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排练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
《艺术排练》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Art rehearsal课程编号:130227004130227010130227016130227023130227030课程学时:160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单位:人文与艺术学院开课学期:大二上、下学期大三上、下学期大四上学期二、课程教学目标(拟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明确本课程支撑毕业要求哪些指标点的达成。
)如:目标1:通过集体排练得形式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团队合作能力。
锻炼学生使其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所从事的音乐事业,对本职工作有敬业精神。
目标2:了解合唱教学的基本规律,熟悉合唱排练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演唱不同风格类型的合唱作品,提高学生对合唱作品的理解、演绎和欣赏能力,增加学生合唱排练的实践经验并能通过所学具备合唱表演的能力。
目标3:在合唱作品的学习和训练中,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得演绎音乐作品,开阔其艺术视野使学生能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毕业要求指标点教学目标1234567891011121314目标1√√√√√√√√√√目标2√√√√√√√√√√目标3√√√√√√√√√√三、课程基本要求按“了解”、“熟悉”、“掌握”等分层次提出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方法,培养的能力;列出教学准备以及作业情况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合唱作品由浅入深地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的基本知识和训练方法,提高合唱技能,培养学生的合唱鉴赏能力。
从教学和排练实践中熟悉风格多样类型多样化的合唱作品,提升学生分析和处理合唱作品的能力。
积累合唱排练实践经验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声部合唱的技巧、歌唱群体的高度统一、平衡、协调的原则具备合唱表演的能力。
教学准备为教材、教案、初级、中级、高级程度的合唱作品训练,教学始终结合作品贯穿气息、音准、协调等方面的学习,作业按照上课排练的要求课后做为规定曲目演唱熟练。
舞蹈作品排练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两年的专业技术学习,对技术课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
为进一步提高学员应用技术课知识的能力,在第三学年开设实习排练课,其任务是通过排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目,使学生在表演,创编方面获舞台表演的基本知识,从而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1、舞蹈作品排练课(一)
依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舞种的舞蹈作品进行排练。
2、舞蹈作品排练课(二)
选择经典保留剧目,也可邀请编导排练新剧目,必要时向外单位学习适合学生水平的剧目。
3、舞蹈作品排练课(三)
发挥学生的独创性,组织学生自编自排自演剧节目。
三、教学时数及安排
周学时:4学时
总学时:204学时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
教材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选定的优秀剧目节目及我院教师自创剧节目。
业余舞蹈排练课教学大纲业余舞蹈排练课教学大纲舞蹈是一门充满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它不仅可以展示人们的身体优美和灵活性,还能够传达情感和故事。
对于那些热爱舞蹈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参加舞蹈排练课是提高技巧和享受舞蹈乐趣的重要途径。
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系统性,制定一份完善的业余舞蹈排练课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一、课程目标业余舞蹈排练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舞蹈技巧,培养舞蹈艺术修养,增强舞蹈表现力,并且通过舞蹈排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二、课程内容1. 基础训练:包括身体热身、柔韧性训练、平衡感培养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的基础。
2. 舞蹈技巧训练:根据学生的舞蹈水平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舞蹈风格进行技巧训练,如古典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等。
通过练习舞蹈动作和组合,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力。
3. 舞蹈编排:学生将学到的舞蹈技巧应用到具体的舞蹈编排中,通过排练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4. 团队合作:舞蹈排练课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学员合作进行编排和排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舞蹈欣赏与分析:通过观看舞蹈演出和分析舞蹈作品,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老师通过示范舞蹈动作和组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舞蹈技巧。
2.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舞蹈编排和排练。
3. 反馈指导:老师在学生练习和排练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表现。
4. 舞蹈欣赏课:安排舞蹈欣赏课,让学生观看优秀的舞蹈演出,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考核评价1. 技术评估:通过考察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力,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进步和水平提高。
2. 表演评估:对学生的舞蹈作品进行评估,包括舞台表演能力、舞蹈编排的完整性和艺术创造力等。
