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思考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击卸法:利用手锤对零、部件进行敲击达到拆卸目的的方法。
2.拉卸法:利用静压力或不大的冲击力对零部件进行拆卸的方法。
3.顶压法:顶压法是一种静力拆卸的方法,适用于拆卸形状简单的过盈配合件。
常利用螺旋C形夹头、手压机、油压机或千斤顶等工具和设备进行拆卸。
4.温差法拆卸:利用材料热胀冷缩的性能,加热包容件或冷却被包容件使配合件拆卸的方法,常用于拆卸尺寸较大、过盈量较大的零件或热装的零件5.无损检测:无损检测是指对材料或工件实施一种不损害或不影响其未来使用性能或用途的检测手段。
6..尺寸链:是产品或部件在装配过程中,由相关零件的有关尺寸(表面或轴线间距离)或相互位置关系(平行度、垂直度或同轴度等)所组成的尺寸链。
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封闭性,即有一个封闭环和若干个组成环所构成的尺寸链呈封闭图形7.封闭环:在装配过程中,要求保证的装配精度就是封闭环。
8.装配:根据规定的要求,把不同的部件组合成一可以操作的整体叫装配。
9.部装:将若干个零件、组件装配在另一个基础零件上而构成部件的过程。
10.总装:将若干个零件、组件、部件装配在产品的基础零件上而构成产品的过程。
11.装配精度:装配精度是指产品装配后几何参数实际达到的精度。
它包括:(1)尺寸精度是指零部件的距离精度和配合精度。
例如卧式车床前,后两顶尖对床身导轨的等高度。
(2)位置精度是指相关零件的平行度,垂直度和同轴度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台式钻床主轴对工作台台面的垂直度。
(3)相对运动精度是指产品中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间在运动方向上和相对速度上的精度。
例如滚齿机滚刀与工作台的传动精度。
(4)接触精度是指两配合表面,接触表面和连接表面间达到规定的接触面积大小和接触点分布情况。
例如齿轮啮合、锥体、配合以及导轨之间的接触精度。
二、填空题1.拆卸是修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不能执行拆卸工艺,不仅影响修理工作_效率___,还可能造成零部件损坏,设备精度丧失。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3版朱玉坚第二章染色体与DNA课后思考题与答案1 染色体具有哪些作为遗传物质的特征?1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 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 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过程4 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什么是核小体?简述其形成过程。
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质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核小体是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的DNA组成的。
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外,而H1则在核小体外面。
每个核小体只有一个H1。
所以,核小体中组蛋白和DNA的比例是每200bpDNA有H2A,H2B,H3,H4各两个,H1一个。
用核酸酶水解核小体后产生只含146bp核心颗粒,包括组蛋白八聚体及与其结合的146bpDNA,该序列绕在核心外面形成1.75圈,每圈约80bp。
由许多核小体构成了连续的染色质DNA细丝。
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中DNA压缩的第一阶段。
在核小体中DNA 盘绕组蛋白八聚体核心,从而使分子收缩至原尺寸的1/7。
200bpDNA 完全舒展时长约68nm,却被压缩在10nm的核小体中。
核小体只是DNA压缩的第一步。
核小体长链200bp→核酸酶初步处理→核小体单体200bp→核酸酶继续处理→核心颗粒146bp3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及组装过程除了性细胞外全是二倍体是有DNA以及大量蛋白质及核膜构成核小体是染色体结构的最基本单位。
核小体的核心是由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个分子构成的扁球状8聚体。
蛋白质包括组蛋白与非组蛋白。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含有大量赖氨酸核精氨酸。
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等,他们也有可能是染色体的结构成分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体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1.由DNA与组蛋白包装成核小体,在组蛋白H1的介导下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约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要点1、城市土地具有哪些特性?现代社会由于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较小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经济活动的集约化、规模化,带来了显著的集聚经济效果,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集聚不经济的消极后果。
这种消极后果突出地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交通拥挤以及滋生各类社会问题。
城市土地与一般土地利用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性,是指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土地利用集约化。
