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624.16 KB
- 文档页数:6
内容提要:传统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是关于公共部门职能合理分配和不同层次政府间财源合理分配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联邦主义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观点,其分析方法也出现向政治经济学分析和公共部门制度分析发展的趋势,并出现了实验联邦主义和福利改革、财政联邦主义在转轨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财政联邦主义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新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财政联邦主义(fiscal federalism);基础理论(basic theory);分析方法(analytic methods);新发展(new development)正如musgrave(1959)和oates(1972)最初归纳的那样,传统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是关于公共部门职能合理分配和不同层次政府间财源合理分配的理论。
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联邦主义在基础理论、分析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
国内学界对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性分析的著作较少,其中,刘云龙(1998)对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特点作了评述,没有涉及理论的具体内容和最新发展。
一、财政联邦主义基础理论的发展随着理论的发展,大量关于财政联邦主义的文献涉及了许多超出其最初含义的内容,如财政分权理论(oates,1991)、垂直财政不平衡与税收权力分配(mclure,1993)、政府间溢出效应和转移支付(break,1980)、财政流动和迁移(wildasin,1991)等,从而使财政联邦主义内涵更加丰富。
oates(1999)因此进一步认为财政联邦主义主要研究不同层次政府的职能和它们之间通过转移支付等工具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这一定义表明财政联邦主义与分权之间在概念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但财政联邦主义更侧重于不同层次政府的共存和相互关系,特别是在财源方面。
而且,这一定义也揭示了财政联邦主义基础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不同层次政府间的职能分配、税收与支出分派和转移支付。
财政联邦主义概念
财政联邦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指的是通过建立具有相对独立的财政体系的联邦政府来实现政治分权和资源分配的原则。
在财政联邦主义下,联邦政府拥有自主的财政权力,并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来收集和分配资源。
每个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和优先事项进行支出和税收调节。
财政联邦主义的目标是在保持国家整体统一和稳定的同时,促进地方自主和发展。
它认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区的需求和问题,因此应该拥有适当的财政权力,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地区的发展需求。
财政联邦主义的实施可以带来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包括增加政府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促进政府间的合作和协调,提高投资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
挑战包括如何平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防止政府间的财政不平等和资源浪费。
财政联邦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践,例如美国和德国等联邦制国家。
这些地区通过建立财政联邦主义体制,实现了政治权力分散和资源分配的平衡。
简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是指在联邦制度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事权分配与行使的一种理论。
在财政联邦主义制度下,中央政府掌握着经济管理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权力,而地方政府则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责。
因此,财政联邦主义有利于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与协作关系,从而达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联邦国家,拥有广泛的地域和较强的地方政府。
实行财政联邦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可行性值得考虑。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一、适应中国国情的财政联邦主义制度中国的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而当前,中国实行的是中央政府主导的财政体制,由中央政府负责大部分的财政支出和收入。
然而,这种财政体制无法适应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财政联邦主义制度。
在中国,目前正在试行的是地方政府主导的财政联邦主义制度,即政府到政策下放,财政自负从责。
这一制度优先保障地方政府财政自主和地方发展。
同时,中央政府仍保留了重要的税制和财政平衡调控权,确保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责之外,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财政协调与决策在财政联邦主义制度下,为了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协调以及财政协定,政策实施不仅需要中央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地方政府的自发性和协调性。
当然,由于地方政府的庞大数量,这一过程要比较困难一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多级连接网络,改变过去传统政府的管理手法,将各项政策、经济信息的发布和管理,集中于互联网上进行,从而实现财政联邦主义制度下区域间的信息共享、互相协调和财政分配的合理性。
三、财政联邦主义制度下地方政府的职责与义务财政联邦主义制度下,地方政府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地方政府应提高财政自主性,积极调动地方内部资源,加强财政收支的平衡和调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简论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摘要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是一种由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提出的政府财政管理理论,旨在通过将财政权力分配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实现财政管理的效率和公平。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而多样化的国家中,财政联邦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限制。
本文将简要探讨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1. 引言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二十世纪初期首次出现,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逐渐发展和完善。
该理论强调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平衡,旨在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领土的国家中,财政联邦主义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