3. 团队评估: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与他人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音乐会排练课程性质:实践性课程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表现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增强学生对音乐会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程内容:1. 音乐作品分析2. 合奏技巧训练3. 排练组织与管理4. 音乐会策划与实施5. 演出技巧与舞台表现二、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课程介绍与音乐作品分析- 介绍课程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 分析音乐会排练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 选择音乐会曲目,进行初步的音乐作品分析。
第二周:合奏技巧训练-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合奏技巧,如节奏、音准、音色等。
- 通过分组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奏能力。
第三周:排练组织与管理- 学习排练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
- 分组进行模拟排练,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四周:音乐会策划与实施- 设计音乐会节目单,包括曲目选择、演出顺序等。
- 制定音乐会宣传方案,包括海报设计、宣传渠道等。
第五周:演出技巧与舞台表现- 学习舞台表现技巧,如站位、手势、眼神交流等。
- 进行模拟演出,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第六周:综合排练与调整- 对前几周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排练。
- 根据排练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第七周:音乐会排练与彩排- 进行正式的音乐会排练和彩排。
- 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音乐会顺利进行。
第八周:音乐会演出与总结- 举办音乐会,展示排练成果。
- 进行课后总结,分享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作品分析、合奏技巧、排练组织与管理等理论知识。
2. 示范法:通过教师示范,展示正确的演奏技巧和舞台表现方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排练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 实践法:通过分组练习、模拟排练、音乐会策划与实施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观摩法:组织学生观看专业音乐会,学习专业演奏和舞台表现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模拟排练表现等。
第1篇一、课程背景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为了培养学生对歌剧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技能,特开设歌剧排练实践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排练和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歌剧的艺术特点,掌握歌剧表演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歌剧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特点;(2)掌握歌剧的基本表演技巧,包括声乐、舞蹈、戏剧等;(3)熟悉歌剧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舞台艺术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3)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歌剧艺术的热爱和追求;(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三、课程内容1. 歌剧基础知识(1)歌剧的历史与发展;(2)歌剧的音乐特点;(3)歌剧的戏剧结构;(4)歌剧的舞蹈元素;(5)歌剧的舞台艺术。
2. 歌剧表演技巧(1)声乐技巧训练;(2)舞蹈技巧训练;(3)戏剧表演技巧训练;(4)舞台表演技巧训练。
3. 歌剧排练实践(1)选段排练;(2)角色分配;(3)合唱排练;(4)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准备;(5)舞台表演实践。
4. 歌剧欣赏与评论(1)经典歌剧作品欣赏;(2)歌剧欣赏技巧;(3)歌剧评论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剧基础知识、表演技巧等,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 演示法:教师现场示范歌剧表演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 实践法:通过分组排练、舞台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歌剧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歌剧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歌剧的艺术特点。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歌剧基础知识,讲解歌剧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器乐演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了解不同器乐的历史、结构和音色特点。
(3)熟悉乐队排练的基本流程和规则。
2. 技能目标:(1)提高器乐演奏的技巧和表现力。
(2)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会分析和解决排练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器乐演奏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音乐、追求卓越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器乐演奏基础(1)器乐演奏的基本姿势和动作。
(2)器乐演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不同器乐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技巧。
2. 乐队排练基本流程(1)排练前的准备工作。