集聚性的突出影响在于一大批人口和企业集中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带来了相当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劳动分工得以深化。
另一种影响在于大量人口和企业竞争以争夺有限的空间资源,从而带来了各种集聚成本,主要表现在土地费用提高、交通运输费用增加、交易费用提高等。
(2)城市土地利用的高成本性,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土地利用平面化发展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城市人口就业的交通运输成本增加,企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和仓储成本增加。
在城市处于成熟时期时,城市土地利用的高成本性特性表现的更为突出。
城市土地的有限性与城市扩张对土地需求量的无限增长,又促使地价不断上升,因而提高商务成本,甚至推动房价上涨。
(3)城市土地利用的高冲突性,各土地利用相邻关系各方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在狭窄的城市空间更容易产生冲突。
(4)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性,表现在各种用地类型如居住、商业、办公、交通、基础设施、行政等需要综合协调,也要与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发展变迁相统一,也要求城市土地利用要有超前性的规划,同时要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2、土地的双重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土地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1)土地总量的有限性;(2)土地区位的差异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使用的耐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1)土地的稀缺性;(2)土地的区位可变性;(3)土地的报酬递减性;(4)土地经营的垄断性。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1.景区产品的概念如何理解?答案要点:旅游景区产品(Product of Tourism Attraction )从狭义讲,景区产品是一种单项旅游产品,是旅游景区借助一定的资源、设施而向旅游者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总和。
从广义来讲,景区产品是多种单项旅游产品的组合,旅游产品所包含的4As——旅游资源(Attraction),交通运输设施和服务(Access),住宿、餐饮、娱乐、零售等旅游生活设施和相应服务(Amenities)辅助设施。
2.试阐述景区产品的特点?答案要点:主要从7个方面理解:(1)不可检验性。
(2)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3)不可储存性。
(4)不可移动性。
(5)季节性。
(6)脆弱性。
(7)共享性。
3.为什么说景区产品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结合景区经营权和管理权等问题加以阐述。
答案要点:景区产品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的特征主要从景区产品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方面分析(课本第29页)。
排他性问题要从景区日常经营的门票制度来分析,最好能引导学生分析景区门票“涨声一片”与准公共产品经营权和管理权之间的矛盾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4.整体产品有哪3个层次构成?景区产品的构成如何?答案要点:整体产品是指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扩展产品3个层次;景区产品的构成包括:(1)旅游景区吸引物-核心产品(2)旅游景区活动项目-有形产品(3)旅游景区管理和服务——扩展产品。
5.试以博物馆为例说明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答案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某一类型博物馆游客流量变化和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课本图2-7博物馆生命周期曲线存在的可能性及原因。
6.景区产品创新的方法有哪几种?结合案例说明。
答案要点:景区产品创新的方法有主题创新、结构创新、功能创新,详细内容参见课本40页。
引导学生列举不同创新方法的景区产品。
第二章1.下列物理量中哪些是强度性质?那些是广度性质?哪些不是状态函数?U m ,H, Q, V , T, p, V m ,W, H m ,η,U ,ρ,C p ,C v ,C p ,m ,C v ,m ,Ω。
答案:属强度性质的有U m ,T, p, V m ,H m ,η,ρ,C p ,m ,C v ,m 。
属广度性质的有H ,V, U , C p ,C v ,Ω。
不属状态函数的有Q,W 。
2.根据Dalton 分压定律B p =∑p 可见,压力具有加和性,应属于广度性质,此结论对吗?何故?答案:不对。
压力是强度性质,在一个热力学平衡系统中,当n ,T ,V 一定时,压力P 处处不相等,不具加和性。
所谓加和性,是指在同一个热力学平衡重,某物理量的数值与系统中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如p B p,mC =n C (B )∑,在Dalton 分压定律中分压PB 的物理意义是指在同一温度下B 组分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具有的压力,总压P 和分压PB 不是同一热力学平衡系统中的物理量,且与物质的数量不成正比关系,故p=B p ∑不属加和性。