2.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2.1 财政分权财政分权是财政联邦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
根据该原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共享财政权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支出的最大化。
2.2 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政府在财政管理中要同时考虑收入和支出的平衡。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平衡财政收入和支出,避免出现财政赤字和债务过大的情况。
2.3 财政协调财政协调是财政联邦主义中重要的原则之一。
通过财政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方面进行合作和协调,实现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和稳定。
3. 财政联邦主义在中国的挑战和限制尽管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理论上具有许多优势,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国家中实施财政联邦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限制。
3.1 财力不均衡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不均衡是实施财政联邦主义的一大障碍。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财政自主权的要求。
3.2 权力过于集中在中国,中央政府对财政权力的掌控较大,地方政府相对较弱。
这种权力集中导致地方政府在财政管理中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受到限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联邦主义。
论单一制中国的财政联邦制——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视角(一)关键词:单一制/财政联邦制/财政分权内容提要:单一制与联邦制只不过是国家纵向权力配置模式的类型化。
任何国家都存在集权或分权两种力的作用,中国便是一个带有联邦制因素的单一制国家。
中国财政联邦制的发展与单一制国家结构框架内的体制多有抵牾,但中国财政联邦制的变革并不意味着宪政联邦制的确立。
税收、财政、金融体制在现代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税收的征集和分配是从根本上影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第二种基本方法,因为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问题。
——苏力1]引言单一制作为中国政治学和宪法学意义上的国家结构形式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
以决断主义宪法观视之,中国建国初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单一制国家体制的创设,体现了其远见卓识的政治智慧。
中国宪法体制在建国初充分地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唯独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中国制宪者独辟蹊径。
众所周知,国家结构形式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某一特定国家的民族关系问题。
当时,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伊始多采用联邦制。
同样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却没有盲从前苏联“老大哥”的联邦体制,这应当说非常难能可贵。
环顾上个世纪90年代,实行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和易帜,当代国人没有理由不对中国制宪者们的英明决断由衷钦佩,为中国当时没有选择联邦制而暗自庆幸。
很难想象,如果新中国实行联邦制,还会不会有今天统一的中国,还会不会有今日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有学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当然其显然不赞同决断主义的宪法观,并认为,新中国建立单一制的政制架构几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而不是领导人的英明决策。
出现这一认识上误区的原因在于,许多学者夸大了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力。
其实政治家基本上都是实用主义者,其决策当然会受理论的影响,但最终追求的从来也不是某种既有理论的自洽,尽管后来者有可能赋予其实践以某种理论的自洽。
2]看来,单一制的选择无非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政策考量,不存在高深理论的指导,所谓中国单一制创立的宪政理性或道德评价完全是后来学者为追求自身理论的自洽而强加于人的结果。
财政联邦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政联邦主义逐渐成为经济管理和政治治理上的热门话题。
财政联邦主义是指一种政治模式,即中央政府将财政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以实现地方政府的自治和区域发展的平衡。
财政联邦主义的运用及其效果分析已经成为研究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
财政联邦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财政联邦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经济模式,在中国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按照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垂直关系和分权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财政联邦主义的运作需要实现下层政府的负责、自治和平衡发展。
在此过程中,财政联邦主义的主要运用手段包括地方财政和国家税制等。
地方财政是实现财政联邦主义的基础性组成部分。
由于地方政府对财政收支的管理与中央政府委派的财政权力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和制度基础,因此地方财政在实现财政联邦主义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2014年中央财政推出的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化管理政策及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政策规定债务管理和审计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追踪和管控,以确保地方政府使用债务建设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避免财政风险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国家税制是财政联邦主义实现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在国家税制中,中央政府通过税制调整和税收征收等方式,引导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平衡。
例如,过去在企业所得税中征收3%地方国税,5%地方地税,以及营业税征收的千分之三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等,都是国家税制的具体实现。
由于税制的实施需要符合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平衡协定,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调整和改进的可能。
财政联邦主义的效果分析财政联邦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是对于实现地方政府自治和推动区域平衡发展有重要意义的。
然而,其效果的质量和水平也受到了很多的争议。
下面就其效果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和财政收支平衡方面的效果财政联邦主义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和财政收支平衡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