(2)排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排练后的总结和改进。
3. 乐队合奏技巧(1)音准、节奏的把握。
(2)声部协调与平衡。
(3)演奏中的表情和情感表达。
4. 常见器乐作品排练(1)古典器乐作品排练。
(2)现代器乐作品排练。
(3)民族器乐作品排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器乐演奏基础知识和乐队排练基本流程。
2. 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奏技巧,学生跟学。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器乐作品排练案例,提高学生排练能力。
5.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排练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
(2)讲解器乐演奏的基本姿势和动作。
2. 讲解与示范(1)讲解器乐演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教师示范演奏技巧,学生跟学。
3. 分组练习(1)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乐队排练(1)排练前的准备工作。
(2)排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排练后的总结和改进。
5. 案例分析(1)分析经典器乐作品排练案例。
(2)提高学生排练能力。
6. 总结与反馈(1)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纪律、练习态度等。
中国古典舞剧目排练教学大纲时间:2009-5-19 22:29:51中国古典舞剧目排练教学大纲开课学期;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时:一学期为64学时,一学年为128学时要求先修课程: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大量的舞蹈的剧目训练,让学生更好的将舞蹈专业的其它学科内容更好的融会贯通,更综合的展示自己的技术技巧及表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主要要求对人体重心运动变化、肌肉素质、呼吸运用、力量掌握,以及这些概念的具体运动方式和相互间运动关系的认识体会。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教学内容:1、中国古典舞剧目排练——通过经典或一些新创作的古典舞剧目来训练学生的古典舞技术技巧及身韵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课时安排:第一学年:总学时数:128节章节及内容讲课时数其它实践课时数习作课时数第一章剧目内容分析 14 12 6第二章动作结构讲析 20 12 10第三章作品与角色关8 36 10联训练合计 42 60 26第一学期:1、中国古典舞剧目《黄山云涌》该舞蹈动作简单,适合初级舞蹈水平的学生进行表演,动作密小与表演强是训练一年级学生的最佳作品。
道具扇子的使用,在舞蹈也是亮点之一,更贴近云海的感觉,让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更易抓住情感。
第二学期:1、中国古典舞剧目《春天话语》该舞蹈是桃李杯获奖剧目,从训练目的上来说,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舞蹈动势舞蹈韵律及团体的协作意识有很强的排练价值。
第二学年:总学时数:128节章节及内容讲课时数其它实践课时数习作课时数第一章剧目内容分析 14 12 6 第二章动作结构讲析 20 12 10第三章作品与角色关8 36 10联训练合计 42 60 26第一学期:1、中国古典舞剧目《彩云追月》该舞蹈以其鲜明的地域特征,以广东经典民乐《彩云追月》为背景,进行了一帮少女对月亮的追寻的舞蹈,该舞蹈队形复杂,在动作的细节及连接上要求甚为严格。
2、中国古典舞剧目《小溪、江河、大海》作为20世纪中国百部优秀舞蹈作品之一的古典舞,此作品以其最基础的园场步伐为动机,从队形上入手,从最开始的单薄画面逐渐形成最后的磅礴画面,有着非常好的古典舞园场单词教学训练目的。
中国古典舞剧目排练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中国古典舞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为了促进古典舞剧的传统和发展,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教学指导,帮助舞蹈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舞剧的排练技巧与艺术表达。
第二章:舞剧选材与分析2.1 舞剧选材2.1.1 确定舞剧目标与风格要求2.1.2 选择适合学生水平和背景的舞剧作品2.1.3 深入了解和分析选定舞剧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2.2 舞剧分析2.2.1 分析舞剧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要求2.2.2 研究角色塑造和人物心理刻画2.2.3 解析舞剧中的舞蹈动作和技巧要求第三章:排练准备3.1 确定排练计划3.1.1 制定周密的排练时间表3.1.2 将舞剧分解为各个场景和乐章3.1.3 指定负责每个场景和乐章的排练者3.2 舞蹈技术训练3.2.1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如身体柔韧度、平衡和力量3.2.2 学习古典舞动作的技巧和要领3.2.3 培养舞者的表演能力和表现力3.3 舞台服装和化妆3.3.1 确定舞剧中各个角色的服装和化妆设计3.3.2 制定服装和化妆的时间安排3.3.3 确保服装和化妆与角色的塑造和舞剧整体风格相符第四章:排练实施4.1 分场排练4.1.1 根据舞剧分解的场景和乐章进行分场排练4.1.2 引导排练者正确理解和表达各个场景的情感和主题4.1.3 逐渐将各个场景的排练融合为整体4.2 角色彩排4.2.1 对各个角色进行分别彩排4.2.2 引导演员正确理解和表达角色的性格和心态4.2.3 逐渐将各个角色的彩排融合为整体4.3 全剧彩排4.3.1 融合分场排练和角色彩排的内容,进行全剧彩排4.3.2 操作舞台灯光,音乐和道具以调整全剧效果4.3.3 完善演员间的配合和整体舞蹈节奏第五章:舞剧表演与评估5.1 表演技巧训练5.1.1 培养演员的舞台表现力和表演技巧5.1.2 强调身体和眼神的表达能力5.1.3 培养团队合作和互动能力5.2 舞剧表演5.2.1 进行实地表演和内部排练观摩5.2.2 对舞蹈技巧和表演过程进行评估与反馈5.2.3 完善舞剧的细节和整体效果第六章:总结中国古典舞剧目的排练教学大纲为舞蹈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教学指导。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通过剧目的排练学习要求学生认真到位的把握住每一个角色,从舞蹈动作,情绪及队形的调度严格按照编导教师的要求来完成。
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训练后,在把握作品的风格特色、思想内容、情感变化、人物刻画、空间转换等不同方面能得到更大空间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更大空间的掌握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安排: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