3.可逆过程有哪些基本特征?识别以下过程是否可逆。
(1)摩擦生热(2)室温,标准大气压力下,一杯水蒸发为同温同压的气体。
(3)373K ,标准大气压力下,一杯水蒸发为同温同压的气体。
(4)手电筒中干电池放电使灯泡发亮。
(5)对消法测电动势。
(6)N 2和O 2混合。
(7)室温T,标准大气压力下,将1mol 水倾入一溶有不会发溶质的大量溶液中(设溶液溶质摩尔分数为xB )。
答案:可逆过程的三要素1)过程以无限小的变化进行,由一连串接近于平衡的状态构成。
2)在反向过程中必须循着原来的过程的逆过程用同样的手续使系统和环境还原。
3)等温可逆膨胀过程中系统对环境做最大功,等温可逆压缩过程中环境对系统做最小功, 过程3和5为可逆过程,其余为不可逆过程。
4,将上题中过程2和7设计为可逆过程,并计算该可逆过程中的功。
第二章参考答案【思考题】一、资金时间价值同一般的利息率是什么关系?答:一般的利息率充分考虑了风险因素和通货膨胀因素,而表示资金时间价值的利息率则是指在无通货膨胀、无风险情况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二、对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通常有哪些解释?其真正的来源是什么?答:对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通常的解释有:其一,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认为现在单位资金价值要高于未来单位资金的价值;其二,资金时间价值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其三,资金时间价值是对机会成本的补偿。
因资金持有者的“放弃”而得到好处的人就应该做出相应的补偿,资金的时间价值就可以看出是对放弃流动偏好或者当前消费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的补偿。
资金时间价值真正的来源是工人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使用者支付给资本所有者以利息,实质上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三、对单一项目进行取舍与否的决策,计算其风险价值的基本步骤有哪些?答:基本步骤如下:1.计算预期收益;2.计算收益标准差;3.计算收益标准差率;4.计算应得风险收益率;5.计算预测投资收益率和预测风险收益率;6.比较预测风险收益率和应得风险收益率,进行方案取舍。
四、后付年金和先付年金终值和现值之间有怎样的关联?答:n期后付年金和n期先付年金,两者付款期数相同,但先付年金终值比后付年金终值多一个计息期;n期后付年金和n期先付年金,两者付款期数相同,但先付年金现值比后付年金现值少一个贴现期。
【练习题】一、名词解释: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风险价值年金风险性投资决策答:资金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周转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增值。
资金风险价值——资金风险价值是指由于冒险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收益。
年金——年金是指在一定期限内等额定期的系列收付款项。
风险性投资决策——是指各个因素的未来情况不能完全确定,但未来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为已知的投资决策。
二、选择题(1-5为单项选择,6-9为多项选择)1.年金的收付款方式有多种,其中每期期末收付款的年金是( A )A.普通年金B.预付年金C.延期年金D.永续年金2.下面有关资金时间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是( A )A.资金时间价值的实质是资金周转使用后的增值额B.资金时间价值是推迟消费所获得的报酬C.资金时间价值只能用绝对数来表示D.资金时间价值的量无法进行计量3.下列可用于衡量投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是( C )A.概率B.预期收益C.标准离差率D.风险价值系数4.用于比较预期收益不同的投资项目风险程度的指标是( A )A.标准离差率B.标准离差C.预期收益的概率D.预期收益5.在下列各项年金中,无法计算出确切终值的是( D )A.后付年金B.先付年金C.递延年金D.永续年金6.年金是指一定期间内每期相等金额的收付款项,通常采取年金形式的有( A C)A.保险金B.普通股股息C.租金 D.税金E.利润7.关于投资风险价值,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 C D E )A.投资风险价值有风险收益额和风险收益率两种表示方法B.风险收益额是投资者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总额C.风险收益率是风险收益额与投资额的比率D.在实际工作中,投资风险价值通常以风险收益率进行计量E.一般来说,风险越大,获得的风险价值应该越高8.风险价值系数的确定方法包括( B C D )A.根据市场平均利润率确定B.由企业领导或有关专家确定C.根据以往同类项目的有关数据确定D.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确定E.根据投资人要求的最低报酬率确定9.下列关于年金的表述正确的有(C D E )A.年金是指一定时期发生的系列收付款项B.年金是指一定时期等额的系列收付款项C.普通年金是指一定时期每期期末等额的系列收付款项D.先付年金是指一定时期每期期初等额的系列收付款项E.递延年金是指最初若干期没有收付款项,随后若干期等额的系列收付款项【技能训练】一、向银行存入本金1000元,年利率为6%,则5年后的终值为多少?(分别用单利和复利计算)答:用单利计算有:F=P ×(1+i×n)=1000×(1+6%×5)=1300(元)用复利计算有:F=P ×(1+i) n =P ×(F/P ,6%,5)=1000×1.338=1338 (元)二、某人在5年后需要使用一笔20 000元资金,银行利率为8%,则现在应该一次存入本金多少钱?(分别用单利和复利计算)答:用单利计算有:11P F i n =⨯+⨯=20000×118%5+⨯=14286(元) 用复利计算有:1(1)nP F i =⨯+= F ×(P / F ,8%,5) =20000×0.681=13620 (元) 三、存入银行10 000元,年利率为10%,按季复利计息,存款期限2年,试计算: 1.两年后的本利和; 2.计算其实际利率。
