治疗编写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及编写委员会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使bAVM介入治疗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因、病理及诊断bAVM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所致。
研究表明,有超过900种基因与bAVM有关,其中约300种基因表达上调,560种基因表达下调[10-11]。
bAVM的形成由这些基因控制的复杂血管生成调控网络异常引起,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生长因子受体、转化因子家族、表皮生长因子和蛋白激酶等。
2019介入神经病学导管室构建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近年来,神经介入领域蓬勃发展,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开展的介入神经病学专科化检查治疗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国内大部分神经介入手术都在综合导管室或复合手术室进行。
这种多科室共同使用的导管室模式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DSA仪器的利用效率,节约使用成本;缺点在于无法满足高度的组织化要求。
尤其自2015年以来,MR-CLEAN等一系列随机对照研究强势支持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急诊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国内相关诊疗指南也对急诊的血管内取栓治疗做出了高级别推荐。
DSA仪器的共用模式常常造成显著的院内延误。
由此,构建介入神经病学专科导管室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目前,如何规范地构建及管理介入神经病学的专科导管室尚无具体依据,这已成为学科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因此,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委托,我们结合目前部分业已建立的介入神经病学导管室的实际操作经验,经从业专家讨论,提出介入神经病学导管室构建与管理专家共识,旨在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介入神经病学导管室的构架要求介入神经病学导管室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项目规划、设备选型、购置安装等过程中均需要医学工程专家、临床医学专家、影像学专家、基建专家、设备供应商、安装施工方密切配合,协同合作。
其构架原则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导管室的功能预期对机房选址和设计有一定的倾向性,例如急诊手术占比较高的中心,其对CT、MRI等大型检查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机房选址应该要求较低楼层,毗邻影像中心,入口通畅,适于患者快速转运,减少时间延误。
而如果重症患者比例较高,则要求机房内部急救设备全面,导管室与监护室距离适度以尽量规避术后的转送风险。
另外,诸如设备使用率高、手术类型较多等特点则要求机房空间独立性更强,面积更大,配备较多的消毒及辅助设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
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为2.5%~3.0%[3]。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
因此,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干预已获得广泛认可。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
2002年发表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结果[5]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相比能够降低残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由此确立了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
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背景和证据: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
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
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