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群舞是以多个人的形式集体进行表演的,所以学生首先必须学会互相之间的协调配合、队形的变化和动作的整齐划一、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统一中变化,变化中统一,以多个人的配合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表现。
训练步骤:A、理解作品的表现内容,分析和了解音乐所提供的表现情绪B、提出作品中的重要动作进行训练C、进行队形快速变化的训练D、分段训练,整合训练E、按作品中表现的情感要求进行训练三、教学内容维吾尔族民间舞①简介维吾尔族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②舞蹈的基本动律练习③常用手位1—7位④基本舞步:横垫步、进退步、点步、三步一抬、错步⑤讲解动作特点,并掌握方法,注意情绪配合⑥组合练习2—3个男生动作:单膝跪地出手,绕脸,全蹲耸肩行走变方向,下胸腰定住,追看女生的花朵,跑回接三步一抬,弓箭步停住,左斜上位拍手,弓箭步托帽式停住,响指半蹲一边一次接双手在上吸腿转一圈,停住造型,看女生出场、跟随,到两旁出手观看女生动作结束。
女生动作:一横排横垫步出场,半脚尖向前竖排前进,前点地后退步加前腰和胸腰,上步转一圈停住旁点地托手按手,在2点经过拍手形成右手搭左肩、左手拎裙子踏步蹲,转身到8点踏步出左旁腿双手甩旁腰面对一点,托帽式向后腿两慢三快做两次,转到5点双手在身单膝跪地,一拍转身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翻手腕,左手从下拉起跪地起身面对三点结束。
音乐会排练教学大纲要求音乐会排练教学大纲要求音乐会排练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提升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为了确保排练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制定一份合理的大纲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一、音乐会排练教学大纲的目标音乐会排练教学大纲的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学生的年龄、水平和学习需求相适应。
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音乐理论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符、节拍、调式、和弦等。
他们应该能够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演奏音乐。
2. 演奏技巧:学生需要通过排练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
大纲要求应该明确指出学生在技巧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如音准、音色、节奏感等。
3. 音乐表达能力: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会排练教学大纲应该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作曲家的意图。
4. 团队合作能力:音乐会是一个集体演出的过程,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部音乐作品。
大纲要求应该包括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表现和要求。
二、音乐会排练教学大纲的内容音乐会排练教学大纲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和学习需求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大纲中的内容:1. 曲目选择:大纲应该明确规定学生将要学习和演奏的曲目,包括作曲家、作品名称和演奏形式。
曲目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技术水平和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2. 排练计划:大纲应该规定排练的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
它应该明确指出每个排练阶段的目标和要求,以及每个阶段的时间分配。
3. 演奏技巧训练:大纲应该要求学生在排练过程中进行演奏技巧的训练,如音阶练习、音乐术语的学习和运用等。
4. 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大纲应该包括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生需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更好地理解和演奏音乐作品。
5. 表演技巧训练:大纲应该要求学生在排练过程中进行表演技巧的训练,如舞台礼仪、表情和动作的控制等。
6. 团队合作训练:大纲应该要求学生在排练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如与其他乐手的配合、指挥的指示等。
艺术排练教学大纲
一、实用范围
大纲实用舞蹈学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二、课程名称
艺术排练
三、学时数与学分
共两周,第七学期,1学分
四、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目的:本课程是通过表演元素的练习以及排练,让学生掌握表演的基本技能技巧和剧目排练的流程,并通过舞台实践让学生熟悉舞台,培养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使学生掌握表演的内部技术、造型表演能力以及塑造舞蹈形象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和编创舞蹈的能力。
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表演技巧的基本元素,如表情、手势、舞姿、情绪性的动作等,并能运用实践中的创作。
2、欣赏作品:了解舞蹈的基本形式与种类,以及这些形式所特有的艺术特征了解一场音乐会从构思、策划到创作;从节目编排、宣传到组织演出的整个程序。
对舞台灯光、音响有一定的了解。
3、剧目的排练:包括优秀的,经典的剧目,以及教师原创剧目,形式有教师组织和学生自己组织排练。
4、分组编排: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形式的作品,进行角色分配与处理
5、即兴舞课程的训练,保留优秀的个人即兴作品,进行表演、分析。
6、舞台的基本知识:如灯光、音响、服装、化装、舞台布景、道具等知识。
五、实验分配
共二周
第一周1、构思、策划,确定主题
2 、确定节目
3、排练
第二周1、排练
2、联排
3、彩排
4、演出
5、总结
六、成绩评定办法
成绩由出勤(10分)、排练表现(50分)、节目任务量(20分)、演出效果(20分)等四部分组成,最后评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五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