第二章 思考题参考答案1. 工质膨胀时是否必须对工质加热?工质边膨胀边放热可能否?工质边被压缩边吸入热量可以否?工质吸热后内能一定增加?对工质加热,其温度反而降低,有否可能?答:由闭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关系式:Q U W =∆+规定吸热0Q >,对外做功0W >。
(1) 不一定;工质膨胀对外做功,0W >,由于可以使0U ∆<,因此可能出现0Q <,即对外放热;(2) 能,如(1)中所示;(3) 能;工质被压缩,对内做功,0W <,由于可以使0U ∆>,因此可能出现0Q >,即吸入热量;(4) 不一定;工质吸热,0Q >,由于可以使0W >,即工质对外做功,因此可能出现0U ∆<,即工质内能减小;(5) 可能;对工质加热,0Q >,由于可以使0W >,即工质对外做功,因此可能出现0U ∆<,对于理想气体,其内能仅为温度的单值函数,因此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温度可能降低。
2. 一绝热刚体容器,用隔板分成两个部分,左边贮有高压气体,右边为真空。
抽去隔板时,气体立即充满整个容器。
问工质内能、温度将如何变化?如该刚体容器为绝对导热的,则工质内能、温度又如何变化?答:对于绝热刚体容器,以高压气体为对象。
由闭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Q =∆U +W (式1)。
其中容器绝热,则Q=0;且右边为真空,高压气体没有对外做功对象,即自由膨胀,有0W =。
所以:∆U =0,即工质的内能不发生变化。
如果工质为理想气体,那么其温度也不变;如果工质为实际气体,则温度未必不变。
如果该刚体容器为绝对导热,那么初始状态下容器内工质与外界环境等温,而自由膨胀过程终了时容器内工质仍旧与外界环境等温。
当外界环境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容器内工质温度在整个自由膨胀过程中温度不变。
自由膨胀0W =,所以Q =∆U 。
如果工质为理想气体,其温度不变则内能也不变,∆U =0,所以Q =0; 如果工质为实际气体,Q =∆U ,无法进一步推断。
2.1.恒定流:如果在流场中任何空间点上所有的运动要素都不随时间而改变。
非恒定流:如果在流场中任何空间点上有任何一个运动要素是随时间而变化。
均匀流:水流的流线为相互平行的直线。
非均匀流:水流的流线不是相互平行的直线。
渐变流:水流的流线虽然不是相互平行的直线,但几乎近于平行的直线。
急变流:水流的流线之间夹角很大或者流线的曲率半径很小。
按运动要素是否彼此平行的直线分为均匀流和非均匀流,而非均匀流按流线的不平行和弯曲程度又分为渐变流和急变流。
渐变流重要性质为:过水断面上近似服从静压分布:Z+P/y=C2.2.此时的A₁υ₁=A₂υ₂符合连续方程。
两个断面无支流,且上游水位恒定,则下游通过的流量一定,则流量保持平衡,满足该公式。
2.3能量方程:Ζ₁+Ρ₁/ρg+α₁(μ₁)²/2g=Ζ₂+Ρ₂/ρg+α₂(μ₂)²/2g+hw’。
Ζ₁:位置水头;Ρ₁/ρg:压强水头;(μ₁)²/2g:流速水头;Ζ₂:单位位能;Ρ₂/ρg:单位压能;(μ₂)²/2g:单位动能;hw’:水头损失。
能量意义:在总流中任意选取两个过水断面,该两断面上液流所具有的总水头若为H₁和H₂,则:H₁=H₂+hw。
2.4这些说法都不对。
对于理想液体来说,在无支流进去的情况下,其各断面的流量总和是相等的,根据能量方程:Ζ₁+Ρ₁/ρg+α₁(μ₁)²/2g=Ζ₂+Ρ₂/ρg+α₂(μ₂)²/2g+hw’,及连续方程:A₁υ₁=A₂υ₂。
可以看出:只要其流量不改变,能量的总和就不会变。
则水是由流速大地方向流速小的地方流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总流的动量方程:ΣF=ρQ(Β₂υ₂-Β₁υ₁),也说明了这一点。
2.5总水头线:把各断面H=Ζ+Ρ/ρg+α(μ)²/2g描出的点子连接起来得到的线就是总水头线;测压管水头线:把各断面的(Ζ+Ρ/ρg)值的点子连接起来得到的线就是测压管水头线。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复习题:1 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情况、各电磁波谱段的稳定性以及大气传输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导致大气窗口的存在)等几方面的原因,目前遥感技术使用的电磁波集中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光谱段,这几个谱段主要特性如何?紫外线的主要特性紫外线:波长范围0.01-0.38(或0.4)µm。
太阳辐射含有紫外线,通过大气层时,波长小于0.3µm的紫外线几乎都被吸收,只有0.3-0.4µm波长的紫外线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且能量很少,并能使溴化银底片感光;但因散射严重,故大多数地物在该波段反差小。
紫外线在遥感中的主要用途:(1) 探测碳酸盐分布(因碳酸盐在0.4µm以下短波区域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强)(2) 水面油污染监测(因水面漂浮的油膜比周围水面反射的紫外线要强烈)(3) 石油普查与勘探(除石油外,荧石与周围其它地物的反差也较大)紫外遥感的使用条件: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米高度以下范围进行,高空遥感不宜采用。
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为0.38~0.76 µm ,可见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成分大致属于如下的波长区间:红:0.62~0.76µm橙:0.59~0.62µm黄:0.56~0.59µm绿:0.50~0.56µm青:0.47~0.50µm蓝:0.43~0.47µm紫:0.38~0.43µm(或0.40~0.43µm )可见光的主要特性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4)~ 0.76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可见光是遥感中最常用波段之一,原因:(1)人眼不但可直接感受可见光的全色光,且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也具有这种能力;(2)此波段大部分地物具有良好的亮度反差特性;尽管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但此波段大部分地物具有良好的亮度反差特性,不同图像易于区分,故此,可见光是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
第二章特种陶瓷成型工艺1、什么是成型?特种陶瓷的主要成型方法可分为哪些?成型:将坯料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孔隙和强度的坯体(生坯)的工艺过程。
2、坯料成型前原料预处理的5种方式。
1、原料煅烧2、原料的混合3、塑化4、造粒5、瘠性物料的悬浮3、原料煅烧的3个目的。
具体说明常用原料(氧化铝、氧化镁、滑石、二氧化钛)煅烧的目的。
煅烧的主要目的:① 去除原料中易挥发的杂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的水分、气体、有机物等,提高原料的纯度。
② 使原料颗粒致密化及结晶长大,可以减少在以后烧结中的收缩,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③ 完成同质异晶的晶型转变,形成稳定的结晶相,如γ-Al2O3煅烧成α-Al2O34、特种陶瓷原料混合的基本形式有哪两种?干混和湿混5、塑化的定义、原因及常用的塑化剂种类和组成。
塑化:是指利用塑化剂使原来无塑性的坯料具有可塑性过程。
传统陶瓷中有可塑性粘土,本身有良好的成型性能。
但特种陶瓷粉体中,几乎不含粘土,都是化工原料,这些原料没有可塑性。
因此,成型之前先要塑化。
塑化剂通常为有机塑化剂和无机塑化剂。
塑化剂通常由三种物质组成:a.粘结剂:能粘结粉料,如聚乙烯醇PVA、聚乙酸乙烯酯、羧甲基纤维素等。
b.增塑剂:溶于粘结剂中使其易于流动,通常为甘油等。
c.溶剂:能溶解粘结剂、增塑剂并能和坯料组成胶状物质,通常有水、无水乙醇、丙酮、苯等。
6、塑化剂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1)还原作用的影响:将会同坯体中某些成分发生作用,导致还原反应,使制品的性能变坏,特别是易还原的TiO2和钛酸盐。
因此,焙烧工艺要特别注意。
(2)对电性能的影响:由于塑化剂挥发时产生一定的气孔,也会影响到制品的绝缘性能。
粘结剂越多,气孔越多,击穿电压越低。
(3)对机械强度的影响:塑化剂挥发是否完全、塑化剂用量的大小,会影响到产生气孔的多少,从而将影响到坯体的机械强度。
(4)塑化剂用量的影响一般塑化剂的含量越少越好,但塑化剂过低,坯体达不到致密化,也容易产生分层。
第二章决策与计划思考题参考答案简答题:1.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答: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决策的基本原则:(1)系统原则。
应用系统理论进行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2)信息原则。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3)可行性原则。
决策能否成功,取决于主客观等方面的成熟,科学决策不仅要考虑市场的组织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各方面是否有决策实施的可行性。
(4)满意原则。
由于决策者不可能掌握很充分的信息和做出十分准确的预测,对未来的情况也不能完全肯定的,因此,决策者不可能作出“最优化”的决策。
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答:战略决策,是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问题的决策。
一般多由高层次决策者作出。
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解决某一问题做出的决策,以战略决策规定的目标为决策标准。
战略决策是涉及企业发展全局方面的问题,是确定企业发展的经营目标投资方向和生产规模等方面的决策,其重点是解决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属于长期决策。
而战术决策是针对企业具体化的问题。
如生产控制,销售网络等。
其重点是解决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属于短期性决策。
业务决策是企业某一项具体业务的战术决策。
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性决策,是指对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问题所作的决策。
这类决策有先例可循,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决策。
它多属于日常的业务决策和可以规范化的技术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对管理中新颖的问题所作的决策。
这种决策没有常规可循,虽然可以参照过去类似情况的做法,但需要按新的情况重新研究,进行决策。
它多属于战略决策和一些新的战术决策,这种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政治、经济、技术的才智和经验。
3.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决策过程要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答:决策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建立目标、形成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比选、执行方案和评估决策方案6个步骤。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 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答:细菌按其个体形态,基本上可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球菌大小以其直径表示, 大多数球菌的直径为0.5~1μm;杆菌大小以其宽度和长度表示, 多数杆菌的宽度与球菌直径相近,其长度则为宽度的1倍至几倍(约0.5~5μm);螺旋菌大小也以其宽度和长度表示, 但长度一般是指菌体两端点间的距离, 并非真正的长度。
多数螺旋菌大小为0.3 ~ 1 ⨯ 1 ~ 50μm。
细菌一般进行无性繁殖, 最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是裂殖,即一个细胞通过分裂(二分分裂或折断分裂),结果由一个母细胞形成大小基本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有少数芽生细菌能象酵母菌一样进行芽殖, 即在母细胞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 待其长大后再与母细胞分离的一种繁殖方式。
此外,还有极少数细菌种类(主要是大肠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能通过性菌毛进行有性接合。
2. 试述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化学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答:一般结构是指一般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核质体和细胞质等。
(1) 细胞壁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较厚(20 ~ 80 nm), 机械强度较高, 化学组成较简单, 主要含肽聚糖和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较薄, 机械强度较低, 但层次较多, 成分较复杂, 主要成分除蛋白质、肽聚糖和脂多糖外, 还有磷脂质、脂蛋白等。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①维持细胞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机械性或渗透压)的损伤;②作为鞭毛运动的支点;③为细胞的正常分裂增殖所必需;④具有一定屏障作用,对大分子或有害物质起阻拦作用;⑤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2) 细胞质膜细胞质膜的结构可表述为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即由具有高度定向性的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膜蛋白构成。
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占50%~70%)和脂类(占20%~30%),还有少量的核酸和糖类。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术语1. 电离辐射答: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射线称之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可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大类。
2. 电磁辐射答:以互相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变化而交变振荡,形成向前运动的电磁波。
3. 粒子辐射答:粒子辐射是一些高速运动的粒子,它们通过消耗自己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其它物质。
主要的粒子辐射有α粒子、β粒子(或电子)、质子、中子、负π介子和带电重离子等。
4. 电离作用答:生物组织中的分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时,其轨道电子被击出,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即形成离子对,这一过程称为电离作用。
5. 激发作用答:当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其能量不足以将分子的轨道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态,这一过程称为激发作用。
6. 水的原发辐解产物答:在水的电离与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自由基和分子统称为水的原发辐解产物。
总起来可以下式表示电离辐射-•++•eHOOHHOH−→+H++−−O−2水合322e的负电荷平衡。
式中的H3O+(水化氢离子)为H+存在方式之一,与式中-水合7. 传能线密度答:是指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
其单位为J/m。
一般用keV/µm 表示。
8. 相对生物效能答:X或γ射线引起某一生物效应所需剂量与所观察的电离辐射引起相同生物效应所需剂量的比值,即为该种电离辐射的相对生物效能。
9. 自由基答:能够独立存在的,带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10. 活性氧答:从强调氧对机体不利一面的角度出发,将那些较氧的化学性质更为活跃的氧的代谢产物或由其衍生的含氧物质统称为活性氧。
11. 直接作用答: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上,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导致机体的核酸、蛋白质和酶类等分子结构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
12. 间接作用e、答:电离辐射首先直接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初辐射分解产物(·OH、H·、水合H2和H2O2等),然后通过水的辐射分解产物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这种作用方式称为间接作用。